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统考豆丁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560581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94.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语文统考豆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大学语文统考豆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大学语文统考豆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大学语文统考豆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大学语文统考豆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语文统考豆丁Word文档格式.docx

《大学语文统考豆丁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语文统考豆丁Word文档格式.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语文统考豆丁Word文档格式.docx

齐人辕固所传的叫齐诗;

鲁人申培所传的叫鲁诗;

燕人韩婴所传的叫韩诗;

鲁人毛亨所传的叫毛诗。

后来,齐诗、鲁诗、韩诗相继亡佚,唯毛诗因东汉的经学大师郑玄作笺而盛行于世,直至今日。

《诗经》以其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的独特成就彪炳千秋。

(二)《楚辞》的基本知识、地位极其影响

如果说《诗经》是我国古代劳动者集体创作的结晶,那么《楚辞》则是文学个人创作的开端。

“楚辞”一名,最早见于西汉司马迁《史记·

张汤传》一书。

可见至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

其本义,当初是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指,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体诗。

屈原是《楚辞》的创始人,西汉刘向把屈原的诗歌及宋玉、唐勒、景差等人汲取骚体作品养料而创作的赋体作品,汇编成集,取名为《楚辞》。

它是《诗经》以后另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

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

汉代人还普遍把楚辞称为“赋”。

《史记》中已经说屈原“作《怀沙》之赋”,《汉书·

艺文志》中也列有“屈原赋”、“宋玉赋“等名目。

据《汉书·

艺文志》记载,屈原的作品共25篇。

实际上真正属于屈原的作品是《离骚》、《九歌》(11篇)、《九章》(9篇)、《天问》和《招魂》各1篇共23篇。

屈原的作品,在《史记》里提到的有《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怀沙》五篇。

东汉王逸《楚辞章句》所载屈原作品也是25篇,为《离骚》、《九歌》(11篇)、《天问》、《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

他把《招魂》列于宋玉名下。

现代研究者大多认为《招魂》仍应尊从《史记》,视作屈原之作,《远游》、《卜居》、《渔父》,则伪托的可能性比较大。

屈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强烈的爱国精神、伟大的人格和高尚的志行在其诗中有集中的表现。

屈原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诗人,他的远大政治理想和“美政”主张,其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也是诗歌的重要内容。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带有自传性质的最长的抒情诗,它是一篇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

《离骚》共373句,2409字。

《离骚》的命名,司马迁解释为“犹离忧也”,汉代班固在《离骚赞序》里说:

“离,犹遭也;

骚,忧也。

明已遭忧作辞也。

”汉代王逸解作“离别的忧愁”。

《离骚》写主人公的“美政”理想与楚国黑暗现实之间的矛盾,表达了主人公热爱祖国,追求真理的崇高精神,反映了他宁死不屈与腐朽势力斗争的坚强意志。

《离骚》在艺术上的成就是:

1,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

2,充分应用比兴、象征的手法。

3,结构宏伟严密。

4,它突破《诗经》四言为主的形式,创造了一种新诗体,从而更加有效地塑造形象和抒发情感。

《涉江》是《九章》中的第二篇,为屈原晚年被顷襄王流放以后的作品,记录了自己渡江而南的行程和最后独处山中的感受。

《九歌》是在楚国民间祭祀乐歌的基础上加工的一组抒情诗歌。

《湘夫人》与《湘君》是《九歌》中的姊妹篇。

《湘夫人》、《湘君》两篇诗中,湘夫人指湘水女神,湘君指湘水男神,诗人把他们描写成一对相爱而不得相会的恋人。

《湘夫人》这首诗以湘君的语气,写他极盼见到湘夫人而终于未遇的惆怅心情。

总之,诗人在《楚辞》中引用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因此作品充满积极浪漫主义色彩。

屈原的作品打破了四言诗的格调,吸收了民间形式,创造了一种以六言、七言为主参差灵活的新体裁----楚辞体,这是诗歌形式的一次解放,使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诗经》和《楚辞》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我国文学史光辉灿烂的第一页。

《诗经》和《楚辞》以抒情为主的艺术特征开创了我国文学抒情诗特别发达的民族文学特色。

《楚辞》和《诗经》在语言上的区别:

《诗经》是四言诗的一个高峰,基本上是四字一句,其间杂用二言、三言、五言、七言以至八言的句子;

《诗经》多用赋、比、兴的手法,采用当时的口语来写,语言准确生动。

《楚辞》突破了《诗经》以四言体为主的格式,创造了一种以六言、七言为主的长短不齐,灵活多变的楚辞体,更能充分表达复杂深刻的内容,自由驰骋丰富神异的想象,使我国的古代诗歌发展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三)汉代乐府民歌的基本知识极其影响

