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地理综合实习报告地理科学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628368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93.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庐山地理综合实习报告地理科学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庐山地理综合实习报告地理科学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庐山地理综合实习报告地理科学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庐山地理综合实习报告地理科学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庐山地理综合实习报告地理科学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庐山地理综合实习报告地理科学文档格式.docx

《庐山地理综合实习报告地理科学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庐山地理综合实习报告地理科学文档格式.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庐山地理综合实习报告地理科学文档格式.docx

9月15日:

街心公园→五老峰

主要实习内容为五老峰一带地貌类型,断裂构造等。

9月16日:

街心公园→天狗洞→植物园→望鄱亭→含鄱口→犁头尖

主要实习内容有采集植物样方,分析植物种类、分布、株数等,了解亚热带地区的主要植被类型;

黄棕壤的剖面结构、成土因素及分类、性质等;

观看冰斗、角峰等地貌组合。

9月17日:

街心公园→三叠泉→庐山东门

了解断裂构造地貌、跌水地貌等;

红壤的剖面结构、成土因素及分类、性质等。

4实习内容

4.1地质

4.1.1庐山岩石的识别

庐山野外岩石:

月照松林的石头:

属沉积岩,结构为含砾砂岩。

判断依据:

沉积岩内不可能有黑云母、角闪石、辉石、橄榄石,多含有石英长石。

石头表面上有白色的线条,其原因是由于白色的长石抗风化能力强,周围其他岩石易风化,经长时间的风化作用,形成白色的线条。

女儿城的岩石:

长石石英含砾砂岩。

其表面的条纹是由于流水侵蚀作用而成。

假色

有些矿物的颜色是由某些化学的和物理的原因引起的,称之为假色。

庐山的石头多在表面上呈现假色,这需要在识别过程中敲开岩石使之露出新鲜的断面。

庐山地质博物馆内的岩石

珊瑚礁石灰岩:

为354~295百万年陆表海内的珊瑚礁(鞋山)

冰川压坑及冰川擦口环痕石冰川漂砾,形成于110~90万年

大姑期冰川漂砾网文石,形成于100~90万年

鄱阳湖冰碛泥砾,形成于180~150万年(定金山)

大排岭期冰碛泥砾,形成于300~250万年(大排岭)

鄱阳——大姑间冰期残积红土,形成于150~110万年(马头)

大姑期冰碛石砾,形成于110~90万年(下青山)

冰川擦口环痕石,形成于110~90万年(赛阳)

冰川条痕石,形成于110~90大姑冰期(张家山)

大姑——庐山间冰期网纹红土,形成于90~40万年(妙智)

熨斗石,产生于庐山期冰期泥砾底部(大校场谷地)

4.1.2庐山所经历的三大不同的地质历史阶段

大陆地形成的海洋发展阶段(2500~800百万年)

2500~1800百万年本区是一个海槽,在1800百万年以前海槽由于受到挤压而封闭,使其中的沉积岩、火山岩发生强烈的变形变质,构成了地壳结晶基底。

1800~1000百万年本区再度拉开变成大海。

1000~850百万年演化成“太平洋型”活动大陆边缘,由内向外依次为:

大陆斜坡、边缘海、火山岛弧、深海沟、大洋。

庐山地区位于边缘海中。

在850~800百万年,火山岛弧与大陆产生板块碰撞造山,使海水中的沉积岩火山岩发生强烈的变形变质,构成大陆褶皱基地。

在板块碰撞造山过程中,伴有大规模花岗岩浆侵入及火山喷发。

地台陆表海发展阶段(800~200百万年)

800~200百万年,本区地壳活动明显减弱,昔日的山脉风蚀已尽,变成了广阔的表陆浅海,海水中出现大量植物群。

200百万年前,地壳受到挤压上升为陆地,海水一去不复返。

盆岭构造发展阶段(200百万年至今)

