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高中语文古诗鉴赏题及答案共50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667968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DOCX 页数:83 大小:79.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高中语文古诗鉴赏题及答案共50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精选高中语文古诗鉴赏题及答案共50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精选高中语文古诗鉴赏题及答案共50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精选高中语文古诗鉴赏题及答案共50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精选高中语文古诗鉴赏题及答案共50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选高中语文古诗鉴赏题及答案共50题.docx

《精选高中语文古诗鉴赏题及答案共50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高中语文古诗鉴赏题及答案共50题.docx(8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选高中语文古诗鉴赏题及答案共50题.docx

精选高中语文古诗鉴赏题及答案共50题

[精选]高中语文古诗鉴赏题及答案共50题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田家行

王建

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

五月虽热麦风清,檐头索索缲车鸣。

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

麦收上场绢在轴,的知①输得官家足。

不望入口复上身,且免向城卖黄犊。

田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

(注)①的知:

确切知道。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运用互文的手法,写出了村子里的男男女女喜乐自得的样子。

他们因为丰收,平日的愁怨一洗而空,连话语的音调也与平常不同。

B.三、四两句描绘了一幅“檐下缫丝图”,叠词“索索”写出了一派忙碌的场景。

织妇因喜悦,虽面对五月艳阳,仍觉麦香中的热风清凉宜人。

C.七、八两句写村民们拿辛勤劳动所得的粮食、绢匹交租,因丰收而足够应付官家,村民们的这种喜悦心情契合全诗的感情基调。

D.此诗直陈其事,全诗语言朴素自然,不事雕饰,立意精巧,凝炼精警,于平易中见深刻,是乐府诗中的佳作。

2.简析本诗最后四句的内容及其传达出的思想感情?

【答案】

1.C

2.①最后四句写村民们不奢望吃饱穿暖,只求保住耕牛,不被抓进衙门就高兴了。

②寄寓了作者对淳朴善良的村民们悲苦命运的深切同情,③深刻揭露了统治阶级对百姓的无情剥削。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

C.“契合全诗的感情基调”是错误的。

七、八句描写丰收的场面,和诗歌“悲苦”的情感不一致。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诗歌最后四句的意思是:

在这丰收的年景里,他们并不指望打下的粮食自己吃,织好的绢自己穿,只指望能免除到城里卖黄犊,以缴纳官府的横敛就行了。

乡民们说自家并不计较是否吃得好穿得好,认为只要不进县衙门吃官司那就是最大的幸福了。

通过“卖黄犊”“身即乐”可知,淳朴善良的村民们的命运非常的悲惨,从而表达了作者对淳朴善良的村民们悲苦命运的深切同情。

同时通过“输得官家足”可知,百姓们虽然获得丰收,但是要应付官家,所以也深刻揭露了统治阶级对百姓的无情剥削。

2.阅读下面这首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李端

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注]李端:

作者友人。

与作者同属“大历十才子”。

故关:

故乡。

风尘:

指社会动乱。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颔联写送别情景,情藏景中。

“寒云”二字,下笔沉重,给人以无限阴冷和压重的感觉,为别离的心境起到了有力的烘托作用。

B.“少孤”已属人生之大不幸,“为客早”则不幸又深一层。

诗人感叹友人从小成为孤儿。

C.“风尘何处期”,将笔锋转向预卜未来,写出了感情上的余波,直率而又有回味。

D.全诗用白描手法绘景抒情,语言自然,哀婉动人。

全诗情真意切,回味无穷。

2.请简要分析诗中的情感。

【答案】

1.B

2.①对友人依依不舍的别情:

直言“自堪悲”,别后“掩泪空相向”,写出诗人送别友人的不舍和悲伤。

②对坎坷不幸人生的感伤:

诗人幼时丧父,多年客居他乡,在外漂泊,历经磨难,晚逢知己。

③社会动乱,后会无期的凄凉之叹:

“多难”写出了社会动荡,“风尘何处期”写出因社会动荡,诗人与友人相见无期的悲哀。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

B.“诗人感叹友人从小成为孤儿”说法错误,应是诗人感叹自己。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

