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概论复习世界经济学习题答案全本加2套样卷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612249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60.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经济概论复习世界经济学习题答案全本加2套样卷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世界经济概论复习世界经济学习题答案全本加2套样卷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世界经济概论复习世界经济学习题答案全本加2套样卷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世界经济概论复习世界经济学习题答案全本加2套样卷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世界经济概论复习世界经济学习题答案全本加2套样卷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界经济概论复习世界经济学习题答案全本加2套样卷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世界经济概论复习世界经济学习题答案全本加2套样卷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经济概论复习世界经济学习题答案全本加2套样卷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世界经济概论复习世界经济学习题答案全本加2套样卷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2.世界经济的研究对象主要有哪些?

世界经济学科的研究对象,是探讨当代世界范围的国际经济关系及其运动规律。

为达到这一目的,还要研究影响国际经济关系运行的各种经济条件和因素。

国际经济关系的几个主要方面包括,经济全球化、国际商品交换关系、国际资本关系、国际货币关系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等。

此外,国际之间的劳务交流、南北经济关系、南南经济关系以及围绕国际经济关系所进行的国际经济协调和影响国际经济关系运行的动因、周期、机制和全球性问题等,也都构成了世界经济学科的研究对象范围。

3.简述世界经济形成的历史过程。

世界经济的形成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世界经济的萌芽阶段。

世界经济最初的萌芽,产生于14-15世纪西欧的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的历史时期。

在这一时期,封建社会的工农业生产和商品货币关系有了较大的发展,从而导致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第二,世界经济的初步形成阶段。

16-18世纪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西欧各国通过殖民扩张使各国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市场逐渐连接成为一个有机体,形成了一个世界性的市场。

18世纪60年代发生的产业革命,促使社会生产力空前提高,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推动了国际分工体系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通过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各国国民经济的联系加强,这标志着世界经济的初步形成。

第三,世界经济最终形成阶段。

19世纪70年代开始,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作用下,世界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逐渐地过渡到垄断阶段。

第二次科技革命不仅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还使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从而影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范围内的殖民地瓜分已经基本结束,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渗透到一些发展中的国家与地区,控制了其生产领域与流通领域,最终将整个世界都纳入到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体系中,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成为囊括全球的统一的体系,这标志着世界经济的最终形成。

三、论述题答案要点:

试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1)统一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进一步瓦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社会主义体系并存于世界经济整体中。

(2)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增强。

(3)战后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4)国际协调机制加强。

(5)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更加日新月异:

高科技迅猛发展并成为争夺的焦点;

市场经济体系在全球范围形成和扩大;

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

国际经济一体化向纵深发展;

世界经济格局走向多极化;

南北经济关系发展中的矛盾与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世界经济领域竞争趋于激化。

四、思考题答案要点:

国际分工、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1)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是世界经济形成的前提条件。

(2)世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国际分工的深刻变化和世界市场的发展。

(3)国际分工为世界市场上所交换的商品和劳务的生产提供了基础,世界市场为国际分工生产提供了价值实现的环境。

第二章当代世界经济格局

当代世界经济格局:

当代世界经济格局,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中各种类型的国家或国家集团的力量对比、组合状态及其相互作用的总的图景。

这个图景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它不断变动发展,并且出现了阶段性的突出变化。

多极化:

多极化是指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多中心化。

“极”:

极是在不同程度上具有世界意义和影响的经济中心,每一个极或者说每个经济中心,各自应拥有较强大的经济实力,可以同其他极或经济中心相抗衡,并对所在地区和周围相当数量的国家或甚而对世界范围的多数国家,在经济交往上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及辐射力。

1.简述二战后影响世界经济格局的重大经济政治变化。

二战后影响世界经济格局的重大经济政治变化有:

(1)发达资本主义各国之间的力量对比起了重大变化。

(2)社会主义从苏联一个国家发展成一系列的社会主义国家。

(3)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震荡后,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即旧的殖民体系崩溃了。

