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泗洪县泗州学校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月考测试历史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552458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4.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泗洪县泗州学校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月考测试历史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江苏省泗洪县泗州学校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月考测试历史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江苏省泗洪县泗州学校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月考测试历史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江苏省泗洪县泗州学校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月考测试历史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江苏省泗洪县泗州学校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月考测试历史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泗洪县泗州学校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月考测试历史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江苏省泗洪县泗州学校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月考测试历史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泗洪县泗州学校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月考测试历史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泗洪县泗州学校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月考测试历史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8.在封建的男权社会中,武则天作为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引发了时人和后人更多的关注和争议。

下列这些评论中,最准确的是

A.严刑酷法,实行残暴统治

B.颇有作为,推动了社会经济文化继续发展

C.奢侈腐化,心狠手毒

D.选贤任能,政治清明,创“开元盛世”

9.唐代繁华的大都市中,隋代大运河不经过的是:

A.长安

B.洛阳

C.扬州

D.成都

10.下列关于唐朝与少数民族交往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唐太宗把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

B.唐玄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C.吐蕃赞普上书唐皇帝说,吐蕃与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

D.北方各族尊称唐玄宗为“天可汗”

11.唐朝被称为“诗仙”、“诗圣”的是(  )

①李白 ②阎立本 ③杜甫 ④白居易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12.如图两幅图片人物的对外文化交流充分体现了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

A.高度繁荣;

共享太平B.对外开放;

双向交流

C.世界领先;

求同存异D.源远流长;

泽被东西

13.下列对隋唐时期统治者先后顺序排序正确的是

①隋炀帝

②武则天

③唐玄宗

④唐太宗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④①②③

D.④②①③

14.歌手河图在《不见长安》中唱道:

“长安城有人歌诗三百,歌尽了悲欢。

”下列属于曾经发生在长安城的“悲”,标志着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是(  )

A.盘庚迁殷B.开元盛世C.安史之乱D.黄巾起义

15.历史上大多数的农民起义都是发生在统治阶层对农民阶层的横征暴敛时期,由于农民阶层得不到最低的生存保证而发动武装起义。

下列历史人物属于农民起义领袖的是

A.安禄山

B.史思明

C.黄巢

D.姚崇

16.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生活。

下列诗歌中,能反映唐玄宗统治前期盛世景象的是

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B.“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C.“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D.“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17.学习了隋唐的历史后,下面是某校七年级“阳光学习小组”的同学对隋唐史的总结,其中与历史较吻合的是:

A.中华文明的起源B.统一国家的建立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18.中国古代历史上曾多次出现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盛世局面。

例如:

唐朝时期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这些盛世局面出现的前提条件是(  )

A.国家统一和社会的稳定

B.统治者的励精图治

C.国内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D.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19.唐代,我国境内生活着许多少数民族。

其中有一个少数民族生活在我国的高原地区,他们最引以为豪的建筑是今天闻名于世的布达拉宫。

这个少数民族的祖先是()

A.突厥B.匈奴C.吐蕃D.南诏

20.七年级

(1)班负责学校本月文化长廊的黑板报设计,他们选定的主题是“唐代的中外交往”,并拟定了如下四个标题,请你帮他们指出恰当的

A.唐太宗被奉为“天可汗”

B.鉴真西游宣扬中国文化

C.玄奘东渡到天竺去取经

D.日本留学生留学僧来华

二、综合题

21.材料一:

“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

材料二:

“舍己为人传道义,唐风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

材料三:

“四大皆空修道义,六根清静解禅缘。

万里崎岖不辞苦,求取真经为人间。

请你回答:

(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日本在唐时曾和中国往来密切,你知道当时日本派哪些人到中国来学习?

(2)材料二说的是谁?

他的主要事迹是什么?

(3)材料三和唐朝的哪位历史人物有关?

请说出他的主要事迹和著作。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唐朝具有一种怎样的时代特征?

22.

材料一: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

材料二:

如下图所示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此河”指的是什么?

开凿“此河”的目的是什么?

(2)“此河”是谁在位时开凿的?

(3)“此河”的中心在哪里?

北到哪里?

南到哪里?

(4)开凿“此河”有何作用?

23.材料一: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人赵嘏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入彀:

被收罗笼络的意思)

——唐太宗

这种制度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北宋的吕蒙自幼遭不幸,其父将其母子赶出家门,他们母子俩长期居住在一个山洞里,他发奋读书而高中状元,极善理财治国,成为宋初名相。

(1)材料一中的“长策”是指什么制度?

这种制度开始形成的标志是?

(2)该制度经过不断完善,形成了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四个阶段。

其中殿试开始于哪个皇帝?

此外,唐代对该制度的完善作出重要贡献的还有哪位皇帝?

(3)材料三说明这种制度有什么积极之处?