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送别诗。

首联写送别时的环境氛围,时当故关衰草,“离别自堪悲”,好友相别实在令人悲伤。

颔联写送别情景,友人伴寒云而去,自己踏暮雪而归,依依难舍之情了然。

尾联“掩泪空相向”进一步写难舍难分之情,掩面而泣,冀望相会,表达了对友人依依不舍的别情。

颈联写回忆以往,对坎坷人生的悲叹。

“少孤为客早”,抒发了对坎坷不幸人生的感伤。

诗人幼时丧父,多年客居他乡,在外漂泊,历经磨难,晚逢知己,可是知己马上要离别。

既是怜友,亦是悲己,词切情真,悲凉回荡。

此外,“多难”“风尘”,描写了社会环境,现世纷争、风尘扰攘、“何处期”,写出因社会动荡,诗人与友人相见无期的悲哀。

据此总结概括即可。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萤火

陈与义

翩翩飞蛾掩月烛,见烹膏油罪莫赎。

嘉尔萤火不自欺,草间相照光煜煜。

却马已录仙人方①,映书曾登君子堂。

不畏月明见陋质,但畏风雨难为光。

(注)①相传古仙人方术,取萤火,裹以羊皮,置土中,马见而鸣,却不敢行。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体物写志,笔致生动,格调高远,立足生活场景,却透出不俗旨趣。

B.飞蛾心向光亮,扑火而亡,“烹”字见其惨烈,“罪莫赎”的结局令人同情。

C.萤火虫生活在幽深僻暗的草野之间,质性卑微,而能洁身自爱,不假外物发光。

D.五、六句承接前文,引用典故,说明萤火入方登堂,兼有实用价值和风雅意味。

2.陈与义入南宋后取法杜甫,境界深广,风格沉郁,请结合诗歌尾联,谈谈作者是怎样“取法杜甫”的。

【答案】

1.B

2.①最后两句的意思是,萤火虫不害怕月光的明朗反衬出自己的卑陋,只害怕风雨交加,天地凄惨,自己无法发出微弱的光芒。

②作者不以自己有限能力和不幸处境而消极沉沦,务求有补于世,胸怀博大,境界深广。

③作者感慨动荡的时局,欲散发微弱光芒与热力而不得,徒然忧国忧民,无力扭转乾坤,情感沉郁,风格悲壮。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的能力。

B.对作者态度立场的把握有误,从“嘉尔萤火不自欺”就可以看出,飞蛾是作为陪衬事物入诗的,它不能发光,自取灭亡,其行为是痴妄的。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写作风格和情感的能力。

根据题干“怎样‘取法杜甫’的”和“境界深广,风格沉郁”可知,需要结合尾联分析尾联的的情感和语言风格。

本诗前面写萤火虫并不自欺欺人,旨在夜晚的草丛间发出微弱的光,它还能入仙人之方、登君子之堂,然后在尾联“不畏月明见陋质,但畏风雨难为光”顺势写萤火虫的更为高尚的品格:

不害怕月光的明朗反衬出自己的卑陋,只害怕风雨交加,自己无法发出微弱的光芒。

虽然能量较小,发出的光很微弱,所处的环境也很恶劣,只能在草丛间飞舞,但是萤火虫并不因此颓废沉沦,它不怕与明月对比,衬托自己的卑陋,只怕自己难以在风雨夜发出埃及的光。

这种拨打的胸怀,务求对社会有用的思想,境界深广。

结合整首诗和陈与义的经历可知,当时时局动荡,作者一直想凭借一己之力匡时救世,然而却有心无力,徒然忧国忧民,情感沉郁,风格悲壮。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湖南部曲①

辛弃疾

青衫匹马万人呼,幕府当年急急符②。

愧我明珠成薏苡③,负君赤手缚於菟④。

观书老眼明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

万里云霄送君去,不妨风雨破吾庐。

(注)①部曲:

即部属,属官。

②符:

这里指军中移文。

③薏苡(yìyǐ):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果仁叫薏米,形似珍珠,可入药。

“薏苡明珠”语出《后汉书·马援传》,后世用以指因涉嫌而受诽谤的人。

④於菟(wūtú):

