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教案过程与方法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603441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十二章教案过程与方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论语十二章教案过程与方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论语十二章教案过程与方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论语十二章教案过程与方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论语十二章教案过程与方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语十二章教案过程与方法Word文档格式.docx

《论语十二章教案过程与方法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十二章教案过程与方法Word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语十二章教案过程与方法Word文档格式.docx

传不习乎?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三、论儒家经典

  1.在弄懂文意的基础上小组合作讲讲每一则语录的意思。

  参考:

第一则主要谈学习方法以及怎样做人。

“学”是认知过程,“习”则是巩固提高的过程,二者有机统一,才能学有所成。

“人不知而不愠”,这是谈个人修养的崇高境界。

  第二则讲治学的人的品德修养。

“吾日三省吾身”后面用了一个冒号,表示它是总领后面的内容。

“三省吾身”在今天也仍然有它的现实意义。

  第三则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这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

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

也就是在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

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的境界。

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

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二,道德的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第四则主要谈对知识的巩固与创新。

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不断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才能为人师表,简练的话语中蕴含深刻的哲理。

  第五则讲的是学习方法,强调学习和思考相结合的必要性,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第六则是讲孔子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

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第七则讲的是兴趣是的老师。

孔子在这里没有具体指懂得什么,看来是泛指,包括学问、技艺等。

  第八则是要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

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

  第九则讲的是学习态度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已成为至理名言。

  第十则讲要珍惜时间,孔子说:

“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不分昼夜地向前流去。

  第十一则讲人要立志。

“志”就是人的志向、志气。

“匹夫不可夺志”,反映出孔子对于“志”的.高度重视,甚至将它与三军之帅相比。

人要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他应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受威胁利诱,始终保持自己的“志向”。

  第十二则讲教育方法问题。

即:

博览群书,广泛学习,就与切身有关的问题提出疑问并且去思考,仁就在其中了。

  2.再读课文,思考并讨论哪几则讲的是学习态度,哪几则讲的是学习方法,哪几则讲的是品德修养?

  谈学习方法的有:

第一则、第四则、第五则、第十二则。

  谈学习态度的有:

第七则、第九则。

  谈品德修养的有:

第一则、第二则、第六则、第八则、第九则、第十一则、第十二则。

  3.小组合作探究,完成下面问题。

  宋开国丞相赵普说:

“半部《论语》治天下。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结合所学的《论语》十二则,说说你的理解。

  学生讨论,教师指导: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精通《论语》就可以治理天下。

这句话道出了《论语》在修身、治国方面的作用。

  结束语: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我们学习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

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论语十二章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要求能疏通文意,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2.掌握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

  3.了解《论语》的基本情况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学重点

  掌握古文中重点词语及句式的用法,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六章内容。

  一、导入,出示学习目标

  1、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

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

  2、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二、初读感知

  朗读课文

  ①范读教师朗读示范。

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全班齐读

  感知课文内容。

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③正音、正字

  人不知而不愠(yù

n)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

i)不亦说(yuè

)乎三省(xǐng)吾身传(chuá

n)不习乎逾矩(yú

jǔ)箪(dān)

  好(hà

o)肱骨(gōng)笃(dǔ)

  三、赏读课文

  1、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

  a.教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

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

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

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

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

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

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

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

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b.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

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

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

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

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

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重点掌握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点词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

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一箪食。

人不堪其忧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导学:

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

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六章。

  学生较为难以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子: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b.吾日三省吾身c.传不习乎?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e.人不堪其忧

  四、自主质疑:

学生自主质疑,合作解决。

  五、练习反复朗读,直到成诵。

  六、作业

  ①背诵课文。

②抄写、识记字词。

③预习剩余部分内容二次备课

论语十二章教案过程与方法第2篇

【学习目标】

一、了解作者孔子及《论语》,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二、翻译文句,积累重点词语

三、理解文意,理解各章主旨

【重点难点】

重点:

目标二

难点:

目标三、目标一的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课时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论语》是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

孔子的言行涉及孝道、治学、治国、为政等诸多方面,为历代所推崇,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我们可以辩证学习,学习其中的精华。

二、预习检测

1.复述孔子及《论语》的相关常识要点。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

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

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2.朗读选文。

三、研习文本。

(一)自主学习

请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自主翻译选文,在课本上标注重要词语,并针对选文的内容作批注。

疑难问题,做好记录。

(二)合作解疑

1.请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以段落为单位,逐词解释,口头翻译,每人主讲一段。

2.请提交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讨论探究,尝试解决。

3.仍未达成一致的疑难问题,由提交者统一在全员解疑环节提交求解。

【参考译文】

第一章:

孔子说:

“君子吃东西不追求饱足;

居住不追求安逸;

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

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第二章:

“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

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

第三章:

“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第四章:

“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

第五章:

“看见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

见到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第六章:

“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才能成为君子。

第七章:

曾子说:

“士人不可以不弘大刚毅,因为他肩负的任务重大而路程遥远。

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任务,难道不是重大吗?

到死方才停止下来,难道不是遥远吗?

第八章:

“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

又好比平整土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继续,还是要自己去干的。

第九章:

“智慧的人不疑惑,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不畏惧。

第十章:

颜渊问什么是仁。

“抑制自己,使言语和行动都走到礼上来,就是仁。

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

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

”颜渊说:

“请问实行仁德的具体途径。

”孔子说:

“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事不言,不合礼的事不做。

”颜渊说:

“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

第十一章:

子贡问道:

“有一个可以终身奉行的字吗?

”孔子说.“大概是‘恕’吧!

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第十二章:

“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诗呢?