汉代乐府民歌流转至今的约有60首左右,多为东汉时期的作品。

她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多为劳动人民“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之作,故其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和高度的思想性。

汉代乐府民歌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1,具有生动的故事性。

(如《孔雀东南飞》、《孤儿行》、《艳歌行》)

2,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如《陌上桑》中的罗敷)

3,灵活自由的句式和朴实凝练的语言。

4,在语言上,多用口语叙事言情,朴素自然,生动活泼。

5,语言的组成上,虽对四言及杂言诗均有尝试,但基本上已经以五言为主。

(如《陌上桑》、《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

6,汉代乐府民歌以现实主义为主,但也有不少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作品(如《孔雀东南飞》、《上邪》、《战城南》)

(四)文人五言诗的发展

五言诗是我国古代诗歌最主要的形式之一,其发展、成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诗经》时代已经有了五言诗句,春秋战国时期已有了《孺子歌》、《长城之歌》等初具五言诗格局的歌谣,但五言诗的真正确立是在汉代。

如今,有据可查的最早一首文人五言诗是东汉班固的《咏诗》。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萧统编的《文选》,标志着东汉文人五言诗的成熟,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艺术成就。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

善于运用比兴和写景来抒发感情。

《古诗十九首·

行行重行行》这首诗擅长采用事物烘托,融情入景,寓景于情,体现了“怨而不怒”、“温柔敦厚”的抒情风格,是我国早期抒情诗的典范。

在句法韵律上,语言不假雕琢,浅近自然,但又异常精练,含义丰富,耐人寻味;

韵律轻柔优美,悠扬婉转,很适合歌唱和吟诵

《古诗十九首》自魏晋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认为是“五言之冠冕”(刘勰《文心雕龙·

明诗》),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二、先秦两汉诗选

有关比、兴的艺术手法

“兴”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兴”是从《诗经》开始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表现手法。

“兴”字的本义是“起”。

朱熹的解释是“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它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随着文学的发展,“兴”又兼有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

在诗歌创作中,“兴”其实就是诗歌的开头,也就是先用一、二句话描写一下周围的景物或自己正在进行的动作,以引起下面的歌词,这在民歌中是最为常见的。

诗中作为起兴的句子可以与后面的诗意有关,也可无关。

“比”,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

(一)《诗经》《王风·

黍离》

1,《诗经》《王风·

黍离》的主题

答:

深切地表现了诗人的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2,《黍离》之悲的含义

《黍离》之悲,是指对国事危难的感慨。

《黍离》是《诗经·

王风》中的篇名,周平王东迁后,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见“宗室宫庙,尽为禾黍”,就写了《黍离》一诗,以示志哀。

后世的人即用“黍离”一词来表达亡国之痛》

这里的《黍离》之悲有三层含义:

怀念故土盛世、感伤国势衰亡、希望天佑东周。

3,分析《黍离》中的结构特点和抒情方式

这首诗采用重章复沓的结构和反复咏叹的抒情方式,全诗三章只换了6个字,而低回哀怨,一往情深。

全诗从“苗”到“穗”到“实”,说明时间的长久,并通过重章加强抒情性;

又以“中心摇摇”、“中心如醉”、“中心如噎”三种状态,说明心情的痛苦程度,复沓中有变化;

又以“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

此何人哉”为主旋律,三章完全重复,突出心忧和无奈,充分表达了诗人心中的郁闷和激愤。

4,背诵、默写全诗

(二)《诗经》《秦风·

蒹葭》

1,伊人形象

此诗通过反复描写,刻画了一个颇具象征意义和朦胧美的伊人形象。

有人认为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指隐居的贤人;

有人认为这是一曲怀念情人的恋歌,“伊人”指意中人。

其实,只要把“在水一方”视作一种象征,它就包容了世界各种可望不可及的人生境遇,这样,贤才难觅的怅惘,乃至前途渺茫、理想不能实现的失望等等心灵的回响,也就都可以从《蒹葭》的意境中得到感应。

2,《秦风·

蒹葭》一诗景物描写的作用

这是一首抒情诗。

全诗分三章,每章一、二句借景起兴,三、四句点名主题:

隔河企望、追寻“伊人”;

后四句描述追寻境况:

一是道阻且长,二是幻象迷离,两者借以“伊人”不可得为旨归。

诗中描写的景象处处含情,画面、色彩彼此映衬,风神摇曳。

通过对深秋凄迷景物的描写,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意境,也造成某种神秘色彩,极好地烘托了诗人对“伊人”的真诚向往、执著追寻以及不可得的失望和惆怅心境。

