最新 学年度西华一高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精品.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72560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81.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 学年度西华一高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精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最新 学年度西华一高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精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最新 学年度西华一高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精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最新 学年度西华一高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精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最新 学年度西华一高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精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 学年度西华一高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精品.docx

《最新 学年度西华一高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 学年度西华一高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精品.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 学年度西华一高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精品.docx

最新学年度西华一高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精品

2018—2018学年度西华一高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历史试题2018-12-12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蔽则新。

”这一名言最有可能是哪位先秦思想家提出的?

A.老子B.孙子C.墨子D.荀子

2.《史记》云:

“诸吕作乱,日蚀,昼晦。

吴楚七国叛逆,彗星现,天狗过梁野。

”上述记载①反映了儒家的思想观念②给后人留下了研究天文学的最早资料③体现了迷信对封建史学的影响④记载荒诞不经,缺乏史学价值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D.②④

3.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说明

A.中国同印度半岛有频繁使节往来B.丝绸之路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C.汉朝与东南亚地区文化往来密切D.西汉政府重视吸收外来文化

4.下列历史事件或历史名词与帝王年号有关的是:

①长庆会盟②绍兴和议③靖康之变④建安文学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5.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以下关于四大发明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②孕育了西方的近代自然科学

③促成了西方近代工业的兴起④有助于世界成为联系紧密的整体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6.《史记·河渠书》载:

“渠就,……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钟,古代容量单位)。

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材料中的“渠”是指

A.都江堰B.郑国渠C.灵渠D.广通渠

7.我们读司马迁的《史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下列历史人物不可能在这两本历史书籍中都出现的是

A.商鞅B.秦始皇C.汉武帝D.曹操

8.从齐国“相地而衰征”到秦国的“商鞅变法”,对中国产生的最根本影响是:

A.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B.引起阶级关系的变化

C.推动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D.促进社会性质的变化

9.从唐朝两税法到明朝一条鞭法再到清朝摊丁入亩的演变,反映出封建生产关系的趋势是:

A.由征收实物税转变为征收货币税B.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弛

C.由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变为按田亩征税D.阶级矛盾尖锐封建制度衰落

10.唐朝在西北地区设置的管辖机构主要有

①北庭都护府②黑水都督府③翰海都督府④忽汗州都督府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11.下列各项,反映上层建筑阻碍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有:

①政府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②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③广大农民无力购买手工业品④地主商人剥削来的钱财多买田置地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D.③④

12.下列各项,属于清乾隆帝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史实是()

A.册封西藏喇嘛首领五世达赖B.平定回部大小和卓的叛乱

C.平定准噶尔贵族噶尔丹的叛乱D.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13.明朝后期,进步思想家李贽

A.批判儒家思想B.提出工商皆本

C.强调经世致用D.要求趋时更新

14.下列书籍,最能反映17~18世纪中国历史新的时代特征的是:

15.清朝时期黑龙江将军的主要辖区在唐、元、明时期的行政管辖机构是

A.渤海都督府、辽阳行省、乌里雅苏台将军

B.黑水都督府、岭北行省、奴儿干都司

C.黑水都督府、辽阳行省、奴儿干都司

D.渤海都督府、岭北行省、乌里雅苏台将军

16.鸦片战争后,英国提出了“协定关税”,甲午战争后,日本提出“在华设厂”,其共同点是

A.为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B.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C.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D.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

17.有人说洋务运动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这里的“柳”是指

A.增强封建统治的力量B.出现新的经济因素和阶级力量

C.抑制外国经济实力的扩张D.引进近代科学技术

18.洋务思潮、维新思潮和共和思潮的兴衰反映了近代前期历史发展的主流。

下列关于中国近代前期历史主流的表述,最为确切的是

A.推翻清朝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B.争取民族独立,反对外来侵略

C.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清除外国势力

D.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中国社会近代化

19.孙中山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对于欧美的新文化之反动”;“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奇佩服。

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

”以上材料说明孙中山对于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是

A.否定其排外主义B.赞扬其反侵略精神

C.既有赞扬又有否定D.全面赞扬与肯定

20.瓦西德说:

“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这表明列强①瓜分中国的计谋破产②已放弃灭亡中国的企图③仍需扶植清政府以华治华④看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斗志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1.“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首民谣反映了某个重大历史事件引起的社会风貌的变化。

这一事件是

A.戊戌变法B.洋务运动C.辛亥革命D.护法运动

22.民国初年,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争取和维护民主共和制度而采取的斗争方式有

①举行双边谈判②采用政党政治③运用法律手段④进行武装斗争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3.下列关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社会现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资本主义经济有一定程度的发展B.北洋军阀控制各省政权

