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银川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695776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6.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夏银川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宁夏银川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宁夏银川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宁夏银川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宁夏银川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宁夏银川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Word文档格式.docx

《宁夏银川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夏银川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Word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宁夏银川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Word文档格式.docx

水:

游泳。

3

下列选项中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不拘于时,学于余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大王来何操D.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这是一道考核文言句式的题目,不要和现代汉语的句式混淆,文言句式有省句、被动句、判断句和倒装句,倒装句又有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和主谓倒装句。

注意结合句子特征分析。

C项和题目中句式同为宾语前置句;

A项为状语后置句;

B项为定语后置句;

D项为判断句。

4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宽厚而爱人B.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答案解析】D

这是一道理解文言实词中的双音节古今异义的词语的题目,双音节古今异义的词语大致有几种情况,一般的是古汉语的一个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而古汉语的一个词语就对应一个现代汉语的词组,A.爱人:

古意是仁爱的意思。

今意是男子的配偶。

B.山东:

古意是崤山以东。

今意是山东省。

C.妻子:

古意是妻子和儿女。

D.区区:

形容很小很少,古今意义相同。

5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有的高中学生写作文总是喜欢装出一副老气横秋的姿态,动辄用大话、套话、官话吓唬人,这种文风必须改变。

②公司成立这么久,我作为销售顾问却没有什么好的建议和举措,以致公司连续两年销售业绩增长缓慢,真是马齿徒增。

③现在还有很多司机不吸取血的教训,仍然酒后驾车,对这种铤而走险的行为,公安交通部门更应加大处罚力度。

④生活的智慧离不开细心的发现,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一定要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以小见大,才能发现问题背后的本质。

⑤近期,日本一方面表示要改善对华关系,另一方面却在台湾和中国南海等问题上“搞小动作”,这种首鼠两端的行为令人愤慨。

⑥今年有四到六成的作品流拍,成交总额同比减少一半,这说明以往超过底价数十倍成交的火爆场面已成明日黄花。

A.①②④B.①⑤⑥C.②③⑥D.③④⑤

①老气横秋:

形容人摆老资格,自以为了不起的样子,使用正确;

②马齿徒增:

谦称自己虚度年华,没有成就,使用正确;

③铤而走险:

因无路可走而采取冒险行动,此处语境错误。

④以小见大:

从小的可以看出大的,指通过小事可以看出大节,或通过一小部分看出整体,句子表达的意思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所以使用不当;

⑤首鼠两端:

迟疑不决,动摇不定,使用不正确应为“言行不一”。

⑥明日黄花:

原指重阳节后逐渐萎谢的花,后多比喻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

使用正确。

点睛:

正确使用词语的题目,有成语和熟语,有时还考核虚词。

实词注意从词语的含义、感情色彩、固定搭配、程度的轻重、运用的范围等角度区分,成语注意从望文生义、对象错配、褒贬误用、语法搭配、似是而非的角度分析,虚词注意分析连接的句子之间的关系和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是否相符。

6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作为古希腊哲学家,他在本体论问题的论述中充满着辩证法,因此被誉为“古代世界的黑格尔”。

B.李克强欢迎莫迪正式访华,并表示,中印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双边关系发展事关两国25亿多人民幸福的福祉,事关地区和世界的发展繁荣。

C.他们本着保证质量、降低成本为原则,使用了新的工艺和新的技术。

D.古代神话虽然玄幻瑰奇,但仍然来源于生活现实,曲折地反映了先民们征服自然、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本题考查语病。

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A项搭配不当。

“充满”与“辩证法”不搭配。

可将“充满着”改为“运用”。

B项语意重复,“福祉”包含了“幸福”之意。

C项句式杂揉。

本着……的原则和以……为原则杂糅。

本题考查的是辨析并修改病句类试题,考生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病句的典型例句,然后结合病句病因的辨析不同类型病句的特点。

7

在下面横线处填入的句子,没有语病且上下文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在影响人一生发展的因素中,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价值观。

价值观就像方向盘,方向正确,只要坚持行走,距离目标就会越来越近;

