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个数在数组中的第几个数的C语言程序修改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519774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求一个数在数组中的第几个数的C语言程序修改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求一个数在数组中的第几个数的C语言程序修改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求一个数在数组中的第几个数的C语言程序修改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求一个数在数组中的第几个数的C语言程序修改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求一个数在数组中的第几个数的C语言程序修改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求一个数在数组中的第几个数的C语言程序修改版文档格式.docx

《求一个数在数组中的第几个数的C语言程序修改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求一个数在数组中的第几个数的C语言程序修改版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求一个数在数组中的第几个数的C语言程序修改版文档格式.docx

a[half])

min=half;

elset=half;

}while(a[half]!

=x);

if(t==-1)

-1"

else

%d在这个数组中的%d个"

x,t+1);

第二篇: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教学设计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1.练习回顾。

(1)单位换算。

30厘米=()分米;

120分=()小时;

2000千克=()吨。

完成练习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把低级单位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名数的方法。

(2)说一说: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什么?

(3)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24÷

25=();

2.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进一步学习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境,探索研究

1.探索“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小新家养鹅7只,养鸭10只,养鸡20只。

鹅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

鸡的只数是鸭的多少倍?

(1)阅读与理解。

=()÷

();

()÷

7=。

教师:

“鹅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是什么意思?

(学生自主交流讨论)

交流后得出:

就是求7只是10只的几分之几。

“鸡的只数是鸭的多少倍”又怎样理解?

交流后得出:

就是求20只是10只的多少倍。

(2)分析与解答。

教师:

这里第一个问题可以把谁看作单位“1”?

(学生回答:

鸭的只数“10只”。

根据分数的意义又可以得出7只是10只的几分之几?

课件出示对应图示。

教师小结:

把10只看作一个整体,也就是单位“1”,平均分成10份,每份1只,7只就是这个整体的教师:

那算式该怎么列?

引导学生得出:

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求7只是10只的几分之几,可以用7÷

10。

得到算式:

10=

例题中的第二个问题“鸡的只数是鸭的多少倍”又该如何解答呢?

引导学生回忆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用除法解决。

将问题转换成20只是10只的几倍,得出算式:

20÷

10=2。

(3)回顾与反思

上面两个问题有什么关系?

可以通过比较这两个问题的异同点。

(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后反馈)相同点:

都是用除法计算的。

不同点:

前一题的商是一个分数,后一题的商是一个整数。

教师小结: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都用除法计算。

在上面的两道题目中,都是以鸭的只数(也就是单位“1”)作除数,得出的商都表示两个数的关系,都不能注单位名称。

所不同的是,前面的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得到的商是小于1的数;

后面的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得到的商是大于1的数。

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预设:

鹅的只数是鸡的几分之几?

鸡的只数是鹅的多少倍?

鸭的只数是鸡的几分之几?

小结解题方法:

先找出单位“1”,然后以单位“1”作除数,进行除法计算。

20=;

7=

10÷

20=

(4)自主练习(课件出示教材第50页“做一做”第2题。

)动物园里有大象9头,金丝猴4只。

金丝猴的数量是大象的几分之几?

(让学生先找一找单位“1”,然后再列式计算。

2.理解把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用分数表示的高级单位名数。

(1)出示题目9cm=dm。

根据以往的方法,这道题该如何解决?

当两数相除得不到整数商时,商应该如何表示?

学生尝试自主练习。

练习完成后师生交流讨论。

(2)比较这道题与本节课开始时的第1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相同点:

都是低级单位换算成高级单位,都是用进率去除得到结果。

第1题当中的数值都可以除尽,商是整数。

这道题中的数值不能除尽,商用分数表示。

得到答案:

可以用9÷

得到9cm=

dm。

(3)教师:

想想这个例题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吗?

