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考点专题07 文言文阅读原卷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63670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考点专题07 文言文阅读原卷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中语文考点专题07 文言文阅读原卷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中语文考点专题07 文言文阅读原卷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中语文考点专题07 文言文阅读原卷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中语文考点专题07 文言文阅读原卷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考点专题07 文言文阅读原卷版.docx

《高中语文考点专题07 文言文阅读原卷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考点专题07 文言文阅读原卷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考点专题07 文言文阅读原卷版.docx

高中语文考点专题07文言文阅读原卷版

备战2020年高考语文精选考点专项突破题集

专题07文言文阅读

(一)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完颜陈和尚,丰州人,系出萧王诸孙。

贞祐中,陈和尚年二十余,为北兵①所掠,大帅甚爱之,置帐下。

时陈和尚母留丰州,从兄斜烈事之甚谨。

陈和尚在北岁余,托以省母,乞还。

大帅以卒监之至丰,乃与斜烈劫杀监卒。

夺马奉其母南奔大兵觉合骑追之由他路得免既而失马母老不能行载以鹿角车兄弟共挽南渡河宣宗②奇之陈和尚天资高明,雅好文史,人以秀才目之。

正大二年,斜烈落帅职,例为总领,屯方城。

陈和尚随以往,凡兄军中事皆预知之。

斜烈时在病,军中李太和者,与方城镇防军葛宜翁相殴,诉于陈和尚,宜翁事不直,即量笞之。

宜翁素凶悍,耻以理屈受杖,竟郁郁以死,留语其妻,必报陈和尚。

妻讼陈和尚以私忿侵官,故杀其夫,诉于台省。

以故陈和尚系狱。

议者疑陈和尚倚兵阃之重,必横恣违法,当以大辟。

奏上,久不能决。

未几,斜烈卒。

上闻,始驰赦陈和尚,曰:

“有司奏汝以私忿杀人。

今以汝兄故,曲法赦汝,天下必有议我者。

汝奋发立功名,始以我为不妄赦矣。

”陈和尚且泣且拜,不能出一言为谢。

乃以白衣领紫微军都统,逾年转忠孝军提控。

五年,北兵入大昌原,平章合达问谁可为前锋者,陈和尚出应命。

先已沐浴易衣,若将就木然者,擐甲上马不反顾。

是日,以四百骑破八千众,名动天下。

六年,有卫州之胜。

八年,有倒回谷之胜。

九年正月,三峰山之败,走钧州。

城破,大兵入,即纵军巷战。

陈和尚趋避隐处,杀掠稍定乃出,自言曰:

“我金国大将,欲见白事。

”兵士以数骑夹之,诣行帐前。

时欲其降,斫足胫折不为屈,豁口吻至耳,噀血而呼,至死不绝,时年四十一。

是年六月,诏赠镇南军节度使,勒石纪其忠烈。

(摘编自《金史·忠义传》)

(注)①北兵:

蒙古兵。

②宣宗:

金朝第八位皇帝,1213年至1224年在位。

1234年金朝灭亡。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夺马奉其母/南奔大兵觉/合骑追之/由他路得免/既而失马/母老不能行载/以鹿角车兄弟共挽/南渡河/宣宗奇之/

B.夺马奉其母南奔/大兵觉/合骑追之/由他路得免/既而失马/母老不能行/载以鹿角车/兄弟共挽/南渡河/宣宗奇之/

C.夺马奉其母/南奔大兵觉/合骑追之/由他路得免/既而失马/母老不能行/载以鹿角车/兄弟共挽/南渡河/宣宗奇之/

D.夺马奉其母南奔/大兵觉/合骑追之/由他路得免/既而失马/母老不能行载/以鹿角车兄弟共挽/南渡河/宣宗奇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兄,指父亲的亲兄弟即自己的伯父、叔父的儿子中比自己年龄大的,也称“从父兄”,现在一般称“堂兄”。