技法高超,风格自然,真切感人。

3,《诗经》《秦风·

蒹葭》的艺术手法表现

全诗的主要特点是:

意境朦胧、含蕴不尽。

全诗采用重章叠句形式,不仅有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之美,而且有层层推进、步步深化诗歌意境的作用。

“白露”之“为霜”、“未晞”、“未已”,体现了时间的推移,暗示了追寻时间的延伸;

“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体现了空间的移动,暗示了追寻对象的飘忽难觅。

虽然只用了几个字来表现,但其间的微妙变化和幽深意蕴却十分耐人寻味。

(三)屈原《涉江》

《涉江》全诗五章,是一篇纪实性的作品,用第一人称叙述,通过对屈原自己被放逐湘、沅的行走路线和时间及生活的真实记录,申诉了自己的崇高志向,表达了自己“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无比愤慨,反复抒发了自己心系祖国,实现理想的热切情怀,充分表达了其九死未悔的执著追求精神。

当然,也反映了屈原徘徊、惆怅、复杂矛盾的心情。

1,屈原生平及其诗歌成就(见教材P12)

2,分析《涉江》一诗叙述、描写与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此诗无论叙述、描写,还是议论,都充满了感情。

诗中关于诗人艰难跋涉的记叙,关于流水回曲、寒风萧瑟、幽谷密林、雨雪霏霏的描写,都与诗人孤寂、愁苦、悲怆、愤慨的心情融成一片,悲中有壮,哀而不伤,尤其是“乘鄂渚而反顾兮”和“人溆浦余儃徊兮”两章,更为感人.

3,《涉江》一诗的语言特色

这首诗在语言方面极富特色。

语言感情色彩十分强烈:

大胆抨击黑暗,严斥奸佞小人,表达宁死不变之心志,爱憎分明,斩钉截铁。

诗末的乱辞,又连用比喻和象征手法,以鸾鸟、凤皇、露申、辛夷喻贤才,以燕雀、乌鸦和腥臊臭气喻小人,又以天象为喻,感叹生不逢时。

“兮”字是楚辞的标志性用语,楚辞中有许多“兮”字,其在诗中的作用是:

1,调整音节,使音律协畅。

2,起着一部分虚词如“于”、“以”、“之”、“而”等的语法作用。

《涉江》这首诗不但大量用“兮”,而且用法多样,有的用于句中,有的用在奇句末,有的用在偶句末,灵活多变,无不妥帖,显示了高超的语言造诣。

(四)《汉乐府·

陌上桑》

1,分析《汉乐府·

陌上桑》一诗中罗敷的形象。

这首诗叙述了采桑女子罗敷严词拒绝太守调戏的故事。

罗敷是一位美丽、勤劳、坚贞、机智、勇敢并忠于丈夫爱情的采桑女的形象。

2,《汉乐府·

陌上桑》一诗是如何运用侧面描写手法的?

此诗除正面描写外,主要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

如,诗中不去描绘罗敷的面容如何姣好,而是通过行者“下担”、少年“脱帽”、耕者忘犁、锄者忘锄等贪看罗敷的具体表现,从虚处落笔,渲染、烘托罗敷的美貌。

这种侧面描写和烘托,比直接描绘美丽本身更为有效,它更加生动活泼,更富生活气息。

3,《汉乐府·

陌上桑》一诗中对话手法的妙用

以对话入诗,是汉代民歌的普遍特点,这首诗尤为突出。

第二层和第三层是这首诗的核心部分,全诗是通过对话来完成的。

特别是第二层,通过罗敷和使君的几番对话,不仅清楚地交代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而且通过个性化的语言,生动地展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五)《古诗十九首·

行行重行行》

主题

这是一首思妇诗,表达了女主人公对离别在外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

诗的主题是:

离别相思。

2,《古诗十九首·

行行重行行》的艺术特色

第一,感情真挚,曲折细腻。

第二,诗意含蓄,表达委婉。

如用“衣带日已缓”来写自己的相思之苦和日渐消瘦;

用“努力加餐饭”来表示对丈夫的关心体贴,表达非常含蓄。

第三,运用比喻,耐人回味。

如用“胡马”、“越鸟”来喻怀念故乡,用“浮云蔽白日”来愈丈夫为人所惑,诗意委婉。

这首诗还大量化用前人的诗句,如“与君生别离”化自《楚辞》;

“道路阻且长”化自《诗经·

秦风·

蒹葭》,“胡马”二句化自《诗经》;

