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初二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556373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4.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初二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初二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初二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初二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初二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初二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

《2初二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初二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初二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

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

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

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

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彩屏显示。

发现小潭

篁竹—一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

移步换景的写法

(二)探究质疑

1、全班齐读第二、三段。

(1)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2)潭水有什么特点?

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彩屏显示录像:

潭水、游鱼画面。

清澄。

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

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

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

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

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

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

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

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3)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

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

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亻台然”就是呆呆的样子。

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

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

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潭中景物:

潭水、游鱼、阳光、影子

侧面描写水的清澄:

游鱼 

亻台然不动 

亻叔尔远逝

动静结合特写镜头

(4)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

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

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三)

1、全班齐读第四、五段。

(1)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

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

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

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

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

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潭中气氛:

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3).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达标检测: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小石潭记(节选)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5.文章的作者是唐代的文学家()。

6.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①潭 中 鱼 可 百 许 头  ②其 岸 势 犬 牙 差 互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②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8.作者通过谢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9.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3分)

句子:

理由:

10.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答案:

5.柳宗元

6.①潭中/鱼可百许头(或:

潭中鱼/可百许头)②其岸势/犬牙差互

7.①砍掉一些竹子,开出一条路来,往下走就看见一个小潭,谁特别清澈。

②四周被竹子和树木环抱着,寂静冷落没有来往的人。

8.意在表现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

9.示例:

佁然不动;

俶而远逝,往来翕忽理由:

这几句描写游鱼,动静结合,充分显示出游鱼的情趣;

也间接地表现了小石潭水的清澈。

27、《岳阳楼记》学案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教学目标:

1.熟练朗读并背诵全文。

2.翻译课文,积累常用文言词汇。

3.学习文章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多种表达方式巧妙地结合的写法。

4.理解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领悟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重难点:

积累常用文言词汇;

学习文章多种表达方式巧妙结合的写法。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拼音:

谪守( 

) 

朝晖夕阴( 

) 

迁客骚人( 

霪雨( 

霏霏( 

薄暮冥冥( 

潜形( 

岸芷汀兰( 

)( 

皓月( 

心旷神恰( 

宠辱偕忘( 

浩浩汤汤( 

2、作家简介。

(1)《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_______,字______,________朝______家、_______家,________家。

在本文中表现作者远大政治抱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新市长上任两年,全市面貌大变,干群同心,社会安定,各项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岳阳楼记》中两个相连的四字短语填写)

2、背景资料。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而贬官河南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写的。

膝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图》。

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因才华出众但豪迈自负,被权贵所嫉,贬谪到岳州做太守。

范仲淹熟知他的思想和性格,经常想劝慰他,却一直无机会。

适逢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代笔记胜,这就给了范仲淹一个规箴知己的好机会,因自己在贬中,亦有抒发自己理想的需要,于是范仲淹就写下了这篇抒发自己胸襟、规劝朋友的千古名篇。

3、岳阳楼。

岳阳楼在湖南省岳阳市巴丘山下,原来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

唐朝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雅客登楼赋诗。

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等诗人相继登楼吟咏,岳阳楼声名益大。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请同学朗读课文第一段。

2、翻译第1段

3、概括段意。

4、提问:

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振起全篇,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

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

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

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

5、请学生翻译第2段

6、概括段意。

7、提问:

第2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

为什么?

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同“衔”“吞”则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

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8、提问:

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1)气势非凡:

“衔远山,吞长江”。

(2)宽阔无边:

“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3)湖光山色: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9、提问:

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

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探究质疑

1、请学生翻译第3段

2、概括段意。

3、朗读第4段,提问:

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极力渲染“喜”的气氛,因物而喜。

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

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

“心旷神恰,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

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四、拓展延伸

1、请学生翻译第5段

3、提问:

“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

内涵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先讲“忧”: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

君”,“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讲“乐”,“后天下之乐而乐”。

5、提问:

“进”指什么?

“退”指什么?