(4)战后近半个世纪以来,国际分工和各国、各地区间以及经济集团间的经济联系不断扩展,世界生产与国际贸易大幅度增长,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也迭创新纪录。

在经济国际化日益发展的进程中,一系列国际经济组织建立起来并开展活动,跨国公司和跨国银行成批崛起,它们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新的科技革命浪潮和产业结构传递浪潮逐步推向全球。

2.简述当代世界经济格局形成和演变的基础。

各国按经济性质划分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而按经济发展水平则划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由此组成的两大体系(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和“三个世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依存与相互矛盾和斗争,正是当代世界经济格局得以形成及演变的基础。

3.简述影响当代世界经济格局的一些基本矛盾。

影响当代世界经济格局的一些基本矛盾有:

(1)发展中国家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广大发展中国家(南方)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北方)之间的矛盾即南北矛盾,是战后世界经济中越来越引人注目的问题,它对当代世界经济格局及其今后走向有着重大影响。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南北矛盾的焦点一直是双方围绕着国际经济秩序问题进行斗争,即南方要求废除而北方却极力维护旧的国际经济秩序,同时北方反对而南方却力争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2)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及各国垄断资本集团之间的矛盾。

战后初期,其他四方发达国家在政治上需要依附于美国,在军事上需要美国的核保护伞,因此,它们之间的矛盾基本上集中在经济领域。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资本主义的三个中心即美、日、欧共体之间的竞争与斗争,进一步激化了。

各方的矛盾突出表现在贸易领域的摩擦加剧以及各国国内经济政策不一协调等。

(3)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即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在苏联东欧发生剧变之前“冷战”年代,这方面的矛盾实质上是苏美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全面对抗,突出表现在军事及政治领域。

在经济领域,主要表现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长期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贸易歧视和不同程度的经济封锁政策,而社会主义国家被迫进行反歧视、反封锁的斗争。

4.简述区域集团化发展的两次高潮。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或区域经济一体化始于本世纪40年代末期,迄今出现了两次发展高潮。

(1)区域集团化的第一次高潮。

第一次出现在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中期。

需要指出的是,政治因素是这次区域经济集团化掀起高潮的主要原因,发展中国家之间建立的区域经济集团所占的比重较大。

(2)区域集团化的第二次高潮。

第二次高潮出现在80年代中期至今。

区域经济集团化在经历了70年代至80年代上半期的徘徊后,从80年代中期开始,发展趋势明显加强。

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数量迅速增多。

②组织规模不断扩大,开始向洲际发展。

③领域不断扩大,程度不断迅速加深。

5.简述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有:

(1)国际分工以水平化为主,并不断深化。

(2)世界商品贸易迅速增长,规模不断扩大。

(3)劳务、货币、金融、技术、信息等世界市场也一一发展起来,构成了完整的发达世界市场体系。

(4)产业资本国际化有了长足进展,对外直接投资大幅度增加。

(5)发展中国家成为独立经济体,积极参与世界经济活动。

(6)在水平化国际分工的基础上,各国对外经济关系以全球为对象。

(7)金融国际化、自由化的步伐加快。

(8)跨国公司发展迅猛。

三、论述题

1.试述当代世界经济中拥有显著优势的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的力量对比及消长变化。

答案要点:

(1)第一个时期(从战后初期到50年代末60年代初)是美国在世界经济中拥有压倒优势的年代,这是超级大国美国的国际经济地位达到了历史的顶峰。

(2)第二个时期(从50年代末60年第初到70年代前期)是苏联经济实力迅速上升,并成为世界经济中能在相当程度上同美国相抗衡的力量,再加上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和初步发展,从而导致了美国国际经济地位从顶峰上下落的时期。

(3)第三个时期(从70年代前期到80年代前、中期)是美国国际经济地位显著下降,美、欧共体和苏联彼此抗衡,日本迅速追赶的时期。

(4)第四个时期(从80年代前、中期迄今)是在日本崛起为第二经济大国的情况下开始的(第三次转折),在整个世界经济中,美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下降,先是形成美、欧共体、日、苏四方抗衡的局面,而在苏联东欧发生剧变尤其是在苏联解体之后,苏联继承国的经济力量迅速分散并严重削弱,它们已经离开世界经济大国的行列,从而导致了美、欧共体和日本三大经济力量鼎足而立和彼此抗衡的新格局。

