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523343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5.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季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春季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春季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春季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春季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春季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春季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季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春季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主备人

授课时间

年月日

备课组成员

教材解析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

本文作者—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及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文中以时间为主线列举了从腊八一直到正月十九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

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

语言表达朴素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露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教学目标

1.会写“蒜、醋”等15个生字,会写“热情、自傲”等20个词语。

2.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把握详略安排及其效果,学习作者抓住主要特色的民俗活动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3.体会老舍“京味儿”的语言特点,感受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

4.联系生活实际和阅读体验,感受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春节习俗。

重点及难点

重点

会写“蒜、醋”等15个生字,会写“热情、自傲”等20个词语。

难点

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把握详略安排及其效果,学习作者抓住主要特色的民俗活动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收集有关春节的习俗,古今文人描写春节的文章、诗词、童谣、春联等。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堂教学流程(可续页)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执教教师二次备课记录

课前预习

提出问题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画出本课的生字词。

2.自由读课文,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情景导入

检查预习

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播放歌曲《新年到》。

导入语:

同学们,听喜庆的音乐响起来;

看,红红的狮子舞起来……听着喜庆的音乐,看着这一幅幅美好的画面,大声地告诉我,这是什么节日?

2、揭示课题。

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京味儿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

(板书:

1北京的春节)

3、读课题。

明确目标

自主学习

学习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能正确读写“醋、饺、拌”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腊月、展览、风筝、空竹、口琴、更新、鞭炮”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能分清文章详略。

3.抓住重点词语,通过朗读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自主学习:

自学提示一: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观察生字的结构,说说易写错的字,并动笔写一写。

((3)想一想:

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检查反馈,适时指导。

自学提示二:

小组合作学习,再读课文,疏通文章写作脉络,并填表,说说哪些部分详写,哪些部分略写。

自学提示三:

说说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中感受到老舍的京味语言。

展示汇报

点拨释疑

展示汇报一:

一1、课件出示词语,读一读。

腊月展览风筝(zheng)空竹口琴更(gēng)新鞭(biān)炮

除夕春联扫除年糕充足店铺开张对联年画分(fè

n)外

通宵(xiāo)间(jià

n)断除非光景万不得已必定截然不同燃放拜年寺院轿车元宵张灯结彩一律彩绘广告

2、说一说易写错的字“醋、燃、摊”,并动手写一写。

3、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的印象是时间跨度长、热闹、喜庆、忙乱。

展示汇报二:

时间

风俗习惯

腊月初八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腊月初九至腊月二十二

孩子:

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儿。

大人:

预备过年的物品

腊月二十三

过小年,放鞭炮,吃糖

过了二十三

大扫除,把吃的准备充足

除夕

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灯火通宵,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

初六

铺户开张,还可以逛庙会、逛天桥、听戏

元宵

看花灯,小孩放花炮,吃元宵

正月十九

春节结束

作者详写的是“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四个部分。

其他部分略写。

展示汇报三:

从“杂拌儿零七八碎儿玩意儿”这些词语中感受到老舍的京味语言。

这些句子也可以感受到:

1.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

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

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

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

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2.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

达标测评

总结归纳

反馈练习

一、看拼音,写词语。

gēngxīnbiānpà

olà

yuè

tōngxiāojiānduà

n

()()()()()

guāngjǐngrá

nfà

ngzhǎnlǎnjié

nbù

ng

()()()()

zhāngdēngjié

cǎi

()

二、比一比,再组词。

醋()燃()饺()拌()

腊()然()较()伴()

宵()摊()筝()眨()

销()滩()挣()泛()

三、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动词,注意不能重复。

()腊八粥()新衣()庙会()毛驴

()醋大蒜()年画()爆竹()灯笼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了课文的写作顺序,理解了不懂的地方,联系了难读的语句。

这篇课文中有很多的生字新词,下课后请同学们认真抄写,准备在下节课听写。

第二课时

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2.回顾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

