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研究全县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文档格式.docx
《工作研究全县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作研究全县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文档格式.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红旗1号、红旗3号历经十余年试验推广,2016年通过省农作物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XX县春明茶苗专业合作社、箬坑红旗茶苗专业合作社2013、2014先后荣获省十佳茶苗良种繁育场称号,2014年XX县被授予“安徽省茶园无性系发展十强县”。
三是自2010年开始启动国家(农业部)现代标准化示范茶园建设项目以来,先后在全县建成一批现代化标准示范茶园,如祁春金山茶叶庄园、祥源环砂示范茶园、天之红柏溪白塔现代标准茶园等,2016年全县XX红茶现代化标准茶园面积累计达1万亩,茶园改造提升工程初见成效。
2.品牌建设情况
XX红茶品牌效应彰显。
一是公用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2012年XX红茶入选农业部评选的“2012最具影响力的中国农产品公用品牌”;
2010~2016年“XX红茶”品牌连续7年入选“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十强”,为安徽省唯一入选十强的茶叶公用品牌,并荣获“2015中国茶叶最具传播力品牌”,“2016中国茶叶最具带动力品牌”。
祁红公用品牌推广推动了祁红茶产业融合发展,XX县荣获“2014年度中国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县”,“2016年度中国十大最美茶乡”荣誉称号。
二是企业品牌创建效果显著。
截止2016年底,全县XX红茶类注册商标230余件,其中省级著名商标13个(凫绿、祁香、祁山、七律、祁眉、六股尖、天之红、祁盛牌、祁兰、合一园、双辉、香魁、谢裕大)、省名牌产品7个(凫绿、七律、六股尖、祁眉、一顶天红、新茗堂、天之红)。
天之红、祥源、祁眉、谢裕大等一批有良好形象的知名品牌产品在市场上占有率不断提升。
3.企业培育情况
XX红茶产业生产体系日臻完善。
一是产业龙头逐步壮大。
全县从事茶叶加工的企业由2010年的200余家,发展到2016年的近330家,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家,亿元以上规模企业3家,50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5家,20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5家,全国茶业百强企业1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家。
二是产业园区初具规模,祁红绿色产业园目前已有天之红公司、祥源公司、XX香公司、阊江源公司、牯牛降祁红庄园公司、谢裕大红茶公司等9家企业入驻。
三是产业生产日渐集中。
茶叶龙头企业生产稳步发展,在产业的集中度上进一步加强。
13家规上企业2016年茶叶总产值已近10亿元,约占茶叶二产产值(12.71亿元)的78%,占茶叶总税收的69.5%。
4.市场拓展情况
XX红茶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
一是实体销售渠道不断铺开。
天之红、祥源、祁眉等公司在全国主要省份建有各种类型的XX红茶专营店、旗舰店、形象店、体验店,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累计形象展示店、加盟店达1500余家。
XX红茶已进入国内主要中心城市的茶叶市场、茶庄、超市、便利店;
黄山、海南、青岛等重点旅游区市场销售网点正在开拓。
二是电子商务迅猛发展。
2014年8月谢裕大祁红公司与XX渤海红茶运营中心先后在渤海上市挂牌交易,XX红茶现货首登天津渤海电子交易平台,为安徽第一例上市交易农产品。
天之红、祥源、祁眉、祁雅、祁润、祁香、新茗堂等一批企业均在天猫等电子商务平台搭建了企业网店,同时,一批中小企业还开展了微商、个性化定制、体验式消费等新的营销形式。
2016年实现网上营业额5576万元。
三是茶叶出口较有起色。
天之红茶叶公司2016年实现自营出口242万美元。
其它祥源祁红公司、华盛公司等重点企业实现红茶出口供货约500万美元。
5.科技创新情况
XX红茶积极培育发展新动力。