反之则会南辕北辙。

价值观的培养应从阅读开始,读什么和怎样读是两个根本的问题。

__________

A.对经典名著进行价值阅读,培养青少年爱国、敬业、诚信等一生受用的品质,既是怎样读的本质,又是读什么的答案。

B.对经典名著进行价值阅读,培养青少年爱国、敬业、诚信等一生受用的品质,既是读什么的答案,又是怎样读的本质。

C.对经典名著进行价值阅读,培养青少年爱国、敬业、诚信和一生受用的品质,既是读什么的答案,又是怎样读的本质。

D.对经典名著进行价值阅读,培养青少年爱国、敬业、诚信和一生受用的品质,既是怎样读的本质,又是读什么的答案。

【答案解析】B

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有时选用关联词语,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

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

根据前文“读什么和怎样读是两个根本的问题”可知,下文应为“既是读什么的答案,又是怎样读的本质”。

“爱国、敬业、诚信”与“一生受用的品质”不能并列。

所以答案选B。

8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盛唐时期的李白与杜甫是我国唐诗史上的双子星,并称“李杜”,世称“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而中唐诗人李商隐和杜牧被称为“小李杜”。

B.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登高》通过描绘秋江景色,倾诉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C.白居易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D.李商隐《锦瑟》中“庄生迷蝶”“望帝托心”“沧海泣珠”“蓝田玉烟”烘托出诗人希望破灭后凄凉、孤寂而又沉郁的心境。

【答案解析】A

李商隐是晚唐诗人

考点:

文学常识

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傅尧俞,字钦之,本郓州须城人,徙孟州济源。

十岁能为文,及登第,犹未冠。

石介每过之,尧俞未尝不在,介曰:

“君少年决科,不以游戏为娱,何也?

”尧俞曰:

“性不喜嚣杂,非有他尔。

”介叹息奇之。

知新息县,累迁太常博士。

嘉祐末,为监察御史。

兖国公主下嫁李玮,为家监梁怀吉、张承照所间,与夫不相中。

仁宗斥二人于外,未几,复还主家,出玮知卫州。

尧俞言:

“主恃爱薄其夫,陛下为逐玮而还隶臣,甚悖礼,为四方笑,后何以诲诸女乎?

时乏国用,言利者争献富国计。

尧俞奏曰:

“今度支岁用不足诚不可忽然欲救其弊在陛下宜自俭刻身先天下无夺农时勿害商旅如是可矣。

不然,徒欲纷更,为之无益,聚敛者用,则天下殆矣。

英宗即位,转殿中侍御史,迁起居舍人。

皇太后与英宗同听政,英宗有疾,既平,尧俞上书皇太后,请还政。

久之,闻内侍任守忠有谗间语,尧俞谏皇太后曰:

“外间物论纷惑,两宫之情未通。

臣谓天下之可信者,无大于以天下与人,亦无大于受天下以公,况皇帝以明睿之资,贯通古今,而受人之天下乎?

如诛窜谗人,则慈孝之声并隆矣。

”于是皇太后还政,逐守忠。

神宗即位,徙知庐州。

熙宁三年,至京师。

王安石素与之善,方行新法,谓之曰:

“举朝纷纷,俟君来久矣,将以待制、谏院处君。

“新法世以为不便,诚如是,当极论之。

平生未尝好欺,敢以为告。

”安石愠之,但授直昭文馆,权盐铁副使,俄出为河北转运使,改知江宁府。

徙许州、河阳、徐州,再岁六移官。

哲宗立,擢给事中、吏部侍郎、御史中丞。

元祐四年,拜中书侍郎。

六年,卒,年六十八。

哲宗与太皇太后哭临之,太皇太后语辅臣曰:

“傅侍郎清直一节,终始不变,金玉君子也。

方倚以相,遽至是乎!

