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总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545067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58.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管理总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环境管理总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环境管理总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环境管理总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环境管理总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境管理总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环境管理总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管理总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环境管理总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6、环境管理的手段:

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教育手段。

7、环境管理工作中三个特点:

综合性、区域性、群众性。

8、环境管理基本原则:

全过程管理原则、双赢原则。

9、管理对象行为按环境系统层次方面:

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公众行为。

管理对象行为按系统的功能分:

生产行为、消费行为、文化行为等。

10、双赢原则的规则:

实际上是法律、标准、政策和制度、

11、科学、技术、管理为现代化三要素,管理是第三生产力。

12、我国环境管理机构体系分为:

国家级环保机构、省及各地方级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机构、大中型企业及有关事业单位的环境保护机构。

13、环境管理学的基本理论:

三种生产理论、界面活动理论、冲突协同理论。

14、物质运动子系统:

物质生产子系统、人口生产子系统、环境生产子系统。

15、物资生产的基本参量是:

资源利用率、产品流向比、社会生产力。

16、人口生产的基本参量:

人口数量、人口素质、消费方式。

17、环境生产的基本参量:

污染消纳力(环境容量)、资源生产力。

18、环境管理目标责任制度:

目标化、定量化、制度化。

制定阶段、下达阶段、实施阶段、考核阶段。

19、责任书指标体系分为:

本届政府环境目标、分年度工作指标

20、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分为:

国家级考核、省(自治区)级考核。

21、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选定的试验场所主要由两个方面构成:

封闭水体、重点保护水域

22、一个地区要想科学地确定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并合理地分配污染物削减指标,就必须对当地环境目标、经济发展、财政实力、治理技术实力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和分析。

23、限期治理的范围:

区域性限期治理、行业性限期治理、污染源限期治理

24、法律大体分为:

基本法律、一般法令、单行法规。

25、法律责任和制裁一般可分为行政的、民事的和刑事的三种

26、环境保护法:

广泛性、科学性、复杂性

27、环境标准分为两级:

国家级、地方级。

28、环境标准分为五类:

国家级环境标准:

包括

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环境监测方法标准、环境标准样品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保护行业标准

29、地方及质量标准:

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

30、环境管理的主要职能是计划、执行和调节

31、环境统计工作:

是指为了取得和提供统计资料而进行的环境统计设计、环境统计调查、环境统计整理和环境统计分析等几个方面。

32、联合国统计局于1977年提出了环境统计的范畴是:

土地、自然资源、能源、人类居住区、环境污染等五个方面。

33、我国环境统计包括:

土地环境统计、自然资源统计、能源环境统计、人类居住区环境统计、环境污染及防治统计、环境保护事业及发展情况统计。

34、统计报表按填报单位分:

基层报表、综合报表。

35、环境统计分析类别:

纵向分析、横向分析

36、环境预测的要素:

时间、数据、模型、精度、

37、环境预测的数据:

国民经济数据、能源数据、交通运输数据、人口数据等。

38、环境决策按范围分类:

战略决策(全局的、长期的)、战术性决策(局部的、短期的)

39、环境决策按性质分类:

常规决策、非常规决策

40、环境决策按系统性质分类:

确定性、风险性、不确定性

41、环境决策按系统层次分类:

国家决策、地区决策、企业决策、个人决策

42、决策树构成四要素:

决策点方案枝状态点概率枝

43、工业企业环境管理具有突出的综合性、全过程性及专业性的特点。

44、清洁生产包括清洁的产品、清洁的生产过程、和清洁的服务等方面的内容。

45、产品生命周期评价分为:

生命周期清单分析、生命周期影响分析、生命周期改善分析

46、污染物浓度指标:

综合指标、类型治疗、单项指标

47、在我国,环境保护法规的立法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人民代表大会

48、自然保护区区域划分包括:

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

49、我国环境管理法的基本法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有关行政法是由国务院部委及其权力机构指定的,有关地方法是由地方人民代表大会指定的。