一是产学研协作不断加强,与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安徽农业大学、黄山学院等科研单位合作,先后组建了“黄山市XX红茶标准化生产科技专家大院”、“安徽省XX红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安徽茶叶产业技术XX综合试验站”,中国茶叶学会“茶叶科技示范基地”、“国家星火计划项目基地”等一批科技试验点,天之红、祥源、祁盛、祁眉等一批企业获得安徽省民营科技企业称号。
祥源祁红公司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二是科技成果持续转化,自2011年以来,天之红、祥源等企业率先在全国建成国内首条XX红茶工夫红茶初制、精制清洁化、自动化、智能化加工生产线,实现了工夫红茶加工技术的重大突破,有效解决了工夫红茶加工过程中设备研制、生产线联接、污染控制以及自动控制等关键技术难题。
目前全县已建成4条初制生产线,2条精制生产线,XX红茶自动化加工技术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在新产品、新技术方面,全县共申请注册专利40余项。
祥源、天之红、祁盛、祁眉等企业新研发的技术获得省级科技成果奖励。
天之红、祥源等企业的XX红茶创新团队被认定为“黄山市前沿技术创新团队”。
2014年XX县荣获“中国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县”称号。
6.茶叶效益情况
XX红茶综合效益稳步提升。
2011到2016年,全县一产茶叶产量、产值呈先升后降曲线,产量总体在6000吨左右徘徊,排除市场因素外,主要是由于一产茶叶生产仍然以人工采制为主,机械化采摘技术未能推广,茶叶生产效率、产量还是与劳动力人口数量呈正相关。
茶叶总产值2015年达到高峰,2016年迅速下跌,主要是受天气和市场两方面影响,2013年国家相关政策对茶叶市场的冲击,在2016年爆发,茶叶收购下格大幅下滑。
红茶产量和产值与全县整体发展形势大略一致,但由于近年来加大了对市场的宣传,红茶总体情况好于全县,特别是红茶价格有了大幅提升,改变了多年来红茶价格低于毛峰价格的现状。
2016年全县一产茶叶5890吨,产值5.33亿元,比2011年增7.11%和77.66%。
红茶(加工)产量4390吨,(加工)产值8.35亿元,比2011年分别增9.75%,297.54%。
其中人均茶农收入由1898元增加3628元,增长1.91倍。
茶叶税收增长较为平稳,2016年税收970万元,比2011年增56.45%。
产业规模不断壮大,连续3年茶叶综合产值突破20亿元。
2016年达22.88亿元,比2011年增154.22%。
2013-2016年,XX县连续四年入选“全国重点产茶县”。
二、XX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扶持资金总盘子较小
2011~2016年,县级财政扶持资金总额为1520万元,平均每年约250万元,其中仅2014和2015年是超过平均数,分别为320万元和670万元,且主要是用于祁红茶城建设。
茶产业发展涉及到基地、种植、生产、加工、产品、品牌、市场、宣传等多个方面,由于祁红产业的各个关键环节与重点工作多,每个地方能分到的资金额总体偏小。
2.资金扶持政策不明晰
2011~2016年间,仅2016年出台了县扶持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申报指南,明确了当年县茶产业发展资金具体扶持方向和奖励标准,其它每年均是根据年底县剩余的可用财力,临时开展项目申报,使茶产业经营主体在发展产业的资金投入上,经常把持观望态度。
没有明确的资金扶持办法,也促使XX县茶产业发展政策不能很好的贯彻执行。
3.政策促产方法不够多
一是农残控制问题难解决。
茶叶农残是茶产业发展的最大难点之一。
多年来,县政府尝试了从推广“三品”茶叶生产技术,鼓励企业流转茶园规模经营,支持茶农互助建立茶叶合作社,开展茶园统防统治试点示范,推进农资配送体系建设,到连片茶园插牌管理等各种方式方法,但茶叶农残控制依然未能解决,有些时候甚至出现愈趋严重的现象,至今没有好的解决措施。
二是做大产业规模进度缓。
近年,由于加大了国内市场的开拓和祁红名优茶的开发,祁红产值有了明显增长,但在祁红产量和税收上增长缓慢。
祁红加工规模已经在4000~5000千吨范围徘徊多年,离“2111”年产1万吨红茶目标仍有很大距离。
县政府多年来反复强调的,组建祁红发展集团、整合祁红产业资源、开拓国际市场的工作目标一直未能很好实现,政策实施效果不理想。
三是文化保护政策较落后。
祁红的历史文化遗迹、遗址、遗存等各种文化遗产至今没有系统的进行整理归集,祁红的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清单、目录,保护方法、政策至今没有出台。
祁红文化产业是高于祁红产业,能助推进祁红产业品牌提升,实现产业附加值溢价的重要产业。
目前,XX县在推动祁红产业的历史文化挖掘、研究与保护方面,相关政策比较落后,祁红文化特质未能很好利用。
