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 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13 筛选信息分析综合解析版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706439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408.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 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13 筛选信息分析综合解析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高考语文 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13 筛选信息分析综合解析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高考语文 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13 筛选信息分析综合解析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高考语文 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13 筛选信息分析综合解析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高考语文 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13 筛选信息分析综合解析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 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13 筛选信息分析综合解析版1.docx

《高考语文 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13 筛选信息分析综合解析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 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13 筛选信息分析综合解析版1.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 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13 筛选信息分析综合解析版1.docx

高考语文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专题13筛选信息分析综合解析版1

专题13筛选信息、分析综合

对于高考文言文中“信息”的筛选,主要是在遵循原文内容事实的基础上对相关内容指向的理解和把握。

近年来,由于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内容取材主要是人物传记文学,因此,在对文中涵盖信息的把握时就要充分理解材料,全面把握人物(身份、地位、经历、成就等),事件(前因、后果、始末、经过、影响等)。

尤其是对于传记中的主人公人物,一定要从文中准确把握与之相关的信息,特别是能够体现人物某种性格的信息。

热点题型一筛选文中的信息

例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原文见本单元第一节第1课时“15分钟讲练”)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体现詹鼎才能出众的一组是(  )

①辄能言诸生所诵 ②夜坐饼灶下,诵不休 ③为其府都事,有廉名 ④简牍满前,须臾而决 ⑤鼎为草表谢,辞甚恭而辩 ⑥刑部有詹鼎在,胜百辈

A.①②⑤B.①④⑥  

C.②③⑤D.③④⑥

答案 B。

【提分秘籍】

高考中用来命题的供被筛选的“文中的信息”可能包括以下方面:

①表现人物行为主旨的,②体现人物志向或行为主张的,③反映人物才智或道德情操的,④展现人物性格的,⑤非传记类文本中反映事物特征的。

筛选文中的信息试题,一般采用定向筛选的方式,即题干明确限定筛选范围,要求考生判断各选项所作筛选是否符合题干要求。

这种题型通常采用两种命题方式:

①题干中只规定一个信息指向,将6个或6个以上的句子组成4个选项,要求考生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一项。

②题干中规定两个信息指向,列四组句子作选项,要求考生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一组。

【思维建模】

一、明确设问方式

1.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全部)表现(表明、体现、属于)……的一组是……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记述、描写、反映)……的一组是……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描写)……和……的一组是……

4.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间接表现(描写、反映、体现……)的一组是……

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不能表现(描写、反映、体现……)的一组是……

二、把握命题特点

这类题目经常因不明设题方式和选项设置陷阱而失分,因此透彻地理解把握题干要求,有利于准确排除选项,快速找出答案。

下面就高考的设题方式和选项设置陷阱进行详细分析和说明。

设题方式

对应陷阱

筛选主体

主要人物

非其人物

主要事件

非其事件

主要观点

非其观点

主要景物

非其景物

筛选特征

一个特点

非给出的这个特点

两个特点(分别表现)

非给定的这两个特点或对应顺序不对或同属一个特点

表现方式

全部表现

选项有一句或多句不能表现

直接表现

混入间接表现

间接表现

直接表现便为不妥

作者评述

他人评述或自述便是陷阱

筛选角度

能表现

不能表现的需要剔除

不能表现

能表现的就要排除

【举一反三】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李密孝顺祖母的一组是(  )

①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 ②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③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④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⑤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⑥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A.①②④B.①③⑥  

C.②⑤⑥D.③④⑤

解析 题干要求筛选的是表现李密孝顺祖母的语句,联系全文可知,①表明祖母刘氏对李密的养育之恩,③表明对皇帝恩遇的感激;①③两项都不符合题干要求。

再看其他四项,②叙述李密侍奉祖母的孝行。

④上表,辞职,都是为了“终养刘氏”。

⑤“不能废远”指不能停止奉养祖母而远离,“区区”形容孝情之切,态度坚决。

⑥用乌鸦反哺的典故来表明终养祖母的愿望,表达至孝之心。

当然,④“辞不就职”也可能由于李密仍在观望,暂不愿为新朝廷效力。

但本题中,排除含有①③的项就可得出答案。

答案 C

热点题型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例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原文见本单元第一节第1课时“15分钟热身”)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文为官清正,关注民众生活。