”赠银青光禄大夫,谥曰献简。

节选自《宋史•傅尧俞传》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度支岁用不足/诚不可/忽然欲救/其弊在陛下宜自俭/刻身先天下/无夺农时/勿害商旅/如是可矣

B.今度支岁用不足/诚不可忽/然欲救其弊/在陛下宜自俭刻/身先天下/无夺农时/勿害商旅/如是可矣

C.今度支岁用/不足诚不可/忽然欲救其弊/在陛下宜自俭刻/身先天下/无夺农时/勿害商旅/如是可矣

D.今度支岁用/不足诚不可/忽然欲救/其弊在陛下/宜自俭刻/身先天下/无夺农时/勿害商旅/如是可矣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第,即登科。

第,指科举考试录取列榜的甲乙等次。

隋唐时用于考中进士,明清殿试之一甲三名称赐进士及第。

B.冠,即弱冠,古代男子到了20岁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

C.嘉祐,年号。

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用于纪年的专有名号,中国的年号制度是从秦始皇称帝开始启用的。

D.谥,指谥号。

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傅尧俞性格沉静,潜心向学。

他十岁便能写文章,未冠时即登第,但却仍能闭门读书,不事游冶,受到石介赞叹。

B.傅尧俞尽职尽责。

兖国公主与驸马不和,仁宗皇帝袒护公主,将驸马调到外地任职,时任监察御史的傅尧俞上疏指出这种做法不合礼制。

C.傅尧俞正直敢言。

皇太后听信身边奸邪小人的谗言,迟迟不将政事还给英宗。

傅尧俞上疏请求皇太后以天下和公心为重,还政给英宗,并驱逐那些进谗言的小人。

D.傅尧俞公正无私。

王安石推行新法,希望得到他的支持,并许以高官厚位,傅尧俞不为所动,并明确表达了自己反对新法的态度。

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然,徒欲纷更,为之无益,聚敛者用,则天下殆矣。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答案解析】9.B10.C11.D

12.

(1)不这样的话,只是想着不断地改革,实行了也没有什么好处,聚敛财富的人自己占用,那么天下就危险了。

(2)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

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

9.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

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不足”是陈述“岁用”的状况,故中间不能断开,所以排除C、D两项;

而及物动词“救”的宾语是“其弊”,中间也不能断开,所以排除A项。

故选B项。

10.试题分析:

识记文学常识。

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如此题C.中国的年号制度是从汉武帝时开始启用的。

11.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考生要把选项和原文内容进行仔细的比对分析。

根据对原文内容的理解选项D“明确表达了自己反对新法的态度”错,傅尧俞只是告诉王安石世人对于新法的态度。

12.试题分析:

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

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

(1)“徒”只是、“更”改革、“为”实行了、“殆”危险。

(2)“谨”认真地、“申”反复、“戴”顶着。

翻译句子的具体方法是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补”,就是增补。

变单音词为双音词,补出省句中的省成分。

“换”,就是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调”。

就是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变”,就是变通。

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参考译文:

傅尧俞,字钦之。

本来是郓州须城人,迁移到孟州济源。

十岁就能够写文章,不到二十岁就通过了科举考试。

石介每次拜访,他都未尝不在家读书,石介说:

“你这么年轻就专注于科举考试,不把游戏作为娱乐,是为什么呢?

”傅尧俞回答:

“我生性不喜欢喧闹嘈杂,没有别的原因啊。

”石介大为赞叹,认为他非同寻常。

傅尧俞任新息县知县,经多次升迁担任太常博士。

宋仁元祐末年,任监察御史。

衮国公主下嫁给李玮,被家臣梁怀吉、张承照离间,与丈夫不和。

仁宗将二人贬到外地,不久,又将这两人召回公主家中,却把驸马李玮调到卫州做知州。

傅尧俞说:

“公主仗着陛下的宠爱轻视自己的丈夫,陛下却为了公主而放逐李玮,并把两个家臣调回来,这很不合礼仪,会被天下人耻笑,以后您将拿什么来教导其它的女儿呢?

