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行散记》读后感15篇Word文件下载.docx
《《湘行散记》读后感15篇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行散记》读后感15篇Word文件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当然,在游记中,我更多的,是领悟到湘西人的纯朴心灵。
书中,描写了许多水手,每一个水手,都让我感到由衷的敬佩。
他们,做着最辛苦的工作,却只能拿到最微薄的工资。
水手这样的工作,是危险系数最高的工作,他们用的是最多的力气,而且,他们不仅是靠着力气,他们甚至是拿着性命去拼啊!
在船上,死了人,对于船上的人来说早已习以为常了。
水手们从当上这个职位起,就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就算是这样,他们也任劳任怨,因为他们,担当的是全家的生活。
他们,有着最纯朴的心灵。
文中,还有一个特殊的职业——妓女,说到妓女,可能许多人都会鄙夷万分。
可是我们却不知道妓女背后的故事。
因为她们的丈夫早已死去,全家重任就压在她们的身上。
出于走投无路,才当上了妓女。
在她们饱受白眼时,又有谁知道她们背后的苦衷呢?
飘渺的橹歌声中,扬起的是最真实而美丽的生命。
湘西人最纯粹的人性,深深留在我的心里。
《湘行散记》读后感3
读过沈从文的《湘行散记》后,我对湘西有更多的解。
虽然我从未去过湘西,但却在书中体验到不一样的湘西。
生在南方的我,对湘西的解甚微。
在我眼中,湘西是一个充斥着原始神秘的地方,那里有神奇的巫术、蛊毒、赶尸术等,神秘莫测,奇幻怪诞。
在地理书上接触到的湘西是;
地理位置偏远,土地贫瘠,矿产丰富。
有人说千百年前的陶渊明写下的《桃花源记》,描述的“桃花源”便在此地,那时候的桃花源是一个与世隔绝之地,而如今,湘西的交通条件大为改善,但在现代的经济技术高速发展的条件下,湘西的生产,建设,教育,文化还是远远落后的。
在《湘行散记》中,沈从文记录着他在船上的所见所闻,他由武陵过桃源时,遇见一个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这位朋友是一个渔夫,但是却戴着一顶价值昂贵的帽子,这是能引起妇女们的注一件稀罕物。
我对这个人物的印象较为深刻,他是一个粗俗中又带着些优雅的渔夫,很有特色。
这个戴着水獭皮帽子的男人对一切满不在乎,是个爱玩字画也爱说野话的人,但他却是真性情,懂得的道理也多。
虽然这个“水獭皮帽子”仅三十五,但是却有着自己的追求和思想,这是让我觉得值得关注的。
在《湘西散记》中,引起我的关注的还有那些水手和妓`女。
水手们不畏惧生死的精神对我有很大的触动,常年漂泊在外的经历让人不禁黯然,离开家人,在江河上与水共生。
他们常年在外头漂泊,缺乏情感寄托,便对吊脚楼上的妓`女产生深深的情意。
《湘行散记》读后感4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是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许多年前读沈从文,是《边城》里的翠翠和傩送,是夜晚伴着虎耳草的清香入梦的爱情。
如今再读沈从文,却是字里行间满溢的爱和尘世烟火气息里的宁谧与惬意。
《湘行散记》作为沈从文最富代表性的散文集,收录了沈从文最经典的散文和他写给张兆和的信件。
与沈从文走在湘西小城的字里行间,水手们的野话,吊脚楼的风韵,落水的候选水手荷荷的哭声,行舟水上吃的鱼,南方薄薄的积雪,每一个物事,都是日常生活里的平凡,却是在平凡里透露出安详的幸福和暖意。
在写这些信件的时候,沈从文刚与张兆和新婚四个月,母亲重病,沈从文回湘西看母亲,在分离的行船上,他动笔写下了这些字。
人间自是有情痴,更何况张兆和对于沈从文,是多年的执念和恋恋不忘。
当年在他的课堂上旁听的学生,萦绕在他的梦境里多年,如今终于成为了他的妻子。
但新婚燕尔,却要遭受近一月的分离。
“你只瞧,如今还只是四分之一的别离,已经当不住了,还有廿天,这廿天怎么办?
!
”
那些浸着摇橹人的歌声跋山涉水到达张兆和身边的信纸,一封接一封,透着沈从文浓情的蜜意。
“你不要为我难过,我在路上除了想你以外,别的事皆不难过的。
”在南方清明如玉的水里行船,是归途亦是离途,他向着暮年病重的母亲归去,心中却念着远在北地的爱人。
是爱人温暖的手掌,泛着浅浅笑意的唇边,带着他绻绻的爱的温婉女子。
可是如今,他在行船上,他盼望归途,也渴望离途,只是那船,度日如年。
《湘行散记》读后感5
第一次读沈老的作品是他的小说《边城》,那如抒情诗般行云流水的文字深深地镌刻在了我的心底。
时隔三年,我再度捧起了沈老的作品《湘行散记》。
刚读几页,一种莫名的喜悦之情便油然而生。
是的,是那种故友重逢的欣喜与感动!
还有谁能像沈老这般笔触柔软地如春天里盛开的第一朵桃花,如云气氤氲下蜿蜒流淌的河水?
