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章节选择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669227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51.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章节选择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马克思章节选择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马克思章节选择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马克思章节选择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马克思章节选择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章节选择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马克思章节选择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章节选择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章节选择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德国B、 

奥地利C、 

中国D、 

俄国

10、“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A)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

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11、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

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B、 

与时俱进

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D、 

科学性

12、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C)

辩证唯物主义B、 

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D、 

唯物主义

1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D)

吐故纳新B、 

科学严谨C、 

博大精深D、 

1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A)

实现共产主义B、 

消灭阶级、消灭国家C、 

实现个人的绝对自

实现人权

15、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C)

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B、 

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D、 

实事求是

二、多项选择题

1、 

 

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BCD)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B、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D、 

马克思主义哲学

2、 

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BCD)

巴黎公社

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

1838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

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

3、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ABC)

德国古典哲学B、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D、 

法国启蒙思想

4、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性人物是(BC)

康德B、 

黑格尔C、 

费尔巴哈D、 

笛卡尔

5.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AB)

亚当•斯密B、 

大卫•李嘉图C、 

马尔萨斯D、 

西斯蒙

6.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是(ABC)

昂利•圣西门B、 

沙尔•傅立叶C、 

罗伯特•欧文D、 

托马斯•莫

7.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CD)

劳动价值论C、 

唯物史观D、 

剩余价值学说

8、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AB)

阶级性B、 

实践性C、 

客观性D、 

人民性

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BCD)

李大钊的理论B、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D、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0、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要分清(ABCD)

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

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

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C)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2、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A)的标准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D.一元论和二元论

3.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C)的标准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反映论和先验论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C)

A.实践性B.运动性C.物质性D.客观性

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D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6.“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B)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

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

7.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这指的是()B

A.运动B.实践C.精神生产D.物质生产

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C)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9.柏拉图的“理念论”是()C的理论

A.唯物主义B.二元论C.唯心主义D.怀疑论

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D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1.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D)

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12.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D)

A.抛弃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

C.纯粹的否定D.既克服又保留

13.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

A.方向和道路B.形式和状态C.结构和功能D.源泉和动力

14.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A)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15.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C)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

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16.人工智能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D)

A.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B.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

C.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

D.证明了意识可以在高度发展的物质中产生

17.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D)

A.认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B.在实践中自己探索

C.循序渐进D.理论联系实际

18.“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A)

A.归纳与演绎B.分析与综合C.抽象到具体D.实践到认识

19.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D)

A.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B.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C.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D.在思维中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

20.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D)

A.事物是客观存在的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1.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B)

A.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B.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C.是不是有新形式和新特点

D.是不是得到大多数人的承认

22.有的哲学家认为,因果联系是由于人们多次看到两组现象前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

这种观点属于()B

A.唯物主义决定论B.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C.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D.相对主义诡辩论

23.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B)

A.内容是相对稳定的,形式是活跃易变的

B.内容是活跃易变的,形式是相对稳定的

C.内容和形式都是处在不停的显著运动状况

D.内容的变化总是落后于形式的变化

24.在现实中还没有充分的根据,也不具备一定的条件,在目前不

能实现的,属于(D)

A.不可能性B.微小的可能性C.现实的可能性D.抽象的可能性

25.度是()B

A.事物的质量和数量的界限

B.事物保持其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

C.事物保持其量的稳定性的范围

D.事物发生变化的关节点

26.《坛经》“时有风吹幡动,----僧曰风动,---僧曰幡动,议论不已。

惠能进曰: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惠能关于运动的观点是(D)

A.运动是物质之根本属性B.运动与物质不可分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27.从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角度看,物质的惟一特性是(  B  )

A.运动性B.客观实在性C.不可分性D.时空性

28.实践是指(D)

A.个人的生活活动B.一切有利于自己的活动

C.人有目的的、达到真理性的认识活动

D.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29、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三个基本历史形态是(B)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C.奴隶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封建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资本主义时期的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30.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D)

A.掌握这一正确的哲学理论B.锻炼逻辑思维能力

C.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D.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二、多项选择题

1.“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AB)

A.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B.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C.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D.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

E.时间和空间是无限的

2.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

“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

”“皆本物之固然。

”“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静即含动,动不含静。

”“动、静,皆动也。

”这在哲学上表达了(ABC)

A.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C.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D.运动是静止的总和