虎的别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当年接到紧急军令,身穿青色制服,跨上骏马,在万众欢呼声中腾跃向前,表现出惊人的勇毅。

B.颔联用典言事,表明诗人自己因为遭受他人的诬谤而离职,并为有功部属未能得到应有的奖赏而深感愧疚。

C.颈联表明诗人自己既有知人之明,又有论事之胆,点明他受谗被谤的原因,暗含对湖南部曲的赞赏和勉励。

D.全诗既申明己志,又慰勉友人,襟怀坦荡,层次井然,诗中充满豪宕不平之气,显得悲壮苍凉、雄健沉郁

2.本诗尾联化用了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二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请简要概括。

【答案】

1.A

2.相同点:

都表现了诗人先人后己、忘我无私的胸怀。

不同点:

杜甫的诗句,由自己住茅屋想到天下寒士居无定所,表达的是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

而辛弃疾的诗句,表现了一位久经沙场的大将关爱部属、勉励友人的可贵精神。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

A.曲解文意。

首联不是写诗人自己,而是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突出部属的勇猛形象。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分析能力。

解答时要知人论世,联系诗人生平思想及具体写作背景,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即可。

本诗尾联“万里云霄送君去,不妨风雨破吾庐”意思是,你去后鹏程万里为国效力,我不妨风雨破庐贫困终生。

前一句祝愿对方鹏程万里,直上青云;后一句写自己送人的心情,只要被送的壮士有广阔的前途,到后来能为国家效忠宣劳,即使自己遭受政治上的挫折,在风雨交加的日子里,忍受“吾庐独破”的困厄生活也心甘情愿。

展示诗人先公后私、先人后己的优秀品质,表现一位久经沙场锻炼的大将热爱部属的可贵精神。

杜诗“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意思是,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杭州春望

〔唐〕白居易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①庙,柳色春藏苏小②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注)①伍员:

伍子骨,字子胥,春秋时楚国人。

其父兄皆被楚平王杀害。

伍员逃到吴国,佐吴王阖庐打败楚国,又佐吴王夫差打败越国,后因受谗毁,为夫差所杀。

②苏小:

南齐时钱塘名妓苏小小。

1.全诗紧扣诗中一个“_____”字,展现出杭州春日美景,既有______,也有风俗人情。

2.《唐诗笺注》:

“涛声夜入,何等悲壮!

柳色春藏,何等妩媚!

有此妩媚,不可无此悲壮;有此悲壮,不可无此妩媚。

若一味悲壮,或一味妩媚,吾不欲观之矣。

”你如何看待这个评价,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

1.望自然风光

2.①本诗首联写白天眺望情景,领联“夜入”是虚写,由白天眼前的钱塘江和伍元庙想到晚上涛声传入庙中,格外清晰,伍子胥是一个悲剧英雄,为震天的涛声增添了悲壮色彩,由此可见,“涛声夜入,何等悲壮!

”②苏小小家隐藏在杨柳春色中,点出“春”字,正面描写春光明媚,杨柳飘扬,无限风光,苏小小是钱塘名妓,才色双绝,妩媚动人,由此可见,“柳色春藏,何等妩媚!

③这个评价看到诗人抓住“涛声”和“柳色”两个意象,有想象之景,也有眼前之景,虚实结合,意境是悲壮与妩媚兼有,缺一不可,丰富了杭州的景象,展现了不同的意蕴。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本题第

(1)空,要求分析诗歌内容紧扣住了诗题中的哪个字。

诗歌的首联,先推出“望海楼”“护江堤”,颔联分别从视听感知里生发出“夜入”“春藏”的美妙联想,一并融进涵纳“伍员庙”“苏小家”里,颈联移开目光,注视到民俗人事上来,描写杭州女工织艺的精巧和当时人们争饮佳醪的民俗风情,勾勒出繁荣兴旺的社会景象。

