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历史基础知识内容掌握人教版全套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667194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5.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历史基础知识内容掌握人教版全套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初三历史基础知识内容掌握人教版全套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初三历史基础知识内容掌握人教版全套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初三历史基础知识内容掌握人教版全套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初三历史基础知识内容掌握人教版全套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三历史基础知识内容掌握人教版全套Word格式.docx

《初三历史基础知识内容掌握人教版全套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历史基础知识内容掌握人教版全套Word格式.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三历史基础知识内容掌握人教版全套Word格式.docx

▲秦朝负责监察政府官员的是御史大夫。

▲汉武帝时期,中央负责监察百官的是司隶校尉,地方设刺史。

▲秦统一六国后,在全国通行的货币是圆形方孔钱。

▲秦朝统一文字以后的字体是小篆,而后又出现统一字体是隶书。

▲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是陈胜、吴广起义。

它沉重打击了秦朝的统治。

▲最先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家是董仲舒。

▲汉武帝治国的核心思想来源于儒家学说。

▲被确立为我国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的是儒家学说

▲汉武帝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设立太学,地方设立官学。

▲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

▲张骞通西域,是开辟丝绸之路的基础。

▲⑴西汉时两次出使西域,开“丝绸之路”先河的人物是张骞。

⑵张骞出使西域最重大的成果是开辟了东西交通的重要通道。

▲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开始于西汉(公元前60年,汉武帝时期设置西域都护)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丝绸之路路线:

长安(起点)—河西走廊—新疆地区─中亚、西亚─大秦(欧洲)(最远点)。

4、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东汉末、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率先开发古代泉州的是闽越族。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在诗中称赞的是诸葛亮

▲东汉末年,取得“挟天子以令诸侯”有利地位的是曹操。

▲曹操是东汉末年人物。

▲为统一黄河中下游地区奠定基础的战役是官渡之战。

▲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战役是赤壁之战。

▲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是在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北方农民南迁带来先进技术。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目的是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便于学习、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原因:

在北方民族汇聚逐渐成为时代的主流。

▲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5、繁荣与开放的社会(隋唐时期)

▲用分科考试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度创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

▲隋唐科举制强调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和原则,有明经和进士两科。

唐太宗把进士科的第一名称为状元。

▲唐太宗时期的清明统治被称为“贞观之治”。

▲唐太宗善于用人和虚心纳谏(代表是魏征)

▲《唐律疏议》,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

▲唐太宗沿袭和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

▲武则天统治时期(“贞观遗风”):

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

▲武则天创立殿试、武举。

军事上设置北庭都护府,拓展边疆。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的描写与唐玄宗的“开元盛世”有关。

“开元”指的是,唐玄宗统治前期。

▲唐朝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

▲吐蕃是藏族的祖先,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嫁给松赞干布,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

▲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入藏嫁于尺带珠丹;

唐玄宗时,吐蕃与唐“和同为一家”,唐蕃“甥舅会盟碑”。

▲唐朝出现新式农具:

曲辕犁和筒车;

著名彩陶制品“唐三彩”

▲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是遣唐使。

▲六次东渡日本,弘扬佛法的是鉴真。

日本唐招提寺内安放着他的坐像。

▲“唐风洋溢奈良城”说明唐朝对日本影响深远。

▲⑴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印度)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是玄奘。

(唐朝高僧,又称三藏法师)

⑵玄奘把西行途中的见闻口述成下来,由弟子整理成书───《大唐西域记》。

通过它可以了解7世纪的印度。

▲唐朝交流的特征(特点):

唐朝的对外交流具有双向性。

6、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宋元时期)

▲经济重心南移最主要的原因:

北方人口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增加了劳动力。

▲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从黄河流域南移到长江流域)

▲“苏湖熟,天下足”谚语的叙述表明:

⑴太湖流域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⑵全国经济重心移到长江流域。

⑶江南地区农业发展超过北方(南宋完成)