E.静止是绝对的,运动是相对的

3.马克思说: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CDE)

A.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B.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C.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D.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E.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4.恩格斯说:

“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

”这段话所包含的辩证法观点有(ABCD)

A.联系是客观世界的本性

B.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C.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D.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复杂多样的

E.联系的本质存在于人们的思维之中

5.下列选项中,体现发展的实质的有(BCD)

A.因祸得福,祸福相依B.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

C.培育出新优质品种D.原始社会的公有制经过私有制到社会主义的公有制E.某种时尚开始流行

6.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ABD)

A.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

B.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

D.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E.使统一体分解

7.下列命题中属于揭示事物本质的有()CDE

A.水往低处流B.日出于东落于西

C.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D.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E.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8.下列现象属于量变引起质变的有(ACDE)

A.生产力的增长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B.物体由于量的不同而区分不同的体积

C.在一定温度下鸡蛋孵出小鸡

D.由变异的积累引起旧物种到新物种的变化

E.同样的元素由于结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事物

9.辩证的否定是(ABCDE)

A.事物的自我否定B.事物发展的环节C.事物联系的环节D.扬弃

E.既克服又保留

10.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这是因为(ABD)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C.历史发展方向是由人的思想和行动决定的

D.社会规律存在和实现于实践活动之中

E.社会规律没有客观性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这是()

A.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论与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2.实践的主体是()

A.绝对精神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人D.人的意识

3.实践的客体是()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B.客观物质世界

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D.进人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4.实践的中介是()

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

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

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7.恩格斯说:

“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

8.科学家尼葛庞蒂说:

“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

C.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9.“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

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11.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

A.感觉B.知觉C.表象D.分析

12.对于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别的正确评价是()

A.唯理论是正确的,经验论是错误的

B.经验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地

C.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

D.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完全错误的

13.“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

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

14.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15.“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

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

16.“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

A.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B.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

C.客观真理论D.形而上学真理论

17.“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

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18.“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

A.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

19.“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这种观点是()

A.强调认识对实践的作用B.强调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

C.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D.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

20.承认我们知识的相对性就()

A.必然归结为诡辩论B.必然归结为怀疑主义

C.必然归结为不可知论D.可以防止认识的僵化

21.“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这一论断说明了()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

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

22.列宁提出的: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A.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

B.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C.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23.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

这一命题强调()

A.真理是感性的直观,不是理性的抽象

B.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C.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

D.真理是与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的

24.列宁说: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这一命题的含义是()

A.革命理论比革命行动更重要

B.革命运动是革命理论的派生物

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D.革命理论最终决定革命运动的成败

25.法国科学家路易·

巴斯德说:

“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这句话强调了()

A.人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事物

B.人们获得感性经验至关重要

C.人们不仅要善于观察事物,而且要善于思考问题

D.人们在认识事物是要有理性的指导

26.马克思指出:

“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它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

”这表明()

A.人的聪明才智无先天区别

B.人的聪明才智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主观努力的程度

C.人的聪明才智主要来源于后天实践

D.人的聪明才智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

27.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在于()

A.是否符合人的利益和愿望B.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

C.是否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D.是否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28.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

A.具体性B.客观性C.终极性D.全面性

29.真理观上的相对主义,错误在于()

A.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

B.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C.只讲真理的客观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D.认为关于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

30.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

A.决定了社会发展趋势B.决定着社会变革力度

C.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D.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最终源泉

[单项选择题答案]

1.C 2.B 3.D 4.A 5.D 6.C 7.B 8.C 9.C 10.C 11.B

12.C 13.B 14.C 15.A 16.A 17.D 18.A 19.B 20.D 21.B

22.A 23.C 24.C 25.D 26.C 27.C 28.B 29.A 30.C 

1.实践的中介系统包括()

A.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

B.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

C.进人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各种物质系统

D.在思维中把对象的某种属性、因素抽取出来的逻辑方法

E.在思维中把对象的某种属性、因素抽取出来的操作系统

2.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以下环节()

A.确定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B.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

C.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D.通过改造主观世界而支配客观世界的运行

E.通过改造客观世界而支配主观世界的运行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A.世界的可知性B.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C.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E.认识是否经历一个过程

4.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A.实践提出了认识的课题

B.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认识成为可能

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E.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5.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

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C.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加工

E.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6.能动的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