“相去日已远”二句和“浮云蔽白日”二句均化自乐府《古歌》,这些化用自然又贴切,透出典雅的气息,同样收到委婉含蓄,耐人回味的效果。

总之,这首诗善于运用比兴和写景来抒发感情,擅长采用事物烘托,融情入景,寓景于情,体现了“怨而不怒”、“温柔敦厚”的抒情风格,是我国早期抒情诗的典范。

(六)曹操《短歌行》

1,曹操生平及其诗歌成就(见教材P22)

《短歌行》是曹操的代表作之一,表达了作者在丧乱之际,渴慕贤才以建功立业的急切心情及以统一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和宽广胸襟。

2,曹操《短歌行》一诗的语言特色

1,此诗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

用“朝露”喻人生短暂;

用“乌鹊”择枝喻贤士择主;

用明月喻贤才;

用山海喻志向、胸怀等等,形象十分生动。

2,运用典故。

借用《诗经》、周公的典故,立意深远。

3,这是一首言志诗,采用《诗经》的四言句式,显得庄重、典雅,加强了作品的力量的表达。

总之,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抑扬顿挫,具有强烈的节奏感。

3,曹操《短歌行》一诗的主题是什么?

你对诗中表达的感情有什么评价?

这首诗的主题是:

作者抒发了光阴易逝,事业未成的苦闷心情和渴求贤才以帮助统一天下的意旨。

由于处于当时动荡的年代,生活不安定,曹操受这种思想的影响较深,所以在诗的开头有人生短暂、借酒浇愁之叹。

但是,随着诗意的逐层展开,逐渐被诗人渴求贤才、统一天下的雄心大略所代替,开头所流露的消沉伤感情绪就一变而为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悲壮诗篇,作品的积极意义也就充分显示出来了。

第二章先秦两汉文

一、先秦两汉文概述

先秦时期有文字记载的散文是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一)先秦历史散文与代表作

  早在春秋之前,我国就产生了第一部散文集《尚书》。

《尚书》即上古之书,亦称《书经》。

它记载了古代历史传说,记录了当时的政府文告、战前誓辞和政治言论等。

《尚书》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训诰体史书。

  《春秋》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由私人撰写的编年史,它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由孔子根据鲁国史官编撰的史书加工而成。

《春秋》极其简洁地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起至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凡242年间发生的片段史实,语言简朴,句法严谨,往往一字“寓褒贬,别善恶”,故有“春秋笔法”之称。

《左传》,即《春秋左氏传》。

一般认为它是战国初年鲁国史官根据各国史料编撰而成,与汉代的《谷梁传》、《公羊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是一部文学成就很高的历史著作,它既记事,也记言。

《左传》详细而系统地记录了自鲁隐公元年起至鲁哀公二十七年止(公元前722--前468年),共250年间各国的政治、外交、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反映了当时社会各方面的矛盾,揭露了统治者荒淫残暴的罪行,突出民本思想,强调“民心得失”与政治成败的关系。

《左传》虽不是文学著作,但从广义上看,仍应该说是中国第一部大规模的叙事性作品。

其中关于战争的描写,尤其为后人称道。

写得最为出色的,是春秋时代著名的如晋楚城濮之战等五大战役。

从文学上看,《左传》最值得注意的地方,还在于它记叙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时,不完全从史学价值考虑,而是常常注意到故事的生动有趣,常以较为细致生动的情节,表现人物的形象。

这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左传》为表现这种“生动情节”,会添入某些虚拟成分,有作者自己对历史事件的揣摩。

当然,这种虚拟和揣摩,不同于小说、戏剧的虚构,它是完全依附于历史的,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历史,并表现作者的历史观念。

从这个意义上看,《左传》正是中国第一部包含着丰富的这一类文学因素的历史著作,它直接影响了《战国策》、《史记》的写作风格,形成文史结合的传统。

这种传统既为后代小说、戏剧等写作提供了经验,又为这类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左传》不仅是具有进步思想的优秀历史著作,而且也是一部具有很高文学价值的历史散文著作。

《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的史书。

它分别记载周王朝及诸侯各国之事,而主要是记言,故名《国语》。

记事起于周穆王,终于鲁哀公(公元前1000--前440年)。

司马迁说“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从此一般都认为《国语》的作者为左丘明,《国语》包含了许多政治经验的总结,其思想倾向略近于《左传》,只是不像《左传》那样鲜明突出。