当时国家缺乏用度,谈论财政的人争相向皇上献上使国家富强的办法。

傅尧俞上奏说:

“如今经费开支不足,确实不能忽视,但是想要解决这个问题,陛下自己应当节俭,削减费用,为天下人做出榜样,不耽误农时,不损害商人,这样国家自然会富裕。

否则,只想着改革弊政,即使施行了也没有什么实际用处,聚敛天下财富为自己所用,那么天下就危险了。

英宗即位后,傅尧俞转任殿中侍御史,又升任为起居舍人。

英宗同皇太后同时处理政事,后来英宗生病,(政事由皇太后一人处理)英宗的病痊愈以后,傅尧俞上书太后,请她将权力交还给英宗。

过了许久,傅尧俞听说内侍任守忠向太后进谗言,傅尧俞上疏太后说:

“宫外议论纷纷,传言您和皇上之间有隔阂。

我认为最能取信于人的事,莫过于将天下交给别人,也莫过于向天下人显示您的公心。

何况皇上凭借着英明睿智的天资,通晓古今,怎能将天下授予他人呢?

”如果您能够驱逐那些进谗言的小人,那么母慈子孝的美名就会一并传扬了。

于是皇太后还政英宗,并且驱逐了进谗言的任守忠。

神宗即位后,傅尧俞调任庐州知州。

熙宁三年被召回京城,王安石和他原先就十分要好,这时正要推行新法,他对傅尧俞说:

“朝廷上下议论纷纷,我等你还京已等了很久了,(若能得到你的支持,)我将授予你待制、谏院等(更高)职务。

”傅尧俞对他说:

“新法世人认为不合适,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就应当赶紧讨论这件事。

我平生不喜欢欺瞒,所以敢于以实相告。

”王安石为此而怨恨他,只任命他在昭文馆任职,并暂时代理盐铁副使,不久又让他出任河北转运使,又改任江宁知府。

之后先后到许州、河阳、徐州任职,两年之中在各地辗转改任了六次。

宋哲宗即位,提拔傅尧俞担任给事中、吏部侍郎、御史中丞。

元祐四年,任命他为中侍郎。

元祐六年,傅尧俞去世,终年六十八岁。

哲宗和太皇太后驾临哭悼,太皇太后对辅佐的大臣说:

“傅侍郎清廉正直的气节,始终如一,真是金玉君子啊。

我刚想任其为宰相,他却突然去世了。

”朝廷追赠他为银青光禄大夫,谥号“献简”。

10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牡丹

薛涛

去春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怨别离。

常恐便同巫峡散,因何重有武陵期?

传情每向馨香得,不语还应彼此知。

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从去年与牡丹的相聚落笔,把人世间的深厚情谊浓缩在重逢的特定场景之中。

B.颔联中“巫峡散”承首联的“怨别离”,拈来巫山云雨的故事,给花人之恋抹上梦幻的色彩。

C.颔联“武陵期”典出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的故事,用典新颖别致,饶有兴致。

D.颈联以“馨香”“不语”刻画牡丹形象,又以“传情”“彼此知”关照前文。

E.尾联回到现实,写诗人于栏边安放了枕席,如对故人一般抵足而卧,互诉衷情。

1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分析。

【答案解析】13.AE

14.①久别不见的愁怨之情。

去春牡丹凋零之时,诗人泪湿红笺诉离情。

②不期而遇的喜悦之情。

诗人在失望中与牡丹不期而遇,更感重逢的喜悦。

③心有灵犀的相知之情。

人花相顾无言,但彼此心心相印。

④情意绵绵的相思之情。

希望能陪伴在牡丹的身边,互诉相思之情。

13.试题分析:

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

A项,“从去年与牡丹的相聚落笔”错,应是“从去年与牡丹的分离落笔”。

E项,尾联的意思是:

只想在那花栏边,安置下枕席。

实际上并没安放,这是诗人的想象。

诗歌鉴赏的双选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

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14.试题分析:

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首联,“怨别离”表达了诗人与牡丹别离的愁怨;

颔联,运用“武陵期”的典故,表达了诗人与牡丹不期而遇的喜悦;

颈联,“不语”“彼此知”等表达了诗人与牡丹的相知之情;

尾联,“只欲栏边安枕席”“说相思”则表达了诗人与牡丹情意绵绵的相思之情。

1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以山中激流和石头滚动的巨大声响,烘托蜀道之险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的是演奏正式开始之前的准备过程。

(3)《劝学》中强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这样,君子才会智慧通达、行为没有过错。

【答案解析】

(1).

(1)飞湍瀑流争喧豗,

(2).砯崖转石万壑雷。

(3).

