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专著读书心得体会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661247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1.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理论专著读书心得体会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教育理论专著读书心得体会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教育理论专著读书心得体会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教育理论专著读书心得体会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教育理论专著读书心得体会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理论专著读书心得体会Word格式.docx

《教育理论专著读书心得体会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理论专著读书心得体会Word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理论专著读书心得体会Word格式.docx

在身边寻找问题——带着问题读书——通过读书找到解决问题的观点、立尝方法———用书中找到的观点、立尝方法解决现实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改善自己的行为。

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值得大家借鉴。

  特级教师宋如郊认为:

“读书学习这个过程贵在坚持和得法。

”他总结出一线教师读书的要点:

  第一,读书要坚持这样的习惯:

  1、勤,天天读一点。

  2、博,各种书都看一点;

  3、新,追踪前沿的新信息;

  4、思,回味咀嚼。

勤,是保障;

博,是宽度;

新,是锐度;

思,是深度。

  第二,读书要坚持内化:

  1、由数量上的积累进而形成质量上的积淀;

  2、将资源转化为能量。

即将所读内容有效转化,为己所用,变成自己的专业思想和技能。

  第三,读书要坚持务本: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论语》

  1、即重点要突出,教育理论和本专业的著述是读书的重点,数量上要保证,时间上要倾斜,整合上要优先;

  2、返“本”,即经典著作要常常“回头看”,常读常新,像《叶圣陶文集》这类著作应该多看几遍,每一遍都有新收获。

  在教育新形势下,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教者,学习是唯一的途径:

学习,学习,再学习;

以平常的心态对待学习,不急功近利,不心浮气躁;

从错误_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

  二、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者

  人没有了思想,根本就属于酒囊饭袋、行尸走肉。

教师没有了思想,就不能称其为教育者。

教育需要思想。

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学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更需要有成千上万有思想的教师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育者,具有两方面的意义:

  一是用思想去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观念改变行动,行动改变命运”。

  二是用思想陶冶学生的心灵。

只有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

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熠熠生辉,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相互碰撞,淌若有高尚、丰富、独到、深刻的思想来鼓舞人心,我们的工作,我们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们才真正无愧于上苍给予我们的不可重复,不可替代,无比珍贵的生命。

  三、做一个宽容的智者

  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有一条就是宽容,在《中国教师缺什么》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很欣赏:

土地宽容了种子,才拥有了收获;

大海宽容了江河,才拥有了浩瀚;

天空宽容了云霞,才拥有了神采;

人生宽容了遗憾,才拥有了未来。

宽容意味着承认儿童的差异,承认儿童的未完成状态。

教育应从宽容开始。

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你会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

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

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时,就是科学地看待教育过程。

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

  对待工作如此,对待人生也是如此,人生在世,难免有许多不如意,同事相处、朋友相交,难免有一些误会,但如果能用宽容的心对待一切,那么,你就是生活的智者。

  有人说,人生有三大境界,一是物质人生,二是艺术人生,三是宗教人生。

宗教人生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可能一辈子也达不到,但追求一种快乐的让心灵释放的艺术人生还是可以做到的,那就是多读书。

作为教师,尤其要多读教育类书籍。

  愿读书能让我们的人生充满智慧。

教育理论专著读书心得体会2

  《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的数学专著,是“算经十书”(汉唐之间出现的十部古算书)中最重要的一种。

该书内容十分丰富,系统总结了战国、秦、汉时期的数学成就。

  根据考古研究,《九章算术》具体作者无法查证,一般认为它是经历代各家的增补修订,而逐渐成为现今定本的,西汉的张苍、耿寿昌曾经做过增补。

最后成书最迟在东汉前期,但是其基本内容在西汉后期已经基本定型。

现今流传的大多是在三国时期魏元帝景元四年(263年),刘徽为《九章》所作的注本。

  《九章算术》是世界上最早系统叙述了分数运算的著作;

其中盈不足的算法更是一项令人惊奇的创造;

“方程”章还在世界数学史上首次阐述了负数及其加减运算法则。

在代数方面,《九章算术》在世界数学史上最早提出负数概念及正负数加减法法则;

中学讲授的线性方程组的解法和《九章算术》介绍的方法大体相同。

注重实际应用是《九章算术》的一个显着特点。

它是一本综合性的历史著作,是当时世界上最简练有效的应用数学,它的出现标志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九章算术》将书中的所有数学问题分为九大章。

它们的主要内容分别是:

  第一章“方田”:

主要讲述了平面几何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包括长方形、等腰三角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圆形、扇形、弓形、圆环这八种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另外还系统地讲述了分数的四则运算法则,以及求分子分母最大公约数等方法。

  第二章“粟米”:

谷物粮食的按比例折换;

提出比例算法,称为今有术;

衰分章提出比例分配法则,称为衰分术;

  第三章“衰分”:

比例分配问题。

  第四章“少广”:

已知面积、体积,反求其一边长和径长等;

介绍了开平方、开立方的方法。

  第五章“商功”:

土石工程、体积计算;

除给出了各种立体体积公式外,还有工程分配方法;

  第六章“均输”:

合理摊派赋税;

用衰分术解决赋役的合理负担问题。

今有术、衰分术及其应用方法,构成了包括今天正、反比例、比例分配、复比例、连锁比例在内的整套比例理论。

西方直到15世纪末以后才形成类似的全套方法。

  第七章“盈不足”:

即双设法问题;

提出了盈不足、盈适足和不足适足、两盈和两不足三种类型的盈亏问题,以及若干可以通过两次假设化为盈不足问题的一般问题的解法。

这也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成果,传到西方后,影响极大。

  第八章“方程”:

一次方程组问题;

采用分离系数的方法表示线性方程组,相当于现在的矩阵;

解线性方程组时使用的直除法,与矩阵的初等变换一致。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完整的线性方程组的解法。

在西方,直到17世纪才由莱布尼兹提出完整的线性方程的解法法则。

这一章还引进和使用了负数,并提出了正负术——正负数的加减法则,与现今代数中法则完全相同;

解线性方程组时实际还施行了正负数的乘除法。

这是世界数学史上一项重大的成就,第一次突破了正数的范围,扩展了数系。

外国则到7世纪印度的婆罗摩及多才认识负数。

  第九章“勾股”:

利用勾股定理求解的各种问题。

其中的绝大多数内容是与当时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

提出了勾股数问题的通解公式:

若a、b、c分别是勾股形的勾、股、弦,则,m>

n。

在西方,毕达哥拉斯、欧几里得等仅得到了这个公式的几种特殊情况,直到3世纪的丢番图才取得相近的结果,这已比《九章算术》晚约3个世纪了。

勾股章还有些内容,在西方却还是近代的事。

例如勾股章最后一题给出的一组公式,在国外到19世纪末才由美国的数论学家迪克森得出。

  《九章算术》可以说确定了中国古代数学的框架,以计算为中心的特点,密切联系实际,以解决人们生产、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为目的的风格。

其影响之深,以致以后中国数学着作大体采取两种形式:

或为之作注,或仿其体例着书;

甚至西算传入中国之后,人们着书立说时还常常把包括西算在内的数学知识纳入九章的框架。

然而,《九章算术》亦有其不容忽视的缺点:

没有任何数学概念的定义,也没有给出任何推导和证明。

魏景元四年(263年),刘徽给《九章算术》作注,才大大弥补了这个缺陷。

  在《九章算术》中有许多数学问题都是世界上记载最早的。

该书的一些知识还传播至印度和阿拉伯,甚至经过这些地区远至欧洲。

例如,关于比例算法的问题,它和后来在16世纪西欧出现的三分律的算法一样。

关于双设法的问题,在阿拉伯曾称为契丹算法,13世纪以后的欧洲数学著作中也有如此称呼的,这也是中国古代数学知识向西方传播的一个证据。

  《九章算术》是几代人共同劳动的结晶,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后世的数学家,大都是从《九章算术》开始学习和研究数学知识的。

唐宋两代都由国家明令规定为教科书。

1084年由当时的北宋朝廷进行刊刻,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印刷本数学书。

可以说,《九章算术》是中国为数学发展做出的又一杰出贡献。

  作为一部世界数学名著,《九章算术》早在隋唐时期即已传入日本等相邻国家。

它已被译成日、俄、德、法等多种文字版本。

教育理论专著读书心得体会3

  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一生有着许多精辟的教育思想,我们更应该努力学习他的教育思想,服务于我们的教育事业。

在陶行知看来,生活教育就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

他说:

“生活教育是生活原所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主要包含三个基本点: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对于先生的教育理念,我有几点启示:

  一、教育要________于生活,更要回归于生活。

要与生活紧密结合。

  陶先生所倡导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与新课程理念不谋而合,陶先生提出“教学合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

