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者综合能力复习资料完整中级.doc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6224 上传时间:2022-10-06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4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工作者综合能力复习资料完整中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社会工作者综合能力复习资料完整中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社会工作者综合能力复习资料完整中级.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社会工作者综合能力复习资料完整中级.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社会工作者综合能力复习资料完整中级.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工作者综合能力复习资料完整中级.doc

《社会工作者综合能力复习资料完整中级.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工作者综合能力复习资料完整中级.doc(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工作者综合能力复习资料完整中级.doc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

复习要点

(一)

社会工作:

是以利他主义价值观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助人的服务活动。

当前我国对社会工作有三种不同的理解:

普通社会工作、行政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

2、社会工作的目标:

服务对象层面(解救危难、缓解困难、激发潜能、促进发展)社会层面(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文化层面(弘扬人道主义、促进社会团结)。

3、社会工作对服务对象的功能:

促进服务对象的正常生活、恢复弱化功能、促进人的发展、促进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

社会工作对社会的功能:

维持社会秩序、建构社会资本、促进社会和谐。

4、社会工作构成要素:

服务对象、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价值观、助人活动、专业方法。

5、社会工作的三种重要方法:

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

6、社会工作者:

是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准则,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从事职业性社会服务的人员。

分为两大类:

一线的社会工作者和社会行政人员。

7、社会工作者的一般特征:

认同并遵循社会工作工作的价值准则、他们是从事社会福利服务的人员,而不是行政官僚、他们掌握一定的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他们在一定的组织框架内开展职业性的助人活动。

8、社会工作者与志愿者的关系:

活动方式不同、专业技术能力不同、处理问题的难易程度不同、社会约束不同。

9、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提供直接服务的基本角色(服务提供者、治疗者、支持者、使能者、倡导者、关系协调者)、支持这种服务的拓展角色(行政管理者、资源争取者、政策影响人、研究者)

10、社会工作者的知识基础:

学科知识、政策知识、技术知识、文化知识

11、社会工作者的能力要求:

技术能力、文化能力、心理素质、持续学习能力。

12、社会工作的主要服务领域:

儿童及青少年服务、老人社会服务、妇女社会服务、康复服务、社会救助、就业服务、心理健康服务、家庭服务、医疗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矫治服务、城乡社区发展、军队社会工作、企业社会工作。

13、社会工作领域的扩展:

从困难人群到有需要人群、从关注社会问题到关注社会和谐发展。

14、1601年《伊丽莎白济贫法》推动了英国社会福利的制度化发展,也推动了慈善活动的发展,是世界上第一部社会福利性质的法案。

对社会工作发展的意义:

指出政府对社会救助负有责任并直接参与社会救助活动、确立了助人自助观念、救助人员的专门化为社会工作职业化奠定了基础。

15、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历史背景:

宗教改革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张扬、资产阶级工业革命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济贫法和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制度背景。

1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工作表现出的特点:

政府积极探索、社会教育工作率先发展、行政性社会工作与专业社会工作同时并存、专业社会工作不断发展。

17、西方社会工作在其形成阶段表现出如下特点:

专业教育和培训发展、专业方法的确定、专业组织的发展。

在专业化过程中,专业方法的发展、目标模式的变化、工作对象的拓展、理论派别的形成成为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特点。

复习要点

(二)

1、社会价值观,是指一整套用以支撑社会工作者进行专业实践的哲学信念。

以人道主义为基础,充分体现了热爱人类、服务人类、促进公平、维护正义和改善人与社会环境关系的理想追求,激励和指导着社会工作者的具体工作。

2、社会价值观的理论作用:

是构成专业社会工作的必要条件之一、是确定社会工作专业使命或目标的根据、是专业教育的核心内容。

*社会工作价值观的作用:

保护服务对象权益、促进专业健康发展、促进社会服务机构的能力建设、维护社会正义。

国际社会工作界认同的专业价值观:

服务大众、践行社会公正、强调服务对象个人的尊严和价值、注重服务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性、待人真诚守信、注重能力培养和再学习。

实践作用:

是社会工作者的实践动力、可以指导社会工作者的实践、是促使社会工作者个人成长的有效力量、是维系社会期望和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关系的关键。