“进”指“居庙堂之高”,在朝廷上做官;

“退”指“处江湖

之远”,不在朝廷上做官。

(借代)

6、提问:

“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和现

箴之意。

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

孟子: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乐;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

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任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

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8、理解文章层次结构,这样有助于快速掌握文章内容,快速背诵。

下面请同学们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全文共6段,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段):

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

第二部分(2~4段):

描写岳阳楼周围的景色,引出“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产生的两种不同感受。

(全文的主体)

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2段):

写洞庭湖的景色并提出“迁客骚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

第二层(3~4段):

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因景而异。

第三部分(5段):

借对“古仁人之心”的探求,抒发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

第四部分(6段):

点明作“记”的时间。

(这是全文的核心。

课后积累

1、一词多义。

⑴和:

政通人和(和乐) 

至若春和景明(和煦)

⑵通:

政通人和(顺利) 

北通巫峡(通向)

⑶观:

予观夫巴陵胜状(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

⑷空:

浊浪排空(天空) 

长烟一空(消散)

⑸一:

一碧万顷

(一) 

长烟一空(全)

⑹极:

南极潇湘(尽,直通) 

感极而悲者矣(极点)

此乐何极(穷尽)

⑺以:

属予作文以记之(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⑻或:

而或长烟一空(有时候) 

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 

2、通假字。

⑴百废具兴(“具”通“俱”,全,都。

⑵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咐,嘱托。

3、词类活用。

⑴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

名词作动词,“做……太守”。

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

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前”。

“后”:

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后”。

4、古今异义。

⑴气象万千(气象 

古义:

景象。

今义:

大气的状态和现象。

⑵微斯人(微 

没有。

细小。

5、特殊句式。

⑴衔远山,吞长江……(省略句)

⑵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状语后置)

⑶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⑷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定语后置)

⑸吾谁与归?

(宾语前置) 

6、流传至今的成语。

⑴气象万千 

⑵心旷神怡 

⑶政通人和

了。

28《醉翁亭记》学案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乐也。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2.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3.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4.培养自己热爱祖国山河热爱祖国文化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难点:

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吉安)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他自称庐陵人,是因为吉州原属庐陵郡。

死后谥"

文忠"

,世称"

欧阳文忠公"

欧阳修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散文创作成就最大,也擅长诗词,诗学韩愈,多反映社会现实,有议论化、散文化倾向,词则婉约柔美,清新淡雅。

他在史学方面也很有成就,参与修撰《新唐书》,自撰《新五代史》。

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

【基础梳理】

一、字音

1、典型字

环滁chú

壑hè

琅琊lá

ngyá

潺chá

n辄zhé

霏fēi暝mí

ng伛偻yǔlǚ提携xié

肴yá

o蔌sù

觥筹交错gōngchó

u翳yì

2、多音字

zhāo朝阳xí

ng行人zhōng中间

朝行中

chá

o朝代há

ng行列zhò

ng中奖

二、词义

1、重点词

2、一词多义

归:

①云归而岩穴暝聚拢,归集

②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家

③微斯人,吾谁与归?

归依

乐:

①山水之乐乐趣

②人知从太守游而乐欢乐,动词

③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前为"

以......为乐"

后为"

乐趣"

秀: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秀丽,形容词

②佳木秀而繁阴发荣滋长,动词

谓:

①太守自谓也称谓

②太守谓谁是,为

酿泉:

①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名词,泉的名称

②酿泉为酒名词作状语,用酿泉的水

临:

①临溪而渔到

②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靠近

3、词类活用

(1)名词做状语

山行六七里      在山上,名词作状语。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像鸟儿的翅膀,名词作状语。

(2)名词做动词

名之者谁       命名,名词用作动词。

自号曰醉翁也     取名,名词用作动词。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前乐)以......为乐,动词。

(后乐)乐趣,名词。

4、通假字

5、特殊句式

(1)省略句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即"

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

译文:

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是从内心体会而又寄托在喝酒上面。

(2)判断句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

......者......也"

古汉语的判断句式之一。

"

者"

起舒缓语气作用,有复指作用,引出谓语,"

也可省略不用;

也"

用在谓语后面加强语气,帮助判断。

环滁皆山也。

表判断语气。

(3)倒装句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述以文"