(回顾今天所学的课题,学生交流讨论。

)引导学生说出9cm=

dm就是求9cm是10cm(10是进率)的,所以9cm=

几分之几,也可以用9÷

10=教师小结:

把低级单位的名数换算成高级单位的名数,都用进率去除,能除尽时商用整数表示,除不尽时商用分数表示。

(4)自主练习。

79dm=m;

56cm2=

dm2;

133dm3=

m3。

(让学生在做之前说一说每题各个单位间的进率。

(三)课堂练习,强化新知

1.一个3平方米的花坛,种4种花朵,每种花平均占地多少平方米?

如果种5种花呢?

(用分数表示)

2.五

(1)班共有17幅书法作品参加学校的书法比赛,其中4幅作品从全校255幅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并获奖。

(1)五

(1)班获奖作品占全班参赛作品的几分之几?

(2)五

(1)班参赛作品占全校参赛作品的几分之几?

(在做之前,让学生说说两小题中的单位“1”分别是什么?

)3.单位换算。

53mL=13秒=L;

23千克=分;

48公顷=

吨;

平方千米。

(四)课堂小结,回顾全课

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问题的解答方法是什么?

(先找题中的单位“1”,然后以单位“1”作除数进行除法计算。

)2.把低级单位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名数,如果得不到整数商,该如何表示?

(让学生注意改写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强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要求学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计算方法,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符号表达能力。

第三篇:

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15—18页的两个红点及相关练习第7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了解近似数的含义,积极探索、建构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会求一个大数的近似数。

2.体会“四舍五入”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在认识和理解近似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根据“四舍五入”的方法省略一个数的尾数求近似数,会用“万”或“亿”作单位求一个大数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

探索、建构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上网或查阅报纸的资料,了解社会、自然和科学知识的一些大数据信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我们知道生活中的许许多多的数量都是用数字表示的,请同学们观察下面图中的数据你能发现什么?

(课件出示)教材情境图:

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每幅图中的数字。

⑴思考:

这四个数所表达的数量的准确程度是否一样?

用约字,说明了什么?

⑵学生交流,引出准确数、近似数的概念:

指出,在日常生活中,有些数据是与实际完全符合的数字,如我们班有68名同学这样的数,表示的事物的数量是准确的,我们就称它为准确数;

而有的时候,数据很大但是不准确,不可能用精确的数据来表示,只是用一个与他比较接近的数来表示,如天安门广场总面积约44万平方米表示的是大约的数,这样的数就是近似数。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结合生活实例理解近似数。

⑴提问:

在生活中的许多数量是用近似数表示的,你平时注意了吗?

你在哪里见过或者听过用近似数表示的例子吗?

⑵学生将搜集的数量信息进行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举例说明什么是近似数。

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知近似数的含义。

2.学生依托情境图展开讨论,近似数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学生相互提问,把自己知道的使用近似数的实际事例说给小组成员听。

)3.探究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谈话:

同学们已经能够正确判断近似数,那么如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呢?

引导学生观察第四幅图的两个大数,提出问题并出示:

请同学们先根据自己的经验来思考解决:

11030大约是几万?

178680000大约是几亿?

⑴学生尝试写出它们的近似数。

⑵组织交流:

主要让学生看原数更接近那个数,用什么办法更快的找出一个数的近似数,相互把自己的办法说给大家听一听。

学生讨论时,老师深入学生中间了解学生真实的想法。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班内交流:

你是怎么得出近似数的呢?

预设反馈:

11030接近1万,178680000接近2亿。

质疑:

你是怎样判断11030接近1万,178680000接近2亿的?

11030的千位上的数是1,不满5,所以离2万远离1万近些;

而178680000的千万位上的数是7,超过了5,所以离2亿近些。

2.小结:

刚才在写近似数的时候,都注意了千位上的数和千万位上的数是几。

在11030中5千是一万的一半,千位上如果是0、

1、

2、

3、4,说明不够1万的一半,因此写出的近似数是1万;

在178680000中千万位上是7或是

5、

6、

8、9,就达到或者超过了一亿的一半,因此写出的近似数是2亿。

在数学中,我们用“=”表示准确数,近似数则是用“≈”来表示。

板书出示:

11030≈10000或11030≈1万

178680000≈200000000或178680000≈2亿

3.巩固求近似数的方法。

(1)11030≈1万,那12060呢?