而“红袖”与“青旗”、“柿蒂”与“梨花”的颜色对照、品物相衬,更像一幅工丽雅致的画图,流溢着浓郁活泼的生活情趣。

尾联以登高远眺所见的阔大场景收束,暗与首句照应。

所以,整首诗的内容,都是从诗人眼中所出,是诗人所看到的景象,紧扣住的是诗题中的“望”字。

(2)空,诗歌中“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写出了描写杭州女工织艺的精巧和当时人们争饮佳醪的民俗风情,勾勒出繁荣兴旺的社会景象。

而“红袖”与“青旗”、“柿蒂”与“梨花”的颜色对照、品物相衬,更象一幅工丽雅致的画图,流溢着浓郁活泼的生活情趣,这是风俗人情的写照。

诗歌的首联,写出了“望海楼”“护江堤”在辉彩早霞、泛光晴沙的映照下,渲衬成一派秾丽畅朗的气氛;颔联写了春潮汹涌,夜涛摩荡,声响直振吴山顶的伍公庙;柳枝掩映,苏小家正当新绿深处的景象。

这些都属于自然风景。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题干中,《唐诗笺注》:

“涛声夜入,何等悲壮!

柳色春藏,何等妩媚!

有此妩媚,不可无此悲壮;有此悲壮,不可无此妩媚。

若一味悲壮,或一味妩媚,吾不欲观之矣。

”要求对这一评价进行分析,这一评价的主要观点在于诗歌既有“悲壮”,又有“妩媚”,然后将“悲壮”与“妩媚”相结合,谈谈诗歌这样写的表达效果,要扣住这两个词,看诗歌中是否体现出来。

通读全诗可知,本诗第三句“涛声夜入伍员庙”,是说看到眼前的钱塘江和伍员庙,想到夜里万籁俱寂,涛声传入庙中,声音之响,伍员本身就是一位悲剧英雄,更为震天的涛声增添了几分悲壮色彩。

这属于诗歌中“悲壮”色彩的部分。

而第四句“柳色春藏苏小家”则正面点出“春”字,写出了春色之深,杨柳长条,风光旖旎;钱塘名妓,余韵流芳,妩媚动人。

这是属于诗歌中“妩媚”色彩的部分。

诗人抓住了“涛声”和“柳色”这两个意象的特点,声色交织、虚实相衬,有想象之景,也有眼前之景,意境有雄浑悲壮,也有风流妩媚,相得益彰,丰富了杭州的景象,展现了不同的意蕴,带给读者愉悦的审美感受,堪称佳作。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友人弃官归山居

雍陶

不爱人间紫与绯,却思松下著山衣。

春郊雨尽多新草。

一路青青踏雨归。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前两句中,诗人用“不爱”“却思”等词语直接表达了友人的人生选择和追求。

B.“松”是描写山居环境的典型意象,与“桃李”“榆柳”等描写田园风光的意象不同。

C.“春郊雨尽多新草”一句描绘了一幅春天郊外雨后新草长出的图景,色调清新自然。

D.尾句诗人用“踏雨归”表达了自己与友人离别之时的伤感和对友人前途的担忧。

2.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中色彩词运用的艺术效果。

【答案】

1.D

2.①“紫与绯”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此处借指高官显宦或者仕位、官阶。

“不爱人间紫与绯”表达了友人不慕功名的心志。

②“青青”运用叠词,写出了“春郊”青草的生机与旺盛,营造出清新、美好的氛围,让我们感受到友人潇洒、闲适的形象,也表达了诗人对其隐居选择的赞赏,同时增添了诗歌的韵律美。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表达技巧的能力。

D.“表达了自己与友人离别之时的伤感和对友人前途的担忧”错误。

结合诗意,尤其是三、四两句可以看出,诗中所写的景物是清新自然、富有生机的,“一路青青踏雨归”正是诗人与友人陶醉于大自然中的表现,这里所表达的是诗人对友人选择归隐的肯定和赞美,并无“伤感”与“担忧”。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题干中明确了赏析的方向,即“色彩词运用”。

抓住“紫”“绯”“青青”这三个词,首先理解其字面意思,“紫”“绯”借指红色和紫色的官服,结合诗句大意可知,“紫”“绯”运用了借代手法,表明友人对官场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向往的心志。