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把握详略安排及其效果,学习作者抓住主要特色的民俗活动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2.联系生活实际和阅读体验,感受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春节习俗。

深入学习第一、二自然段,勾画出最能体现腊八节风俗特点的地方,想想作者是如何抓住重点,写出风俗特点的。

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做批注。

小组合作学习描写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这几天风俗的相关段落,进一步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的。

课件出示句子

(1)熬腊八粥:

“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的通俗和有趣。

(2)泡腊八蒜: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着重突出“色如翡翠”和“色味双美”两个词,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简练,为我们呈现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是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

同桌上台展示,其他同学作补充。

一、除夕。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除夕真热闹”?

(1)从人们活动的角度。

“家家赶做年菜”“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还有“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足以看出人们差不多都在庆祝除夕,自然很热闹了。

(2)从“味、色、音”的角度来体会。

“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老舍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足见老舍先生描写的细腻。

二、正月初一。

“男人们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

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

城内城外许多寺院举办庙会,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

小孩子们特别爱逛庙会,为的是有机会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

庙会上有赛轿车赛马的,在老年间,据说还有赛骆驼的。

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骡马与骑者的美好姿态和娴熟技能。

”体会北京淳朴的民风。

三、元宵。

(1)勾画出写灯的语句,自由朗读体会。

(2)出示句子:

“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教师引导:

“一律”“清一色”“都是”“通通”“全部”,不同的词语表达相同的意思,表现了灯的种类之多。

读一读,读出看灯时的开心、兴奋、激动的感受。

达标测评:

课内阅读,完成练习。

阅读《北京的春节》片段,回答问题。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正(zhēnɡzhè

nɡ)月十五,处处张灯结(jiējié

)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

有名的老铺(pù

pū)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zhuà

nchuá

n)故事□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

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

晚上灯中点上烛,观者就更多。

1.给文中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并画“√”。

2.照样子再写几个词语。

各形各色(ABAC)

3.找出文中表示“全部、都”意思的词语:

4.给文中缺少标点的地方补上合适的标点。

5.“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请你联系上下文,想想春节的三次高潮分别是什么?

为什么说元宵是“又一个高潮”?

6.作者在这段话中着力描写灯的多,多,为的是突出。

总结延伸:

1、本文怎样描写孩子们过春节的呢?

提示:

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吃糖、穿新衣、逛庙会、买玩具。

2、对比感受:

你是怎样过春节的?

3、请同学们默读课后的“阅读链接”,想想与老舍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和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1北京的春节

腊月→小年→除夕→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时间)

△      △   △    △       (详写)

忙乱热闹喜庆团圆         

每天一练

抄写四字词语。

课后反思

2、腊八粥

六年级

《腊八粥》是沈从文早期的作品,他用及其细腻的笔触,通过小孩八儿的视角,写出了盼粥、分粥、猜粥、看粥、喝粥的过程,课文语言通俗简练、童趣十足,将读者引入美好的喇叭风俗中,感受腊八粥的甜蜜,家庭生活的温情。

课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起语不凡,用“小孩子”“大孩子”“老孩子”来代替不同年龄段的人,描写出老老少少提到腊八粥立刻生出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

第二部分主要写等粥、喝粥两件大事。

其中等粥的过程写得比较详细,喝粥写得比较简略。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腊、粥、腻、栗”等1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正确读写“糊涂、搅和、浓稠、可靠、猜想”等词语。

2.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件事情,说说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

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3.学习课文细腻描写腊八粥的部分,照样子写一种自己最喜爱的食物。

自主学习字词,并了解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件事情,说说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

学习课文细腻描写腊八粥的部分,照样子写一种自己最喜爱的食物。

根据预习卡预习

课件

执教教师修改意见和建议

1、读课文3遍,标出自然段,勾画生字新词。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请同学们分成男女两组比赛,在每组每人5秒内说出中国的传统节日。

(活动)