13051?

14800?

试着写出它们的近似数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谈看法:

这些数的大小都不一样,但它们的近似数都是1万。

再换个试试!

16534?

为什么16534的近似数不是1万而是2万呢?

你怎么知道它更接近于2万?

(引导学生主要看万位后面的数字大小是多少,观察这个数更接近谁。

学生边说,老师边演示课件,如下。

11030120301303014030100301503016030170301803019030(随着万位后面数字的闪动,让学生直观的看到比5小,就更接近1万,比5大或者等于5就更接近2万。

进而可知,要求一个比万大的数的近似数,只要把万位后面这一位同5比较就可以。

(2)178680000≈2亿,那167000000呢?

为什么167000000的近似数不是1亿而是2亿呢?

你怎么知道它更接近于2亿?

主要看哪一位?

(学生自己说怎么想的)

(3)发现规律

这里有什么规律吗?

从哪个数位上的数字能很快地看出一个大数接近几万或几亿?

学生讨论、交流,得出方法:

要看一个数最接近几万或几亿,就看千位或千万位上是几,小于5,就把它和右面的数舍去,全改写为0;

大于或等于5,就向前一位进1,再把它和右面的数舍去,全改写为0。

(4)出示小电脑:

学生自主完成,交流展示作业和思考过程,集体评价。

四、抽象概括,总体提升。

1.同学们,我们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是小于5的,把它和右面的数舍去,全改写成0,在数学上,我们叫做“四舍”。

而等于或大于5的,向它的前一位进1后,再把它和右面的数舍去,全改写成0,这种方法我们叫做“五入”。

这两种方法合起来,就是求一个数近似数的方法——“四舍五入”法。

实际生活中我们要经常用到这种方法来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2.教师进一步强调提升。

⑴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近似到哪一位就看尾数最高位上的数,大于或等于5就往这一位进1;

小于或等于4就舍去。

⑵思考:

用四舍五入法求万或亿的近似数同把一个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小组交流汇报

(引导学生理解)二者的相同点:

都是把一个较大的数表示成整“万”或整“亿”的数;

二者的不同点:

求近似数是把一个数变成一个近似数,数的大小发生了变化,而数的改写只是把一个大数写成了以“万”或“亿”为单位的数,大小没有发生变化。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1.课本第17页自主练习1。

(1)齐读题目要求,培养学生审题的认真态度。

(2)提出问题:

“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是什么意思?

(3)学生独立完成。

(4)小组或全班交流总结方法和结果。

2.课本第17页自主练习2。

(1)指名读出这三个数。

(2)引导学生说出“四舍五入到亿位”的意义。

(3)学生独立做。

(4)班内交流,同时进行德育的渗透。

3.课本第17页自主练习5

4.拓展练习:

方框里可以填几?

课本第17页自主练习6讨论:

怎样根据近似数确定准确数?

5.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习了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一个数省

略哪一以为求近似数,就看这个数位的后一位数,小于5,就把它和右面的数舍去,全改写为0;

板书设计:

近似数四舍五入

11030≈10000或11030≈1万尾数最高位上的数小于或等于4“舍”178680000≈100000000或178680000≈1亿尾数最高位上的数大于或等5“入”

使用说明:

1、教学反思:

回味课堂,我感觉亮点之处有:

⑴上课时从情境图导入,学生用“大约”一词来表述初步感知近似数,而且明白了精确数和近似数的区别。

在此基础上引入“近似数”和“≈”,顺理成章,学生非常容易接受。

⑵教学如何求近似数是本课的一个难点,用“四舍五入”的方法,要特别注意省略的数位要求。

2、使用建议:

本课重点研究了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及应用,近似数的改写是放手给学生自己研究的,教学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也可以由教师引导去研究。

3.需破解的问题。

如何区分省略万位后面的位数求近似数与精确到万位?

