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51469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39.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学原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美学原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美学原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美学原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美学原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美学原理.docx

《美学原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学原理.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美学原理.docx

美学原理

美学原理

美学原理

导论美学原理课程简介

第1节美学原理课程的基本特点和主要目的

1、美学原理过程的基本特点

(1)理论学科与实践学科的统一

(2)事实研究与价值关怀的统一

(3)理论理性与审美理性的统一

2、美学原理课程的主要目的:

(1)让学生们掌握基本的美学理论知识

(2)通过课堂内外的训练提高审美能力,特别是艺术鉴赏能力

(3)树立审美理想,初步养成审美人生态度

(4)培养比较高雅的审美情趣

第2节美学原理课程的主要论题

1、美学原理课程内在地要求探讨的论题

·美之本质和特性

·美之类别和形态

·美之根源和特性

·美之结构和过程

第1章美学学科概观

引言美学的形成

1、中西美学思想的出现

(1)西方美学思想的出现

西方美学思想最早出现于前6世纪的毕达哥拉斯派那里。

该派早期代表人物们的主要美学观念和学说有:

和谐说,宇宙和声说或天体音乐说,美在对称和适当比例,球是最美的立体形,圆实最美的平面形,音乐净化灵魂。

此后,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和苏格拉底等都阐发过一些美学理念或学说。

·赫拉克利特美学观念:

对立造成和谐(或和谐在于对立面的统一),美丑相对而言。

·德谟克利特美学观念:

美在于对称,适度和谐,艺术起源于模仿,艺术环境和需要产生。

·苏格拉底:

美益同一说(功用即美,美即功用),艺术应描绘心灵。

·柏拉图第一个使西方美学思想趋于成熟、他撰写了西方美学史中第一部美学专著《大希庇阿斯》,在《伊安篇》、《会饮篇》、《斐多篇》、《费德若篇》、《国家篇》、《法律篇》等对话录中论及诸多重要美学问题。

柏拉图主要美学学说:

·关于美之本质的美本身说(或美观念说)

·关于审美方式的回忆说

·关于审美过程的审美阶梯说

·关于审美心态的审美迷狂说

·关于艺术创作源泉的灵感说

·关于艺术与现实及真理关系的二级摹仿说或影子之影子说

·关于诗艺功能的诗人二罪状说

(2)中国美学思想

中国美学思想最早出现于前8—7世纪成书的《尚书》中。

此后,春秋末年成书的《左传》、《国语》、《老子》等典籍中都包含一些美学命题。

《左传》中美学命题:

①魏绛:

乐以安德。

②季札:

哀而不愁,乐而不荒③晏婴:

和与同异。

《国语》中美学命题:

①伍举“无害为美”;“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小大、远近皆无害焉。

”②伶州鸠:

“政象乐,乐从和”③史伯:

“声一无听,物一无文。

《老子》中美学命题:

①美丑相对:

“天下皆知美为美,斯恶矣。

”②大道不可表现: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③艺术有害人生: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

孔丘第一个使中国美学思想趋于成熟。

孔丘的主要美学观念和学说:

·关于艺术的人生功能的诗兴乐成说: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

·关于艺术的社会功能的兴观群怨说: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论语•阳货》

·关于艺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的文质彬彬说: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

·关于艺术表现尺度的中和说: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八佾》

·关于艺术理想的尽善尽美说:

“子谓《韶》:

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

尽美矣,未尽善也。

”《论语•八佾》

2、美学学科在西方的形成

关于美学学科的形成,主要有两种说法:

(1)鲍姆加登1750年出版《美学》,标志着美学学科的形成(多数美学家认为)

(2)维科1725年出版《新科学》标志着美学学科的形成(克罗齐《美学的历史》)

此外,个别英美美学史家认为,舍夫茨伯利1711年出版《论特征》标志美学学科的形成。

美学学科是在18世纪前期创立的。

第1节美学在哲学体系中的定位

1、西方哲学家们论美学在哲学体系中的地位

亚里士多德:

诗学(美学)在其哲学体系(理论哲学、实践哲学、创制哲学)中属于创制哲学。

康德:

判断力批判(美学)是联接理论理性批判(知识学、形上学)与实践理性批判(伦理学)的中介。

谢林:

艺术哲学(美学)居于其哲学体系(理论哲学—实践哲学—自然目的论—艺术哲学)的顶层。

叔本华:

美学在其哲学体系(形上学—自然哲学—美学—伦理学)中处于第三位。

黑格尔:

美学或艺术哲学在其哲学体系{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主观精神论

—客观精神论—绝对精神论<艺术哲学—宗教哲学—元哲学>)}中处于第三层次第三阶段第一环节。

克罗齐:

美学在其哲学体系(美学—逻辑学—经济学—伦理学)中处于底层

2、美学在哲学体系中的定位

我们把哲学分为形上学、现实哲学和精神哲学三个部分。

美学是精神哲学中的一个分支,它以形上学为深层基础,以知识学和语言哲学为直接基础。

美学的特殊性在于它并非一个单纯的哲学学科,而是哲学与艺术学交叉而成的一个学科。

第2节美学体系的构成

1、当代中国美学研究者们论美学体系的构成

大多认为美学应包括美论、美感论、一般艺术论和审美教育论。

2、当代美学体系的构成

美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美学包括美学原理、美史学和应用美学三大板块,狭义的美学仅指美学原理。

美学原理又包括元美学、审美哲学(含审美存在论或审美形上学,审美认识论或审美知识学,审美评价论或审美价值学)、审美心理学、审美社会学、审美教育学、艺术哲学。

美学史又包括西方美学史、中国美学史、东方美学史、其他美学史(如非洲美学史)等。

应用美学又包括三个部分:

(1)艺术美学(含建筑美学、园林美学、绘画美学等)

(2)工艺劳动美学(工艺美学或技术美学、劳动美学)(3)日常生活美学(含烹饪美学、服装美学等)。

第3节美学的研究方法

1、古典美学研究方法

·哲理思辨(德国学院派体系哲学家们)

·经验归纳(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们和法国启蒙哲学家们)

·历史考察(某些研究过美学史的美学家们)

·社会调查(某些从不同国家或民族、时代或时期的社会审美现象中寻找材料的美学家们)

2、现代美学研究

·心理实验(德国实验美学开创者费希纳,心理学美学家们)

·语言分析(分析美学家们,英国摩尔)

·现象学(现象学美学家们,胡塞尔)

·解释学(解释学美学和接受美学等流派的代表人物,德国伽达默尔)

3、当代美学研究方法

·信息论美国申农

·系统论

·耗散结构

·模糊美学

 

第2章美之本质和特性

引言美之语义解析

1、词源学含义

(1)在古代汉语中的词源学含义

在古汉语中,“美”的词源学含义是“羊大”(见许慎《说文解字》)

另一种说法,“美”的本质是象征一个人“头插雉尾手舞足蹈”。

(2)在古希腊词语中的词源学含义

在古希腊语中,“美”的词源学含义主要是“好”(有益)、“秀丽”、“善良”。

在两种最古老的成熟语言(古汉语和古希腊语)中,“美”原本都有好处、实利的语义。

2、日常语义

在现代中国人的日常语言中,“美”主要有三种语义:

(1)生理学的语义,表示感官满足。

如“美味”、“美酒”

(2)伦理学的语义,表示道德赞赏,如“美德”、“美言”

(3)美学的语义,表示审美肯定,如“美人”、“美景”

第1节美之本质

1、哲学家们的美之本质说概观

(1)侧重于从客观方面立论的美本质说

·毕达哥拉派的和谐说

·柏拉图的美理念(本身)说

·阿奎那的上帝寓居说

·狄德罗的关系说

·伯克的可爱性质说

·黑格尔的理念之感性显现说

·叔本华的意志之适当客观化说

·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生活说

·丹纳的主要特征说

·宗白华的生命形式说

·蔡仪的典型说

(2)侧重于从主观方面立论的美本质说

·卢克莱修的快感说

·鲍姆加登的感性认识完善说

·休谟的快乐说

·康德的特殊心意状态说

·克罗齐的直觉表现说

·桑塔雅纳的客观化快感说

·朱光潜的情趣意象化说

·范寿康德积极感情移入说

(3)美学家们的美本质说的四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

客观外向视角。

以物观物,由物及物,如坐山望天。

阿奎那、黑格尔

第二种类型:

客观内向视角。

以物观我,由物观我,如坐山望树。

狄德罗、伯克、丹纳

第三种类型:

主观外向视角。

以我观物,由我及物,如坐槛望山。

鲍姆加登、康德、桑塔纳

第四种类型:

主观内向视角。

以我观我,由我及我,如坐槛望屋。

休谟、克罗齐

2、美之本质与人之本质

(1)哲学家们关于人之本质的诸种说法

①理性动物说。

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西塞罗、康德等

②道德动物说。

如孟轲、荀况等

③社会动物说。

如亚里士多德(人是政治动物),马克思(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等

④生成说。

如海德格尔、萨特

西方思想家们探究人的本质的视角可以归纳为四道:

认知能力、道德能力(或实践能力)、生存方式、生存状态。

(2)人之本质解析

·我们从认知能力与道德能力相统一的视角来考察人的本质

·从认知能力角度看,人的本质属性有自明性(或自觉性)、构造性、创造性、独创性等。

·从道德能力角度看,人的本质属性有自主性、自律性、利他性、超越性等。

合而言之,人的本质是自由创造能力与自由意志能力的统一。

(3)美之本质与人之本质的关系

审美活动(包括创作、欣赏和评论)是实现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重要方式。

它实现的是人的本质力量中自由创造的方面。

美之本质就是人的自由创造本质的感性升华。

“感性”意味着不是抽象地、理性地实现人的自由创造本质。

“升华”意味着不是转移或发泄人的自由创造本质。

(4)美之本质与社会实践的关系

社会实践的根本特性是自由性,而美之本质正是人的自由创造本质的一种显示,因此,美之本质与社会实践的根本特性是一致的,美是社会实践的最高级的产物之一。

人类最初是在社会实践特别是在劳动中实现其自由创造本能的,其中包含着一些具有审美意蕴的情形,这就是美之起源。

附:

当代中国美学界关于美之本质的争论

1950年代后期,中国美学界关于美之本质出现了一场广泛热烈的争论,在这场大争论中,形成了四种有影响的学说:

①以蔡仪为代表的客观派持典型说

②以吕荧、高尔泰为代表的主观派持自由说

③以朱光潜为代表的主客统一派持意境说

④以李泽厚为代表的社会实践派持本质对象化说

第2节美之特性

1、具体可感性

(1)含义:

具体可感性意指美可以为人的感觉所感知,或者为人的感情所体验(或意会)。

(2)类别。

具体可感性包括:

可见性、可闻性、可体验性(或可意会性)、综合可感性(上述三者中任意二者或全部的综合)

(3)视觉和听觉成为审美感觉而触觉和嗅觉未被当作审美感觉的原因。

视觉和听觉是高级的、认知性的感觉,不会磨损、消耗对象,触觉、嗅觉、味觉被认为是低级的、实践性的感觉,会磨损、消耗对象。

个别美学家(如赫尔德)认为触觉可以成为审美感觉。

一些香水师力主嗅觉也是一种审美感觉。

在鉴赏雕塑是,触觉可以辅助视觉,因此可称为一种审美感觉。

就嗅觉不直接导致对象的磨损和消灭而言,它像视觉、听觉一样可能成为审美感觉。

附:

温柔的美学意蕴

温和柔原本是两种单纯触觉。

但当它们含在一起时,却成为一种审美感受(特别是关于情感的审美感受)。

这种情形表明:

第一,触觉是可能成为审美感觉的。

第二,单纯的审美感觉可以借助感觉的心理机制转化为综合的审美感受。

2、非实利惬意性

(1)含义:

非实利惬意性意指美虽然不能给人带来任何实质性的好处,却令人愉快、惬人心意。

(2)类别。

非实利惬意性有四个层次:

感觉的愉悦或悦耳悦目、情感的愉悦或悦情悦意、理智的愉悦或悦智悦思、灵魂的愉悦或愉灵悦神。

(3)原因。

美学家们关于美的非实利惬意性的原因提出了多种多样的说法:

·休谟的同情共感说(或想象分享说)

·伯克的社交本能说

·康德的自由游戏说

·利普斯的同情说

美具有非实利惬意性的根本原因在于审美形式超越实用形式而又与人类的感知模式一致(优美)或能够满足人类好奇心和刺激欲(壮美)。

3、主客间性

(1)含义:

主客间性意指美既不在于单纯的客体属性也不在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