2、一碗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诉说着古往今来细细碎碎的无数动人的往事,勾勒出了一幅幅动人的情感画卷,或赞美,或怀念,或憧憬佳节的团聚以及这自然的馈赠,粘粘的腊八粥包裹着的却是中国人浓浓的情,深深的谊,一切融化在粥里,流露于笔尖。

今天,我们师生一起欣赏现代作家沈从文的小说《腊八粥》。

腊八粥沈从文)

3.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1902-1988年),字崇文,湖南凤凰人,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

他主张“美在生命”,中篇小说《边城》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沈从文的语言格调古朴,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

出示学习目标

1.我会读本课生字词,理解词语。

2.我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两件事,分清哪些部分是主要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1、围绕“腊八粥”这一线索,作家沈从文为我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主要写了哪两件事情,能否用小标题概括出故事情节?

2.交流讨论:

文章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

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笔下的腊八粥让人垂涎欲滴。

再读读课文第1自然段,照样子写一种你最喜爱的食物。

1、出示词语,读一读:

腊là

(腊月)粥zhōu(喝粥)腻nì

(细腻)

栗lì

(板栗)咽yà

n(咽下)匙chí

(汤匙)

灌guà

n(灌溉)搅jiǎo(搅和)稠chó

u(浓稠)

嘟dū(嘟嘴)熬á

o(熬粥)褐hè

(褐色)

缸gāng(水缸)脏zāng(脏乱)筷kuà

i(筷子)

2、指导书写

易写错的字“腻”“褐”,左窄右宽的字:

腻、搅、稠、肿、褐、脏。

左中右结构的字:

粥,注意书写时要把弓和米写得窄一些,三个部件要匀称。

学生交流这部分的主要内容。

1、本文围绕八儿等着吃母亲熬煮的腊八粥的经过,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表现了一家人的其乐融融。

2、等粥写得十分详细,分别写了八儿在等粥的过程中的变化。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交流适时板书(等粥喝粥)

充分运用学过的手法介绍,注意每段的过渡。

当堂反馈

1.本文的作者原名沈岳焕,作家。

主要作品有小説《》《》、散文集《》等。

2.给多音字注音。

(1)蕃蕃咽()喉肿痛,什么食物都难以下咽()。

(2)球场遇到劲()敌,反倒使他干劲()更足了。

(3)他圈()十亩地作为牧场,准备用来圈()养牛群。

(4)塞()外并不闭塞()。

3.看拼音写汉字。

(1)我最喜欢吃糖炒lì

()子。

(2)她把那丝chó

u()般的秀发扎起来,开始喝妈妈为她熬的浓chó

u()的粥。

(3)杯zhǎn()碗里ché

ng()放食物。

4.理解词语。

(1)嘟囔:

(2)():

没有办法;

没有办法可想。

(3)():

肌肉、皮肤或黏膜等组织由于发炎、瘀血或充血而体积增大。

(4)糊糊涂涂:

5.感知课文。

本文以“”为线索,写了八儿粥——粥——猜粥一一粥的情节,表现了一家人的其乐融融。

沈从文先生言辞间平易近人,他笔下的腊八粥软糯而又香甜,腊八节简单而又质朴,家常话里间将八儿一家的温馨生活跃然于纸上,也许从未将“爱”挂在嘴边,但却可以看出八儿、妈妈、爸爸之间对对方的爱,真正地让人感受到了何为“家”何为“亲情”。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八儿“馋”的形象特点。

2.找出文中细腻描写腊八粥的句子,读一读,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

默读第2—8自然段,要求:

画出描写八儿的句子,想想这些句子分别属于对人物的哪种描写,品读画出的句子,思考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小组合作学习“想粥、猜粥”,回答下面的问题。

1、分角色朗读第9—11自然段,思考:

八儿开始计划粥怎么分?

后来想怎么分?

为什么又改变了?

2、分角色朗读。

读出八儿的天真可爱和妈妈对他的宠爱。

3、八儿想象中的粥是什么样子的?