他认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

教学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

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

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

如果教师只会用“旧瓶装新酒”,那就看不到新鲜的事物。

教师应不断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

陶先生倡导“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

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

“社会即教育”,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大自然里,使它们任意飞翔。

把学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里,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

陶先生主张远离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脱离实践的知识是虚的,不实用的。

今天我们的教学提倡生活化、人文化,也正是陶老先生的理念,学习离不开生活,学习就在生活之中,学生活中的问题,已成为我们每一个教师所努力做到的。

我们也更应该明白我们所要教育出来的学生不是只会背书只会知识的学生,而应该是会学习,会思考,会生活的学生。

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才是教育的本质。

  二、教育方式多样化,要有新颖性和创新性,多角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生的求知欲

  陶行知先生作为一名大教育家,他的教学方法论十分明白。

首先,教育教学方法是灵活的,根据“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做”的内容特点及教的规律、学的规律来决定。

  陶行知极其重视实践,他由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口号而改“知行”之名为“行知”。

在教育方法论上,他特别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解决了长期纠缠于中国教育史的“劳心”和“劳力”的问题。

“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

事事在劳力劳心,便可得事物之真理。

”并由此得出学习方法的论断:

运用知识,“用心以制力,就是一件重要想如何可以把这件事做好,如何运用书本,如何运用别人的经验,如何改造用得着的一切工具,使这件事和别事相互影响。

”柳斌同志说:

“只有让学生主动发展,人才会有多样性,如果都是机械被动地发展,那将来都是一个模子。

”提倡的是个性。

陶行知把腐朽思想称为“裹头巾”,提出“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让我们接过继续创造。

”号召人们“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在具体教学中,“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素质教育讲的也是个性、创造,一切陈腐的、机械的、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活动是错误的、有害的,必须坚决抵制

  所谓“教学”即教学生学;

所谓“学生”首先要学会生存。

因此,归根结底教育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教会学生学会如何生存”。

至于如何教才是最有成效的捷径,陶行知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不在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

老师如果只“教”或只“教学”,就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学的积极性,更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

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陶行知认为,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动脑,经过不断反复推敲以求得最佳结果。

与此同时,陶行知又指出不能让学生像“无头的苍蝇”似的盲目乱撞,教师应精心设计好一系列程序,指导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来解决问题。

对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而言,能推而广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言也能够发出去,以期达到解决别的问题。

他想通过这一方法的寻求来最终培养学生的能力。

能力有了,学生就不仅能使自己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还可以解决新的问题。

陶行知说:

“唤起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情,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

”又说“治学以兴趣为主,兴趣愈多,则从事弥力,从事弥力则成效愈著。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各科教学都必须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前提,方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教育理论专著读书心得体会4

  今年暑假我认真学习了陶行知的“创造教育”理论,认识到:

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思想体系的主旨。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从陶行知的'

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中汲取丰富的养料,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

我认识到:

实施爱的教育,保护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是为创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心理基础;

实施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是为学生打开创新思维的源泉;

尊重学生主体,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学习操练;

实行“六大解放”,焕发学生活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操作要求。

  一、实施爱的教育,保护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

  爱的教育是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

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陶行知说:

“小孩子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

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

”人在中学阶段其心理的基本需要中,情感的需要是第一位的。

师爱(以及家长的爱)犹如心理发展的精神乳汁,哺育学生的心灵发展。

师爱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

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学生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这是创造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础。

  在这样的认识下,我在教学上,把爱生放在了首位。

不仅学习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献身教育的品格,更要有“爱满天下”的高尚情怀,发扬“因为差,更要抓”“因为差,更要爱”的敬业精神。

  教师对后进生应有要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

老师对后进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我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禁绝粗话俗话,推行爱心用语,保护学生的心灵不受伤害,多给学生关照和温暖。

对学习好的学生热心引导,对学习差的学生及调皮的学生也是从爱开始,进行指导帮助,不歧视、不训斥、不讽刺挖苦。

学生们感受到老师的爱,有了良好的情绪,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

在爱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爱的情感,用爱的情感帮助学生塑造人格。

如开展“我与父母通信”活动,使学生们感受父母的爱,从而培养学生爱父母、爱他人的情感。

情感是理智的基础,善良的心和爱他人、爱祖国的情操也是创新智慧的心理基础。

  二、实施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

  传统教育的致命弱点是只教人读书。

陶行知批评旧教育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是摧残人才。

过去的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更是强化了“三中心”(即教师中心、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用灌输的方法,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教科书上的知识,使学生远离社会生活。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全新的教育思想,他指出:

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

教育是为了生活,离开了生活的改进,教育就失去了意义。

这就要求教育要从课堂和书本走出来,去关注社会生活,即关注生活重于关注书本。

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不仅使书本知识变活,而且使师生开阔视野,从社会生活中吸取综合的多方面的知识,从而获得思想和精神力量。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学都要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书本知识要联系社会实际,引导学生关心家乡的建设、国家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成就和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

这样,不仅使学生开阔了眼界,书本上的知识活了起来,而且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在课外,指导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如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文艺节目,歌颂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学生们自编小报,自己写稿,自己设计版面,幼稚的作品中体现着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和创造。

每组织一次活动,都有明确的目的、具体的要求和精心的安排。

都力求收到尽可能好的实效。

  同时,让学生在文明宣传、公益劳动、社会调查及社会服务中去观察、去感受、去锻炼、去分辨,以吸取有益的思想和知识。

  三、尊重学生主体,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会学习才能创造。

学习的欲望和能力,即自己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重要基础之一。

学习是人主观的精神活动,要获取知识,人必须积极地使用并协调自己的感官,发动自己的大脑,并做出主观的意志努力。

可是在我们的传统教学中,学生只是知识的容器和被塑造的材料,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

教师灌输花时多,效果差,学生听、记、背学得苦,求知欲没有了,创造力抑制了。

这样的教学状况怎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呢?

因此,在教学操作上,必须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

  我认为教师学习并实践陶行知的教学思想,“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

”“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

”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探索“引导学生学”的方法,把教学过程变成“教学做合一”的过程。

教师转变了教育观念,树立了新的教学思想,才能提高教学能力。

教学固然要发挥教师积极指导的作用,但决定教学效果的主要还在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只有学生愿意学、认真学、乐意学,才算是教学效果好。

  四、焕发学生活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必须的操作要求。

  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要求人首先必须有活力,但我国的传统教育恰恰就有扼杀人的活力之弊端。

学生的心理发展是与肢体的活动连在一起的,它犹如活泼稚嫩的触角,敏感而脆弱,需要教育者珍爱、保护,并给以广阔的空间和自由。

但传统教育往往以“塑造灵魂”“培养人才”的急切情绪,加以不适当的干预,或限制时空自由,或束缚手脚行为,或恶语直伤心灵,使其压抑、萎缩、扭曲。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就需要在我们的文化、教育观念中,在我们的教育操作中,去检索并革除压抑、束缚学生个性的一切旧观念和旧做法。

  陶行知先生曾对我国当时的旧教育进行过全面、猛烈的批评,他晚年提出的“六大解放”(解放眼睛、解放双手、解放头脑、解放嘴、解放空间、解放时间)可以说是他找准了旧教育操作中的问题,从而提出教育革新的操作措施。

认真学习了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的思想,可以采用的做法是:

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从书本和试卷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去看社会、看自然、看生活;

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闲置的双手动起来,去做事情,做到“学做合一”;

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从“只听不思”中解放出来,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学会思维;

解放学生的嘴——给他们说的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

解放学生的空间——除了课堂学习,还引导他们走向课外,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给他们广阔的天地;

解放学生的时间——不用功课把他们的业余时间填满,给他们活动的自由,把课间十分钟和午饭后的时间还给他们。

  创新教育是教育观念,又是具体的教学思想,它只有化作具体的教育教学的操作方法才能够实现。

但教育教学无定法,因此它又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

为此,今后我更要认真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牢固树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主流价值体系观念,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

以陶行知先生为楷模,学习他高尚的人格品质,求真求实求创造的教育理念,成为敬业爱岗、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创新务实的教师。

为培养学生成为“真人”,并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努力工作。

  

(二)我的收获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在这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张“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观点却是惊人的相似?

毫无疑问,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然性的。

  为了学习,可以三月不知肉味,这足以见孔子的勤奋,可如果仅仅是勤奋,恐怕孔子就不会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

他的好学表现在方方面面: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谦虚;

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这是实事求是;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乐观。

他的学习精神,不仅仅限我们常人的思维:

这个是学问,那个不合适。

孔子会以最博大的胸怀,去接容包纳世间万物,这就是我们所不及的。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备着各种谋生技能、又具备着对于生命意义有深隧洞见的哲学家及教育家。

他一方面具备着各种礼、乐、射、御、书、数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着经营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对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众多的知能,他成为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都发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

  生活教育理论是是陶行知的基本教育理论,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

它也是中国现代最重要的教育思潮。

什么是生活教育理论?

“从定义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