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首师大版五册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560544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63 大小:54.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首师大版五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科学首师大版五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科学首师大版五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科学首师大版五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科学首师大版五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科学首师大版五册Word文档格式.docx

《科学首师大版五册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首师大版五册Word文档格式.docx(6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科学首师大版五册Word文档格式.docx

水在蒸发时会带走周围的热量,所以温度会降低

倾听、思考

设计实验、研究酒精、汽油的蒸发

引起学生兴趣

细心观察

培养想象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录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

培养独立探究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课后小结:

2、给水加热

6、会使用酒精灯给水加热,初步具有在实验中边观测边记录的能力。

7、知道水的沸腾现象。

8、初步具有“自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科学观点。

使用酒精灯给水加热。

教学难点:

酒精等的使用。

分组材料、温度计、酒精灯、火柴、烧杯、三脚架等

使用酒精灯的方法

认识沸腾现象

研讨

谈话: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像科学家那样研究问题,今天我们继续这样做,不同的是我们要借助仪器进行观察试验,从而发现科学知识。

这就是给水加热。

板书课题

我要给水加热,你想一想需要用那些仪器呢?

(温度计、酒精灯、火柴、烧杯、三脚架等)

播放录像:

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仔细观看,录像中的每一个动作是怎样的?

你操作时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演示试验步骤:

我给大家演示这个实验的操作过程,大家注意观察有哪些注意的地方?

1.取仪器

2.在三架架上覆盖石棉网

3.把盛有水的烧杯放到石棉网上

4.点燃酒精等轻轻推到三脚架下给水加热

实验中个小组及时记录水在加热过程中温度的变化,与发生的现象。

在这个实验过程中,各小组应分工合作,并注意安全。

开始试验

你们小组在实验过程中水的温度是怎样变化的,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得出结论:

我们把给水加热到有大量气泡产生并且迅速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中的现象叫做沸腾。

倾听

学生讨论

汇报发言

观看录像

讨论

观察教师演示思考注意事项

学生观察试验、观察记录

研究、讨论

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考、语言表达、倾听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语言表达的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试验纪录的能力

培养学生组织语言、表达语言的能力

课后小记:

本课教学中对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比较突出,通过教学各个环节得以体现。

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重在酒精等的使用,本课教学使学生基本掌握了酒精等的使用,方法正确,动作比较规范。

教学中由于对学生观察记录指导不够细致出现学生记录不及时,记录效果不理想。

使得记录能力的培养不到位。

3、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9、知道水蒸汽遇到的物体会发生凝结现象,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凝结成的。

10、会做比较冷热不同条件与小水珠形成关系的探究实验及露珠形成的模拟实验。

11、初步具有运用差异法归纳水蒸气凝结原因的能力和类比推理出露珠的成因的能力。

12、初步建立“自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科学观点。

知道水蒸汽遇到的物体会发生凝结现象。

探究实验及露珠形成的模拟实验。

分组材料、烧杯、热水、冷水、冰块等

板书设计:

3、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认识凝结现象

研究露的成因

出示图片

在深秋或初冬季节,我们常见到室内玻璃上有小水珠。

这是为什么?

你认为与哪些因素有关系?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出示课题)

你有什么办法验证你的猜想吗?

我介绍一种对比实验的的方法,你试一试,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提出:

注意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

水蒸气遇到冷物体,会在物体的表面形成小水珠,这就是水蒸气的凝结现象。

提问:

你还见过哪些凝结现象?

你知道露是怎样形成的吗?

小结汇报情况

演示实验

说说露是怎样形成的?

研究为什么露到了中午就不见了?

观察

猜想

观察、倾听

填写观察纪录

汇报结果

交流、分析

思考、猜想

组内讨论交流

初步学会凭依据进行猜测

培养学生的观察、倾听能力

培养学生对比实验和观察的能力

4、冰

1.认识水、冰与水蒸气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体会物质的状态变化主要取决于温度。

2.引领学生探究自然界水循环的规律及利与弊,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

3.具有严谨踏实,求真求实,愿意合作与交流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

外壁涂黑(深色)的铁罐头筒、冰块、食盐、布、玻璃棒(木棒)。

(2)学生可自取的实验材料:

酒精灯、火柴、试管夹、试管、试管架、烧杯、玻璃片、或带盖的杯子、有水的保温杯等。

(3)教师用来演示的实验材料:

制取蒸馏水赛装置一套。

(三)案例

教学过程

教师指导

引发讨论

在冬天,有一种现象不知同学们注意没有,那就是在寒冷的天气里,晾在外面的湿衣服会很快结冰,但过些时候,冰没有化成水,衣服却干了。

想一想,类似这样的情况你们见过吗?