▲宋代水稻(占城稻—越南引入)逐渐跃居粮食产量首位。

▲北宋时期,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在四川地区。

▲南宋时期通行“会子”、“关子”等纸币。

▲⑴北宋政府在泉州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和征收关税,并设有蕃坊、蕃市、蕃学。

⑵南宋时期,泉州成为全国第一大港口,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宋代城市的娱乐场所叫瓦舍,反映市民阶层的欣赏趣味。

▲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宋代的社会生活风貌。

▲杨家将故事反映北宋与辽在“澶渊之盟”订立前的战争。

▲被称为“一代天骄”的蒙古族英雄是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政权)。

▲于1271年统一中国,建立元朝的是忽必烈。

▲形成于元朝时期,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与阿拉伯人和汉、蒙等族互相融合的民族是回族

▲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行省制度)

7、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明清时期)

▲宰相制度的设立与废除分别是在秦朝、明朝。

▲明朝废除宰相后,设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清朝雍正时期的军机处,是皇帝颁布政令、处理政务的枢纽,是皇权高度膨胀的产物。

▲明清科举采用“八股取士”,使得该制度成为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

▲郑和下西洋是航海史上的壮举。

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比欧洲航海家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宣扬国威、西洋“取宝”。

▲清朝“闭关政策”的准确含义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闭关政策”的根本原因:

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

▲明代:

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勾结中国奸商,称他们为倭寇。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直接相关的是戚继光抗倭。

▲在抗倭斗争中作出贡献的泉州籍人物是俞大猷。

▲“开辟荆秦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率军“逐荷夷”的是郑成功。

▲对收复和统一台湾有重大贡献的泉州籍历史人物有:

郑成功、施琅、李光地。

▲1684年,清政府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

▲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清朝于1727年设立驻藏大臣,乾隆帝时又制定“金瓶掣签”制度,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外八庙和避暑山庄实际上起到了清朝第二政治中心的作用,达到了“合内外之心,成巩固之业”的目的。

▲清前期民族政策的特点:

恩威并重、刚柔相济。

⒏科学技术

▲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是商朝的司母戊鼎。

▲华佗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麻沸散”,被誉为“神医”。

▲张仲景是东汉著名的医学家,著有《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誉为“医圣”。

▲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的明朝药物学著作是《本草纲目》(作者:

李时珍)。

▲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是赵州桥(隋朝工匠李春设计)。

▲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属于长江水系)主持修建的大型防洪灌溉的水利工程。

▲都江堰的建成,使成都平原变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

▲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是故宫(旧称紫禁城)。

▲隋炀帝修建的大运河是古代世界史上最长的运河。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千里赖通波”是指大运河成为南北交通枢纽。

▲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北京),南至余杭(杭州)。

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

▲目前世界已知最早的纸是西汉前期用麻做的纸;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蔡侯纸”)

▲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朝初年,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雕版印刷品是《金刚经》。

▲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火药:

发明于唐朝;

唐朝末年,火药开始运用于军事,称“火箭”,“飞火”;

宋元时期,火药被广泛应用于军事战争;

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北宋时制成了指南针,也叫罗盘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

南宋时,指南针经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全长一万余里。

明长城东到鸭绿江,西到嘉峪关,全长6000多千米。

⒐思想文化

▲⑴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始于商朝。

⑵汉字演变的过程: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

▲诸子百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学派创始人是孔子(儒家)。

▲战国时期,主张按时令进山伐树,以便自然资源持续利用的是孟子。

▲战国时期,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是庄子。

▲战国时期,主张“兼爱”、“非攻”,有望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是墨子。

▲⑴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司马迁

⑵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司马光

▲佛教是在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中原地区,第一座佛教寺院是洛阳白马寺(东汉)。

▲佛教得到统治者支持的根本原因是有利于维护统治。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兴于东汉时期(清源山上的老君岩)是神仙方术与道家思想相结合。

▲东汉以后,中国思想领域逐渐形成了以儒家为主,儒、佛、道三家并立互补的局面。

 

中国近代史(八年级上册)

1、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目的):

为了开辟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

直接原因(导火线):

中国禁烟运动(突出代表:

1839年6月3日林则徐虎门销烟)。

▲1840年6月中英鸦片战争爆发,它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于1860年10月攻占北京并火烧圆明园的侵略是英法联军。

▲中国近代史上最早割占中国领土的国家是英国(香港岛,《南京条约》)

▲中国近代史上割占中国北方领土的最多的国家是沙俄(鸦片战争前后150多万平方千米)

▲19世纪70年代,率兵收复新疆的爱过将领是左宗棠;

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新疆的“左公柳”是为了纪念左宗棠。

▲甲午中日战争,在黄海海战中壮烈牺牲的民族英雄是邓世昌。

▲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的直接目的是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义和团运动)

▲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1842年8月《南京条约》,标志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95年《马关条约》(中国代表:

李鸿章)大大加深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标志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不平等条约是《辛丑条约》1901年。

▲《南京条约》中的“协定关税”使中国海关失去保护中国经济的作用;

“领事裁判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马关条约》的“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严重打击了中国的民族工业的发展。

▲《辛丑条约》的“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最能说明和体现——清政府完全成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变成了“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近代化的起步

▲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中掀起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练兵方法,建设近代化国防的运动是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

▲洋务派代表人物:

中央恭亲王奕訢和地方官员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洋务运动口号:

先后以“自强”(军事工业)、“求富”(民用工业)为口号。

▲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戊戌变法开始标志是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戊戌变法在社会的突出作用是促进了思想启蒙。

▲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1894年,檀香山)

▲1905年,中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它是中国国民党的前身),孙中山是总理。

▲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民主革命纲领、旗帜)是“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1911年10月10日,爆发武昌起义,这次革命又称辛亥革命。

(武汉)

▲1912年,中华民国正式成立,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地点:

南京)

▲辛亥革命历史功绩:

政治上——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思想上—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德先生)和“科学”(赛先生)两面大旗,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新文化运动后期歌颂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中共的建立提供了思想基础。

▲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1919年5月4日的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运动的导火线(直接原因):

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

▲“五四青年节”来源于五四运动,因为在运动中青年学生发挥了先锋作用。

▲五四运动口号: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性质:

一场具有反帝反封建性质的爱国运动。

▲五四精神:

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精神。

▲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后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画舫上)召开,选举陈独秀为中央书记,中国共产党成立。

庆祝成立90周年。

▲1942-1927年国民革命运动=国共第一次合作=国民大革命,目标打倒北洋军阀。

▲(1924年广州)黄埔军校是国共合作后建立的一所革命军校,原名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黄埔军校特点:

实行政治教育与军事训练并重的方针。

▲黄埔军校建立的意义:

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周恩来早年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

▲北伐战争中国民革命军第四军被誉为“铁军”,主要是因为叶挺独立团英勇善战。

▲北伐战争讨伐的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确定为每年的8月1日,这是为了纪念南昌起义。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928年4月,井冈山会师,朱毛两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这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队伍。

▲红军长征的根本原因: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1935年1月,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

重大成就:

确定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红军长征胜利会师地点——甘肃会宁。

4、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931年9月18日,日本在沈阳附近制造了“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蒋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

▲发动西安事变的两位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

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出发点)为重,提出和平解决的主张,并派周恩来等到西安谈判。

▲“西安事变”目的:

为了逼蒋抗日。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初步合作,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预示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

▲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全面抗战到来)的标志是1937年7月7日的“七·

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

▲1937年12月,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达30万人以上——南京大屠杀。

▲“南京大屠杀”的目的:

为了“耀扬国威”,要灭亡中国。

反映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走上抗日战场。

▲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重大胜利——台儿庄战役(指挥员:

李宗仁,属于徐州会战)

▲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的战役——百团大战(指挥员:

彭德怀,作战地点:

华北平原)。

▲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抗日战争。

▲从《马关条约》到抗战胜利后我国收回台湾,日本在台湾殖民统治长达50年。

5、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目的(主要意图):

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

▲毛泽东去谈判的原因(目的):