(2)转轴拨弦三两声,(4).未成曲调先有情。

(5).(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

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

本题属于前者。

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

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

“豗”“砯”“壑”。

名句名篇默写是高考的必考题型,考生要注意平时多积累名句名篇,要落实到写上,书写时要注意字形相近的字和字形复杂字的书写,特别要注意同音异形字的书写不要出现错别字。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今年春节期间,《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收视与口碑双双领跑。

这档现象级节目的背后,经历了哪些千锤万凿?

《中国诗词大会》比什么?

怎么比?

谁来比?

从2014年7月开始筹划节目的激情满满,到2014年12月走访多个国学班看到很多孩子喜欢诗词的信心倍增,再到2015年春天样片拍摄失败,总导演颜芳和她的团队经历了一个“左手和右手打架”的持续过程。

规则复杂、气氛高冷、题目太难,都成为阻碍节目推进的因素。

“窗外雨潺潺,一点一滴全都打在了心上。

”这是2015年6月颜芳发布的一条微信朋友圈内容,因为《中国诗词大会》第10版方案又被推翻了。

“不是看到希望才坚持,是因为坚持了才有希望。

”就在颜芳被困惑萦绕的时候,对叶嘉莹、周笃文等大家的走访令她茅塞顿开。

“他们不约而同地表达了这样的意思:

诗词来源于生活,诗词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

”颜芳感觉到,诗词就是古人的情感日记,节目应该紧紧围绕诗词本体做文章,带领全民重温那些学过的古诗词,创建感情和文化的共鸣,她感觉“这回更靠谱了”。

熟悉的陌生题,“击败体”的内循环竞赛机制,百人选手团——“比什么?

”这个“铁三角”有了答案,其他一切迎刃而解。

“古诗词在人们的心中是有种子的,每个人都有一颗诗心。

”颜芳分析了《中国诗词大会》大获好评的原因:

王立群、郦波、康震、蒙曼4位点评嘉宾用当下的语汇深入诠释诗词的文化内涵与外延,“技术手段+艺术表达”的舞台设定追求极致的视觉效果,简单而有悬念的赛制让观众可以瞬间切入、随时跟随,严格的审看机制为节目高质量播出保驾护航,这些共同成就了这档高雅但不高冷、通俗而不庸俗的节目。

《中国诗词大会》的全媒体策略也可圈可点。

除了在央视网播出,观众在节目播出期间通过扫描二维码可以同步互动答题。

此外,节目组还在微博话题、YY语音互动、微信平台等方面开辟宣传渠道,进行多屏互动全媒体整合营销。

“我们会一如既往地坚守定位,创新研发,做最好的自己。

”展望未来,颜芳仍如当初般坚定。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7年4月5日)

材料二:

作为《中国诗词大会》评委之一的康震教授说:

“诗词大会的走红并不意外,当人们在物质上的享受已经比较丰富时,会希望用高雅的文化艺术来提升精神生活,诗词就是很好的选择。

这是一个新的诗歌时代的到来,年轻人喜欢诗词,愿意用诗词描绘生活,这和唐代人热衷创作诗词,有异曲同工之妙。

康震教授还介绍,诗词在古代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一件文学作品,一项科举考试的内容,还是一个很重要的时尚。

“在唐代,一个人诗写得好,会被认为有文化有层次。

这种时尚是文化的潮流,包含着一个人的审美趣味。

”流传千年的中国传统诗词在网络时代圈粉无数,是因为诗词在当代可以并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时尚。

“其实每个时代的人都在怀疑,我们是否身处一个诗意的社会?

但这种疑问的潜在意识是,我们渴望诗意——这就是一个走向诗意的过程。

我们提出问题的时候,就是我们觉醒的时候,意味着全社会有了共识和行动。

现在大家都在看诗词大会,观众们都在背唐诗,这难道不正是诗意社会的开始吗?

(《中国青年报》2017年2月14日)

材料三:

今年两会上,在回答“如何让青少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全国政协常委冯骥才表示,赞成把传统文化编入教材,让年轻学子多读读古诗词,获得一些知识与感悟,其实更重要的还是把他们带领到传统生活里去。

他强调,传统存在于生活中,每个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