B.台省,汉朝的尚书台、三国魏的中书省,都是代表皇帝发布政令的中枢机关,后因以“台省”指政府的中央机构。

C.白衣,犹“布衣”“乌衣”,古代平民穿的衣服。

后世以此借指平民,亦用来指代无功名或无官职的读书人。

D.勒石,刻石记功,亦指立碑。

此典故出自《后汉书》“勒石燕然”,当时东汉窦宪破北匈奴后,封燕然山,刻石记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和尚出身高贵,天资聪颖。

他是金朝贵族,身为武将而有才名,雅好读书,颇受时人称赞。

B.陈和尚善于应变,处事灵活。

他被蒙古兵俘虏后,虽受赏识,但以探望母亲为借口回到丰州。

C.陈和尚守法不阿,性情刚烈。

他因误判葛宜翁案而锒铛入狱,但内心坦然,坚信自己清白无辜。

D.陈和尚能征善战,忠心报国。

他屡破蒙军,“力挽大厦之将倾”,功绩显赫,终于壮烈殉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议者疑陈和尚倚兵阃之重,必横恣违法,当以大辟。

(2)先已沐浴易衣,若将就木然者,擐甲上马不反顾。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文震孟,字文起,待诏征明曾孙也。

祖圉子博士彭,父卫辉同知元发,并有名行。

震盂弱冠举于乡,十赴会试。

至天启二年,殿试第一,授修撰。

时魏忠贤渐用事,数斥逐大臣。

震盂愤,上《勤政讲学疏》,言:

“陛下当大破常格,鼓舞豪杰心。

陛下昧爽临朝,寒暑靡辍,政非不勤。

然鸿胪引奏,跪拜起立,如傀儡登场已耳。

祖宗之朝,君臣相对,如家人父子。

咨访军国重事,闾阎隐微,情形毕照。

奸诈无所藏,左右近习亦无缘蒙蔽。

”疏入,忠贤屏不即奏。

乘帝观剧,摘疏中“傀儡登场”语,谓比帝于偶人,不杀无以示天下,帝颔之。

一日,讲筵毕,忠贤传旨,廷杖震孟八十,贬秩调外。

韩爌力争言官抗疏不纳震孟亦不赴调时顾同寅坐以诗悼熊廷弼为有司缉获波及震孟并斥为民。

崇祯元年以侍读召,充日讲官。

震孟在讲筵,最严正。

时大臣数逮系,震孟讲《鲁论》,反覆规讽,帝即降旨出尚书乔允升、侍郎胡世赏于狱。

帝尝足加于膝,适讲《五子之歌》,至“为人上者,奈何不敬”,以目视帝足。

帝即袖掩之,徐为引下。

故事,讲筵不列《春秋》,帝以有裨治乱,令择人进讲。

震孟,《春秋》名家,为首辅温体仁所忌,隐不举。

次辅钱士升指及之,体仁佯惊曰:

“几失此人!

”遂以其名上。

及进讲,果称帝旨。

八年七月,入阁预政。

两疏固薛,不许。

阁臣被命,即投刺司礼大奄,震孟独否。

掌司礼者曹化淳,雅慕震孟,令人辗转道意,卒不往。

震孟刚方贞介,有古大臣风,惜三月而斥,未竞其用。

归半岁,卒。

(节选自《明史·列传·卷一百三十九》)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韩爌力争/言官抗疏/不纳/震孟亦不赴调/时顾同寅坐/以诗悼熊廷弼/为有司缉获/波及震孟/并斥为民

B.韩爌力争/言官抗疏/不纳/震孟亦不赴调/时顾同寅坐以诗悼熊廷弼/为有司缉获/波及震盂/并斥为民

C.韩爌力争/言官抗疏/不纳震盂/亦不赴调/时顾同寅坐/以诗悼熊廷弼/为有司缉获/波及震孟/并斥为民

D.韩爌力争/言官抗疏/不纳震孟/亦不赴调/时顾同寅坐以诗悼熊廷弼/为有司缉获/波及震孟/并斥为民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试”,此处指明清科举时每三年一次的中央考试,由礼部主持。