他在湖广,妥善处理九溪土酋与邻境争地一事;担任南京兵部尚书时,年成歉收,他开仓取粮十六万石,平抑米价。

B.韩文刚正不屈,敢于奏议国事。

武宗继位,诸项费用供给不足,他不顾非议,一再提出自己看法;有关机构冗员渐增,他援引成例,着手压缩编制。

C.韩文疾恶如仇,尽力遏制权幸。

宦官刘瑾等每日引诱皇上沉溺于声色狗马,不理政事,他采用李梦阳的建议,冒死谏诤,打击了刘瑾等的嚣张气焰。

D.韩文刚者易折,饱受政敌陷害。

刘瑾以遗失部籍作为罪名,逮捕韩文,释放后又两次罚米,使他倾家荡产;直到刘瑾被诛后,韩文才复官而后退休。

【提分秘籍】

对这类题,命题一般把阅读材料的整体切分为几个方面,然后以此为切入点来设置选项;在错误选项的设置上,为了增加试题的隐蔽性和迷惑性,往往在大体正确的文意概括和分析中,设置一两处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地方,将测试点放在时间的推移和地点、事件的变化上,因为选项里所说的人和事是文中确实有的,只是因为试题移花接木、张冠李戴而隐含错误,所以考生不细心对照查证就很难发现。

因此,做这类题应格外细心,不放过任何一个字。

【思维建模】

1.通读全文,了解大意。

2.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3.题文对照,逐项检查。

4.利用选项,排除干扰。

5.认真检查,全面验证。

【举一反三】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衡才华过人而不慕名利。

他年轻时到三辅一带游学,前往洛阳到太学观光学习,于是擅长写文章,通晓五经,贯通六艺。

公府屡次征召但拒不就任。

B.汉安帝命公车特地征召张衡为郎中,两次升迁为太史令。

汉顺帝时,张衡两次转任,又做了太史令之职。

由于不趋附达官显贵,多年得不到升迁。

C.张衡先后制作浑天仪、候风地动仪,著成《灵宪》《算罔论》等书籍。

候风地动仪能准确测定地震的方位,史官记载地震由此开始。

D.当时政治昏暗,中央权力下移,张衡向皇帝上书陈述这些事。

升为侍中后,直言进谏而得罪宦官。

任河间相时,逮捕、拘押奸党,政绩卓然。

答案 B。

一、【2016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4题

桓公问于管子曰:

“楚者,山东之强国也,其人民习战斗之道。

举兵伐之,恐力不能过,兵弊于楚。

为之奈何?

”管子对曰:

“即以战斗之道当之矣。

”公曰:

“何谓也?

”管子对曰:

“公贵买其鹿。

桓公即使人之楚买生鹿。

管子即令桓公告民,藏谷十之六。

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铸钱于庄山,令中大夫王邑载钱二千万,求生鹿于楚。

楚王闻之,告其相曰:

“彼金钱,人之所重也,国之所以存,明王之所以赏有功。

禽兽者,群害也,明王之所弃逐也。

今齐以其重宝贵买吾群害,则是楚之福也,天且以齐私楚也。

子告吾民,急求生鹿,以尽齐之宝。

”楚民即释其耕农而畋鹿。

管子告楚之贾人曰:

“子为我致生鹿,二十赐子金百斤,什至而金千斤也。

则是楚不赋于民而财用足也。

楚之男女皆居外求鹿。

隰朋【1】教民藏谷五倍,楚以生鹿藏钱五倍。

管子曰:

“楚可下矣。

”公曰:

“奈何?

”管子对曰:

“楚钱五倍,其君且自得而求谷。

”桓公曰:

“诺。

”因令人闭关,不与楚通使。

楚王果自得而求谷。

谷不可三月而得也,楚籴石四百。

齐因令人载粟处芊【2】之南,楚人降齐者十之四。

三年而楚服。

桓公问于管子曰:

“吾欲制衡山【3】之术,为之奈何?