三、选择题

1、环境管理是20世纪70年代才逐步形成的一门年青科学。

2、环境管理内涵:

协调发展环境管理的关系、运用各种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行为、环境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环境管理没有国界。

3、环境管理涉及到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因此决定了它是广泛的、复杂的。

4、环境计划管理:

是通过制定、执行、检查和调整各部门、各行业、各区域的环境保护规划,使之成为整个发展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环境质量管理:

是通过组织制定各种环境管理质量标准、各类污染物排放标准、评价标准及其监测方法和评价方法,组织检查、监测、评价环境质量状况及制定防治环境管理恶化的对策措施。

6、环境技术管理:

主要是通过具体的环境监测、环境统计、环境信息系统等具体技术手段,对具体环境项目或对象进行管理。

7、专业环境管理:

主要包括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商业等国民经济部门的环境管理、各行业的环境管理及污染源管理。

8、区域环境管理:

包括城市、农村、流域及开发区的环境管理

9、自然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包括对土地资源、水资源、海洋资源、森林资源、草原资源、生物多样性资源的保护、利用及管理。

也包括对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管理。

10、行政手段:

是国家通过各级行政管理机关,根据国家有关的环境保护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相应的环境标准来实施具体的环境管理。

11、经济手段:

是运用经济杠杆、经济规律和市场经济理论,促进和诱导人们的生产、生活等活动遵循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基本要求。

12、技术手段:

技术手段是通过包括借助那些即能提高生产率,又能把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破坏控制到最小限度的技术以及先进的污染治理技术等,来达到环境保护目的技术手段。

13、教育手段:

是通过基础的、专业的和社会的环境教育,不断提高环境保护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社会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来实现科学管理环境以及提倡社会监督的环境管理措施。

14、产品生命全过程管理的内容具体包括:

“原材料勘探→开采→生产加工→运输分配→使用消费→废弃后的处理和处置”。

15、产品全过程管理的特点:

管理内容的综合集成(包括对环境系统的保护和建设;

对人类社会行为的调控。

)、管理对象的综合集成(环境管理的对象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各种行为。

)、管理手段的综合集成(环境管理手段在法律上、经济上、行政上、技术和教育方面有很多地方是交叉的、互补的。

16、双赢原则:

是指在处理利益冲突的双方(也可以是多方)关系的方案时,必须注意使双方都得利;

而不是牺牲一方的利益去保另一方的利益;

这是冲突协同理论的具体化。

在实现双赢的过程中,规则是最重要的,其次是技术和资金。

双赢并不是双方都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好处,而是彼此在遵守规则的前题下,都有一定程度的妥协。

17、资本主义国家环境管理体制模式:

在强化国家集中管理基础上,采取立法和经济刺激相结合方法形成环境管理体制。

18、社会主义国家的环境管理体制模式:

是以突出国家的统一计划在环境管理中的作用,形成以国家计划为中心,同时包括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的环境管理体制模式。

19、我国环境管理体制模式的特点:

①环境保护工作的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要纳入国家统一的计划管理之中②对不利于计划控制的方面,要充分利用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进行管理③在运用法律和经济手段进行控制的同时,要重视宏观规划管理的重要性。

20、环境是一种综合性体系;

是一个活的系统。

作为一个系统不论其规模的大小,总要由其组成(要素)、结构和相应的功能表现出来。

系统有着不同的层次,不同层次之间总有质的飞跃或不同。

但系统不同层次之间的要素、结构及功能,总有着一些相似性的特征。

21、没有物、能、信息活动的系统是一个死的系统,或不称其为系统。

该系统的活动过程中,物质的流动是最基本的,是能量交换和信息交换的载体

22、人类—环境系统是一个活动的巨系统。

23、“生产”是指有输入、输出的物质转变活动的全过程。

24、物资生产:

是指人类利用技术手段从环境中索取自然资源并将其转化为人口生产和环境生产所需物资的总过程。

25、人口生产:

是指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总过程,即包括人口的再生产(繁衍、生育)也包括人口在其生存过程中对物质资料的消费。

