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选修六环境保护教案全套.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62462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610.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选修六环境保护教案全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高中地理选修六环境保护教案全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高中地理选修六环境保护教案全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高中地理选修六环境保护教案全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高中地理选修六环境保护教案全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选修六环境保护教案全套.docx

《高中地理选修六环境保护教案全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选修六环境保护教案全套.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选修六环境保护教案全套.docx

高中地理选修六环境保护教案全套

环境保护全套教案选修6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目标:

一、环境与环境问题

  1、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2、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3、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二、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保护

  1、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非可再生资源耗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采取的相应措施

  3、非可再生资源开发过程中应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4、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以及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

三、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1、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某种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一般过程

 3、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4、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5、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四、环境污染与防治

  1、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2、环境污染事件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3、针对某类环境污染的主要防治措施

五、环境管理

  1、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手段

 2、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与国际行动

 3、个人在环境保护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

 

本讲重点:

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与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本讲难点:

1.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3.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考点点拨:

第一课时

一、我们周围的环境

(一)环境的概念及分类

1.概念:

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2.分类(根据人类对其影响的程度)

(二)人类与环境

   1.关系:

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人类活动影响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制约人类,作用力越大则反作用的制约力越大。

2.人类与环境关系变化历程:

[经典例题1]读人类社会演进和人地关系两幅示意图,回答问题。

(1)甲图所示三种社会形态中,哪些属于乙图所示人地关系原理的范畴?

 

 

(2)在我国江南丘陵地区广泛修建梯田,直接造成的生态环境变化有哪些?

 

 

(3)列举中国古代不利于生态平衡的农业生产活动并分析原因。

 

 

(4)影响人地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解析】正确认识乙图中人地关系模式图,结合人类历史不同阶段生产活动分析相关问题。

 【答案】

(1)农业社会,工业社会。

(2)森林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系统变得脆弱。

(3)放火烧山,围湖造田。

古人对生态环境认识的局限性。

魏晋以来,大量人口南迁,隋唐时期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开发,因过度开垦土地,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4)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力或生产工具,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人口数量

二、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

(一)环境问题的表现

1.环境问题的概念

指人类与环境矛盾的激化状态,表现为矛盾双方趋于互相对抗、互相排斥、互相否定、互不适应,因而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甚至威胁人类生存,成为人类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2.表现

(3)生态破坏(主要是植被的破坏)

①生态系统的基础与核心:

植被

②植被破坏不仅损害一个地区的景观,而且引起生物多样性受损害、环境质量下降、水土流失、土壤肥力降低、土地荒漠化等,使这些地区的居民丧失了起码的生存条件。

(4)全球环境变化

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生物多样性锐减和海洋污染等问题。

[经典例题2]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将正确选项的代号填入图中对应的空白框内(每字母限填一次)。

a.臭氧层空洞  b.全球变暖   c.酸雨    d.森林锐减

(2)说明导致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3)简述减轻环境问题的主要措施。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了解。

(1)人类排放氟氯烃类物质形成臭氧层空洞;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大量吸收红外线长波辐射,进而导致大气保温效应加强全球变暖;人类燃烧矿物燃料排放酸性气体(硫氧化合物、氮氧化合物)形成酸雨;森林锐减是人类滥伐破坏森林所致。

(2)分析环境问题成因,一般从三个方面着手:

①人口问题,②资源问题,③发展(经济)问题。

(3)措施应与成因对照分析,然后再结合当今环境问题的热点加以分析。

 【答案】

(1)自左向右依次为:

a、c、b、d。

(2)人口的增长;经济活动的增加;以及传统发展方式下资源利用不合理、过度消耗;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3)控制人口数量;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清洁生产;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改变传统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强国际协作。

(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

2.人为原因(更重要)

 

(1)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根本性的原因)   

(2)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的矛盾

(3)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

(4)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的矛盾

(三)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

  1.危害的不可预见性

环境变化是一个规模极大、时间很长的过程,难以在实验室中模拟。

2.过程的不可逆性

   由于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人类具有了大规模干预环境的能力,使环境中经长期演化形成的物理、化学、生物过程发生改变,而其中有些过程是不可逆的。

3.规模的全球性

   有些环境问题是局部的,只影响一个流域、一个地区,或少数国家。

但有些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例如全球气候变暖问题、臭氧层破坏问题、酸雨问题、生物多样性锐减问题和海洋污染问题等。

 三、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想

(一)一种新的环境观

   1.环境观的概念:

人类的环境观(也称为自然观,或人地关系论)是指人类在长期与环境的共存与斗争中逐渐认识环境而形成的,人类对与其赖以生存的环境相互关系的基本认识。

   2.两种不同的环境观

 

传统的环境观

新的环境观

人地关系

人地对立

“天人合一”或“人地归一”