”管子对曰:

“公其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燕、代必从公而买之。

秦、赵闻之,必与公争之。

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

天下争之,衡山械器必十倍以上。

”公曰:

“诺。

”因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不敢辩其价。

齐修械器【4】于衡山十月,燕、代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

燕、代修三月,秦国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

衡山之君告其相曰:

“天下争吾械器,令其价再什以上。

”衡山之民释其本,修械器之巧。

齐即令隰朋购粟于赵。

赵粜石十五,隰朋取之石五十。

天下闻之,载粟而之齐。

齐修械器十七月,修籴五月,即闭关不与衡山通使。

燕、代、秦即引其使而归。

衡山械器尽,鲁削衡山之南,齐削衡山之北。

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

(取材于《管子·轻重》)

注释:

【1】隰朋:

春秋时齐国大夫。

【2】芊:

地名。

位于齐楚接壤处。

【3】衡山:

齐鲁之间的小国。

【4】修械器:

意思是施行购买兵器的策略。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铸钱于庄山将:

率领

B.什至而金千斤也什:

十倍

C.楚不赋于民而财用足也赋:

给予

D.衡山之民释其本本:

农耕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A.使人之楚买生鹿载粟而之齐

B.其人民习战斗之道公其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

C.楚王果自得而求谷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

D.今齐以其重宝贵买吾群害楚以生鹿藏钱五倍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藏谷十之六

把十分之六的粮食储藏起来

B.天且以齐私楚也

上天将用齐国(的金钱)惠及楚国

C.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

衡山兵器的价格一定翻倍

D.燕、代、秦即引其使而归

燕、代、秦就带领衡山的使节回国

12.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6分)

①楚民即释其耕农而畋鹿。

②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

13.在下面每个人物后的横线上写出一个恰当的熟语或成语,用来评价人物在文中的表现。

(4分)

①桓公②管子③衡山之君

14.本文讲述了管子运用谋略的故事,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回答。

(5分)

【答案】

9.C

10.B

11.D

12.①楚国百姓就放弃了农耕而去捕鹿。

②(衡山之君)心理估量没有武器来应付两个敌国,就带领全国归顺齐国了。

13.【答案示例】桓公:

从善如流(虚心纳谏、择善而从、从谏如流);管子:

不战而屈人之兵(审时度势知己知彼神机妙算);衡山之君:

因小失大(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愚不可及目光短浅)

14.答题角度参考:

①用经济、金融手段战胜敌国②粮食安全对一个国家是极为重要的③上下一心是成功实施谋略的保证

【解析】9.此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能力。

可根据平时对文言实词的积累,结合着上下文具体语境分析判断。

C项,可联系上句“子为我致生鹿二十,赐子金百斤。

什至而金干斤也。

”判断此处的“赋”应为“征税”。

所以选C。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11.此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理解能力。

应将待译句子放回语境去理解,也应注意尽可能直译,将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落实,补出省略成分,将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习惯译出。

例如本题选项D“其使”根据上下文具体语境可知,此处应为“燕、代、秦的使者”。

所以选D。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12.此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理解能力。

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

释、畋、二敌等。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既然回答故事对考生的人生启示,显然要先理解故事内容,并领悟故事蕴含的人生道理,然后从管子制定策略的角度和楚王与衡山君的角度,联系现实生活来组织答案。

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能力层级为探究F。

【参考译文】

桓公向管仲问道:

“楚国,是崤山以东的强国,它的人民娴熟于战斗的方法。

(如果)派军队攻伐它,只怕(我们的)实力不能胜过它,会兵败于楚国,这应该怎么办呢?

”管仲回答说:

“就用战斗的方法来对付它。

”桓公说:

“这怎么讲?