26、环境生产:

是指在自然作用力下消纳污染(生产加工过程产生的废弃物、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产生出自然资源(生活资源,如风景;

生产资源,如森林、水源、矿产等)的总过程。

27、环境生产是人口生产和物资生产发展的基础。

28、物质流是能量流和部分信息流的载体。

29、自然环境系统是一个有机网络:

以各种生命为中心并与外界(包括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传递的特定空间。

自然环境系统具有一系列生物学特征;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除了在其系统内部流动外,还与外部(主要指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不断进行交换。

自然环境系统具有自我调节功能。

30、环境问题的实质就是环境生产与人口生产及物资生产之间出现了不平衡。

31、界面:

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事物或系统之间共同联系的范畴。

界面是相互联系作用事务之间共有的联系方式。

32、界面的两个基本特征:

界面只存在于相互发生联系的事物之间、界面是相互作用事物之间共有的。

33、自然资源:

是物资生产和环境生产界面上的产物;

34、环境质量:

是人口生产和环境生产之间界面上的结果;

35、商品:

是人口生产和物资生产之间界面上的产物;

36、废弃物:

是人口生产、物资生产和环境生产共有界面上的产物。

37、界面上的人类活动频繁:

这突出地表现在一些跨国家,跨地区的自然要素上。

河流就是很好的代表。

38、界面活动控制的方法原则:

正确判定界面、全面掌握不同系统在界面上的活动及其价值目标、准确把握协调的“度”、

39、冲突:

是一种普遍现象、是子系统之间的一种竞争行为。

冲突或竞争是系统内部不断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

在一定系统中,利益的总和是有限的;

个体利益无条件地极大化是不可能实现的。

40、协同:

是一种合作,是配合,是在系统条件下,各要素或子系统之间的高级合作的普遍现象。

41、协同理论认为任何一个系统自组织前提条件:

①系统是开放的②系统是远离平衡态的③构成系统的各要素或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必须是非线性的

42、自组织是系统整体演化发展的一种重要机制。

它不仅上一个通过积累而平稳渐进的过程,还是一个经过积累、酝酿而后发生突变、飞跃的过程。

43、冲突与协同是系统中同时存在、相互依赖的两种普遍现象,是共同处于一个系统中的对立统一矛盾。

协同如果不是建立在竞争基础上,系统就失去了活力;

如果系统只有竞争,没有协同,系统也就不可能在了

44、冲突协同理论的应用意义在于通过人类社会系统的理性行为解决这些界面上的冲突,实现子系统之间的协同;

通过协同子系统局部运动可使系统整体的宏观运动效果优于系统部分运动之和。

45、无论是环境污染还是生态破坏,都与人口的增长、社会的发展相适应的各种资源和能源的消耗量增长曲线呈正相关关系。

能否消除或减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主要取决于一个国家或者某一地区的经济和技术实力、全社会的环境意识和管理水平。

如果离开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情况,离开某一历史阶段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可用于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所需资金、技术和人才实际能力,离开人们环境意识,环境管理的正确展开是不可能的。

46、我国环境管理的基本指导思想:

要立足于为促进经济发展服务

要树立整体思想,综合整治环境污染问题

树立预见性和长远性观念

47、1979年颁布的《环境保护法》(试行)中明确规定了“谁污染谁治理”政策

48、自1982年,环境管理工作从“组织治理”转移到了“强化管理”的正确轨道上来。

环境管理的职能由注意微观局部也转到了宏观全局管理为主

49、“三同步、三统一”的方针:

“在国家计划统一指导下,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50、在防治环境污染方面,实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

在自然保护方面,实现“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增值并重”的方针。

在环境保护责任方面,实行“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的方针。

51、在1983年12月召开的全国第二次环境保护会议上,把“环境保护”确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52、中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政策:

总政策:

预防为主政策、谁污染谁治理政策、强化环境管理政策(核心)

单项政策:

工业建设布局的环境保护政策能源环境保护政策水域环境保护政策自然环境保护政策有利于环保的经济技术政策

53、谁污染谁治理政策:

使外部不经济性内化到企业生产中去。

54、强化环境管理政策(核心):

加强环境保护的立法和执法;

建立全国性的环境保护管理网络;

运用报刊、影视等传播媒介广泛动员民众参与环境保护,并在教育体系中逐步加强了环境知识教育。

建立以八项制度为核心的强化环境管理的制度体系。

55、有利于环保的经济技术政策:

鼓励综合利用,实现化害为利,变废为宝;

在技术改造中采取控制工业污染的措施;

全面实施污染物排放超标收费,并逐步向排污收费过渡;

实行“污染者付费,开发者保护”的政策。

56、我国现行环境管理制度(八项制度):

老三项制度为: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三同时”制度

排污收费制度,

五项补充制度

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

排污许可证制度

污染集中控制制度

限期治理制度

57、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是我国规定与调整环境影响评价中所发生社会关系的一系列法律规范的总和,它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程序、内容、权利、义务以及管理措施的法定化。

环境影响评价概念是1964年提出的。

在我国的环境管理中是一项引入的管理制度。

58、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必须对建设项目产生的污染和对环境的影响做出评价、规定防治措施,经项目主管部门预审并依照规定的程序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环境影响报告书经批准后,计划部门方可批准建设项目设计任务书。

59、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实施特点:

使环境影响评价成为开发建设项目不可分割的内容、和三同时制度构成有机整体、报告书和报告表相结合

60、排污收费制度就是关于在全国范围内,对各类(污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噪声、放射性等)污染物的各种污染因素,按照一定标准收取一定数额的费用,以及有关排污费可以计入生产成本,排污费专款专用(主要用于补助重点排污源治理等)基本原则规定的总称。

61、排污收费的本质属性:

是国家法律规定排污者为其排污行为必须承担环境影响的经济责任,以缴纳排污费的形式来补偿对环境的损害。

我国目前是欠量的环境补偿形式。

62、我国对超标排污费标准的原则:

①超标排污费略高于治理设施运行费用②超标排放同质等量污染物征收等价排污费③同一排污口超标排放多种污染因子,试行多因子迭加收费。

④对污染危害严重的污染因子收费从严,对一般污染因子收费略宽。

⑤收费标准要科学合理,简便易行。

63、我国现行的排污收费原则:

①.缴费不免除治理责任原则②.排污费强制征收原则③.累进制收费的原则④新污染源收费从严的原则。

⑤排污费与超标排污费同时征收原则⑥排污费可计入生产成本原则⑦排污费专款专用原则⑧.排污费的补助原则。

⑨排污费有偿使用原则:

从排污费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设立污染源治理专项资金,采取委托银行贷款的方式有偿使用。

64、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

运用目标化、定量化、制度化管理方法,把贯彻执行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作为各级领导的行为规范

65、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的作用与功能:

①加强了各级政府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和领导,环境保护开始真正列入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使这项基本国策得到了有效地贯彻。

②有利于把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年度工作计划,疏通了环境保护资金渠道,使环保工作落到了实处。

③有利于协调政府各部门齐抓共管环保工作,大家动手,调动了各方面地积极性。

④有利于由单项治理、分散治理转向区域、综合防治,实现了大环境的改善。

⑤有利于把环保工作从软任务变成硬指标,实现由一般化管理向科学化、定量化、规范化转变。

⑥加强了环保机构建设,强化了环保部门的监督管理职能。

⑦增加了环保工作的透明度,有利于动员全社会对环境保护的参与和监督。

66、责任书制定的原则:

①明确地方政府首长和企业法人代表对本地区、本企业环境质量应负责任②确定责任目标。

③根据国家要求和本地区、本行业的实际情况,抓住重点、兼顾一般。

④环境质量指标要与具体工作指标相结合,长期打算与近期安排相结合。

⑤指标的制定应当本着积极稳妥的原则,即高标准严要求,有一定的难度;