会试中选后参加“殿试”,殿试第一的通称状元。

B.“阊阎”,原本指里巷的门,后借指平民居住的地方,也借指民间或平民百姓。

文中“阊阁隐微”指民间细微的隐情。

C.“廷杖”,即是在朝廷上行杖打人,是对朝中的官吏实行的一种惩罚。

“廷杖震孟八十”,即在廷堂打震孟八十大板。

D.“入阁”,此指“入内阁做事任职”。

明初所设内阁,是皇帝咨政机构,此后权力逐渐增大,成为明朝中央行政机构。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足

A.震孟嫉恶如仇,敢于直言进谏。

魏忠贤把持朝政,贬斥大臣,为非作歹,震孟愤而上疏,请求皇帝打破常规,鼓舞豪杰,了解民情,免受蒙蔽。

B.震孟讲学认真,规讽入情入理。

他讲君臣之道,皇帝因此释放被拘大臣;讲《五子之歌》时,皇帝坐姿不端,震孟目视表明态度,让皇帝改正。

C.震孟学问造诣高深,为人景仰。

他生于世家,精通《春秋》,皇帝想听人讲解《春秋》,次辅钱士升就点名上报了他,皇帝对文震孟的讲解很满意。

D.震孟坚守道德操守,决不趋炎附势。

新入内阁,按例要把名片送给司礼监太监,唯独震孟没有这样做,即使司礼太监叫人传言,他也坚决不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谓比帝于偶人,不杀无以示天下,帝颔之。

(2)故事,讲筵不列《春秋》,帝以有裨治乱,令择人进讲。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

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

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

举进士,调叶县尉。

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

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妙绝当世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

时课颁盐①,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

逾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

《实录》成。

擢起居舍人。

丁母艰。

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

服除,为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

绍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

章敦、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

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

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

至是首问焉。

对曰:

“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

”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

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言者犹以处善地为骫②法。

以亲嫌,遂移戍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

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

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

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龙观。

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

三年,徙永州,未闻命而卒,年六十一。

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

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

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

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环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

初,游灊皖山谷寺、石牛洞,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

(《宋史·黄庭坚传》)

[注]①颁盐:

征收分摊盐筴;②骫:

歪曲,枉曲。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妙绝当世/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

B.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妙/绝当世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

C.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妙/绝当世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

D.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妙绝当世/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子监是中国古代西汉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

B.“服除”即为服阕,意思是守丧期满除服。

按封建礼制,父母死后须穿丧服守孝三年,三年后才能除去丧服。

C.草书:

“汉字七体”中的一体。

汉字经过了几千年的演变,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D.号是人的别称,有“自号”与“别号”之分。

号的实用性很强,除供人呼唤外,还用作文章、书籍、字画的署名。

11.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庭坚机警聪明,幼年时书读几遍就能背诵,他舅舅李常考问他,没有不知道的。

后因苏轼的夸赞名声震动四方。

B.黄庭坚性情至孝,母亲病了一年,他日夜照看,衣不解带,母亲去世后,在墓旁筑室守孝,哀伤成疾几乎丧命。

C.黄庭坚正直豪壮,奉命修订《神宗实录》,却被章敦、蔡卞及其党羽诬陷并盘问。

面对盘问,他照实回答,毫无顾忌。

D.黄庭坚学问文章,天性生成,人们对他的评价很高,陈师道说他诗比杜甫,文配苏轼,其人其文深受苏轼推重。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

(2)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昔汉宣帝以为“政平讼理,其帷良二千石乎!

”前史亦云:

“今之郡守,古之诸侯也。

”故长吏之职,号为亲民,是以导德齐礼,移风易俗,咸必由之。

高祖逮践皇极,躬览庶事,求民之瘼。

每选长吏,务简廉平,皆召见御前,亲勋治道。

剖符为吏者,往往承风焉。

若新野皮苹诸任职者,以经术润饰吏政,或所居流惠,或去后见思,盖后来之良吏也。

庾荜,字休野,新野人也。

父深之,宋雍州刺史。

荜年十岁,遭父忧,居丧毁瘠,为州党所称。

弱冠,为州迎主簿,举秀才,累迁安西主薄、尚书殷中郎驃骑功曹史。

博涉群书,有口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