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596546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0.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师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西师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西师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西师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西师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师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西师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师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师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森林面积的增加与荒山面积的减少会给这个村庄带来怎样的变化?

如果你是村委会的领导面对2006年底的统计图你又会作哪些思考?

(3)根据扇形统计图解决问题。

观察扇形统计图,你还能提出并解决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并解答,教师巡视找出典型的问题并进行解析。

2.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扇形统计图)你又有什么收获?

三、课堂活动

刚才我们分析的两个扇形统计图的圆都代表相同的含义——土地总面积,(小黑板点出“课堂活动”第2题——改变题目增加两个参数——美国、俄罗斯的面积和人口)现在呢?

仔细观察这些统计图,你有哪些发现?

重点分析中国人口多耕地少的基本国情。

面对我国人口多耕地少的局面,你会做哪些思考?

四、练习应用,促进发展

完成练习十五第3题

出示题中的两幅扇形统计图,引导学生对比。

(1)从两幅统计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算一算:

从1996年到2006年,工业用地、居住用地、绿化用地分别增加或减少了多少平方千米?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抽几个学生上台板演,集体评议。

(3)议一议:

你对这种变化有什么看法?

作业布置

完成练习十五第4,5题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综合:

统计活动

教科书第70~72页例1,第72页课堂活动及练习十六。

1.进一步了解统计表和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并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数据和反映情况,能利用统计图的特征获取有用的信息。

2.体会数据对决策的作用,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

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数据,并能利用统计图的特征获取有用的信息。

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数据。

教具:

学具:

计算器。

一、联系实际,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学校已经学习了6年时间,同6年前刚进校时相比我们自己有哪些变化?

学生自由发表见解,教师进行适时引导。

是啊,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获得了更多的知识,同时我们的身体也在发生着变化,今天我们就利用已经学过的统计知识来展示我们的身高变化吧!

综合统计活动

1.教学例1

(1)汇总搜集的资料,填写统计表。

我们课前已经从医务室的档案里查到了自己这6年来的身高数据,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换自己的身高资料,一起填写书71页的统计表

(一)。

比一比哪组同学协作得最好,完成得更快。

学生合作完成,教师巡视并指导速度比较慢的小组合理进行分工合作。

教师小结:

在刚才的合作中,有的小组团队协作意识很强,而且有比较明确的分工,两个同学为一个单位,本单位填好后立即与另一组的两个同学互换资料。

这样既合理地安排了时间,同时又避免了合作中的混乱。

(2)完成每组中平均数的计算。

现在我们再次以小组为单位,借助我们手中的计算器,计算出组内同学在每个年级时的平均身高。

想一想我们该怎样合理地安排人员,才能更快更准确地计算出平均身高?

引导:

两人一组,同时计算同一个年级的平均身高,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3)汇总全班同学的身高并计算出平均数。

在刚才的合作中,我们进行了有效合理的安排——谁与谁同时计算一、二年级,谁与谁同时计算三、四年级……这样既节约时间,又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

现在我们想要汇总全班同学的身高并分别计算出同学们在每个年级时的平均身高,大家想想又应该怎样合理地安排呢?

如何有效利用其他小组整理的结果呢?

让同学各抒己见,教师梳理出合理的方案。

正像同学们所想的那样。

我们首先要计算出自己小组同学在各年级的身高总数,然后指定各年级的平均身高计算,我们就指派各对应小组成员同时计算。

指派计算各个年级的平均身高计算的小组,每个小组依次汇报本组各年级的身高总数。

汇报计算的结果完成教科书71页统计表

(二)。

(4)制作统计图。

根据同学们在各个年级时的平均身高制作成统计图。

三种统计图你会怎么选?

(强调为什么不会选择扇形统计图,从而突出扇形统计图的特征——反映部分属于总数之间的关系)

实际上关于平均身高的统计图我们既可以选择条形统计图又可以选择折线统计图,因为它们都能直观看出数量的多少。

两种统计图有什么区别呢?

(强调折线统计图突出的特点是还能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5)看图和看表分析

观察这幅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引导学生重点观察平均身高每一年各是多少,平均身高在发生怎样的改变?

6年来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增加了多少?

观察统计图你能否发现小学身高增长的关键期是什么时候?

此时你会给学校伙食团长以及家长提出什么建议?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引导学生注重锻炼和营养搭配。

(6)然后解决教科书72页第(4)题的第②个问题。

如何才能知道现在班上有多少个同学的身高不低于全班的平均身高?

(回顾最简单的数据收集方法——点数)算一算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

2.课堂总结

(综合统计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如果我们想把全班同学按现在的身高分成5组,你们会怎么分?