200百万以来,地壳活动性又再次增强,以断裂、岩浆活动强烈、盆地山岭相为特征、96~65百万年,本区地壳处于强烈伸展拉张状态,产生了一条巨大的低角度拆离断层,将古鄱阳湖底下15~21千米处的深变质岩撕拉到地表,形成了变质核杂岩构造及古鄱阳湖盆地。

65~23.3百万年,产生了庐山断块山的雏形,四周下陷成湖,23.3~3百万年,庐山断块山快速上升,当3百万年第四纪大冰期到来之时,庐山已是一块雄伟高大的断块山。

4.1.3庐山地质构造

褶皱地貌:

指岩层受力弯曲变形所成的地貌。

通常因褶皱的规模大小和岩层弯曲程度等原因,其地貌表现有显著不同。

分为单斜地貌和背斜向斜地、貌穹窿山地地貌。

庐山构成褶皱地貌的山地有:

五老峰单面山、七里冲向斜谷、大月山背斜山、大校场(谷地名称)及西谷次成谷、女儿城(山名)及牯岭次成山、谷(又称中谷)—莲谷、王家坡谷向斜谷、虎背岭单面山。

其地貌示意图如下:

如上图所示,大校场(谷地名称)及西谷经构造运动后本是背斜,但是由于其岩石成分为大月山石英砂岩,其抗侵蚀能力弱于大月山砂岩,故形成次成谷,而女儿城及牯牛岭原是东谷向斜的两翼,由于岩石坚硬未被侵蚀而成为低矮的山岭,故称为次成山。

五老峰和虎背岭均为单面山,大月山为背斜山,七里冲和东谷为向斜谷。

断层构造

虎背岭断层崖地貌它是因虎背岭北侧的莲花洞大断层把虎背岭错开,使其北翼断落而成。

该断崖在石门涧和莲花洞一带高达1000m,向东北方和西南方降低,断层崖呈阶梯状下降,如好汉坡一带呈二级阶梯。

五老峰断层崖地貌因庐山正断层切进五老峰背斜南翼而成,它在秀峰、海会一带崖高达1000m,向东北方递降。

断层崖亦分2~3级,断崖受流水下切和溯源侵蚀,形成许多垭口,所谓五老峰就是五大垭口之间的山峰。

龙首崖:

相对高度三百多米,对面铁船峰可明显区分出断层的上下盘以及倒石堆。

由于断层发育时间较早,倒石堆已被植被覆盖。

4.2地貌

4.2.1构造地貌

山地夷平面地貌

夷平面在山北分布的高度为1000~1100m左右,生成于第三纪末—第四纪初,即地壳上升之前。

夷平面的地形起伏和缓,高差不大,有略为高起的岭脊(齐顶)和相对低凹的宽谷(如西谷、东谷、莲谷—王家坡、大校场谷、七里冲等)。

宽谷属古老河谷,谷内发育了Q2红土层,二者均表示为庐山上升前夷平面作用期的产物。

夷平面的发育对庐山的建设及旅游业的发展起着巨大作用。

4.2.2重力地貌

重力地貌是指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主要在重力作用下,滑斜坡向下运动所形成的地貌,因为斜坡重力移动的物质多系块体形式,故也称为块体运动。

蠕动是指斜坡上的土体、碎屑和岩体在重力作用下缓慢地向下坡移动的现象。

土屑蠕动:

指斜坡上的土体或碎屑在重力作用下缓慢地向下坡移动的现象。

土屑蠕动的原因:

干湿和冷热变化、冻融交替

岩体蠕动

岩体蠕动的特征:

垂直剖面形态:

鹰钩鼻状向下弯曲;

平面形态:

不规则扇形或马蹄形;

深度:

一般为3—5米,有时可达10余米。

崩塌:

指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快速向下移动的现象。

崩塌堆积地貌:

岩堆、倒石堆、岩屑堆

滑坡:

斜坡上的大块岩体,主要在重力和水的作用下,沿着滑动面整块地向下滑动的现象。

4.2.3流水地貌

流水分为坡面流水、沟谷流水、河流。

这三种流水在庐山均有发育。

分水岭与河流袭夺:

整个庐山地貌风景区具多个分水岭,并发育有多次河流袭夺。

河面街即为分水岭之一。

河流袭夺的标志:

溯源侵蚀、袭夺湾、反向河、断头河、裂点

河流袭夺的成因:

庐山上升之前,山体内的河流已发育为成熟的老河谷阶段,即河流循软弱岩层发育和沿岩层走向(作北东向或南西向)流动。

当山体上升后,新出现的东西向或南东向河流溯源侵蚀,由于两条河流纵比降的差异导致侵蚀能力不同,新河流流程短和纵比降大,所以不论下切或溯源侵蚀的速度均大于老河流,因此袭夺了东北流或西南流向的古老河流。

庐山河流袭夺发生的时间:

更新世

庐山几处河流袭夺:

东谷支流袭夺大校场河:

该小河切穿女儿城山岭,袭夺了大校场河上游,使大校场河上游原来向南西流入芦林盆地的,现改向北西流入东谷,造成汉口峡。

河流袭夺示意图如右:

锦绣谷袭夺西谷:

西谷原来由虎背岭南侧向南西流入石门涧,但在天桥附近被向西流的锦绣谷袭夺。

证据是:

A.花径风口:

风口段河谷是西谷自然延伸部分,谷内堆积物又与西谷相似,保持着棕红色—棕黄色砂砾层及棕红色网纹红土风化壳。

B.天桥袭夺湾及裂点:

在裂点(天桥)以上为宽谷(西谷),以下为峡谷(锦绣谷)。

袭夺时代为晚更新世之后。

理由是:

第一,裂点上溯不远;

第二,西谷内由晚更新统棕黄色堆积物所覆盖的谷底未受明显的破坏。

三叠泉河袭夺七里冲:

原来的七里冲向北东流,在三叠泉附近被向南流的三叠泉河袭夺,河流成直角拐弯,河流袭夺后,裂点向七里冲上溯了2km之远,河流下切深度达150~300多米。

可见袭夺时间应早于锦绣谷。

河流袭夺使庐山的河流呈现上游宽谷下游峡谷的形态,两者之间出现裂点和瀑布。

⑴宽谷多发育在软弱岩层之上,并与向斜构造相适应,且与岩层走向一致,是早期发育的老河谷,它是在地壳稳定时,河流长期侵蚀而成。

宽谷形成时的当日庐山,高度比现在低矮得多。

庐山上升后,谷地保留在山地上部,仍未受到新的重大侵蚀。

如西谷、东谷、莲谷—王家坡、大校场谷、七里冲等宽谷,谷宽而浅,谷地内覆盖着第四纪堆积物

⑵峡谷是第四纪地壳上升时,河流侵蚀复活(回春),河谷下游的河床首先遭到强烈下切而成峡谷。

峡谷谷坡陡峭或呈阶梯状,纵比降大,多裂点和瀑布,表示幼年期河谷特征。

是年轻河谷,是在地壳强烈上升和河流重新下切而成的。

它从下游开始发育说明宽谷生成之后,庐山曾经发生强烈上升。

如庐山西侧的石门涧、东南侧三叠泉峡谷、牯岭窑洼以下的剪刀峡、锦绣峡谷。

宽谷和峡谷之间出现大裂点,表示第四纪庐山上升,河流重新下切和溯源侵蚀到达之处,如三叠泉裂点、天桥裂点、芦菱桥裂点。

V型谷:

山地侵蚀性河流多发育V型谷,河道窄,河漫滩由于强烈的侵蚀作用也变得狭窄。

汉口峡所发育的河流是明显的V型谷。

坡面流水地貌

浅凹地和深凹地:

为分布于侵蚀河谷源头处的浅平低洼地。

在台地面或高平原上都有分布。

 

侵蚀汶沟:

分布于强侵蚀带,横剖面多呈V形,深度通常小于0.5米。

坡积裙:

分布于坡麓,环形分布,纵剖面呈微凹形曲线,上部陡、下部缓。

机械组成成分是亚粘土、亚沙土和碎石。

分选性和磨圆度差,微具层理结构,有透镜体(为粗粒物质中夹粘土透镜体,细粒物质中夹碎屑透镜体)。

4.2.4冰川地貌

冰川地貌分为冰蚀地貌、冰碛地貌和冰水堆积地貌三部分。

冰蚀地貌由冰川侵蚀作用而形成,冰蚀作用分为挖蚀作用和刨蚀作用。

冰斗是山地冰川重要的冰蚀地貌之一,它位于冰川的源头。

典型的冰斗是一个围椅状洼地,三面是陡峭的岩壁,底部是磨光的岩石斗底,向下坡有一开口,开口处常有一高起的岩槛。

发育于雪线附近,具有指示雪线的意义。

其底部高度代表其形成时的雪线位置。

庐山大坳冰斗(位于大月山东北角)冰斗长300米,宽250米,深约100米,斗底高程1200米。

冰川谷由冰川侵蚀而成,为冰期前之河谷。

谷地自上优向下优变窄,谷地两侧常有谷肩(小平台)和冰川切削山而成的三角面,横坡面呈U形或槽形。

冰床上常有冰川差别侵蚀形成的冰槛与冰盆。

大校场谷地、王家坡U形谷、七里冲均为冰川谷

刃脊:

冰斗与冰斗之间或冰川谷与冰川谷之间的刀刃状山脊。

由冰斗或槽冰川谷不断扩大,斗(槽)壁不断后退,山脊变窄而成。

含鄱口刃脊

角峰:

三个以上冰斗所夹峙的尖锐山峰,由冰斗不断发展,相互连接而成。

庐山犁头尖角峰:

因冰体啮蚀山坡,使山峰形成金字塔形而称为角峰。

犁头尖,海拔1328米,峰体苍劲,形如铁犁,挺拔俊俏,构成特有的孤峰地貌景观。

峡湾:

在高纬地区,大陆冰川和岛状冰盖能伸入海洋,由于冰川很厚,当冰体入海尚未漂离之前,在岸边侵蚀成一些很深的槽谷,冰退以后,槽谷被海水侵入,称为峡湾。

羊背石:

冰床上坚硬的基岩,冰蚀后仍能部分保留下来,成为微微突起的石质小丘,形如伏在地上的小羊,故称羊背石。

平面呈椭圆形,长轴与冰流方向一致。

纵剖面两坡不对称,迎冰面坡缓,以磨蚀作用为主,岩面上常有磨光面、刻槽或擦痕;

背冰面挖蚀作用较强,坡度急陡,表面坎坷不平。

冰窖:

如东谷、西谷、天花井、窑洼等。

冰碛地貌

终碛垄:

在山下东侧的高垅、新桥一带;

在山上的王家坡、莲花寺谷内。

侧碛:

如裁缝岭侧碛

漂砾:

如西谷中的“飞来石“等。

飞来石的来源及相关疑点

据观察飞来石下部为更早的网纹棕红色堆积物,由此说明飞来石是由其他地方搬运而来。

由于飞来石巨大,流水搬运作用力有限,并且若是流水搬运作用则飞来石周围应当有其他小的石头,且石头的磨圆度较好,但实地观察飞来石周围并无小块石头。

因此,飞来石可能由冰川作用搬运而来,冰川作用力具有高、大、远的特点。

疑点:

飞来石附近冰川的积累区有限导致冰川的作用力有限;

飞来石位于西谷,但是西谷并不是典型的U形谷;

冰川作用会伴有强大的刨蚀作用,但是飞来石下方并无破坏。

新观点:

飞来石是由于重力作用搬运而来,飞来石所在位置有一定的坡度,冻融交替产生作用力将飞来石搬运到现在所处的位置。

4.2.5其他

大、小天池的“久旱不枯,滥洪不溢”

久旱不涸的原因:

该地区植被丰富,气候湿润,地势相对于周边略低,干旱时水容易汇集,岩层中含水量高。

久雨不溢的原因:

雨时因积水区域小,大水可沿裂隙排出。

有地下水的补给,排泄较好。

4.3土壤

4.3.1原始成土过程

漆皮阶段:

微生物附着分解岩石

地衣阶段:

腐殖质具吸水性、保肥性,地衣生长

苔藓阶段:

矿质养分增加

4.3.2野外认识土壤

土壤剖面:

宽0.5~1m,长1.5~2m

深度要达到母质;

观察面向阳,对面挖成阶梯状;

剖面挖成后用剖面刀雕成自然状态;

表土和深层土分开堆放,剖面观察完后依次填入

认识土壤:

划分层次A根据层次B松紧程度

观察内容

A每层厚度

B颜色:

比色卡

C结构:

团粒、块状、柱状……

D质地:

砂土、沙壤土、轻壤土、中壤土、重壤土、粘土

手搓法:

取土于手,去除杂物,加入少量的水,用手搓看能否搓成团。

判断标准:

砂土,不能搓成团

轻壤土,能搓成球,但是不能搓成条

中壤土,能搓成条并能提起

重壤土,能搓成条并且可以盘成盘

粘土,可以盘成盘并且将盘压平后无裂缝

手刮法判断标准:

砂土:

不能形成刮面

轻壤:

刮面鱼鳞状

中壤:

刮面完整,周围有裂缝

重壤:

刮面完整光滑,周围无裂缝,无反光

粘土:

完整光滑,无裂缝,有反光。

EpH值,测试方法:

取土黄豆大小,放入调色盘中,将土弄散,滴加pH指示剂,观察浸出的水的颜色。

在与标准色卡比照,得出土壤的pH值。

F看根系及孔洞分布状况

G中性到微碱性要检查石灰反应:

观察有无气泡、有无响声。

H砾石的情况(直径>

2mm为砾石)

<

10%轻砾石

10%——30%中砾石

>

30%重砾石

野外以砾石的体积比为参考标准

I硬度:

利用硬度计测量

分类命名

分类体系:

地理发生分类和土壤系统分类,野外多用地理发生分类,它具有定性强定量弱的特点。

发生分类:

中国现行土壤发生分类系统采用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和亚种7级分类体系。

前4级为高级分类单元,后3级为低级分类单元

土纲是最高分类单元,土类是基本分类单元,土属是承上启下的分类单元,土种是基层分类单元,亚种是最低分类单元。

土纲是土壤重大属性差异的归纳和概括,反应了土壤不同发育阶段中,土壤物质移动累积所引起的重大属性差异,是土类间在发生上和性质上的共性的综合。

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汇总中共划分12各个土纲:

铁铝土纲、淋溶土纲、半淋溶土纲、钙层土纲、干旱土纲、漠土纲、初育土纲、半水成土纲、水成土纲、盐碱土纲、人为土纲、高山土纲。

亚类:

土纲的续分,根据同一土纲中土壤形成的水热条件、岩性和土壤属性的重大差异划分。

反应控制现代土壤形成过程方向和强度的成土条件。

土类:

土类是高级分类中的基本单元。

土类是在一定的综合自然条件下或人为因素作用下经过一个主导的或几个附加的次要成土过程形成的。

它是根据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和土壤属性三者的统一和综合进行划分的。

同一土类的土壤,成土条件、主导成土过程和主要属性相同。

土类之间有质的差异。

土属是承上启下的分类的单元,是土壤在地方性因素影响下所表现的区域性变异。

反应土壤母质的类型,地形部位特征,水文地质特征,土壤形成过程中的残留特征或埋藏特征,耕种的影响,质地的变化

土种是基层分类单元,是低级分类中的基本分类单元。

同一土种发育在相同的母质上,并具有相似的发育程度和剖面层次排列。

表现在主要土层排列顺序、厚度、质地、结构、颜色、有机质含量和pH等基本相似,只在量上有一些差异而无质的差异。

土层厚度:

<

30cm为薄层,30-60为中层,>

60cm为厚层

砾石含量:

粒径>

3mm者为砾石,30-50%为轻砾石,50-70%为中砾石,>

70%为重砾石。

连续命名法:

用一个短句,把几个分类单元概括进去,将土壤形成过程、主要特征与属性等都反应出来。

发生分类中以土类为基本单位。

分段命名法:

(1)土纲、亚纲连成一段,以土纲为基本词根。

如湿热铁铝土、土质初育土。

(2)土类与亚类连成一段,以土类为基本词根。

如草甸盐土、黄红壤、棕壤性土、钙质粗骨土。

(3)土属名称不能自成一段,多与土类、亚类连用。

如泥质岩黄色砖红壤。

(4)土种可以单独命名,也可以与土类、亚类、土属连用。

(5)亚种可与土种连用,也可单独命名。

形成

形成实质:

物质的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矛盾统一。

岩石风化的四阶段:

碎屑阶段:

物理风化为主

钙积阶段:

钾、钠有流失

酸性硅铝阶段:

钙、钾、镁、钠等盐基离子有淋失

富铝化阶段:

盐基物质全部淋失,硅释放。

四大肥力因素:

水分、养分、空气、热量。

五大自然成土因素:

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

生物作用:

最重要的因素,合成有机物质,将太阳能引进成土过程;

富集矿质养分,改变了地表物质循环的方向;

产生土壤有机质和腐殖质;

影响土壤物理化学性质;

促进风化,活化土壤养分;

固氮作用,增加土壤氮素;

分解和转化物质,释放矿质养分,促进土壤物质循环;

影响成土过程和土壤分布

气候作用:

影响岩石矿物的风化和物质淋溶、影响土壤成土过程、影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影响土壤理化性质、影响植物群社。

地形作用:

地形影响母质的重新分布、影响水热的重新分配、影响土壤发育与地理分布、影响土壤侵蚀。

时间作用:

随时间推移,土壤发育程度和成土过程加深,非地带性土壤向地带性土壤演化,土壤与母质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

同时,土壤也有一定的年龄。

山地土壤特点为:

①土层较薄,厚度变化大

②粗骨性或砾质性

③发生层分化弱,层次过度不明显

④土壤较湿润,颜色较暗。

4.3.3土壤剖面相关数据

注:

O:

枯枝落叶层A腐殖质层AB腐殖质层与新土层的过度

B:

新土层C:

母质层

剖面1(9月12日)棕壤

分层

O

A

AB

B

C

厚度

8cm

27cm

11cm

33cm

颜色

黑5Y2/1

黑棕7.5YR2/2

黑棕7.5YR4/4

结构

团粒

碎块

块状

质地

轻壤土

中偏壤土

pH值

5.4

5.6

6.0

硬度

11

18

21.4

命名

土纲

淋溶土纲

土类

山地棕壤土类

亚类

山地棕壤亚类

土属

大月山石英砂岩山地棕壤土属

土种

厚层坡积大月山石英砂岩山地棕壤亚类

性质

质地粘重,腐殖质层厚肥力较高,矿物风化弱。

粘土矿物处于硅铝化脱钾阶段,粘土矿物以2:

1型水云母为主,少量蛭石和高岭石。

少量铁、锰淀积形成棕色新土层。

CEC15-30cmol/kg,PBS多>

70%,pH5.5-7.0,酸性到中性,无石灰反应。

(1)淋溶过程,无石灰反应

(2)粘化作用,分为残积粘化和淀积粘化。

(3)生物富集过程较强,形成较好的腐殖质层。

剖面2(9月13日)黄壤

BC

3cm

0~7cm

7~22cm

22~59cm

黑棕

7.5YR2/2

暗棕色5YR4/2

暗黄橙7.5YR6/8

淡棕7.5YR5/6

碎块状

细块状

轻壤

中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图表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