2.试述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演进的过程。

(1)二战前15年左右:

单极(美国)时期。

(2)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到70年代初:

两极(美苏)时期。

(3)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

三极(美、苏、欧共体)时期。

(4)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1991年(苏联解体):

四极时期(美、日、欧共体、苏)。

(5)1992年迄今:

三极(美、欧、日)时期。

21世纪,中国、印度、巴西或其条件类似的发展中国家(或国家集团),如果能抓住时期,长期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水平,从而使自己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则很有可能或早或迟地崛起成为未来世界经济中的新中心,即新极。

一旦新极形成,世界经济格局将发生剧变,即多极化内涵变得更为丰富充实,传统的西方大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垄断地位将被彻底打破,一个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将最终得到确立。

四、思考题

1.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矛盾有何变化?

答案要点:

冷战结束后,苏联作为社会主义的超级大国解体,但社会主义作为影响世界经济的重要力量仍然存在。

冷战前,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的核心体现是美苏争霸;

冷战后,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融入南北矛盾更广阔的视野中,成为南北矛盾重要的部分。

第三章经济全球化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通过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以及国际间人员和技术的流动,越来越紧密地把世界经济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以致成为一种经济网络的状态和过程。

贸易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过程开始于1870年,市场需求的限制导致早期的商品开始走出国境。

今天的国际贸易正在不断发生巨大的变化:

国际贸易额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贸易品种不计其数,贸易方式不断创新,几乎所有的生产企业都卷进了贸易全球化的漩涡。

到用世纪末,推动贸易全球化的国际协议适用范围扩大到了服务业、农产品、纺织品等新领域,完善了市场准入、反倾销、知识产权等方面的内容,新的国际贸易机制正在形成,世界贸易组织取代了延续40多年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这些都是贸易全球化获得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贸易全球化的持续发展,已经使全球商品市场形成一个整体。

生产全球化——跨国公司跨国经营的分支机构在数量和地域覆盖上极大地扩展,并借助于跨国公司及其分支机构多种形式的联系,实行组织和管理体制上无国界规划,逐步建立以价值增值为基典的跨国生产体系的过程。

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发展阶段,是世界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经济全球化的核心。

推动金融全球化的主要动因是西方国家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自由化、信息技术、融资证券化和金融创新等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要求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过程导致金融市场向全球开放。

新兴金融市场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金融市场相互联结,构成了全球化的金融市场运作体系,使得国际金融市场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缩小了,并形成24小时不间断的连续运行。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前的四次大规模的国际资本流动,是金融全球化达到第一个高潮的标志;

而1999年欧盟成员国的共同货币——欧元正式诞生,标志着金融全球化进入了第二个发展高潮,即货币一体化阶段。

投资全球化——投资全球化,首先表现为投资规模增长迅速。

战后,发达国家的私人对外直接投资增长速度极快,规模巨大,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率也大大超过世界生产和国际贸易的增长率。

其次表现为投资主体多元化。

20世纪80年代以前,对外直接投资和吸收直接投资的主体主要是发达国家的私人资本,发达国家间的相互投资成为主要流向。

80年代以后,随着新兴市场的兴起,对外直接投资已不再是发达国家的独占领域。

东亚地区(包括中国)继北美和西欧之后成为国际直接投资和吸收投资的又一个热点地区。

1.简述经济全球化的成因。

(1)各国拥有生产要素的不平衡;

(2)科技革命的大发展;

(3)跨国公司的大发展;

(4)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5)市场经济体制的全球扩展。

2.简述战后国际分工的变化。

国际分工的内容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国际分工逐渐发展成为以现代工艺、技术为特征的国际分工;

从产业部门间的分工发展为各产业部门内部的分工和以产品专业化为基础的分工;

从物质生产领域的分工向服务领域的分工发展;

在高技术产业中,出现了产品的研发与产品制造的国际分工。

从国际分工的形成机制上看,既有市场自发机制决定的分工,也有企业(主要是跨国公司)组织的和一体化区域集团各成员组织的协议性分工。

3.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存在哪些障碍?