”管仲回答说:

“您可用高价收购楚国的鹿。

桓公便派人到楚国购买活鹿。

管仲就让桓公向民众求购,贮藏了国内粮食十分之六。

派左司马伯公率领壮丁到庄山铸币。

然后派中大夫王邑带上二千万钱到楚国收购活鹿。

楚王得知后,向丞相说:

“钱币是人们看重的东西,国家靠它维持,英明的君主用它赏赐功臣。

禽兽,是一些有害的东西,是英明的君主应当抛弃驱逐的东西。

现在齐国用珍贵的宝物高价收买我们的害兽,这样是楚国的福分,上天将用齐国的金钱惠及楚国。

您通告百姓赶快去寻找活鹿,来把齐国的财宝全部换来。

”楚国百姓就放弃耕种来猎捕活鹿。

管仲还对楚国商人说:

“您给我贩来活鹿,二十头就给您黄金百斤;十倍(二百头)就给您黄金千斤。

这样楚国不向百姓征税,财富也充足了。

楚国人民都在外面找鹿。

隰朋让齐国百姓贮藏了五倍(于过去)的粮食,楚国凭借(出卖)活鹿贮藏了五倍(于过去)的钱币。

管仲说:

“楚国可以攻克了。

”桓公说:

“怎么办?

”管仲回答说:

“楚国贮藏的钱币增加了五倍,楚王将会很得意,之后求购粮食。

”桓公说:

“好。

”于是派人封闭关隘,不和楚国互通使节。

楚王果然非常得意,然后求购粮食。

但是几个月都买不到粮食,楚国买一石粮食要四百钱。

齐国派人运粮到芊地的南部出卖,楚人十分之四都投降齐国。

几年(三年)之后,楚国就服从(于齐国)了。

桓公向管仲问道;“我想要找到控制衡山国的办法,这应该怎么办?

”管仲回答说;“您可以派人出高价收购衡山国的兵器进行转卖。

这样,燕国和代国一定跟着您去买,秦国和赵国听说后,一定和您争着买。

衡山兵器必然会价格翻倍。

(如果天下争相购买),衡山国兵器必然涨价十倍以上。

”桓公说:

“好。

”于是派人到衡山寻找、收购兵器,不敢同他们付价还价。

齐国实行购买衡山过兵器的策略十个月以后,燕、代两国听说,果然派人去衡山过买兵器。

二、【2016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祖讳汝霖,号雨若。

幼好古学,博览群书。

少不肯临池学书,字丑拙,试有司,辄不利。

遂输粟入太学,淹蹇二十年。

文恭①捐馆,家难渐至。

大父读书龙光楼,辍其梯,轴轳传食,不下楼者三年。

江西邓文洁公至越,吊文恭。

文恭墓木已拱,攀条泫然,悲咽而去。

大父送之邮亭,文洁对大父邑邑不乐,盖文洁中忌者言,言大父近开酒肆,不事文墨久矣,故见大父辄欷歔。

是日将别,顾大父曰:

“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

”大父泣曰:

“侄命蹇,特耕而不获耳,藨蔉尚不敢不勤。

”文洁曰:

“有是乎?

吾且面试子。

”乃拈“六十而耳顺”题,大父走笔成,文不加点。

文洁惊喜,击节曰:

“子文当名世,何止科名?

阳和子其不死矣!

甲午正月朔,即入南都,读书鹤鸣山,昼夜不辍,病目眚,下帏静坐者三月。

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辄塞耳不敢听。

入闱,日未午,即完牍,牍落一老教谕房。

其所取牍,上大主考九我李公,詈不佳,令再上,上之不佳,又上,至四至五,房牍且尽矣。

教谕忿恚而泣,公简其牍少七卷,问教谕,教谕曰:

“七卷大不通,留作笑资耳。

”公曰:

“亟取若笑资来!

”公一见,抚掌称大妙,洗卷更置丹铅。

《易经》以大父拟元,龚三益次之,其余悉置高等。

乙未,成进士,授清江令,调广昌,僚寀多名下士。

贞父黄先生善谑弄,易大父为纨袴子。

巡方下疑狱,令五县会鞫之。

贞父语同寅曰:

“爰书例应属我,我勿受,诸君亦勿受,吾将以困张广昌。

”大父知其意,勿固辞,走笔数千言,皆引经据典,断案如老吏。

贞父歙然张口,称:

“奇才!

奇才!