学生讨论。

学后,扫起来的大雪堆,会慢慢的变成小雪堆。

堆的雪人,过一段时间也会慢慢的变小。

由问题引起探究兴趣。

探究活动1

问题:

这些变化过程的条件是什么?

水的固态和气态之间是否可以相互转化?

想一想:

冬天,自然界中有什么现象符合这种条件?

大家分析得很好,我们可以通过模拟实验来证实大家的想法。

讲解实验操作方法:

(备用)

1在桌子上铺一块湿布;

2在小铁桶里放进一些冰块和盐(使温度降低到0℃以下);

3将铁桶放在湿布上(水蒸气较多得地方)。

4用温度计测量。

你有什么发现,你的结论是什么?

小结:

刚才同学们根据看到的现象,总结得很好。

在吸热的条件下,冰可直接变成水蒸气;

在放热的条件下,水蒸气也可直接变成冰。

学生猜想:

可以;

不可以。

冬天里的霜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物体而形成的。

霜就是固体状态的水。

学生分组操作,观察并讨论。

学生自由发言,叙述过程和结果。

学生填书:

冰水蒸气

凭依据进行猜测。

会做模拟实验。

归纳总结。

探究活动2

在学习《变化的水》时,大家就已经知道水有不同的存在方式。

同学们猜想一下:

冰变成水以后,还会发生哪些变化?

需要的条件是什么?

猜想之后,可以根据需要到前面自取实验工具,按你的猜想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并给大家讲一讲你的实验结果。

教师抓住学生的发言,有意板书,引导总结出水三态变化的关系。

(有意联系雾、云、雨、霜、雪、的形成)。

学生猜想并讨论。

学生分组探究实验。

学生用实验报告的形式汇报自己的探究结果。

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完成猜想。

用事实说话。

巩固应用

讨论:

水的三态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变化。

人们是怎样利用水的三态变化?

思考性活动:

江河的水,海洋的水是从哪里来的?

天上的水是不是总下不完?

请在小组讨论并能用简单的文字和箭头符号,把自己对“水在自然界中的变化状态”和结论表示出来。

我这里有实验投影,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想法。

有的同学表现得是某一部分的变化,部分同学表现的全部的,整体的,我认为都有特点,但还有不足,希望回家继续完善,尽力做到综合概括。

学生发言:

医用冰袋;

用冰块保鲜食品;

冰雕艺术;

水可以用来洗衣、做饭、灌溉;

室内加湿器……

学生分组研讨。

学生自愿汇报。

全面认识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

5、云、雾和雨

13、知道云和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晶,飘浮在空气中的现象;

了解雨形成的原因。

14、会做观察“白气”的实验。

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模拟雾、雨的形成。

15、具有初步的类比推理能力,能根据白气的成因推想云、雾的成因。

16、初步建立“自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科学观点。

推想云、雾和雨的成因。

分组材料、广口瓶、保温瓶、火柴试管等

认识白气现象

认识雾和云的成因

作业

演示:

揭开保温瓶的盖子,瓶口上出现白气

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自然界中的现象(出示课题)

白气是什么样的物体?

它是怎样形成的?

我们用实验来证明。

水蒸气在杯外遇到冷空气,会凝结成小水点。

因此“白气”不是水蒸气。

你在自然界中看过白气这样的现象吗?

推想雾和云是怎样形成的?

总结雾和云的形成

书中文字

填书空

设计雨形成实验

思考、讨论

观看实验材料,注意实验方法

进行实验

研究、分析

推想

培养学生的思考、倾听能力

培养学生实验、观察的能力

培养学生推想的逻辑思维能力

6、蜡

(一)教学目标

1.知道蜡的状态变化和化学变化。

2.引导学生研究蜡物质的各种变化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

3.在与同学一起动手制作蜡烛的过程中,具有踏实,愿意合作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会使用托盘天平。

(二)教学建议

1.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

托盘天平、砝码、镊子、固体蜡、烧杯、三脚架、酒精灯、火柴、玻璃片、试管夹、家用蜡、湿布。

2.示实验材料:

托盘天平、砝码、镊子、托盘天平结构挂图(课件)、制作蜡烛的特色小模具。

引入

(教师出示托盘天平)同学们认识吗?

它是做什么用的?

学生发表意见。

引起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使用托盘天平

学习新课过程:

问题

实验

分析

结论

制作蜡烛活动

操作作业

播放录像(生活中使用天平的情况)

观察并动手活动:

今天我们研究蜡,要用到托盘天平,让我们先来学习如何使用托盘天平。

(边讲解边演示操作过程)

大家掌握得很快,下面我布置一个任务,咱们在研究中继续练习。

按照书中实验1得要求,研究蜡得变化。

蜡会有什么变化?