为了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1945年8月,毛泽东在周恩来、王若非的陪同下前往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

▲1945年10月10日,经过重庆谈判,国共双方签订《会谈纪要》(又称《双十协定》)。

▲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发动全面内战的标志是进攻中原解放区。

▲1947年夏,揭开人民解放战争全国性战略进攻序幕的事件——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解放军从此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

▲三大战役是: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1948年9-11月,解放东北全境——辽沈战役。

▲1948年11月-1949年1月,为解放军渡江作战奠定了基础是淮海战役(陈毅将军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1948年11月-1949年1月,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是平津战役(和平解放的城市——北平)。

▲奠定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淮海战役。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描述的是渡江战役。

“钟山”指南京。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府垮台。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体现了毛泽东要把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

6、经济和社会生活

▲状元实业家张謇,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创办大生纱厂。

成为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一个缩影。

▲“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得到发展的内因——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

外因——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1912年3月,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剪辫令。

辛亥革命后,长辫、缠足、跪拜礼等封建陋习补逐渐废除,其主要原因是辛亥革命冲击封建制度,改变社会习俗。

▲辛亥革命后,民间普通称呼改为“先生”或“君”,体现了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愿望。

清末民初中国最具有特色的民族服装是中山装。

(请注意“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都是在清朝灭亡,中华民国成立后的事)。

7、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1872年,轮船招商局(李鸿章创办)在上海成立,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民用企业之一。

▲19世纪70年代后,中国开始架设有线电报。

1880年,清政府在天津设立电报总局。

▲1876年英国人修建的淞沪铁路,是中国出现的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

▲1880年,修筑唐山至胥各庄铁路,中国开始拥有自己的铁路。

▲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是京张铁路,1909年。

(詹天佑)。

▲1940年发明联合制碱法,即“侯式制碱法”为抗战时期的民族化学工业做出贡献的科学家是候德榜。

▲鸦片战争后开始睁眼看世界,寻求革新救国方法的爱国知识分子中的杰出代表是魏源,他编著的重要著作是《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中国近代的启蒙思想家——严复把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翻译成中文,把西方进化论学说介绍到中国。

被康有为称赞为“中国西学第一”。

▲京师大学堂:

1898年戊戌变法维新期间光绪帝设立的,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高等学府,也是百日维新留下的惟一成果。

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它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

▲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教育法令公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

此后,各地逐步建立起各级新式学堂。

▲鲁迅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是中国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

▲抗战时期不朽的民族战歌——《义勇军进行曲》,作曲者聂耳,田汉作词。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对中华民族抗日斗争起了巨大的鼓舞作用。

▲徐悲鸿创作了许多反映民族精神的画作,举办画展,资助抗战。

(画马出名)

中国现代史(八年级下册)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任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及外交部长,朱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

▲开国大典54门礼炮象征政协会议第一届会议代表国的54个民族(或纪念五四运动),28响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英勇奋斗28年的奋斗历程。

▲新中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已取得伟大胜利,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标志着土地改革的兴起(1950年—1952年底)。

▲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的标志是土地革命的完成。

▲土地改革后,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的含义是土地从地主所有转变成农民所有。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2、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的标志是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的标志是因为:

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基本确立。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是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或农业生产合作化)。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最主要原因是小农经济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农业生产合作社标志着我国从土地私有走向集体所有的公有制。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是利用、限制、改造,从加工订货到公私合营。

▲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产生的严重失误。

▲中共中央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原因:

根本原因——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

其它原因——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

急于求成;

对国情认识不足。

▲大跃进运动的主要标志是盲目求快,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

如:

全民大炼钢铁运动。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是一大二公。

一大是规模大,二公是公有化程度高。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出现的主要错误(错误表现):

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文化大革命开始的标志是“五一六通知”。

▲“文革”中的“炮打司令部”矛头指向刘少奇、邓小平。

▲“文革”中最大的冤案是国家主席刘少奇被污蔑为“叛徒、内奸、工贼”,说明国家主席的尊严受到侵犯,宪法受到侵犯。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中医中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