每组的统计结果又怎样表示?

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小结:

可以按从最低到最高的身高分出相等的5段,然后统计出每段中的人数。

根据学生的想法完成第三个统计表。

身高(CM)()~()()~()()~()()~()()~()

人数(人)

对于这一个身高资料你认为还可以选择哪种统计图进行整理和分析?

(根据学生的回答在WORD中自动生成扇形统计图,并进行分析)

完成练习十六第1题。

你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综合应用:

设计“六一”

庆祝活动方案

教科书第76页的内容。

1.联系“六一活动”情境,综合运用比例尺、可能性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感受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联系“六一”情景,引入新课

1.激趣引入

同学们,今年的“六一”节将是你们小学成长中的最后一个儿童节,你们想为自己的童年生活留下美好的回忆吗?

有什么好的提议吗?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教师适时引导开展庆祝活动。

2.揭示课题

刚才,有不少同学提到想搞庆祝活动,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设计一个“六一庆祝活动方案”,行吗?

设计“六一”庆祝活动方案

二、团结合作,共谋策略

1.了解活动涉及的各个方面

(1)研究需要筹备的活动。

要进行活动方案的设计首先就要弄清楚需要作好哪些准备?

安排哪些项目?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教师适时引导并梳理出相关内容。

①文艺表演节目——唱歌、跳舞、小品、游戏等;

②场地的安排和布置;

③抽奖活动;

④记录活动——照相。

(2)拟定活动安排时间表。

我们首先应制作一个合理的时间表。

根据同学们各自上报的节目及节目所需时间我们一同制作活动安排表。

9:

00宣布活动开始

00~9:

05请老师、学校领导讲话

05~9:

10第一个节目:

竖笛合奏《乘着歌声的翅膀》

10~9:

20第二个节目:

歌伴舞《拜访春天》

20~9:

30第三个节目:

钢琴独奏《清晨,我们踏上小路》

30~9:

45第四个节目:

小品《孙悟空三难小聪聪》

45~9:

55抽奖活动

55~10:

15第五个节目:

舞蹈《算一算》

10:

15~10:

45第六个节目:

游戏《推小车》、《吹气球比赛》

45颁奖,活动结束

(3)照相费用计算

我们在活动的过程中由承担照相任务的同学为每个节目拍摄一张照片,并给每位表演者赠送一张照片,按照这样的方案算一算,如果每张照片0.5元,那么照相大致需要花多少钱?

学生根据之前统计的参与节目的人数进行独立的计算。

集体汇报。

(4)抽奖设计

活动中进行的抽奖活动,如果我们按一等奖20%,二等奖30%,三等奖50%的方案来设计。

大家能想到哪些抽奖形式?

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梳理出①摸彩球(红黄蓝各2个、3个、5个),②制作彩色转盘(红黄蓝各占20%,30%,50%)。

(5)场地安排

我们的活动场地安排如果能够在纸上画出来的话那就更好了!

能行吗?

首先应确定平面图的什么?

(强调比例尺应该合理)

除活动场地外,我们再按同样的比例尺确定出观众席的位置范围,关于黑板的布置我们可以选用其他的比例尺来呈现。

将学生分两个大组,一组制作活动场地平面图,另一组制作黑板布置平面图。

设计一个“毕业晚会的活动方案”。

(扇形统计图)你有什么收获?

数与代数

第1课时数的认识

(一)

教科书第77~78页例1,课堂活动及练习十七的第1,2,3,6题。

1.让学生经历回顾和整理知识的过程,结合具体情境系统复习整数、分数、百分数、小数和负数的意义,熟练掌握这些数的读、写法。

2.熟练掌握数的改写的方法,会正确地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和把一个较大数精确到万位或亿位。

3.能正确比较整数、分数、小数的大小。

4.通过对数的知识进行全面梳理,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数的意义,数的读、写法,数的改写和省略以及大小比较。

一、回忆知识,引出课题

(1)教师:

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

数的认识

(2)教师:

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一下,我们学了哪些数?

你对这些数有哪些了解?

反馈:

抽几名同学谈谈自己的看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负数。

二、创设情境,梳理知识

(小黑板出示书77页例1提供的“生活中的数”)

1.梳理数的意义和读、写法

从这张统计表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观察,独立思考,随后教师抽学生回答所获得的各种信息。

你能读出表中的数吗?

先抽学生读,再全班读表中的整数。

我们现在读的这些数都是什么数?

那读这些多位数时要注意些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在读多位数时要从高位到低位一级一级地读;

读亿级和万级时要在后面加上“亿”和“万”。

每一级末尾的“0”都不读出来,其他数位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我们读的这几个数都已经很大了,那有没有最大的整数、最小的整数?