研讨做实验时要注意得地方及要求。

思考:

蜡的质量有变化吗?

蜡得状态有变化吗?

在实验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吗?

讲解制作蜡烛的注意事项,鼓励学生成功。

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怎样使用托盘天平,又用学到得本领初步研究了蜡得变化。

关于蜡你知道多少?

还想了解什么?

请同学们先自学书后内容,可带着问题查找资料,下节课继续研究。

自己设计,制造一支由特色蜡烛或蜡制品。

分组练习:

观察构造、调试零点、称量烧杯、蜡烛。

学生发言,说自己得猜想,并做简单记录。

学生分组实验研究并记录。

汇报:

质量上没有变化,在状态上有了变化。

‘加热后由固体形态变成了液体形态。

蜡得固体与液体之间可以相互转变,与热有关。

分组制作。

学会使用托盘天平。

能在探究前做出假设。

培养独立研究得能力。

培养分析能力、表达能力。

培养动手能力。

导入

新课研究

观察实验

了解自学情况,安排组内交流。

书中实验2是个很有趣的实验,看我做。

你们试一试,一会儿交流成功经验。

烛火再燃的原因是什么?

你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蜡是一种成分十分复杂得物质。

关于它还有什么疑问吗?

交流一下大家的疑问。

大家的问题提得很好,大体是与蜡得变化有关,请同学们做两个实验进行观察并查资料找答案。

交流你们的发现与思考。

(教师根据情况加以讲解、引导,特别要注意渗透有的变化不可逆思想。

近来我们一起研究了物质变化的有关内容,这部分知识很多,希望同学们查找有关资料,并摘抄下来,粘贴在科学信息报栏上进行交流。

小组内交流自己知道得有关蜡的知道知识。

分组实验活动。

1.做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点燃的蜡烛要燃一会儿再吹灭。

(2)先准备好火柴,再吹灭烛火。

(3)吹灭烛火后,马上用点燃的火柴接近蜡芯。

2.蜡在受热时会有气体出现,有些气体是可以燃烧的。

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

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实验活动,同时做好记录。

学生的答案:

1.蜡烛的火焰各处温度不同……

2.玻璃棒经过烛火烧过的地方变黑了。

3.在烛火上方放置的物品下面也变黑了,还能用手擦掉

4.蜡烛燃烧后会变成其他物质,所以越来越短。

培养自学能力。

养成认真自制·

细致的习惯。

提高思维、表达的能力。

7、生锈

1.知道空气(氧气)、水和酸是影响金属生锈的主要原因。

了解人工防锈技术。

2.初步具有探索金属生锈的兴趣,培养记录观察和描述事物变化的能力。

3.感受人工加膜技术对金属防锈的作用和贡献。

教师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

铁、铝、铜、金属饰品、新铁钉、缝衣针、铝片、玻璃瓶、酒精灯、砂纸、烧杯、防锈资料等。

学生准备:

自带其他金属制品。

目标

教师策略

资源

评价

认识金属生锈现象

1.出示金属制品,引入新课。

2.指导学生打磨金属表面与未打磨的金属进行比较。

3.引导学生对发现的现象进行质疑。

4.师生小结:

金属生锈饰常见的现象。

分组打磨金属进行比较。

提问题。

实验材料、砂纸等。

有探究欲望、能质疑。

研究金属生锈的原因和条件

1.课前与学生一起完成实验用的样本。

2.课上指导学生分组实验。

3.指导学生用样本与实验进行对照比较。

4.引导学生发现生锈的原因。

5.师生小结:

空气、水、酸是金属生锈的主要原因。

分组实验。

分析比较。

填写原因。

实验材料和实验样本。

认真细致。

初步学会给金属加膜

1.谈话:

人们从金属生锈中发现了人工加膜技术。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种技术。

2.指导学生完成实验2。

实验3。

3.阅读文字资料。

4.引导学生研究防止金属生锈的方法。

5.师生小结;

人工加膜技术可以防护钢铁生锈。

分析实验。

阅读讨论。

实验材料。

图像资料。

能描述钢针的变化过程。

归纳概括防止金属生锈的方法。

与人合作

*加膜技术的应用

1.加膜针与普通针进行时间、环境的比较实验。

2.体会科学技术对生活和生产的作用和贡献。

课后活动。

体会科技进步可以改变或防止物质的变化。

8、发霉

1.认识霉的形态和生长条件。

了解防止物品发霉的方法。

2.初步具有探索事物发霉的兴趣,发展学生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促进学生养成讲究卫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馒头或面包片、橘皮、塑料袋、显微镜或放大镜,霉的切片等。

认识生活中发霉现象

5.出示发霉物体或观察课文图示,引导学生观察发霉现象。

6.谈话:

食物、物品发霉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对这种现象你有什么想法?

