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黄区间隧道施工监测方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53212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04.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黄区间隧道施工监测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新黄区间隧道施工监测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新黄区间隧道施工监测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新黄区间隧道施工监测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新黄区间隧道施工监测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黄区间隧道施工监测方案.docx

《新黄区间隧道施工监测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黄区间隧道施工监测方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黄区间隧道施工监测方案.docx

新黄区间隧道施工监测方案

B1

施工组织设计/(专项)施工方案报审表

工程名称:

武汉市轨道交通21号线土建施工部分BT项目第一标段工程编号:

致:

华铁工程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武汉市轨道交通21号线工程土建工程施工监理第一标段监理项目部(项目监理机构)

我方已完成新~黄盾构区间监测方案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专项)施工方案的编制,并按规定已完成相关审批手续,请予以审查。

附件:

□施工组织设计

□专项施工方案

□施工方案

施工项目经理部(盖章)

项目经理(签字)

年月日

审查意见:

 

专业监理工程师(签字)

年月日

审核意见:

 

项目监理机构(盖章)

总监理工程师(签字)

年月日

审批意见(仅对超过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专项施工方案):

建设单位(盖章)

建设单位代表(签字)

年月日

注:

本表一式四份,项目监理机构、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城建档案管理机构各一份。

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

CHINASTATECONSTRUCTIONENGRG.CORP.

武汉市轨道交通21号线土建施工部分BT项目第一标段工程

新~黄盾构区间监测方案

 

编制:

鄢冲

审核:

左新平

审批:

刘宏林

 

中建三局集团有限公司

武汉市轨道交通21号线土建施工部分BT项目第一标段工程

第一项目部

二0一六年一月

第1章工程概况5

1.1工程概述5

1.2沿线主要建(构)筑物一览表及风险等级5

1.3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概况6

1.3.1工程地质概况6

1.3.2水文地质特征7

第2章监测的目的8

第3章监测方案设计的依据8

第4章测量人员及监测设备9

4.1测量人员9

4.2监测设备9

第5章监测的主要内容10

5.1盾构区间现场安全巡视10

5.2地表沉降及沉降槽10

5.2.1监测目的10

5.2.2监测仪器10

5.2.3地表沉降控制标准10

5.2.4监测实施11

5.3建筑物沉降及倾斜13

5.3.1监测目的13

5.3.2监测仪器13

5.3.3监测实施13

5.4桥墩沉降及位移17

5.4.1监测目的17

5.4.2监测仪器17

5.4.3监测实施17

5.5地下管线沉降19

5.5.1监测目的19

5.5.2监测仪器19

5.5.3监测实施19

5.6隧道拱顶沉降20

5.6.1监测目的20

5.6.2监测仪器20

5.6.3监测实施20

5.7隧道水平收敛21

5.7.1监测目的21

5.7.2监测仪器21

5.7.3监测实施21

第6章监测测点布置及测试仪器21

第7章监测频率22

第8章监测工作量统计22

第9章警戒值的确定23

第10章监测工作质量安全保证措施24

10.1质量保证体系24

10.2质量保证措施24

10.3应急预案26

10.4安全保证措施27

第1章工程概况

1.1工程概述

新荣站~黄埔新城站区间,线路出新荣站换乘站后,侧穿汉黄路人行天桥、汉黄高架、轻轨1号线高架桥桩基,后北拐下穿堤角公园,随后下(侧)穿众多低矮房屋(1层~6层不等),后下穿汉施公路及张公堤后沿规划道路到达黄浦新城站。

本区间设计范围为新荣站~黄浦新城站,区间隧道左线长度为1725.886米(短链11.614米),右线长度为1737.500米;线间距约为12.1~19.20m,线路平面最小曲线半径为550m,最大纵坡为28.000‰。

区间设1#联络通道兼泵房位于里程右DK13+565.000(左13+558.252),2#联络通道位于里程右DK14+160.000(左DK14+146.786)。

本区间左、右线均采用盾构法施工,根据武汉市轨道交通阳逻线(21号线)工程总体工程筹划要求,本区间考虑2台盾构,其推进方案如下:

2台盾构机先后从黄浦新城站西端始发,最后在新荣站接收。

1.2沿线主要建(构)筑物一览表及风险等级

沿线主要建(构)筑物一览表

建筑物名称

位置

与隧道关系

建筑物描述

与隧道水平净距

风险等级

汉黄路人行天桥

右DK13+005.083~右DK13+045.512(左DK13+000.477~左DK13+035.672)

下穿

钻孔灌注桩直径1.5m,左右线桩长均为29m,桩底标高为-8m,桩底位于4-2粉细砂层。

左线隧道距离汉黄路天桥最小净距为0.95m,右线隧道距离汉黄路天桥最小净距为5.47m,隧道线间距19.13m。

Ⅲ级

汉黄高架桥桩

右DK13+100.000~右DK13+111.250

(左DK13+000.477~左DK13+035.672)

下穿

钻孔灌注桩直径1.5m,左线桩长约53m,桩底标高为-34m,右线桩长约54m,桩底标高为-35m,桩底入泥岩。

左线隧道距离汉黄路高架桥桩基最小净距为1.41m,右线隧道距离汉黄路高架桥最小净距为14.33m,隧道线间距为14.5m。

Ⅱ级

武汉轻轨1号线高架桥

右DK13+114.405~右DK13+118.805

(左DK13+124.930~左DK13+129.930)

下穿

钻孔灌注桩直径1.0m,左线桩长约46m,桩底标高为-28.203m,右线桩长约46m,桩底标高为-26.553m,桩底入泥岩。

左线隧道距离轻轨1号线桩基最小净距为7.86m,右线隧道距离轻轨1号线桩基最小净距为4.39m,隧道线间距为14.07m

Ⅱ级

高压线铁塔

右DK14+020.000

下穿

直径1.0m桩基,桩长均为9.0m

铁塔与隧道竖向最小净距为7.854m,隧道线间距为13.408m

Ⅱ级

高压线铁塔

右DK14+049.000

侧穿

阶梯基础,底面积2.8m×2.8m

铁塔与右线隧道水平最小净距为7.25m,隧道线间距为13.408m

Ⅱ级

高压线铁塔

右DK14+225.981

侧穿

阶梯基础,底面积3.8m×4.0m

铁塔与右线隧道水平最小净距为2.05m,隧道线间距为13.408m

Ⅱ级

房屋群

左DK13+230~左DK13+350(右DK13+230~右DK13+380)

下穿和侧穿

堤角公园新荣路口处建筑群,共4栋,均为低层房屋,无桩基础

两栋房屋位于隧道正上方,另外两栋与隧道右线最小距离为7m

Ⅲ级

房屋群

左DK13+618~左DK13+875(右DK13+630~右DK13+892)

下穿和侧穿

堤角公园赏心园附近建筑群,共12栋,低层和多层

三栋房屋位于隧道正上方,其余隧道右线最小距离为5.8m

Ⅲ级

房屋群

左DK13+958~左DK14+222(右DK13+969~右DK14+236)

下穿和侧穿

江北路建筑群,11栋6~7层建筑,150左右一排一层门面房

六栋多层建筑离隧道最小距离为1.8m,其余侧穿和下穿。

Ⅲ级

张公堤和花鸟市场

左DK14+242~左DK14+364(右DK14+276~右DK14+373)

下穿

张公堤堤坝顶标高为29.82m,地面标高22.82m,堤高7m。

下穿花鸟市场三排一层矮房

下床堤角公园和花鸟市场

Ⅱ级

1.3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概况

1.3.1工程地质概况

1、地层岩性

新—黄区间地处长江北岸(左岸),为冲积平原区,地形平坦、地势开阔。

场地处于Ⅰ级阶地和Ⅱ级阶地过渡地段,其中桩号右DK12+975.1~右DK14+265.0段为Ⅰ级阶地;右DK14+265.0~右DK14+716.7段为Ⅱ级阶地,Ⅱ级阶地属埋藏型阶地。