又要实事求是、科学合理。

⑥责任书规定的任务由地方和企业领导总“承包”,同时还要明确各项指标的具体承办单位,使指标逐级分解、落实。

67、本届政府环境目标:

就全国大多数城市而言,其基本内容一般应是:

提出预期达到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综合得分,具体制定各考核指标的得分。

68、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的实施保证:

①.最好采用公开签字仪式的方法;

②.要层层分解指标,落实任务;

③.加强领导,定期检查;

④.建立健全环境保护责任书执行档案;

⑤.发挥环保部门的监督管理职能;

⑥.加强宣传,大造声势,鼓励群众和社会监督;

⑦.建立严格的考核与奖惩制度。

69、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的实施使环保工作切实纳入了政府的议事日程。

70、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指标体系特点①突出当前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重点,消除或减轻了水、气、渣、噪声污染等“四害”。

②定量考核的基础是综合整治③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出发点和归宿是环境质量。

④指标反映了这些年来城市综合防治污染的主要措施和手段⑤所有指标都必须是现行的环境监测、环境统计所能提供的。

71、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的实施通过如下一些步骤来实现:

①制定定量考核的规划和目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之中。

②考核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基层。

“分工管理、各负其责”的原则。

③责任,建立制度。

将各有关领导承担的环境综合整治责任法律化、制度化④检查与考核评比:

保证定量考核工作按规定执行,防止弄虚作假、走过场

72、排污许可证制度是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以污染物总量控制为基础,对排污的种类、数量、去向、方式等的具体规定,是一项具有法律含义的行政管理制度。

我国目前主要推行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关于大气污染物的排放许可证目前正处在研究和初试阶段。

73、实行集中控制,并不意味着企业防治污染的责任减轻了。

因为:

第一,污染集中处理的资金,仍然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主要由排污单位和受益单位承担,以及在城市建设费中解决;

第二,对于一些危害严重,不易集中治理的污染源,还要进行分散治理;

第三,少数大型企业或远离城镇的个别企业,还应以单独点源治理为主。

74、限期治理是以污染源调查、评价为基础,以环境保护规划为依据,突出重点,分期分批地对污染危害严重,群众反映强烈的污染场、污染源、污染区域采取的限定治理时间;

治理内容及治理效果的强制性措施,是人民政府为保护人民利益对排污单位采取的法律手段。

限期治理与治理污染计划不同,前者是依据一定的法律程序,具法律效能的。

75、确定限期治理项目的原则

76、①要以污染源调查为基础,以环保规划为依据,与环境综合整治、污染源集中控制、污染物总量控制相结合,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②要坚持强制与自觉相结合的原则③必须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先易后难④必须坚持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统一的原则。

⑤必须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

77、法律:

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由国家机关制定、认可与强制执行的,调整社会关系行为的准则或规范”。

法律在习惯用语中也称为法令或法规,或简称为法。

78、基本法律:

是由全国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

具有最多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

一般法令:

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根据基本“法律”制定的法律。

单行法规:

是针对有关国家生活中某些问题制定的法律。

79、环境保护法体系是由保护环境的多种法律规范所构成的,关于环境立法、环境执法、环境守法活动的环境法制有机统一体。

80、国家环境质量标准:

是为了保障人群健康、维护生态环境和保障社会物质财富,并考虑技术、经济条件,对环境中有害物质和因素所作出的限制性规定。

其作用是在一定时期内衡量环境优劣程度的(目标)标准。

81、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

是根据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以及适用的污染物控制技术,并考虑经济承受能力,对排入环境的有害物质和产生污染的各种因素所作的限制性规定。

其作用是对污染源进行控制。

82、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

是为监测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规范采样、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等所做的统一规定。

其作用是统一环境监测工作中的基准。

83、国家环境标准样品标准:

是为保证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可靠,对用于量值传递或质量控制的材料、实物样品,而制定的标准物质。

其作用是准确评价分析仪器、鉴别灵敏度,评价分析者的技术,使操作技术规范化。

84、国家环境基础标准:

是对环境标准中需要统一的技术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