7.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讨论和交流

实物、图示。

激发兴趣、能质疑。

研究物品发霉的原因和条件

1.课前,完成实验样品。

2.让学生观察食品上发霉现象和橘皮上的霉。

3.引导学生推想霉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潮湿和温暖的条件容易发霉。

5.在显微镜下,认识霉的颜色和形态。

6.小结:

霉是一点点逐渐长成丝状,最后使物品发霉。

发霉是霉的生长发育过程。

分组、实验。

分组讨论。

观察霉的形态。

显微镜、图片资料。

分析:

推想产生的原因。

想象霉的生长发育过程。

研究人们防止物品发霉的方法

1.问题:

如果说物体发霉需要一定的条件,那么不让物体发霉你准备怎么做?

2.分组阅读文字资料。

3.小结:

防止物体发霉的方法。

4.谈话:

介绍霉和人类的关系。

分析讨论。

反组阅读。

相关资料。

训练发散思维。

*培养青霉菌

教师指导学生利用橘皮上的青霉进行二次培养的方法。

课下完成。

有探究兴趣。

9、推力和拉力

一、教材分析:

推力和拉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两种形式的力,本课以学生们喜爱的玩小车游戏为载体,按照“问题——假设——验证——发现——交流”的科学认识程序,探究“推和拉都是力”、“推力和拉力都有方向和大小”以及“推力和拉力在生活中的应用”等内容。

在探究中认识、发现有关力的科学规律,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在观察周围事物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通过动手操作寻找证据解释假设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独立设计控制变量实验的能力。

2.引导学生体验证据对于科学探究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乐于搜集证据,勇于搜集证据的意识,在搜集的过程中,建立团队合作交流的概念,体会到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是密切联系的。

3.知道推和拉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推和拉都是力,推力和拉力都有大小和方向的,能够独立设计实验,探究力的大小会影响小车的运动,了解生活中推力和拉力的应用,知道推力和拉力是生活中常见的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推力和拉力,知道推力和拉力有大小、方向,会使用测力计。

教学难点:

能根据实验结果归纳总结出推力和拉力有大小、方向

四、活动准备:

(一)学生准备:

玩具小车、木块、线绳、测力计、钩码、小球、尺子

(二)教师准备:

“我们的表现”表格、推力和拉力在生活中应用的课件

五、课时: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意图

一、游戏导入

1、谈话:

喜欢玩玩具吗?

(出示玩具汽车)怎样使小车跑起来?

2、如果让一位同学蹲在地上,你能想办法让他离开原来的位置吗?

3、谈话:

你在游戏中发现了什么?

推和拉都使劲儿说明我们用了力,离开原来的位置我们也可以说它运动起来。

4、小结: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推力和拉力。

二、学习新课

(一)、认识推力和拉力都是力

学生演示

说说游戏规则

说说游戏中的发现

(使劲儿地推他拉他都能使他离开。

师生交流游戏规则。

做之前让学生先说说做法,统一游戏规则,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好习惯,也有利于学生活动设计的整体构思。

交流反思

1、提出问题:

推力和拉力除了能使静止的同学运动起来,还能不能使其它静止的物体也运动起来?

教师巡视并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

2、谈话:

谁愿意把你们小组的讨论结果介绍给大家?

3、讲述:

大家的讨论结果只是大家的猜想,真实的结果到底是不是这样还需要我们亲自动手验证一下。

4、提问:

怎样进行实验

5、谈话:

同学们来交流一下,在动手操作中你发现了什么?

你的发现与原来的猜想一致吗?

(二)探究推力和拉力有方向

假如在一辆正运动着的小车前方向后或侧面推一下,小车会怎样?

2、讲述:

同学们猜得对不对应该怎么办?

实验时怎样做?

3、说一说你们在实验中的发现。

当运动着的物体受到力时,会停下来或改变方向。

那么静止的物体遇到力会怎样呢?

5、实验:

把一把直尺放在桌子上。

用左右两手的食指同时推尺子的不同部位。

反复做几次,观察直尺会怎样?

实验时用图、符号或文字记录实验表。

次数

受力位置

发现

1

2

3

4

6、谈话:

通过小车和尺子的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静止和运动的物体受力后会有什么变化?

小组交流、讨论。

汇报交流结果。

学生交流实验方法。

学生分组进行活动。

汇报实验发现。

学生预测

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明确实验方法。

汇报讨论结果

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让学生说一说实验方法,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既明确怎样验证。

培养学生猜想的能力。

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及交流能力。

教给学生记录实验表的方法,便于归纳总结。

指导学生归纳总结。

三、拓展活动:

1、游戏:

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比赛,以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