地面高程19.11m~29.83m。

场地东距长江最近距离约2km。

2、不良地质作用与特殊岩土

(1)不良地质现象

据调查,场地内未见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作用,场地内不良地质现象主要为岩溶。

场地范围内揭露的可溶岩被第四系地层所覆盖,覆盖层厚度18.9m~42.9m,为覆盖型岩溶。

场地内共33个钻孔揭露到了碳酸盐岩,其中有5个钻孔揭露5个溶洞,遇洞率15.2%;岩溶主要形态一般为溶隙及小型溶洞,规模较小。

该段钻孔揭露的碳酸盐岩总进尺730.4m,揭露的溶洞总进尺22.3m,线岩溶率3.1%。

溶洞铅直高度一般1.8m~6.2m,埋深23.2m~36.2m。

石炭系上统黄龙组(C2h)、三叠系下统观音山组(T1g)地层多不同程度白云岩化,部分地层受断裂活动影响,成碎裂岩状,揭露的岩性主要为白云岩,场地内揭露的可溶性岩石,岩芯上均见有不同程度的溶蚀现象,主要为溶孔、溶隙,局部可见有小型溶洞发育。

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第6.6节第2条和《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307-2012)条文说明第11.3节第2条,综合判断本场地为岩溶中等发育场地。

(2)特殊岩土

场地内分布特殊岩土主要为人工填土

(1)、淤泥质粉质粘土(3-4)和石炭系强风化泥岩(18a)及志留系强风化泥岩(20a)。

据钻孔揭露,其中人工填土中杂填土(1-1)厚度0.6m~5.2m,结构松散,素填土(1-2)厚度0.3m~16.0m,结构松散,主要分布于场地区表层,分布较连续;淤泥质粉质粘土(1-3)厚度1.9~4.2m,零星分布。

淤泥质粉质粘土(3-4)厚度2.0~9.0m,零星分布。

淤泥质粉质粘土(1-3)和淤泥质粉质粘土(3-4)两层土体均具高压缩性、低抗剪强度及低承载力,工程性状差。

强风化泥岩(18a),该层多与砂岩(18e)成互层状出现,互层厚度约10.0m~20.0m不等;分布零星。

该层岩体局部层理较发育,倾角较陡,遇水软化,工程性状较差。

强风化泥岩(20a),钻孔未揭穿,分布较连续;该层岩体裂隙及微裂隙较发育,层理不清,遇水后软化,工程性状较差。

(3)有害气体

在勘探过程中未发现有害气体,但场地内分布的淤泥质粉质粘土(1-3)层和淤泥质粉质粘土(3-4)层在场地均少量零星分布,具有产生沼气的物质条件。

因此不排除存在有害气体的可能,但远未达到气田的规模。

1.3.2水文地质特征

本区间地下水按埋藏条件主要为上层滞水、承压水和碳酸盐岩岩溶裂隙水三种类型。

上层滞水主要赋存于人工填土层中,含水率与透水性不一,水位埋深为1.9~4.1m。

承压水为本区主要地下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全新统冲积粉砂(4-1)、粉细砂(4-2)、砾卵石(5)和粉细砂(5a)层、粘土夹砾卵石(5b)中,与上覆粉质粘土、粉土、粉砂互层(3-5)构成统一承压含水层。

含水层顶板为微弱透水的粘性土,顶板埋深3.4m~7.4m,标高12.8m~16.5m,底板为白垩—古近系东湖群或二叠系栖霞组基岩,埋深50.1m~57.4m。

含水层厚度约38.9m~52.6m。

岩溶裂隙水主要赋存于碳酸盐岩中,水量整体不大,与上部的孔隙承压水连通性较好。

第2章监测的目的

1、保证工程安全。

2、通过监测及时反映施工区域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并检验施工对周围环境所造成的影响是否在合理的范围内。

3、根据当前观测结果,预测下一步的沉降对周边建(构)筑物及其它设施的影响。

以合理的代价采取保护措施。

4、根据监测成果为优化力信系统的各项技术参数提供依据,做到实时信息化施工。

第3章监测方案设计的依据

(1)《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

(2)《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2009;

(3)《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业技术培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