诗可以激发心志,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培养群体观念,可以学得讽刺方法。

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

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三)全员解疑

由各小组提出疑问,全班同学和老师一起解决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二、文本探究

1.请概括各章所蕴涵的道理。

(1)小组探究,理解各章的主旨。

(2)合作交流,概括各章蕴涵的道理。

【明确】

一、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为学要修身养性,安贫乐道,要善于抵制物欲,不断向有道之人学习,做事要勤勉,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

本章议论“什么是好学”,四句话,前两个方面说不要做什么,后两个方面说要做什么,做到这四点就是好学。

凸显了古人以完善道德品质为基点的教育思想。

二、孔子讲了仁与礼、乐的关系,指出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

人而不仁,礼对他有什么用?

人而不仁,乐对他有什么用?

这里即是说不仁之人,是用不了礼乐的。

三、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牺牲精神。

真理,是每个仁人志士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标,哪怕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四、阐明了孔子关于君子与小人不同的义利观。

小人追求个人利益,而君子亦会追求个人利益,但会先考虑所得是否合于道义,以义为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五、自我反省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经常反省自己,可以去除心中的杂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

说明在一个人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学问,提高道德修养的过程中,自省的重要作用。

六、它高度概括了文与质的合理互补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

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

只有文、质双修,才能成为合格的君子。

七、曾子认为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可以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的愿望。

八、孔子运用“堆土成山”与“填土平地”这两比喻,说明了功亏一篑与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

鼓励自己和学生们,无论是做学问,还是为人处世,都应自觉自愿地坚持下去。

如若半途而废,只会前功尽弃,留下终身遗憾。

九、孔子认为,一个人要达成完美的人格修养,智、仁、勇缺一不可,它们是君子的基本品质。

有智慧的人能将事理看得明白透彻,所以不会迷惑。

仁者存公心,去私欲,乐天知命,不患得患失,所以不忧虑。

有勇气的人不畏惧困难,见义勇为,所以不惧。

十、孔子阐述了对“仁”的内涵的理解及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实现“仁”。

“仁”的关键是克己复礼,具体是要“视、听、言、动”都符合礼。

十一、孔子认为推己及人的恕道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原则。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也是思想品德修养,强调“修己”。

十二、孔子重视《诗经》的教化作用。

在《论语》中,孔子不仅多次引用《诗经》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还多次强调《诗经》在为人处世上的重要作用,教诲弟子要学《诗》。

在这里,孔子再次向弟子提出学《诗》的重要意义。

学《诗》至少有上面所列举的六种好处,因而孔子特别强调要好好学习。

2.请结合现实说说学习选文得到的启示。

【提示】结合文本内容,联系现实生活,谈个人的感受。

三、拓展延伸

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

1.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

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餮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

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其后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

”(《论语·

学而》)似乎周礼是千秋不变的规范。

晋国铸了刑鼎,他尖锐地反对,说:

“晋其亡乎,失其度矣。

2.在经济方面,他反对封建的田赋制度而极力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

《左传·

哀公十一年》:

“季氏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私于冉有日:

‘君子之行也,度于礼。

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

如是则以丘亦足矣。

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

且子季孙若欲行尔法,则周公之典在;

若欲苟而行,又何妨焉’。

3.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

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跏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子路》)

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

《论语·

颜渊》记载:

“颜渊问仁。

子日: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5.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

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

“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宪问》)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比较接近原意的。

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7.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

8.在哲学上,孔子主张天命观。

孔子主张天命,一次,他受到匡人的围困,他说:

“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也;

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阳货》)在孔子看来,“天”是宇宙万物无言的主宰者。

孔子认为他自己就是秉承天命而说话做事的。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他把恢复周礼看做是自己的历史使命,说:

“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子罕》)

三、整理总结

四、背诵课文。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检测。

论语十二章教案过程与方法第3篇

教学重点:

  对《论语》十则和补充材料中关于“修身”的章句进行品析,了解孔子理想中的君子人格具备怎样的品性。

  教学难点:

  从文本中提炼、概括“修身”的方式。

  一、导入:

  今天是大家步入中学的第25天,能告诉我,你们习惯初中生活了吗?

有些同学依然摇头,十几门的课程让我吃不消;

小学的好朋友被分到别的班级,我很孤单;

住校的生活让我很想家……学习生活上的烦恼接踵而至,我该怎么办?

  其实大家这些烦恼,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一位至圣先师已经为我们解决了。

他就是——孔子。

哪位同学来介绍他呢?

  二、检测预习:

  1、孔子简介:

孔子,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

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2、《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三、大声读文章:

  1、学生读,其他同学听出有误的地方并改正。

  2、根据学案,自由诵读。

(在书上标出断句)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3、老师范读,学生评价。

  提示:

从停顿、重音、语调、语速、感情等方面着眼。

  4、学生展示读

  要求:

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两章进行展示。

  四、疏通文章:

  1、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前六章。

  2、小组合作学习,解决问题。

  3、检测学习成果。

(要求:

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加点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

  五、反思拓展

  还记得刚开始上课时老师总结的初一新生成长的烦恼吗?

科目繁多,无所适从。

新学校里很孤单。

宿舍没有家里好,学不进去。

请你运用今天在论语中学到的句子

  来劝解他,为他排忧解难。

  六、课堂小结:

  不知面对这些烦恼的同学学过这一课是否有些释怀了呢?

  我们不得不佩服孔子作为一名教育家和思想家为后世做出的杰出贡献。

大家看到的这幅画像就是唐代吴道子根据史料画的。

两边的对联是后人对孔子一生的评价——学为人师学不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