  《国语》的文字质朴,不如《左传》有文采。

但其中也有比较精彩的部分。

如《晋语》中记“骊姬之难”的故事,较《左传》记载更详细曲折。

另如“齐姜醉谴重耳”等,也比《左传》中有关部分具体生动。

  《国语》中的《吴语》、《越语》在全书中风格较为特殊。

故事写得波澜起伏,很有气势。

有些段落写得有声有色,如阅读文艺小说一般。

如吴越争霸、勾践报仇雪耻一事,写得十分传神。

  《战国策》,是由战国时期的史料编撰而成,后由西汉刘向重新整理、校订,定名为《战国策》。

全书共33篇,分为西周、东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12国的国策。

它记载了从春秋末期起,到秦并六国止(公元前460年--前220年)约240年所发生的一些历史事件。

《战国策》叙事长于铺陈,具有纵横家雄辞宏辩的特色,善于夸张渲染,描写人物绘声绘色,惟妙惟肖,语言生动流畅。

从文学上看,《战国策》的特色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富于文采。

《左传》也是以文采著称,但两者相比照,可以看到《战国策》的语言更为明快流畅,纵恣多变,委曲尽情。

无论叙事还是说理,《战国策》都常常使用铺排和夸张的手法,绚丽多姿的辞语,呈现酣畅淋漓的气势。

在这里,语言不仅是作用于理智、说明事实和道理的工具,也是直接作用于感情以打动人的手段。

如《苏秦始将连横》等篇,尤为明显。

 2、描写人物性格和活动,具体细致、生动活泼。

《左传》描写人物,大抵是简笔的勾勒,而《战国策》中的人物立体感强,如《齐策》中的冯谖,有胆识、有策略、有手段,同时也是恃才自傲、多辞善变的奇士风采,表现得淋漓尽致。

又如《荆轲刺秦王》一篇,更是描述细腻,精采纷呈,激动人心。

 3、借用寓言故事增强说服力,文学色彩更浓。

这些寓言,形象鲜明,寓意深刻,又浅显易懂,独立地去欣赏,也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亡羊补牢”、“南辕北辙”、“千金买骨”等,历来家喻户晓。

  《战国策》对语言艺术的重视,在这方面取得的成就,在文学史上更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秦汉的政论散文、汉代的辞赋,都受到《战国策》辞采华丽、铺排夸张风格的影响;

司马迁的《史记》描绘人物形象,也是在《战国策》的基础上更为向前发展。

  

(二)先秦诸子散文与代表作

  诸子散文是春秋战国时代各个学派阐述自己学说的著作,是百家争鸣的产物。

其思想各据一端,精彩纷呈。

  诸子散文是政治、哲学、伦理等各方面的论说文,不是文学作品。

但同历史散文一样,多少不等地包涵着文学因素,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价值。

再从更大范围,即文化史的意义来说,诸子的思想,尤其是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影响中国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这也是研究中国文学史所不可忽视的。

  先秦诸子包括不同的学术派别和政治主张,其中最著名的有儒、墨、道、法四家,《论语》、《孟子》、《荀子》、《墨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分别是这四家的代表著作。

  《论语》、《老子》、《墨子》是春秋末期诸子散文。

  孔丘(前551年--前479年)字仲尼,世称孔子,鲁国(今山东曲阜)人。

孔丘在鲁国做过官,又曾游说四方,其主要活动是聚众讲学,由此建立了中国古代第一个私家学派--儒家。

孔丘是古代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在民族文化的发展史上是一个极重要的人物。

孔子在政治上属于改良性的人物。

他对春秋时代的社会动荡深感不满,希望借助周礼重新建立井然有序的统治制度,强调“君君,父父,子子。

”同时也反对残暴的政治,强调“仁者爱人”,要求各人以自我克制和礼让的态度调和社会矛盾。

  孔子又是一个性格顽强的人,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奔波一生,好学而不厌,诲人而不倦。

  关于《论语》,《汉书·

艺文志》说: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孔子既卒,门人相互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此书专门记述了孔子的言行,是研究他的生活、思想的重要资料。

它是用语录体写成的,全书比较散乱,没有系统的组织先后次第亦无严格准则。

  《论语》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第子把孔子关于政治、哲学、教育、伦理和文艺等方面的言论辑录而成的,全书20篇,492章,为儒家学派的一部经典著作。

《论语》是早期的语录体散文,语言基本上是口语,明白易懂。

文字简练,一般只叙述自己的观点,而不加以充分的论证。

由于孔丘对现实人生和社会生活往往有很深刻的认识,《论语》中颇多言简意赅、富于哲理性和启发性的语句,不少语句,流传后世,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格言。

  《论语》的记录者,并没有在文学上去刻意追求一定的效果意识,但通过短小的对话,描绘出人物的鲜明个性,因而也具有一定的文学意义。

  《论语》虽然篇幅不大,但作为儒家经典之一,长期以来,是文化人必读的书籍。

它所表现的人生态度、思想观念,在我国文化史、思想史上,留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