C.思想文化一度繁荣D.北京政府更替频繁

24.“19世纪后半叶,中国所经受的屈辱和灾难使传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中国进行了痛苦的自我反省、重新评价和重新组织。

”中国人自我反省、重新组织的轨迹是

A.军事领域—政治领域—经济领域—社会文化领域

B.经济领域—社会文化领域—军事领域—政治领域

C.社会文化领域—军事领域—经济领域—政治领域

D.军事领域—经济领域—政治领域—社会文化领域

25.1919年12月,重庆《川东学生周刊》创刊。

对其办刊宗旨“排斥强权”和改良社会”理解全面的是

A.反对北洋政府B.追求民主自由C.反帝反封建D.抨击专制皇权

26.1919年6月12日《上海学联告同胞书》载:

“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逮之学生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

”这段材料的历史价值是揭示了①工人阶级在五四爱国运动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②五四运动具有空前的群众性③青年爱国学生在五四运动中起到了先锋作用④五四运动具有斗争的坚决性

A.①②B.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7.“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的主张由孙中山最先提出,但在民主革命时期卓有成效付诸实施的是中国共产党。

这主要取决于后者

A.同情农民疾苦B.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C.抑制贫富不均D.制定了可行的土地纲领

28.下列有关皖南事变的表述,正确的是①它是国民党顽固派破坏抗战的行为②英美支持国民党发动③中国共产党坚决回击顽固派的进攻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由此完全破裂

A.①②③B.②③C.①③D.①③④

29.1942年国统区某报纸评论:

“平时军人开小差,一般人夸为精明干练。

今日壮丁逃兵役,人人骂为冷血动物。

”这主要反映了

A.民众普遍的厌战心理B.舆论对军人的评价很低

C.民众救亡意识的增强D.舆论对滥抓壮丁的抗议

30.在抗日根据地建设的措施中,适应现实要求的经济内容是

A.打土豪分田地B.废除封建债务C.限制富农经济D.减轻封建剥削

第II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31题15分,32题12分,33题13分,共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至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隋唐户口数变化表:

户口数据

时间

户数

口数

隋文帝开皇初年(581年)

359万

隋炀帝大业2年(618年)

897万

4619万

唐高祖武德年间

200余万

唐太宗贞观初年

300万

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

380万

唐中宗神龙元年(718年)

615万

3714万

唐玄宗天宝14年(755年)

891万

5291万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

139万

1699万

——韩国磐《隋唐五代史纲》

材料三:

唐制……凡民始生为“黄”,四岁为“小”,十六为“中”,二十一为“丁”,六十为“老”。

受田之制,丁及男十八以上者人一顷,其八十亩为口分,二十亩为永业。

老及笃病废疾者四十亩;寡妻妾三十亩,当户者增二十亩,皆以二十亩为永业,其余为口分。

——《旧唐书》

材料四:

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

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绣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凡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

——《旧唐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时对土地制度做出了怎样的法律规定?

由此共生了一种什么历史现象?

这种现象在社会经济、政治方面分别产生了什么危害?

(4分)

 

(2)根据材料二,分别指出隋唐户口增长和减少的两个时期,并分析其原因(4分)

 

(3)材料三所记述的是什么制度?

始于何时?

有何作用?

(4分)

 

(4)材料四所记述的制度与北朝以来类似制度相比,有何特点?

简析其历史作用。

(3分)

 

32.请仔细阅读下列材料,运用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和这些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回答问题。

注意,仅仅对问题作“是”、“否”式的判断是不给分的,应当解释或论证你的判断。

材料一:

“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

……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

《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

(1)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目的是什么?

日本“维新之政”“大有可观”的成就主要有:

(3分)

 

材料二:

“革命为唯一法门。

”“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

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1918年12月13日)

(2)与材料一相比较,就改造中国的方法和目的而言,1918年孙中山的思想有了哪两个显著变化?

(2分)

 

材料三:

“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

(孙中山:

《国民党改组问题》,1924年1月)

(3)造成辛亥革命后13年中国政治、社会黑暗腐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俄国革命和当时的中国革命有什么本质区别?

(3分)

材料四:

“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

为达到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拉提携。

(孙中山:

《致苏俄遗书》。

1925年3月)

(4)为了这场“民族革命”,孙中山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在思想、政治和方针政策上有何重大发展?

促成孙中山这些重大发展的客观原因是什么?

综合材料一至四,并运用你的历史知识,对孙中山作一最简要的评价。

(4分)

 

33.结合有关社会背景,概述1949年以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衰过程。

(9分)简要说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旧中国的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