24.唐朝的和谐交往和开明的民族政策,为我国政府处理民族关系提供了借鉴。

让我们走进唐朝,探究民族政策的“渊源”。

唐太宗说:

“自古皆贵中华(指中原),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1)唐朝在处理少数民族问题上采取的政策是什么?

(2)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有哪些?

各举一例说明。

(3)根据以上材料所提供的信息,谈谈你对少数民族政策的看法。

对我们今天处理民族关系有何启示?

参考答案

1.B

【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察学生对隋朝科举制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本题选B。

考点:

科举制的创立

点评:

本题难度适中,考察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分析理解和识记能力,科举制是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考试至今还在沿用,影响深远,是考试命题的重点,科举制的发展历程:

科举制创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科举制度的演变:

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科举制度的废除:

清朝末年,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

同学们以后对历史概念要深入理解,全面的把握才行。

2.D

【解析】

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年号是开元,所以这一时期又被称为“开元盛世”。

唐玄宗统治前期使“贞观之风,一时复振”。

因此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开元盛世

3.C

依据所学可知,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教训,统治时期,虚心纳谏,重用贤能;

在位20多年,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

武则天统治时期,重视人才,注重减轻农民负担,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社会生产继续发展。

使人口明显增长,边境得到巩固和开拓,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唐玄宗统治前期,重用贤能,大力整顿吏治,对军事、财政制度进行改革等,取得显著成效。

唐玄宗统治前期,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位皇帝都重视人才,C项符合题意;

ABD不符合题意;

故此题选C。

4.D

依据课本所学,唐朝时创制的用于农业生产的灌溉工具是筒车,筒车利用湍急的水流转动车轮,使装在车轮上的水筒,自动戽水,提上岸来进行灌溉。

“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

”这种提水灌溉工具是筒车,最早出现于唐朝。

D项符合题意;

水车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发明的灌溉工具。

根据文献记载大约东汉时出现。

A项不合题意;

三国时期魏国发明家马钧发明的翻车灌溉农田,B项不合题意;

隋朝时期没有发明新式灌溉工具。

C项不合题意。

由此可知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

【点睛】

题干“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倾于岸上……以灌田稻”“这种灌溉工具”是解题的提示信息,据所学可知是唐朝筒车。

唐朝农业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农民创制了新式灌溉工具筒车。

5.D

依据题文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元朝末年,社会矛盾激化,红巾军起义沉重打击了元朝的统治。

朱元璋加入起义军后迅速崛起,削平群雄,推翻元朝,在1368年建立明朝。

①处建立的是A隋朝,②处建立的是B唐朝,③建立的是C北宋,ABC项不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6.B

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加强南北经济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605年隋炀帝命人开凿大运河。

大运河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B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

7.C

据题干信息“唐太宗的史实”可知,应选C。

唐太宗时期,由于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的民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各族的“天可汗”,意即各族共同的君主。

所以C是正确的。

武则天时期,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所以A是错误的;

知人善任,任用了姚崇、宋璟等著名的谏臣的皇帝是唐玄宗。

在贤相姚崇、宋璟的辅佐下,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所以B、D是错误的。

故选择C。

8.B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作为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后人对她执政时期的评价是颇有作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故选B。

9.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隋朝大运河北抵涿郡,南到余杭,以洛阳为中心,从北向南依次是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唐代繁华的大都市中,隋代大运河不经过成都。

D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点睛:

抓住题干关键词“隋代大运河不经过的”是解题的关键,隋朝大运河北抵涿郡,南到余杭,以洛阳为中心,从北向南依次是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10.C

依据所学可知,吐蕃赞普上书唐皇帝说,吐蕃与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C项符合题意;

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唐玄宗把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

北方各族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由此分析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抓住题干关键词“正确的”是解题的关键,吐蕃赞普上书唐皇帝说,吐蕃与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

11.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白居易被称为“诗魔”,阎立本是唐代著名画家。

故选C。

12.B

图片中人物是玄奘和鉴真。

贞观初年,玄奘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

他遍访名寺,研习佛法,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

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754年,鉴真第六次东渡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

鉴真东渡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二者对外交往体现出对外开放和双向交流特点。

故B符合题意;

材料体现出对外交往的特点,不是高度繁荣;

共享太平,排除A;

材料图片人物不能说明世界领先,排除C;

材料只能说明双向交流,不是泽被东西,排除D。

故选B。

13.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是隋朝的皇帝,所以①出现最早;

唐太宗在位时开创了“贞观之治”,武则天继续推行贞观以来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史上评价她的统治有“贞观遗风”;

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贞观遗风”为后来唐玄宗“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所以唐朝皇帝按先后排序是④②③。

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

故选择B。

14.C

依据所学可知,标志着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是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

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

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所以C项符合题意;

A项盘庚迁殷是指商朝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B项不属于发生在长安城的“悲”,D项是发生在东汉末年。