3、戈登的社会工作价值体系(1965年)的内容:

个人应当受到社会的关怀、个人与社会是相互依赖的、每个人对他人都负有社会责任、每个人除了具有人类共同的需要外也是独特而异于他人的、民主社会的基本特质在于每个人的潜能都能充分地实现,同时也意味着个人应当通过社会参与而尽到其社会责任。

4、比斯台克的社会工作价值体系(1967年)的内容:

人的潜能、人的责任、人的权利、人的基本需要、社会功能、社会的责任、社会的权利、个人对社会的责任、人的自我抉择权利。

5、国际社会工作认同的社会工作价值观:

服务、社会公正、个的尊严和价值、人与人这间关系的重要性、诚信、注重培养和再学习。

6、在操作层面,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原则:

接纳、尊重、个别化、自决权与知情同意、保密、不批判。

基本信念:

尊重、独特性、相信人能改变。

实践原则:

接纳、非批判、个别化、保密、服务对象的自我决定。

7、我国的社会工作价值观:

1以人为本,回应需要。

2、接纳和尊重3、个别化和非批判4、注重和谐,促进发展5、平等待人,注重民主参与6、权利与责任并重7、个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

8、伦理:

是人们在人际关系方面所持有的价值信念和行为准则,包括个人的自我行为控制和调节以及对他人的行为期望标准。

分为个人伦理、专业伦理、社会伦理(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持有的共同的、最基本的行为期望)。

*社会工作专业伦理是一整套指导社会工作从业人员正确履行责任和义务并预防道德风险的行为规范。

9、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作用:

1、评判专业服务是否适当2、保障服务对象的权利3、减轻社会工作者伦理抉择上的压力及两难4、帮助社会工作者自我反思及价值澄清5、奠定社会对社会工作信任的基础。

10、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特点:

1服务对象利益优先、2专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3约束和鼓励并重、4系统性和权威性。

11、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内容:

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伦理责任(尊重和保护服务对现象最佳利益、自我决定、保密原则、公平合理的收费)对同事的伦理责任(秉持忠实忠诚的态度、团队内互相协助)对工作机构的伦理责任(遵守机构规定、落实机构服务宗旨、负责管理个案)对社会工作专业的伦理责任(专业的完整性、遵守专业评估和研究)对全社会的伦理责任(促进整体社会福利、公众参与、倡导社会与政治行动)社会工作对专业人员的伦理责任(适当的工作认知。

专业能力的表现,提供专业服务,维持服务品质,工正与服务,专业知识的拓展。

12、社会工作伦理标准的制定原则:

现实原则和发展相承、文化原则和政治原则互补、本土原则和国际原则并重。

13、社会工作的伦理难题:

保密问题、情理法问题、价值介入与客观性矛盾、个人利益和社会责任之间的冲突、自决原则和知情同意。

14、伦理难题的处理原则:

保护生命原则、完全平等与差别平等原则、自主和自由原则、最小伤害原则、改善生活质量原则、隐私和保密原则、真诚原则。

*处理伦理难题的一般步骤1、认识个案中的伦理问题,包括分析社会工作者自身的价值观、责任和义务2、清楚识别任何个人、团体或组织影响伦理决定的境况,3、正确认识伦理行动的各个过程以及参与其中的人,分析可能存在的利益和风险。

4、深入了解支持或反对作出有关伦理决定的理由。

5、向同事和适当的专家进行咨询。

6、作出伦理决定并记录决定过程。

7监督和评估伦理决定。

15、社会工作专业守则:

是社会工作者在专业服务活动中应该遵守的一套规则,它是有关社会工作者“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一些规定。

特征:

权威性、规范性、目的性、相对稳定性。

作用:

保障按专业要求开展工作、有利于实现工作目标、有利于维护社会工作的专业形象。

16、社会工作守则的内容:

服务、社会正义、人的尊严和价值、人类关系的重要性、正直、能力。

对服务对象应有的态度和行为(对服务对象的承诺负责,尊重服务对象的自我决定,是服务对象知情同意、相信服务对象的能力,具有文化敏感性,保护服务对象的隐私和保密性。

)处理同事间关系的规定(1尊重2保密性3合作4利益冲突与争议处置5咨询6教育与培训7服务转介)与机构的关系(恪守公私分明、信守机构政策)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责任(充实社会工作知识和能力)促进专业发展、约束不当行为)对社会的责任(增进公众福利、维护社会正义)。

复习要点(三)

1、人类需要的特征:

对象性、动力性、独特性、社会性。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类将需要分为: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3、阿尔德弗尔的ERG理论将需要分为:

生存需要、关系需要、成长需要。

4、人类需要的类型:

按需要的起源与性质分(生物性需要、社会性需要)需要指向的对象(物质需要、精神需要)需要产生的方式(原发性需要、继发性需要)

5、人类行为:

个体为适应环境与满足需要所表现出的活动或反应,它是遗传、生理、心理、社会过程等内外因素综合性相互作用的结果。

包括外显行为与内隐行为,分为本能(遗传)行为和习得(学习)行为。

还有正常和异常之分。

根据行为的性质及后果还可分为攻击性行为、反社会行为、利他主义行为、亲社会行为等。

6、划分正常异常行为的标准:

统计规律、社会规范与价值、行为适应性标准、个体主观体验。

7、人类行为的特点:

适应性、多样性、动态性、指向性、可控性、发展性。

8、社会环境:

与人类生物遗传、心理状态入社会过程相互作用的社会系统,家庭、学校、团体、组织、社区、社会、文化等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9、社会环境的单元包括家庭、(朋辈)群体、单位组织、社区、制度和文化。

10、家庭对个体影响的重要途径是通过家庭教养模式,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

分为感情纽带和行为控制两个变量,有四种模式:

权威型、专制型、纵容型、疏离型。

11、社会包含家庭、经济、教育、医疗、社会福利、政治、法律和军事等子系统。

12、文化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创造物的总和,包括物质技术、社会规范和精神体系,是所有物质产品与非物质产品的总和。

文化对人心理的影响最终通过群体行为表现出来。

13、人的社会功能是人作为社会成员、作为社会人所具有的能力和发挥的作用,它与人们所期待的社会角色有关。

14、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个体必须适应环境、社会环境影响个人行为、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不能脱离遗传的制约、人类行为能改变社会坏境、人类行为与环境相互影响力度并不对等。

15、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分为三种水平,六个阶段:

前习俗水平(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天真的享乐主义阶段)习俗水平(好孩子定向阶段、维护权威或社会秩序阶段)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定向阶段、普遍的伦理准则阶段)。

复习要点(四)

1、社会工作理论是关于社会工作理念、社会工作实践的系统化观战点。

包括抽象化的理论和作为模式的实践理论。

2、社会工作理论可以帮助专业建立权威地位,取得在社会中的合法性。

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作用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解释、预测、确定干预的方法和模式、发展新的理论。

3、社会工作理论的分类:

根据内容分为支持社会工作的理论和社会工作理论,从本体论和方法论的角度把社会工作理论划分为实证主义(现代主义)理论和后现代理论。

4、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理论20世纪20—60年代成为美国临床社会工作的主导。

主要观点:

第一,人的心灵是由意识、前意识、潜意识构成,潜意识是非理性的。

第二,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

当人格失调时,治疗的焦点应放在自我的强化上。

第三,将人的性心理发展作为人的心理发展的基础,将其分为口腔期、肛门期、性蕾期、潜伏期、生殖器期。

5、精神分析理论的实务原则:

个别化原则(强调每个人的早期经验都是不同的)、强调要与受助人签订治疗协议、要为受助人提供一个安全与支持的环境、采用的基本方法是自由联想、要倾听和感受受助人的想法要给予支持接纳和理解。

6、精神分析治疗过程分三个部分:

治疗情境的建立、治疗关系的建立、治疗性对话(实质阶段,包括三个内容:

自由联想、治疗性倾听、诠释过程)

7、认知行为理论是折衷的理论,主要有两个来源:

行为主义心理学、认知学派。

主要观点:

*在认知、情绪和行为三者当中,认知扮演着中介与协调的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制度规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