在这里使学生掌握整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教师引导学生在下面带有箭头的直线上标出1,2,3,4……和-1,-2,-3,-4……体会整数个数的无限性。

(2)教师指着分数一列:

会读这一列数吗?

(全班齐读)

你知道这些分数表示的意义吗?

自己任选一个来说一说。

这些分数都是把什么看成单位“1”?

引导学生小结:

所以分数的意义其实就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

那你知道这些分数的分数单位各是什么?

每个分数各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抽几名学生回答后小结:

分数单位就是表示这样一份的数。

分数可以怎样分类?

反馈整理并板书如下:

分数真分数:

分子小于分母(小于1)。

假分数:

分子大于或等于分母(大于或等于1)。

(3)教师指着百分数这一列:

这一列数是我们这学期认识的百分数,咱们读一读。

你知道这些百分数表示的意义吗?

表示一个数占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

百分数还可以叫什么?

为什么百分数还可以叫百分比或百分率?

教师出示3个数:

50%,12,12kG。

这三个数有区别吗?

百分数能写成分数形式吗?

学生反馈后,教师引导:

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倍比关系,不能表示具体的数量,所以又叫百分比。

而分数即可以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倍比关系,如12;

还可以表示具体的数量,如12kG,因此它和百分比是有区别的,所以,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用“%”来表示。

2.复习数的改写和省略

这4个国家的陆地面积你能用“万”作单位来表示吗?

翻开书78页,在书上写一写。

学生在书上写,抽4名同学写到黑板上。

引导学生观察板书,并思考:

用“万”作单位表示数的方法是什么?

然后在小组内讨论。

集体交流。

现在我们要把这4个较大的数用四舍五入法精确到万位,应该怎样做?

学生思考后写在作业本上,抽4名学生上台写。

引导学生观察板书,说一说:

怎样把一个较大数用四舍五入法精确到万位?

(3)观察前两次写数结果,小组讨论:

这4个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和用四舍五入法精确到万位有什么不同?

(改写不改变数的大小,所以得到的是一个精确值,用“=”;

而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要改变数的大小,所以得到的是一个近似值,用“≈”。

(4)教师:

现在请你们完成书上练习十七第2题。

学生在书上写,抽2名学生上台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引导生生评价。

3.复习十进制计数法、计数单位

我们的整数和小数采用的是什么计数方法?

什么是十进制计数法呢?

你知道哪些计数单位?

小组讨论讨论。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完整数位表,用小黑板展示。

(2)教师运用小黑板在数位表下出示中国人口数和美国人口数,启发学生思考:

在1267430000这个数中,3在什么数位?

表示3个什么?

2在什么数位,表示2个什么?

在28155000这个数中,两个5分别在什么位置?

表示的含义各是什么?

相同吗?

(3)小黑板出示书上练习十七第6题。

引导学生明白数字“3”因为所在数位不同而表示的不同意义。

4.复习数的大小比较

按人口多少,4个国家的排列顺序是怎样的?

中国排第一,美国第二,俄罗斯第三,加拿大第四。

你是怎么比较人口数的大小的?

反馈1:

一个学生说,中国人口数肯定排第一,因为它是10位数,而其他三个数都是9位数。

整数部分位数多的数肯定比位数少的大。

其他三个数位数相同,因此从最高位开始比,如果最高位相同就比下一位。

反馈2:

如果有学生用表中的百分率直接进行比较,教师一定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

(2)出示“按面积大小,4个国家的排列顺序是怎样的?

”一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议。

三、夯实基础,巩固提高

小黑板出示书上78~79页的课堂活动

自由朗读出车票及产品说明书上的数。

学生自由朗读后,教师抽生读。

这些数哪些表示数量的多少?

哪些表示排列顺序和编码?

找一找生活中表示数量多少、排列顺序及编码的数。

学生谈生活中的数。

2.教师出示练习十七第1题

3.在书上完成练习十七第3题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空间与图形

第1课时平面图形

(一)

教科书第104页平面图形的认识,课堂活动及练习二十一1,2,3题。

1.使学生牢固掌握常见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明确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

2.继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理清平面图形间的相互联系,初步感受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并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3.初步学会分类整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合作意识。

掌握平面图形的特征,明确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

字卡若干(线段、射线、直线、角、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

1.谈话激趣

谈话主题:

日常生活中的整理话题。

2.迁移导课

生活中我们很多地方用到了整理,整理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

这节课我们共同整理和复习有关平面图形的基础知识。

平面图形的整理复习

二、回忆整理,沟通联系

1.平面图形的搜集

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小学阶段都学习过哪些平面图形呢?