请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栗子会稀烂到认不清楚了把,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花生仁儿吃起来总已是面面的了!

……

4、自己读一读,看看粥里的栗子、赤饭豆、花生仁儿、枣都是什么样的?

找出文中的关键词圈出来。

5、文章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八儿的猜想?

奇妙)

小组合作学习“看粥”

(1)当妈妈把八儿抱起来,八儿终于看到了让他垂涎三尺的腊八粥,课文中用了一个怎样的词语来表现八儿的心理?

(2)妈妈煮的粥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

画出相关词语。

(3)找出关键词和第十四自然段比较,看看有什么发现。

(4)看了腊八粥之后的八儿,他的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呢?

(5)男女生分角色读人物对话,注意要读出八儿的心理变化。

①“喜得快要发疯了”这属于对人物的哪种描写?

你能换一种说法来表达八儿喜悦之情吗?

②“眼睛可急红了”说明什么?

八儿真的饿了吗?

从对八儿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此时此刻八儿一种怎样的心情?

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

对粥的喜爱与盼望之情。

迫不及待)

③省略号有什么作用?

指导朗读第四五自然段的人物对话,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

④怎样理解第八自然段的反问句?

出示:

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

八儿对腊八粥虽是望眼欲穿但也只能苦苦等待。

苦苦等待)

过渡:

八儿多么想让妈妈早点给他端上一碗喷香的腊八粥啊,那么一旦粥煮好了,他想怎么吃呢?

下面我们来学习想粥这一部分

1、理解八儿的讨价还价、得寸进尺。

2、八儿想象中的粥是这个样子:

4、文章用了奇妙来形容八儿的猜想。

(1)课文中用“惊异”来表现八儿的心理?

相关词语是:

花生仁儿脱了他的红外套……

(3)文题为“腊八粥”,课文在前半部分详细描述了等腊八粥的过程,作者用寥寥数语就粗笔勾勒出了腊八粥的好味道。

运用动作描写“靠”“斜立”等词和比喻修辞方法“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突出了八儿粥吃得多、吃得饱、吃得尽兴。

心满意足)

随堂测评

一、写出下列语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1)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

()

(2)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胡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

(3)你们想,妈的命令,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

二、写出下列语句运用的描写人物的方法。

(1)“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

(2)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

……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

……()

(3)于是妈妈就如八儿所求的把他抱了起来。

三、(2018•潍坊)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不我待,青年一代要勇立时代潮头,只争朝夕,在伟大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B.行驶在滨海路上,一边是苍茫的大海,一边是无际的农田,沧海桑田,美景如画,令人目不暇接。

C.我们要提高电信安全意识,因为每天接到的让人不厌其烦的骚扰电话,有不少以诈骗为目的。

D.美国采取大规模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霸凌行径直指中国,大有挑起贸易战之势,其图谋无可非议。

四、古人庆祝“腊八”是为了()

A.庆祝丰收B.祭祀祖先C.表达美好希望D.祈求团圆

沈从文

盼迫不及待

等粥想苦苦等待

猜美妙

看惊异

喝粥心满意足

3、古诗三首

本课得三首古诗均与我国得传统节日习俗或传说有关,《寒食》和《十五夜望月》分别描写了我国传统得寒食节和中秋节得习俗,《迢迢牵牛星》借牛郎和织女得传说抒发了作者得忧思。

《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翝的七言绝句,作者起笔高远,视野开阔,抓住暮春时节的典型之景。

诗的后两句写夜晚景象,生动形象的画出了一副夜晚走马传烛图。

《迢迢牵牛星》是东汉时期的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中极为动人的篇章。

诗中叠词的运用细腻传神的描绘了种种情态,让人浮想联翩。

《十五夜望月》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中秋七言绝句,全诗意境悠远,情韵含蓄,令人回味无穷。

1.会认会写“宫、侯、素”等8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想象《寒食》描绘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了解牛郎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简洁抽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