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五章 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讲义及答案含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68011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63.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五章 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讲义及答案含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五章 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讲义及答案含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五章 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讲义及答案含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五章 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讲义及答案含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五章 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讲义及答案含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五章 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讲义及答案含答案解析.docx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五章 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讲义及答案含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五章 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讲义及答案含答案解析.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五章 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讲义及答案含答案解析.docx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五章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讲义及答案含答案解析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五章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讲义及答案)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无机物X、Y、Z、M的相互转化关系如图所示(部分反应条件、部分反应中的H、O已略去)。

X、Y、Z均含有同一种元素。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X是氢氧化钠,则M不一定为CO2

B.若Y具有两性,则M的溶液只可能显碱性

C.若Z是导致酸雨的主要气体,则X一定是H2S

D.若M是用途最广的金属,加热蒸干Y的溶液一定能得到Y

【答案】A

【解析】

【详解】

A、若X是氢氧化钠,则M不一定为CO2,M为能形成多元酸的酸性氧化物,如:

SO2,故A正确;

B.若Y具有两性,则M的溶液可能显碱性,也可能显酸性,故B错误;

C.若Z是导致酸雨的主要气体,则X也可以是Na2SO3,Y为NaHSO3,Z为SO2,M为HCl,故C错误;

D.若M是用途最广的金属,Y为亚铁盐,因为亚铁离子水解,所以加热蒸干Y的溶液不能得到Y,故D错误;

故答案选A。

2.下列各组物质中,满足如图物质一步转化关系的选项是

X

Y

Z

A

Na

NaOH

NaHCO3

B

Cu

CuSO4

Cu(OH)2

C

Al2O3

AlO2-

Al(OH)3

D

Si

SiO2

H2SiO3

A.AB.BC.CD.D

【答案】C

【详解】

A.钠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氢氧化钠溶液能与过量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氢钠,但碳酸氢钠不能直接生成金属钠,故A错误;

B.铜能与浓硫酸共热反应生成硫酸铜,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能生成氢氧化铜,但氢氧化铜不能直接生成金属铜,故B错误;

C.氧化铝能与强碱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根,偏铝酸根在溶液中与二氧化碳反应能生成氢氧化铝沉淀,氢氧化铝沉淀受热分解能生成氧化铝,故C正确;

D.硅在高温下能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硅,二氧化硅不溶于水,不能与水反应生成硅酸,故D错误;

故选C。

3.向下列溶液中通入足量相应气体后,各离子组还能大量存在的是

A.二氧化碳:

K+、Na+、、Cl-B.氨气:

Mg2+、Al3+、Na+、

C.氯化氢:

Ca2+、Fe3+、、Cl-D.氯气:

Na+、Ba2+、、

【答案】C

【详解】

A.CO2、、H2O会发生反应产生,不能大量共存,A不符合题意;

B.NH3·H2O与Mg2+、Al3+会发生反应产生Mg(OH)2、Al(OH)3沉淀,不能大量共存,B不符合题意;

C.HCl溶于水电离产生H+、Cl-,与选项离子之间不能发生任何反应,可以大量共存,C符合题意;

D.氯气溶于水,反应产生HCl、HClO,HCl与会反应产生H2O、CO2;HClO与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也不能大量共存,D不符合题意;

故合理选项是C。

4.现今手机等电子产品产业蓬勃发展,推动了高纯硅的生产与应用。

工业上用“西门子法”。

以硅石(SiO2) 为原料制备冶金级高纯硅的工艺流程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已知:

SiHCl3室温下为易挥发、易水解的无色液体。

A.“还原”过程需要在高温条件下,该反应的主要还原产物为Si

B.为最大程度节约成本,上述 生产工艺中能循环使用的物质只有H2

C.为防止SiHCl3水解而损失、氢气爆炸,“氧化”、“分离”与“热解”的过程均需要在无水、无氧的条件下进行

D.“氧化”过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i+3HC1SiHCl3+H2

【答案】B

【分析】

二氧化硅和金属镁在高温下反应生成氧化镁和硅,加入稀硫酸除去氧化镁,过滤得到硅,通入氯化氢在200~300℃下反应生成SiHCl3,与最后与氢气反应生成Si。

【详解】

A.二氧化硅和金属镁在高温下反应生成氧化镁和硅,还原产物为硅,镁和硅反应可生成Mg2Si,故A正确;