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15.C

A项安禄山和B项史思明是安史之乱的发动者,不是农民起义领袖;

C项黄巢是唐末农民起义的领袖;

D项姚崇是唐玄宗重用的人才。

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历史人物是历史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需要认识历史人物的所处朝代和主要作为。

16.C

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是唐玄宗前期的统治,唐玄宗前期的年号是开元,所以C项中的开元一词正符合题意,BD项是宋词,A项不是唐玄宗时期的景象,排除。

17.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项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原始社会的阶段特征;

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C项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是隋唐时期的阶段特征;

D项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是魏晋南北朝的特征;

所以答案选C。

18.A

【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这些盛世局面出现的前提是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统治者的励精图治是盛世局面出现的政治保证,国内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直接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故A符合题意。

故选A。

19.C

题干里的“布达拉宫”是解题的关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成公主入藏的相关知识的准确识记。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吐蕃是藏族的祖先,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他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641年,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特意在拉萨的红山上修建宫室,并被命名为布达拉宫,故选C。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和同为一家”·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20.D

据题干中“唐代的中外交往”,所以答案要体现这一主题。

A属于民族关系,所以A是错误的。

鉴真是东渡日本宣扬中国文化,玄奘是西去天竺取经。

所以B、C是错误的。

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十多批“遣唐使”来到中国。

其中就有不少留学僧,晁错就是其中著名的僧人代表。

所以D是正确的。

故选择D。

21.

(1)遣唐使;

留学生,留学僧。

(2)人物:

鉴真;

事迹:

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

(3)人物:

玄奘;

西游天竺学习佛法;

著作:

《大唐西域记》。

(4)繁荣与开放。

(1)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还派遣十多批“遣唐使”来到中国。

其中既有官员、也有留学生,还有不少留学僧,晁错就是其中著名的僧人代表。

(2)材料二中的关键信息“唐风洋溢奈良城”是郭沫若评价唐朝时高僧鉴真的。

奈良,日本的古都。

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鉴真。

鉴真东渡日本,前后用了12年,第六次东渡日本成功,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用了卓越的贡献。

(3)依据材料三中“万里崎岖不辞苦,求取真经为人间。

”可知,说的是玄奘。

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不畏艰险,历经磨难,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

他遍访天竺的名寺,研习佛法,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

10多年后,他携带大量的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22.

(1)隋朝大运河;

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隋炀帝。

(3)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

(4)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成为贯通南北的大动脉。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但由于隋炀帝实行暴政,驱使大量劳动力开挖大运河,并还多次乘坐高大、华丽的龙舟巡游,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激起人民的反抗,最终使盛极一时的隋朝灭亡。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运河的是隋炀帝在位时开凿的。

隋炀帝在位时,好大喜功,不恤民力,营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其中包括著名的大运河。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700多千米。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成为贯通南北的大动脉,至今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3.

(1)科举制度。

隋炀帝开设进士科。

(2)武则天唐太宗

(3)加大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的选拔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

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特别是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1)“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是唐人赵嘏对唐太宗时采取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描述。

唐太宗时,沿用隋朝的科举制度,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扩大了统治基础。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在位时,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另外,在唐太宗时期,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扩大了统治基础。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后来被历朝所沿用,便于在全社会选拔人才,扩大了官吏的选拔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

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特别是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科举制为士子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激发了他们对前途的自信和热情。

24.

(1)开明的民族政策。

 

(2)战争:

唐太宗发兵反击突厥,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对西域的统治。

和亲:

文成公主入藏。

(3)看法:

开明的民族政策使各民族相互交流,互相融合,密切了各族人民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谐和共同繁荣。

启示:

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1)依据材料一的意思:

自古以来的统治者,都重视中原的汉族,而轻视那些少数民族,而我(朕),却对他们一视同仁!

”反映了唐朝对各民族一律同仁,各民族平等。

由此可知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2)依据所学可知,唐朝初年,东突厥经常南下骚扰,唐太宗积蓄力量,打败东突厥;

唐太宗设立了的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机构是安西都护府。

武则天时期设立的北庭都护府管辖新疆;

唐太宗派文成公主入藏,与吐蕃和亲。

由此得出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有战争、管辖、和亲。

(3)第一小问依据所学可知,开明的民族政策使各民族相互交流,互相融合,密切了各族人民之间的关系;

各民族相互往来促进了经济发展,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谐和共同繁荣。

第二小问依据所学可知,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唐太宗的民族政策促进了民族间的联系,促进了共同发展,社会局势安定。

由此可知:

我国应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等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1)问理解诗句的意思是解题的关键。

理解题意即可知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2)结合课本唐朝与少数民族来往的史实,唐太宗发兵反击突厥,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对西域的统治;

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等,总结与少民族的关系:

战争、和亲等;

(3)问依据前面两问唐朝同少数民族的关系,和平交往,平等相待,促进发展等方面作为切入点分析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