述之以文,以文述之,既是省略句,又是倒装句,属于状语后置句。

6、古今异义

野芳发而幽香古义:

香花。

今义:

芳香,花草的香味,也比喻美好的德行和名声。

7、相关成语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

本意是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

现在多比喻本义不在此或别有用心(多含贬义)。

②水落石出:

本意是水落下去了,石头就露了出来。

现在比喻事情的真相大白。

③前呼后应:

本意是前面的人在呼喊,后面的人在应答。

现多用来比喻写文章首尾呼应。

④觥筹交错:

本意是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

现在多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情景(常含贬义)。

三、名篇名句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句段剖析】

一、疑难妙句

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剖析:

这句话写醉翁亭的环境。

醉翁亭的远近左右是一张山水画。

有山,有泉,有林,有亭,然而,作者又没有孤立用墨,而是交织一体,既各尽其美,又多样统一。

群山作为背景,一泉环绕而过。

林深路曲,泉流弯旋,则"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这里赖于壮丽的群山映衬,就益显出山泉的清朗,而亭台又偏偏踞临泉上,则别含另一番风光。

山与泉相依,泉与亭相衬,一幅画中山水亭台,一应俱全,且辉映生色,构置成诗一般的优美境界。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是全文的核心命意,为写景抒情定下了基调。

醉"

和"

乐"

是表象和实质的关系,"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就是将游玩观赏之乐融化在宴饮之中。

3、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这句话写四时景物的不同。

用对偶句描写,用散句收束,在整齐中寻求变化,抑扬顿挫,音韵谐美。

作者在这里仍然细心地选取最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加以描绘。

芳草萋萋,幽香扑鼻是春光;

林木挺拔,枝繁叶茂是夏景;

风声萧瑟,霜重铺路是秋色;

水瘦石枯,草木凋零是冬景。

随四季变换,景物自有不同,各有其境界在,出现了四幅扇面,变化有致,给人不同的美学享受。

同时,四幅画面又是互相映衬的,春光如海映衬了秋色肃杀;

夏日繁茂映衬了冬景寒冽。

4、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这句话点明全文主旨。

作者为了突出"

太守之乐"

,用层层烘托的笔法。

用禽鸟之乐,反衬众人之乐,再用众人之乐,反衬出太守之乐。

这样,太守之乐就在众多的烘托下被推到峰巅,显示出主观感受和体验的高人一筹。

太守既能同醉,又能自醒。

二、重点语段

1、"

环滁皆山也"

至"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这段写醉翁亭的环境和名称的由来。

写醉翁亭之所在,并引出人和事。

全文以"

五字领起,将滁州的地理环境一笔勾出。

紧接着,作者将"

镜头"

从全景移向局部,先写"

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后写琅琊山"

蔚然而深秀"

,再写酿泉,最后推出醉翁亭。

这样层层递进,托出主景,引人入胜。

写水,写山路,写亭,都神形兼备,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从大山深处引出一亭,仅用几十个字,可见文笔之简练。

醉翁亭既出,写景也暂告结束,转而为叙事抒情。

作者用两个短句,自问自答,道出亭的来历。

行文至此,"

太守"

闪现,却不言明身份,成为全篇的一个悬念。

下文讲"

醉翁"

雅号的由来,也言简意赅。

饮少辄醉"

,突出了一个"

字;

年又最高"

,又暗含了一个"

翁"

字。

两者合璧,遂有"

之号。

2、"

至于负者歌于途"

太守醉也。

这段写滁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饮。

这里描写,有叙事,更融入抒情和议论。

由景物转移到人事上。

先写滁人之游,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

在这幅图画中,有"

负者"

,有"

行者"

,有老人,有小孩,前呼后拥,往来不绝,十分热闹。

这个游乐场景映在太守的眼里,就更多了一层政治清明的意味。

写宴饮之乐,作者故意宕开一笔,不直入宴席,却从捕鱼酿酒写起,别有情致。

宴饮所需,无论是酒还是鱼,无论是肉还是菜,都就地取材,不用外求。

这样写,意在夸耀滁地的富足,表明野餐的简朴。

同样,宴饮之乐,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