B.流程中H2、HCl既是反应物也是生成物,则可循环使用,故B错误;

C.“氧化”、“分离”与“热解”的过程均需要在无水、无氧的条件下进行,可防止SiHCl3水解而损失、氢气爆炸,故C正确;

D.由流程可知,通入氯化氢在200~300℃下反应生成SiHCl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i+3HClSiHCl3+H2,故D正确;

故选B。

5.一定量的锌与100mL18.5mol·L-1的浓硫酸充分反应后,锌完全溶解,同时生成气体A33.6L(标况)。

将反应液稀释至1L,测得溶液的c(H+)=0.1mo1·L-1,则叙述中错误的是()

A.气体A为SO2和H2的混合物B.气体A中SO2与H2的体积之比为4︰1

C.反应中共消耗97.5gZnD.反应中共转移3mol电子

【答案】B

【分析】

生成气体的物质的量为=1.5mol,溶液剩余硫酸的物质的量为0.1×=0.05mol,参加反应是硫酸的物质的量为0.1×18.5-0.05=1.8mol,随着反应的进行,硫酸的浓度逐渐减小,设生成xmol二氧化硫,ymol氢气,则有x+y=1.52x+y=1.8,解x=0.3,y=1.2;根据电子得失守恒可知:

2n(Zn)=2n(SO2)+2n(H2)=2×0.3+2×1.2,所以n(Zn)=1.5mol,据以上分析解答。

【详解】

生成气体的物质的量为=1.5mol,溶液剩余硫酸的物质的量为0.1×=0.05mol,参加反应是硫酸的物质的量为0.1×18.5-0.05=1.8mol,随着反应的进行,硫酸的浓度逐渐减小,设生成xmol二氧化硫,ymol氢气,则有x+y=1.52x+y=1.8,解x=0.3,y=1.2;根据电子得失守恒可知:

2n(Zn)=2n(SO2)+2n(H2)=2×0.3+2×1.2,所以n(Zn)=1.5mol,

A、由以上分析可知气体为二氧化硫和氢气的混合气体,正确,不选A;

B、气体为二氧化硫和氢气,体积比为0.3:

1.2=1:

4,错误,选B;

C、由以上分析可知,反应中共消耗金属锌的质量为1.5×65=97.5g,正确,不选C;

D、由以上分析可知,根据金属锌计算转移电子数为1.5×2=3mol,正确,不选D;

故答案选B。

6.下表中,对陈述Ⅰ、Ⅱ的正确性及两者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的判断都正确的是()

选项

陈述Ⅰ

陈述Ⅱ

判断

A

盛放氢氧化钠溶液试剂瓶用橡胶塞

氢氧化钠可以与玻璃中的二氧化硅反应生成粘性的硅酸钠

Ⅰ对,Ⅱ错,无

B

氯水可以使有色布条褪色

氯气具有漂白性

Ⅰ错,Ⅱ对,有

C

二氧化硅可以与水反应生成硅酸

二氧化硅是酸性氧化物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Ⅰ对,Ⅱ对,无

D

为增强漂白能力使用漂白粉时向漂白粉溶液中加入少量白醋

醋酸的酸性比次氯酸强

Ⅰ对,Ⅱ对,有

A.AB.BC.CD.D

【答案】D

【详解】

A.氢氧化钠可以与玻璃中的二氧化硅反应生成粘性的硅酸钠所以要用橡胶塞,表述I、II都正确;

B.氯水使有色布条褪色是因为生成次氯酸,不是氯气具有漂白性;

C.酸性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是酸,二者有联系;

D.漂白粉的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钙,漂白原理是次氯酸钙与酸反应产生的次氯酸生效,根据强酸制弱酸的原理,加入白醋能增强漂白能力,D正确。

7.将51.2gCu完全溶于适量浓硝酸中,收集到氮的氧化物(含NO、N2O4、NO2)的混合物共0.8mol,这些气体恰好能被500mLNaOH溶液完全吸收,生成NaNO2和NaNO3两种盐溶液,其中NaNO3的物质的量为0.2mol,则NaOH的浓度为