”遂与大父定交,称莫逆。

满六载,考卓异第一。

(选自张岱《家传》,有删节)

【注】①文恭:

张元汴,号阳和,谥文恭,张汝霖的父亲,张岱的曾祖父。

②藨蓘:

耕耘。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事文墨久矣    事:

从事

B.病目眚       病:

疲惫

C.詈不佳       詈:

责骂

D.令五县会鞫之    鞫:

审讯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汝霖早年虽博览群书,但在科举方面并不顺利,直至他父亲去世都没有考取功名。

B.邓文洁公听信别人的传言,认为张汝霖已难以造就,后通过当面测试才改变了看法。

C.张汝霖参加科考时差点因老教谕的昏聩而名落孙山,幸赖主考官的慧眼才榜上有名。

D.黄贞父断案时遇到难题,无法解决,张汝霖下笔千言,精准断案,黄称赞他为奇才。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

(2)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辙塞耳不敢听。

9.根据文中张汝霖的科举经历,概括当时科举考试的相关特点。

(4分)

【答案】

6.B

7.D

8.

(1)你就算了,回去后教育儿子读书,希望能保住先人的事业。

(2)朋友用经书中的考题彼此商量,(考题)一传入他耳中文章马上就形成了,后来再有谈到(考题)的,他就堵住耳朵不敢听了。

9.考生书法的优劣对考试成绩有影响;可捐纳财货进入太学;考题出自经书;考官的喜好直接决定考试结果。

7.题中同D选项相关的内容是:

刚好巡抚布置一件疑难案件,让五个县的县令会同审理。

黄贞父对同事们说:

“按照惯例这个案件应该交给我办,我不接受,大家也不要接受,我准备用这个案件来难倒张广昌。

”我祖父知道他的心意,就并没与一再推辞,拿起笔写了好几千字,判断案子就像很有经验的老年官吏。

黄贞父吃惊地张开嘴,称赞祖父是“奇才!

奇才!

”黄贞父就决定同我祖父建立朋友关系,并成为莫逆之交。

据此可知该项错误。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9.根据“字丑拙,试有司,辄不利”一语,可知“考生书法的优劣对考试成绩有影响”这个特点;根据“六十而耳顺”这个题目,可知“考题出自经书”这个特点;根据“遂输粟入太学”一语,可知“可捐纳财货进入太学”这个特点;根据文本中关于“牍落一老教谕房。

其所取牍,上大主考九我李公,詈不佳”等叙述,可知“考官的喜好直接决定考试结果”这个特点。

【考点定位】筛选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C。

【参考译文】

我祖父的名字叫张汝霖,号名叫雨若,从小就喜欢学习古文,博览群书。

小时候他不愿意临摹书法家的书法,因此字写得很丑,因而在去官衙考试时,总是不能被录取。

于是就用粮食买了个上太学的资格读书,在其中待了二十年。

我曾祖父去世后,家境一天天困难。

我祖父在家中龙光楼读书,去掉下楼的梯子,用吊车将食物送上楼去,曾经三年没有下楼。

江西邓文洁先生到越地来悼念我曾祖父,曾祖父坟旁的树都已经长大了,邓先生抚摸着树枝泪流满面,哭啼着离开。

曾祖父送他到邮亭,邓文洁对祖父很不高兴,原来是他听信了别人说的坏话,说我的祖父近日开了一家酒店,好久都没有写文章了,所以看见我祖父就连声叹气。

那天邓文洁要走了,回头对祖父说:

“你算了,回去后教育儿子读书吧,希望你能保住你先人的事业。

”祖父哭着说:

“我的命运不好,只是耕种而没有收获啊,但是耕耘还是不敢不勤奋的。

”邓文洁说:

“有这种情形吗?

我将要当面考考你。

”就顺手拈取了“六十而耳顺”这个题目让祖父写文章,祖父提笔就写,文不加点,一挥而就。

邓文洁又惊又喜,鼓掌说:

“你的文章应当在社会上出名,岂止是在考场上考取功名?

你父亲大概还没死吧!