四是政策执行力度不够强。
好的产业政策还需要好的组织架构,以及组织团队贯彻执行。
目前,祁红产业的发展有领导重视,有主管部门,有相关单位,有行业组织,有产业龙头,有新型主体,但在行业发展的协调、组织与管理上存在部门整合不畅,政策执行监督力度不够,同时,还有部门存在着人员缺编、专业人才缺乏、资金不足等问题,造成很多好的想法、好的创意没有能力实施或无法实施。
三、打造产业新高地助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长期过程,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协调好各方面利益,面临许多重大考验。
必须直面困难和挑战,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勇于承受改革阵痛,尽力降低改革成本,积极防范改革风险,确保茶产业生产能力不降低、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农村稳定不出问题。
1.加大茶产业发展资金规模
一是为加大对茶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全县每年筹集1000万元作为县级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并保证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加,不断提高茶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总量。
二是合理调配资金流向结构,建立政府投入支持茶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资金扶持的重点用于生态茶园基地建设,龙头企业扶持和清洁化加工厂更新改造、品牌打造、市场监管、质量安全、评比奖励、技术培训、文化保护、人才建设、茶叶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实施,满足产业发展的战略需求。
三是有计划地组织和指导茶业企业申报国家、省市的各类基金和专项资金项目,争取国家、省、市茶产业项目的支持,切实提高国家和省市各种茶业科技及产业化专项等重大项目的申报效果。
2.完善茶产业发展扶持政策
一是定期编制年度《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申报指南》,公布专项资金扶持茶业发展战略的基础领域和重点项目,明确项目申报程序和要求,项目评估程序和方法,着力提升茶产业综合效益。
二是及时调整政策扶持导向,根据国内国际茶行业发展形势变化,及时修订茶产业发展重点目标,引领企业顺应国家经济发展大势,制定符合产业发展实际的政策措施,做大做强祁红茶产业。
三是加强祁红文化产业保护政策,推进祁红产业的接二连三建设,整合祁红文旅产业资源,尽快实现祁红产业融入XX全域旅游发展的总体规划,扩大祁红产业的规模效益。
3.强化茶产业发展目标管理
一是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充实祁红茶产业发展领导组;
及时制定产业发展方案,落实年度发展计划,建立健全目标管理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状,县政府每年组织一次检查评比表彰活动,表彰奖励先进,对到期不完成目标任务的给予通报批评;
二是建立茶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由宣传部、农委、经信委、旅委、财政局、市场局、广电局、商务局、科技局等相关部门组成,主要职能包括:
通报各部门茶业发展监督管理工作进展,通报茶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协调各部门下一步工作。
4.推进茶产业发展互助协作
一是持续加强产学研平台建设。
加强与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安徽农业大学、黄山学院等科研单位的科技合作,建立产学研双边或多边技术协作机制,广泛开展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推进祁红文化研究和科技研发,建立祁红产业发展技术服务支撑保障平台。
二是加强产业发展金融保障平台建设。
积极与农商行、农行、建行等金融部门合作,建立产业发展资金担保机制,支持银企对接协作机制,完善助保贷、互惠贷等融资政策,不断提升茶产业发展融资平台服务,解决产业发展资金不足。
三是推进人才平台建设。
继续实施祁红产业发展人才培训工程,培育壮大祁红专业人才队伍,奠定祁红产业发展人才;
加强高级人才引进。
提升祁红产业发展人才水平,着力提升产业发展内生动力。
(弘利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