基本观点

征服自然(到了工业社会,人类才真正实现了征服自然的愿望)。

砍伐森林、开垦草原、开发矿山、拦河筑坝、移山填海,一时间,人类似乎成为自然界的主人。

认为人类是自然的儿子而不是主人,人类只有保持同自然界(环境)的平衡与协调,才能生存与发展。

后果

资源枯竭和环境破坏向人们发出警告,公害病频发就是对人类的报复。

人们不得不对自己“征服自然”的行为进行反思。

良性方向发展

(二)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

1.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

2.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

    ⑴概念 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它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

 ⑵内涵

①要发展,要满足人类发展的需求;

②不能损害自然界支持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生存能力,这就是可持续。

⑶基本思想

①鼓励经济增长;

②要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③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

3.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中国21世纪议程》

[经典例题3]下列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正确的是(   )

A.停止开采不可再生资源,为子孙积累巨大财富

B.加大加快各类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力度

C.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数量维持在目前的水平

D.在资源开发利用时,不能危害未来人类的生活需求

【解析】结合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分析判断。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遵循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答案】D

四、水污染及其成因

(一)地理环境的自净能力(以天然水的自净作用为例)

   1.概念:

指环境对外来物质具有一定的消纳、同化能力。

  2.作用:

   人类自古以来,就把废弃物排放到自然环境中,但是并未对环境造成明显的危害。

3.自净过程中的几种机理(以天然水为例)

  污染物进入天然水体后,可以被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所净化。

4.不同水体的自净规律——流动性强的河流比湖泊和地下水的净化能力强。

5.自净作用的意义:

 掌握不同水体的自净规律,充分利用水体的自净能力,指导人类的活动。

例如,合理安排生产布局,减少人工处理污染物的费用等。

以最经济的方法控制和治理水污染。

(二)水污染

 1.概念:

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如果污染物大量排入天然水体,并超过其自净能力,就会改变水和底泥的理化性质,改变水中生物群落组成,造成水质恶化、水体利用价值降低甚至丧失的现象,称为水污染。

2.水体富营养化——淡水水体污染的主要问题之一

  ⑴污染物:

植物营养素氮、磷等

  ⑵形成条件:

较为封闭的海湾、湖泊等水体中,由于水体的流动性差,自净能力弱,一方面污染物易于积累,另一方面静水利于水生植物的繁殖,从而使水体生物群落急剧变化,水体生态系统则失去平衡,并造成严重的危害。

⑷富营养化的水体中,导致鱼类死亡原因分析:

①藻类有毒,鱼可能中毒身亡;

②表层水体的溶解氧达到过饱和状态,分压增高,会影响鱼体循环系统中溶解气体从血液中逸出而形成气栓,阻碍血液流通而死亡;

③水体下层处于缺氧状态,鱼窒息死亡。

⑸湖泊演变成沼泽原理

[经典例题4]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横贯在上海中部的苏州河,西源太湖,东接黄浦江。

苏州河附近分布着机械、锻造、纺织、造纸、印染、蓄电池、电镀、搪瓷等百余家大小工厂,码头连绵不断,舟揖林立,这里早已成为工业品和农副产品的集散地带。

然而随着上海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苏州河河床变浅了,河道变狭窄了。

在海潮和上游来水的共同作用下,汛期水位往往会高出地面,岸坝几度加固加高。

河水的黑臭现象日益严重,鱼类活动绝迹。

多年来,上海市人民政府把治理苏州河作为建设一流城市的重要实事和标志性工程,决心将它改造成清新而充满诗情画意的观光河。

(1)图中A、B、C三地中污染最严重的是___________地。

试列举该地三个主要的污染源(除附近工厂污染源外)。

           

(2)苏州河附近的工厂向河中排入废水,污染了河水。

请列举苏州河河水中所含有害人体健康的3种重金属元素。

(3)苏州河水域环境的生态平衡被严重破坏,并在短期内无法恢复.,清简述其主要原因。

 

(4)目前,靠苏州河的自净能力为何不能使河水变清?

【解析】本题以苏州河为例,主要考查环境污染与治理。

涉及地理、化学、政治、历史等学科知识,综合性很强,第

(1)(3)(4)题是地理学科知识,考查水污染原因、来源以及生态平衡等方面知识。

本题难度不大,是理论联系实际,是对所学知识的具体应用,包含了地理教学中乡土地理方面的知识,实用性较强。

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地理的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开展热爱家乡的素质教育,体现了高考精神。

 【答案】

(1)C                                

   来自岸上和水上的人们生活废弃物的污染;内河运输造成的污染;河床底泥释放的污染物;大气降水中的酸雨注入;上游和支流带来的污染。

(2)镉(Cd),铬(Cr)。

铅(Pb),汞(Hg)。

           

(3)苏州河水域是一个生态系统。

由于人为因素对水域环境的严重污染,影响了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生存,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与自动调节的能力,导致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恢复。

(4)①苏州河附近的、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的排放量太大。

②苏州河流量较小。

3.海洋水体污染——石油泄露

   ⑴污染物:

石油及石油制成品

⑵常发区域:

世界的主要港湾、主要航线附近、海上油井周围

   ⑶原因:

近海石油的开采、加工和运输过程中,大量石油流失到海洋中,造成范围极广的海洋石油污染。

其中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