学生回忆搜集小学阶段学过的平面图形。

(随着学生回忆教师黑板上板书,小学阶段学过的平面图形:

线段、射线、直线、角、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

2.复习平面图形的特征

看来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还真不少,这节课我们重点来整理和复习这些平面图形的特征。

大家还记得这些平面图形各自的特征吗?

咱们看着黑板,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这些平面图形都有什么样的特征。

3.分类整理

(1)小组活动。

这些图形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

老师给黑板上的图形编上了号,咱们动手来整理一下(只写编号就行了),写在作业本上。

在整理的过程中要注意体现这些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学生在本子上进行整理。

(选一个小组的同学在黑板上整理)

平面图形线

    ①线段

②射线

③直线

④角

⑤三角形

四边形

⑦长方形

⑧正方形

⑥平行四边形

⑨梯形

⑩圆

(2)对比交流。

展示整理结果,并说明整理的依据,其他小组发表意见,争论辨析,互相评价,共同建构比较合理的知识结构网络。

4.沟通联系

(1)讨论。

学生小组讨论:

梯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四边形之间,有什么联系?

如何在图上表示出来?

(2)交流。

小组发表意见,通过学生互评、争论,明确四者之间的联系,体会一般与特殊的关系,体会事物既是变化的又是联系的。

(3)举一反三。

几类四边形之间有这样的关系?

那么三角形又有几类,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

(完成三角形的分类:

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

角呢?

(锐角、直角、钝角)(并把黑板上的板书补充完整)

线呢?

(直线、射线、线段)有关直线的内容我们还学习了哪些知识?

(平行线、垂线)什么是平行线?

垂线?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小黑板出示第110页1题)

注意第5题,对轴对称图形的掌握情况,和第6题对三角形拼图准确判断。

2.完成教科书第104页的课堂活动1,2题

完成课堂作业第110页第2,3题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生共同完善黑板上的知识树,四边形除了黑板上的几种之外还有吗?

同学们认为还有哪些地方不完整?

为什么?

小学阶段我们只是研究了一小部分规则的平面图形,其余的平面图形在今后的学习中将会遇到。

第2课时平面图形

(二)

教科书第105页的内容,课堂活动第2题及练习二十一第5题。

1.通过整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周长和面积的含义,理解常见平面图形周长、面积计算公式间的联系,进一步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2.提高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数学表达能力。

3.通过整理,培养高年级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有条理的数学思维能力。

理解周长和面积的含义,理解公式间的联系。

理解公式间的联系,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将教科书第105页的整理图示制作成小黑板

一、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复习了平面图形的认识,回顾了常见平面图形的特征,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希望通过复习,同学们能够进一步理解周长和面积的含义,理解公式间的联系。

周长和面积的整理与复习

二、复习周长和面积的概念

1.请学生举例说明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

(1)让学生自主发表意见。

(2)教师梳理:

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

2.请学生举例说明什么是平面图形的面积

(1)让学生自主发表意见

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3.实例感知周长和面积概念的区别

(1)指出课桌面或教室里其他物体表面的周长和面积。

(2)请学生说一说周长和面积有什么区别。

(3)教师梳理:

周长是指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它应使用长度单位。

而面积是指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它应使用面积单位。

三、小组合作,自主整理

1.提出整理内容及要求

(1)整理内容

整理出我们研究过的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

(2)整理要求

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有条理地进行整理,要求简洁明了。

2.自主整理、组内交流

(1)学生按照要求自主整理。

(2)四人小组内交流整理结果,推选出一份最优整理方案,并作好汇报准备。

教师巡视,有意识地筛选汇报小组。

3.小组汇报、全班梳理

(1)小组代表上台汇报。

(小黑板展示)

(2)师生共同梳理出教科书第105页上的整理图示,小黑板中暂不出现图示中的公式推导箭头。

(3)请学生一起读一读梳理出的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

四、回忆公式推导过程,理解公式间的联系

1.回忆平行四边形和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

(1)学生回忆、全班交流。

面积计算公式是以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为基础的,正方形可以看做长和宽相等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可以通过割补平移转化成长方形,圆也可以通过分割转化成长方形。

实际上,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圆的面积的研究,都是转化成之前学过的长方形来推导的。

(在整理图示小黑板中加上第一排推导箭头)

2.回忆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

在研究三角形的面积时,我们是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来进行推导的;

在研究梯形的面积时,我们也是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来进行推导的;

也就是说,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的研究,都是转化成之前学过的平行四边形来推导的。

(在整理图示小黑板中加上第二排推导箭头。

3.梳理提升

实际上,我们在学习很多数学新知识时,都是把新知识转化成学过的旧知识来进行研究的,这种思想是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