第四篇: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教案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生动手摆一摆,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并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方法,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联系。

问题解决与数学思考:

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与态度:

在一系列的建模过程中,培养学生有序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用算式表达思维过程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过程。

难点:

应用分析推理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转化为“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教学过程:

一、感知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1.请同学们拿出6根小棒,按照老师的要求去摆,看哪些同学能认真听清楚要求:

A:

在第一行摆2根小棒,然后拿出6根,以2根为一份摆在第二行

看看会有什么结果。

一生把摆的结果画在黑板上,谁还有不同意见?

谁画的更明显一些?

请一生回答:

一共摆了3组(3份),6里面有3个2,摆出来的是2的3倍„„6÷

2=3总结:

按2根一份去摆,一共摆了3组,也就是说6根小棒里面包含了3个2根。

板书:

6里面有3个2.B:

在第一行摆4根小棒,请同学们拿出8根小棒,按照第一行4根一份的标准摆在第二行,摆完后说一说你是怎么摆的。

学生把摆的情况画到黑板上,师:

你为什么这么画?

你能不能用第一次摆小棒时用的话来说一说?

几里面有几个几?

并板书:

8里面有2个4.C:

回顾刚才摆小棒的过程,像这样几里面有几个几,我们可以说几是几的几倍。

6里面有3个2,我们也可以说6是2的3倍,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新内容,一个数的几倍。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可以用除法计算。

二、通过圈一圈,填一填,明确标准量变化了,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也就发生了变化。

出示课件:

第一幅图:

草莓的个数是橘子的()倍。

12里面有()个4,12是4的()倍。

12÷

4=3出示第二幅图:

12里面有()个3,12是3的()倍。

3=4出示第三幅图:

12里面有()个2,12是2的()倍。

2=6出示第四幅图:

12里面有()个1,12是1的()倍。

1=12师:

草莓的数量没变,为什么草莓的个数跟橘子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呢?

一会是橘子的3倍一会又是4倍,一会又是6倍、12倍,到底是谁让它们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草莓和橘子的数量比,橘子的数量在变化,也就是我们作为标准的这个数在变化,草莓的数量是橘子的几倍也在变化,这个标准也叫一倍数。

一倍数变化了,它们之间的倍数也就发生了变化。

倍数必须是2个数之间的比较结果,是2个数之间的一种关系。

2.出示线段图:

先看第一题,这里的标准也就是一倍数是哪个?

(第一条线段)第二条线段与一倍数之间的关系你能用一句话来表达吗?

再看第二题的一倍数也就是标准是哪个?

第一条(有2小段)第二条线段与第一条线段之间的关系?

3.解决问题:

生活中2个数之间存在这样的关系的例子很多。

请看大屏幕。

课堂小结: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一个数里包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

三、课堂练习:

A:

说一说

B:

足球篮球排球的练习题

C:

谁是谁的几倍?

D:

解决问题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有什么收获?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了有关倍的知识,就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这个数里面含有几个几,可以用除法计算。

“倍”数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一种关系,不作单位。

读题时不但要注意文字信息,还要注意图中隐含的数学信息。

第五篇: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理解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所以如何让学生理解并且深刻感悟呢?

在课堂中我采用了让大部分的学生说的方法来感悟,但在课堂中也发现了学生不能用规范的语言来表达,这些都是由于学生对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想“几里面有几个几”没有深刻理解与掌握。

那如何来使学生不仅会说,而且理解其中的意思呢,我觉得可能动手操作,经历一个建模的过程,这样学生才会有深刻的感悟,才能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真正含义。

练习中虽然显现了层次性与思维性,但我觉得对练习的利用还不够到位,如果可以根据一个或者两个练习把今天所学的内容包含在里面,这样效果会更好。

还有如何对练习进行有效反馈也是我课后所思考的,是应该教师挑选几个学生的作业进行反馈,还是让学生自己上台来讲?

怎样的形式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呢?

我想在以后的课堂中可以把这两种方式都尝试一下,然后根据效果来进行选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起诉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