(1)在世界贸易不断扩大的同时,贸易失衡引起的贸易纠纷始终未得解决。

(2)在国际金融领域,在国际资本流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国际金融市场始终存在着不稳定因素。

(3)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度大大高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相互依存度,这既不利于发达国家,也不利于发展中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

(4)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和各国经济的不稳定性和风险性增加。

(5)经济全球化常常会使国内经济政策措施的有效性减弱,甚至起着相反的作用。

(6)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的同时,地区化和集团化的趋势也日益加强。

(7)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引起国际性规范冲突加强。

1.发展中国家如何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答题要点:

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生产力水平以及贸易和资本规模都远不如发达国家,在科学技术、人才、信息的占有和使用方面也处于劣势,在经济全球化的利益蛋糕中,发展中国家只能分到较小的一块。

发展中国家的参与,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必要条件,也是世界进入经济全球化阶段的一个标志。

但是各国从中得到的利和弊却与各国内部因素有关,因而利和弊在不同的发展中国家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对此,我们必须进行具体分析。

(1)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经济增长、贸易扩大、获得外国资本、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

享受某些优惠规则。

(2)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风险:

贸易风险、民族工业受冲击、金融风险、人才流失、规则风险。

2.试述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1)随着高科技产业的迅速兴起,全球信息网络的建立,跨国公司的加快发展,世界市场的进一步扩大,经济全球化将进一步加强。

(2)生产要素在各国之间的流动将进一步加快和扩大,从而实现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

(3)信息技术革命和经济软化趋势的加强,在市场经济下的贫富差距仍将继续存在。

(4)一方面是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与合作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仍将存在着矛盾和斗争。

(5)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既统一又对立的两种发展趋势,都要求加强对全球经济的国际协调。

(6)各区域性经济集团只有扩大其开放的一面,缩小其封闭的一面,才能在经济全球化中获得更多的好处。

(7)全球性规章制度不健全和不规范的矛盾日益加剧。

(8)在全球范围出现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体制的反省。

发达国家为何是经济全球化最积极的推动者?

当前,美国、加拿大、欧盟、日本、澳大利亚等主要发达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的3/4,贸易额占世界的一半以上(还不包括欧盟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世界资本市场集中在美国、欧盟和日本。

由于发达国家掌握了世界最先进的生产力、最大量的资本和高新科学技术,在全球分工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因此,它们自然成了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因此它们自然是经济全球化最积极的推动者。

第四章国际经济一体化的类型与实践

自由贸易区:

自由贸易区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形式,是指在自由贸易区中,各缔约方彼此之间达成协议,取消各成员之间的贸易壁垒,但是各成员仍具有对非成员国贸易政策的自主权,即可以制定不同的关税税率以及其他贸易限制措施。

根据原关贸总协定第24条的规定:

自由贸易区相当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关税区所组成的一个对这些关税区内的产品的贸易,已实质取消关税或其他贸易限制的集团。

理论上的自由贸易区将实现“两地商品、资本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目前,在世界贸易组织的142个成员中,相互之间已建成了135个自由贸易区。

关税同盟:

是缔约国在相互贸易中免除关税和限额,并规定共同关税税率和贸易政策,具有一定程度的超国家范围经济调节的组织。

在一体化程度上比自由贸易区进了一步,除包括自由贸易区的基本内容外,还规定了成员国对非同盟国家的统一关税率和外贸政策。

经济联盟:

是指参加国除了达到关税同盟的要求外,并制定某些共同的经济政策,在货币金融方面进行协调,实现同盟内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使一体化程度从商品交换扩展到生产、分配及至整个国民经济,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经济实体。