甲午年正月三十,祖父就到了南都,在鸡鸣山读书,一直到深夜都还手不释卷,因而害了眼病,在考试院静坐了三个月。

朋友用经书中的考题彼此商量,(考题)一传入他耳中文章马上就形成了,后来再有谈到(考题)的,他就堵住耳朵不敢听了。

进入考场后,时间还没到中午,就完成了文章。

他的答卷落到了一个老教谕的手中。

这位老教谕把他所选取的文章上呈给大主考李九我先生,李先生看了大骂这位老教谕,命令他重选送上来,送上来又不是好的文章,以致送了三四次,试卷差不多快要送完了。

老教谕七分地哭泣着,李九我先生翻检试卷少了七分,询问老教谕,老教谕说:

“这七份试卷文理极其不通,我把它们留下来作为笑料罢了。

”李先生说:

“赶快把这些你认为是笑料的试卷拿来!

”李先生一见我祖父的文章,鼓掌称赞很妙,把卷子重新用红笔批阅一遍。

关于《易经》,打算把祖父的文章作为第一名,龚三益第二,其余的五篇全部放置在高等。

三、【2016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景公问晏子曰:

“吾欲服圣王之服,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其至乎?

晏子对曰:

“法其节俭则可;法其服,居其室,无益也。

三王①不同服而王,非以服致诸侯也。

诚于爱民,果于行善,天下怀其德而归其义,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

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古者尝有处橧巢②窟穴而不恶,予而不取,天下不朝其室,而共归其仁。

及三代作服,为益敬也。

服之轻重便于身,用财之费顺于民。

其不为橧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

是故明堂之制,下之湿润,不能及也;上之寒暑,不能入也。

土事不文,木事不镂,示民知节也。

及其衰也,衣服之侈过足以敬,宫室之美过避润湿,用力甚多,用财甚费,与民为仇。

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若法其节俭也,则虽未成治,庶其有益也。

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与民而仇矣。

若臣之虑,恐国之危,而公不平也。

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

公之言过矣。

景公禄晏子以平阴与槀邑。

晏子辞曰:

“吾君好治宫室,民之力敝矣;又好盘游玩好,以饬女子,民之财竭矣;又好兴师,民之死近矣。

弊其力,竭其财,近其死,下之疾其上甚矣!

此婴之所为不敢受也。

公曰:

“是则可矣。

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

晏子曰:

“婴闻为人臣者,先君后身,安国而度家,宗君而处身,曷为独不欲富与贵也!

公曰:

“然则曷以禄夫子?

晏子对曰:

“君商渔盐,关市讥③而不征;耕者十取一焉;弛刑罚,若死者刑,若刑者罚,若罚者免。

若此三言者,婴之禄,君之利也。

公曰:

“此三言者,寡人无事焉,请以从夫子。

公既行若三言,使人问大国,大国之君曰:

“齐安矣。

”使人问小国,小国之君曰:

“齐不加我矣。

(节选自《晏子春秋》,有删改)

【注】

三王:

夏商周三代之明君,多指夏禹、商汤、周文王(或周武王)。

橧(zēng)巢:

用柴薪搭建的巢形住所。

关市:

指集市。

讥:

稽查,盘问。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说:

同“悦”,高兴

B.土事不文,木事不镂文:

花纹

C.下之疾其上甚矣疾:

痛恨

D.宗君而处身宗:

尊崇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如此,则诸侯其至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服之轻重便于身青,取之于蓝

C.然则曷以禄夫子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D.关市讥而不征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B.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C.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D.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子认为,古代圣王诚心诚意地爱护百姓,实实在在地对百姓行善,因此天下的人都感念其徳义而归附他们。

B.晏子认为要想治理好国家,使天下归附,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已过时的古圣王制度,而是效法他们的节俭风尚。

C.面对景公的封赏,晏子并不领情,他毅然决然地予以拒绝,并且指出了景公穷奢极欲与穷兵黩武的危害性。

D.本文采用对话的方式,批评了景公治理国家的错误观点和做法,表达了晏子减少赋税、减轻刑罚等政治主张。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其不为橧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

(4分)

(2)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

公之言过矣。

(3分)

(3)是则可矣。

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

(3分)

【答案】

9.B

10.D

11.A

12.B

13.

(1)他们不再造柴薪搭成的巢穴居住,是为了避风寒;不再造土穴居住,是为了避潮湿。

(2)您却还想让诸侯来归附,不是很难吗?

您的话错了。

(3)这样做是可以的。

虽然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