A.2mol/LB.1.8mol/LC.2.4mol/LD.3.6mol/L

【答案】A

【详解】

试题分析:

n(Cu)=51.2g÷64g/mol=0.8mol,由于Cu是+2价的金属,所以Cu失去电子的物质的量是n(e-)=0.8mol×2=1.6mol;Cu失去电子的物质的量与硝酸变为氮的氧化物(含NO、N2O4、NO2)得到电子的物质的量相等。

由于这些气体恰好能被500mLNaOH溶液完全吸收,生成NaNO2和NaNO3两种盐溶液,在NaNO3中N元素的化合价是+5价,与硝酸中N的化合价相同,所以产生NaNO2得到电子的物质的量就是Cu失去电子的物质的量。

n(NaNO2)×2=1.6mol,n(NaNO2)=0.8mol.根据元素守恒可知n(NaOH)=n(NaNO2)+n(NaNO3)=0.8mol+0.2mol=1mol,所以c(NaOH)=1mol÷0.5L=2mol/L,选项是A。

8.将一定质量的镁、铜组成的混合物加入到稀硝酸中,金属完全溶解(假设反应中还原产全部是NO)。

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3mol/LNaOH溶液至沉淀完全,测得生成沉淀的质量比原合金的质量增加5.1g,则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当生成沉淀达到最大值时,消耗NaOH溶液的体积一定为100mL

B.当金属全部溶解时,参加反应的硝酸的物质的量一定是0.4mol

C.当金属全部溶解时收集到NO气体的体积为2.24L

D.参加反应的金属的总质量一定是6.6g

【答案】B

【解析】

【分析】

将一定量的镁和铜组成的混合物加入到稀硝酸中,金属完全溶解,发生反应为3Mg+8HNO3(稀)=3Mg(NO3)2+2NO↑+4H2O、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3mol/LNaOH溶液至沉淀完全,发生反应为Mg(NO3)2+2NaOH=Mg(OH)2↓+2NaNO3、Cu(NO3)2+2NaOH=Cu(OH)2↓+2NaNO3,沉淀为氢氧化镁和氢氧化铜,生成沉淀的质量比原合金的质量增加5.1g,则氢氧化镁和氢氧化铜含有氢氧根的质量为5.1g,氢氧根的物质的量为5.1g÷17g/mol=0.3mol。

金属在反应中均失去2个电子,根据电子转移守恒可知镁和铜的总的物质的量=0.3mol÷2=0.15mol;

【详解】

A、若硝酸无剩余,则参加反应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等于0.3mol,需要氢氧化钠溶液体积=0.3mol÷3mol/L=0.1L=100mL,硝酸若有剩余,消耗的氢氧化钠溶液体积大于100mL,A错误;

B、根据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硝酸的物质的量是0.15mol×8/3=0.4mol,B正确;

C、镁和铜的总的物质的量为0.15mol,根据电子转移守恒可知生成的NO物质的量为0.3mol÷3=0.1mol。

若为标准状况下,生成NO的体积为0.1mol×22.4L/mol=2.24L,但NO不一定处于标准状况,收集到NO气体的体积不一定为2.24L,C错误;

D、镁和铜的总的物质的量为0.15mol,假定全为镁,质量为0.15mol×24g/mol=3.6g,若全为铜,质量为0.15mol×64g/mol=9.6g,所以参加反应的金属的总质量为3.6g<m<9.6g,D错误;

答案选B。

9.X、Y、Z三种气体都能对大气造成污染,在工业上都可以用碱液吸收.已知X是化石燃料燃烧的产物之一,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Y是一种黄绿色气体单质,其水溶液具有漂白作用;Z是硝酸工业和汽车尾气中的有害物质之一,能与水反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X是SO2,它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B.干燥的气体Y不能使干燥的有色布条褪色,其水溶液具有漂泊作用的是HClO

C.Z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NO2+H2O=2HNO3+NO

D.等物质的量的X与Y同时通入到湿润的有色布条上,有色布条褪色时间变短,漂泊效果增强

【答案】D

【分析】

X、Y、Z三种气体都能对大气造成污染,在工业上都可以用碱液吸收,说明这三种气体能和碱反应,X是化石燃料燃烧的产物之一,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化石中含有S元素,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是酸性酸雨的主要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