APEC: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是亚太地区的一个主要经济合作组织。

1989年1月,澳大利亚总理霍克访问韩国时建议召开部长级会议,讨论加强亚太经济合作问题。

经与有关国家磋商,1989年11月5日至7日,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新西兰和东盟6国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亚太经济合作会议首届部长级会议,这标志着亚太经济合作会议的成立。

1993年6月改名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简称亚太经合组织或APEC。

贸易创造效应:

由于关税同盟取消关税,成员国由原来自己生产并消费的高成本、高价格产品,转向购买成员国低成本、低价格的产品,从而使消费者节省开支,提高福利;

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从一国看,以扩大的贸易取代了本国低效率生产;

从同盟整体看,生产从高成本的地方转向低成本的地方,同盟内部的生产要素可以重新配置,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贸易转移效应:

由于关税同盟,阻止从外部非成员较低成本的进口,而以提高成本的供给来源代替低成本的供给来源,使消费者由原来购买外部的地价格产品转向购买成员国的较低价产品,增加了开支,减少了福利;

从全世界的角度看,这种生产资源的重新配置导致了生产效率的降低和生产成本的提高。

由于这种转移有利于低效率者,使资源不能有效的分配和利用,使整个世界的福利水平降低。

二、简答题 

1.简述APEC的特点。

答: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是一个“跨国区域”的经济合作组织,由于地域辽阔和复杂的政治经济情况,其经济合作形式其独具的特点。

第一,松散性。

APEC是一个松散的、论坛式的协调机构,各成员拥有完全的经济和管理的决策权。

第二,开放性。

亚太经合组织自建立开始就将“开放的地区主义”奉为行动准则,尊重各成员国的经济利益,允许成员与非成员的经济合作。

第三,区域内次区域边缘性。

亚太经合组织内存在众多次区域合作关系,形成了次区域安排交叉的相互依存与合作的态势。

2.简述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建立的原因。

一个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建立并维持下来时有多方面条件的。

这里不仅有经济方面的原因,也有政治、地理等方面的原因。

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经济方面的原因。

一般而言,一个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要建立起来,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要比较相近,从而不致造成一些成员国成为另外一些成员国的负担。

因为经济一体化组织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成员国在经济政策、让渡权利的时间等方面要步调一致,如果一些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与其他成员国协调政策时就有困难,从而难以实现真正的经济一体化。

从该意义上讲,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越是接近,相互间里经济一体化组织的障碍就越少。

其次,政治方面的原因。

建立经济一体化组织同样需要一些政治条件。

它要求参加经济一体化组织成员国的政治制度相近,甚至一致。

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建立需要让读一些国家主权,各成员国参加一体化组织的基本准则是,经济主权的这种让渡不能造成本国政治制度的改变。

因而政治制度相近或相同的国家,比较容易组成经济一体化组织。

再次,地理方面的原因。

组建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时,地理上比较邻近也是一个重要条件。

因为所有经济一体化组织基础都是市场一体化,要实现市场一体化,重要的条件是地理上的接近。

因此人们经常将区域经济一体化等同于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

实际上区域经济一体化只是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常见形式。

目前,国际上出现的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也多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最后,利益方面的原因。

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要建立和维持下来,必须照顾到所有成员国的利益。

任何国家加入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都要追求本国能够获得经济利益,当然也要付出一定代价。

但是各国的基本原则是“利大于弊”。

如果一国从参加一体化组织中获得利益小于损失,它可能会不参加或者退出。

因此一个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要建立和维持下来,必须照顾到所有成员国的经济利益。

在此前提下保持机制化组织的特征。

3.简述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动态效应。

从动态来看,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会给各参加国带来多方面的影响,如大市场效应、竞争效应、引进外资效应和扩大与深化效应。

其中,积极的作用是主要的,消极的作用也是存在的。

第一,大市场效应。

所谓大市场效应,就是各成员国之间取消贸易障碍后,向成员国企业提供较大规模或容量的市场。

这种大市场给企业创造了实现生产“规模经济”的效果。

规模经济效果鼓励大企业的组建和成长,同时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