“青青”指的是春草的颜色。

“青青”是典型的叠词,增添了诗歌的韵律美,展现了春季郊外的勃勃生机,色调清新自然。

体现出友人享受这种田园生活,也表达了诗人对其选择隐居的赞赏之情。

 

7.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古城春望

李梦阳

阴阴日欲暮,迢迢春望稀。

野色吹寒立,林鸦逆雨归。

孤城还麦秀①,白首且花飞。

临路柳长袅,前朝今是非。

(注)①秀:

谷类植物抽穗开花。

这首诗的首联点明时间,渲染了一种___________的气氛,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一个“_____________”字总领全文。

【答案】阴沉(或:

萧条)望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诗眼的能力。

本诗首联“阴阴日欲暮”,写出了时间是太阳将要落山的时候,天气是阴沉沉的,就为全诗笼罩了一种阴沉、萧瑟的氛围。

首联第二句“迢迢春望稀”,迢迢远望,看到的却是萧条的景象,“野色”“林鸦逆雨归”“孤城还麦秀”“白首且花飞”“柳长袅”,故诗歌的二三四联都是在写“望”的内容,所以“望”字统领了全诗。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高①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②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二年杜甫流寓夔州(今重庆奉节)时的作品。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

②百年:

这里借指晚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啸、渚、沙、鸟飞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细致的刻画。

B.颔联也是写景,但手法与首联不同,如果说首联是一幅工笔画的话,那么颔联就是一幅写意画。

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谊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C.颔联诗人点明诗旨,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这是孤独者的慨叹。

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艰难苦恨繁霜鬓”是他对于现实观照的结果。

2.有人认为本诗的基调是“愁”,有人认为本诗的基调是“恨”,你赞成哪一种观点?

请结合文本说说理由。

【答案】

1.C

2.示例一:

赞同基调是“愁”。

前两联写登高见到秋景的悲秋之情,颈联抒发暮年作客、抱病独登台的悲愁,尾联抒发借酒浇愁而不得的愁苦。

示例二:

赞同基调是“恨”。

“悲”为“恨”服务,表现了作者客居他乡,暮年多病,面对艰难国事,壮志难酬之恨。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错误。

本诗当中的“艰难苦恨”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所以本诗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观点一:

赞同基调是“愁”。

前两联诗作者登高所见的秋景:

风急天高,猿声哀婉;水清沙白,飞鸟徘徊万木萧疏,江水滚滚。

这些是秋天特有的凄凉之景。

而颈联写到自己常年作客他乡,一生多灾多病,更增添了悲秋之愁。

尾联写到时局艰难,两鬓如霜,想要戒酒消愁但因病却不得不戒酒的情景。

全诗都在围绕“愁”字来写。

观点二:

赞同基调是“恨”。

猿声哀婉,飞鸟徘徊;落叶飘零,万木萧疏;江水滚滚,韶华易逝;常年作客他乡,一生多灾多病;独自一人登高,时局艰难,两鬓如霜,因病戒酒等,无不体现一个“悲”字,而“悲”为“恨”服务。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酬李光化见寄二首(其二)

范仲淹

万里承平尧舜风,使君①尺素半空空。

庭中无事吏归早,野外有歌民意丰。

石鼎斗茶浮乳白,海螺行酒滟波红。

宴堂未尽嘉宾兴,移下秋光月色中。

(注)①使君:

汉代称刺史为“使君”,汉代以后尊称州郡长官为使君。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题目可知,本诗是一首和诗,李光化有诗寄来,诗人写诗回赠他。

B.首句里的“尧舜风”采用比喻的手法,展现了太平安定的社会景象。

C.颈联描写斗茶、饮酒的画面,充满色彩感,可看出参与者兴致颇高。

D.尾句未明写秋光月色中人的具体活动,却意境空明,给人想象空间。

2.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形象?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B

2.①官务清简空闲:

天下太平,百姓丰乐,作为地方官自然就没有官务琐事缠身。

②生活闲适雅致:

与宾客斗茶、饮酒兴致高昂;赏秋光、月色只为与宾客尽兴。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B.“‘尧舜风’采用比喻的手法”错误,“万里承平”是万里太平之意,就像尧舜时期一样,民风安乐,现实的太平和尧舜民风安乐进行比较,突出现实的太平安定,属类比手法。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诗歌通过“万里承平”“尺素空空”“庭中无事”“吏归早”表明天下太平,如尧舜时期一样,地方官员也没什么公文或书信需处理,无事而早归,民风安乐,百姓安居乐业,说明治所太平,表现诗人因没有官务琐事缠身而官务清闲。

诗人每天与宾客“石鼎斗茶”“海螺行酒”“移下秋光月色中”,唯恐不能与嘉宾尽兴,表明了作者对清净优雅的生活情趣的追求。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关山月

陆游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戌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门沉沉按歌舞”指朝廷的权臣、重臣已经忘怀了国土沦陷的现状,此处“朱门”代指权臣贵族,写权臣们好像沉醉得很深,“按”字很好地写出重臣不以国家为重,唯知作乐的情形。

B.“戌楼刁斗催落月”,一个“催”字,下得何等急促,一句“壮士心”,写得何等赤诚。

在这急促催月的刁斗声中,隐含了壮士们盼望杀敌立功,尽快结束这种枯燥无味的生活,早日回归久别的家园的迫切心情。

C.“中原干戈古亦闻”,诗人展现了一幅遥远浩瀚的历史背景图;中原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硝烟弥漫的战场,古代中华儿女为了抵御外辱,曾经在这里浴血奋战。

D.这首诗既有生动的描写,丰满的形象,也有充沛的感情,深刻的思想。

语言精练自然。

行文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2.《关山月》短短的十二句七言诗里面,描绘了许多对比鲜明的情景,请结合诗歌任选两处进行赏析。

【答案】

1.D

2.①“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深宅大院里歌舞升平与马棚里战马肥死,武库中弓弦霉断形成对比。

②“将军不战空临边”和“沙头空照征人骨”:

生者无聊幽怨,死者暴尸沙场,生与死的对比画面揭示了战士的悲剧命运,反映了战士的满腔悲愤。

③“岂有逆胡传子孙!

”和“遗民忍死望恢复”:

占领中原的女真人在这里子孙成群,其乐融融,准备落地生根与中原遗民忍辱含泪,盼望统一形成对比。

④“中原干戈古亦闻”“遗民忍死望恢复”:

两句与开头的“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的现状遥相对照,形成古今对比的情景。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行文具有浪漫主义风格”错误。

本诗是当时南宋社会的一个缩影,所以行文具有现实主义的风格。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意思是:

深宅大院里歌舞升平,马棚里战马肥死,武库中弓弦霉断。

这里将朝廷的权臣、重臣已经忘怀国土沦陷的现状只指寻欢作乐与抗金的英雄却无用武之地形成对比,揭示了统治者终日醉生梦死,荒淫腐化,导致边防武备一片荒废的现状。

“将军不战空临边”写到将军们不战徒然地驻守在边疆。

“沙头空照征人骨”写到落月的余光把战场上征人的尸骨照映。

将生者无聊幽怨与死者暴尸沙场进行对比,生与死的对比画面揭示了战士的悲剧命运,反映了战士的满腔悲愤。

“岂有逆胡传子孙!

”写到中原大地而今只能让金人在此传子生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写到遗民忍死偷生盼望着失地收复。

这里将占领中原的女真人在这里子孙成群,其乐融融,准备落地生根与中原遗民忍辱含泪,盼望统一形成对比。

“中原干戈古亦闻”“遗民忍死望恢复”写到中原大地古来战争不断地发生,遗民忍死偷生盼望着失地收复。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写到与金人议和的诏书已经下了十五年,可笑将军们不战徒然地驻守在边疆。

这里将中原战争不断,遗民渴望收复失地和朝廷与金人议和的诏书已下达了十五年以及驻守在边疆的将军不去作战的现状形成对比。

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浦途中①

杜牧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②无?

(注)①秋浦:

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诗人被贬官外放时途经此地。

②杜陵:

在长安西南,诗人家乡樊川所在地。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