林语堂说过,没有什么目的心的阅读最快乐。
沈老的这本书恰如一副装帧精美,引人入胜的水墨画,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引领着我们进入一种清新淡雅的境界中去,忘情欣赏并不自觉地陶醉其中。
不会带有任何的功利色彩,一切都是那么地自然,生动。
沈老笔下的岩壁、石窟、码头、河流、水手、小船、落日、云影都微微地敷上了一层闲适淡然的色彩,悠悠地在宣纸上行走。
仅有黑白两种主色,却晕染出多层次的质感。
墨黑纸白,画面澄明清澈,简洁美丽。
景物灵动,俊秀轻盈,宛如走入画中,但又是那么真实。
在《桃源与沅州》中,桃花、竹林、兰芷、女子、游客、水手皆一一入得画来。
看落花飞散水月旁,人世几多沧桑,只身徘徊,迷途上,回头望。
沈老在淡墨轻描中,不经意地流露出了自己的悲悯和反思。
看似处处有着落,却又处处不留痕迹。
任人目光在画卷流离,思绪兀自在“留白”的艺术下慢慢沉淀。
蜿蜒流淌的河水是这副画卷的主旋律。
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
《鸭窠围的夜》中那些“黛色如屋的大石头”“高大壁立的山”“山头上的小小竹子”“两山剩余一抹深黑,赖天空微明为画出一个轮廓”以及“两岸高处去水已三十丈上下的吊脚楼”,为我们展现了一副月半弯,云墨染,竹枝流水相缱绻的美丽画面。
绿波粼粼青山高,船帘静处歌声轻,这不正是南唐画家董源笔下的《江堤晚景》吗?
画面清丽动人,使人“仿佛触着了这世界上一点东西,看明白了这世界上一点东西,心里软和得很”。
《湘行散记》读后感6
沈从文其人:
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便开始文学创作。
其代表作品《边城》,《湘西》,《长河》等使其跻身中国最优秀作家之列。
人生阅历丰富,经历坎坷,早年投身行伍,后又执教于青岛大学、西南联大以及清华大学等知名学府。
同时,他在历史考古领域中颇有建树,晚年完成的专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在中国物质文化世上占据重要的地位。
沈从文其情:
想必读者对沈从文先生的情感经历比较了解,其感情故事也颇为引人关注。
从执教吴淞中国公学开始,便爱上自己的学生张兆和女士。
张家四小姐可谓出身名门,大家闺秀,修养学养甚高。
沈先生完全沉浸在对张兆和的爱慕之中,用情不可谓不深,用心不可谓不诚。
最终在沈的执着追求的过程中,张被打动,终成就了一段佳话。
《湘行散记》其书:
前面是对沈先生基本情况的介绍,网络上随处可见,并不十分难得到。
我素来敬仰沈先生,也读到过不少他的文字。
其中也包括这本著作,有些感悟,写上几百字作为自己的读后感与推荐的理由。
沈先生是湘西凤凰人,湘西对我其实是个神秘之地。
这本书就是他回到湘西一路的见闻感触,以及触发的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
这本书中用词诚恳简洁,很多词语的使用贴近生活,有非常强烈的代入感。
对人物的刻画仔细深刻,人物的形象突出,寥寥几笔,人物鲜明的性格特点便跃然纸上。
对沿途景色的描写更是清新别致,仿佛置身其中。
整部作品乡土气息浓厚,不但展示了湘西的人文地理特色,同时也写出了对自己故乡的历史、现实和未来的理解、感慨和忧虑。
沈给了我们一张由云彩做成的飞毯,带着我们领略至美湘西。
“我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地方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纪的人。
《湘行散记》读后感7
在“辰溪的煤”中沈讲了一个简单的故事,简单叙述,毫无修饰,像那苦命人的生命如草芥一般糟蹋在社会的现实里。
故事讲完后沈说读书人不配说“同情”而应当“自愧”。
因为这些人生命的'
庄严,读书人是毫不明白的。
读了这我想了好久,在那个社会背景下,我同意沈的说法。
即便是在现在我依然与沈有所契。
是的,一个人的经历给一个人感受,经历之外的人唯有一声感叹,仅此而已,别无其他。
沈从文与张兆和为夫妻五十多年,张后来感叹自己不全然理解沈,这不能不是个很好的佐证。
张出身名门,从小按部就班的上学,生活。
不曾为生计奔波,也不曾与下层人民亲密接触过等等,都注定她感受范围是无法与沈达到同一个高度的。
沈曾在“湘行书简”,给张兆和写的信里里写道:
“因这些曲子我还记起了我独自到锦州,住在一个人的旅馆中的情形,在那旅馆中我听到一个女人唱大鼓书,给赶骡子的客人过夜,唱了半夜。
我也一人便躺在一个大炕上听窗外唱曲子的声音,同别人笑语声。
这也是二哥!
那时节你大概在暨南读书,每天早上还得起床来做晨操!
命运真使人惘然。
”两种命运就连沈自己也感觉不可思议。
《湘行散记》读后感8
他追求湘西干净纯粹相融相合。
上天,你为何要这样无情,对待这样一个无欲无求的文人?
这是我读《湘行散记》时一直在心中的谜团。
沈从文先生14岁时投身行伍,浪访湘川黔边境地区,他一生还撰写《边城》《长河》,笔下勾勒人性美,生活美,这些故事原本基本上都发生在山重水复的湘西,朴实,平凡好似一层纱般的薄雾,盖去作者的苦,也给故事本身披上朦胧美的面纱,从这个故事自身的唯一与独特,加之作者创造的非凡,构造它。
他对它情有独钟,除去自己对家乡的深沉思念。
沈从文先生谈到自己说,自己从不遵循君子道德之路,唯有艺术家的探幽烛微的勇气。
他也就是凭这些对山、水、家乡,更是对湘的感情,好似无情地,被分割到另一个世界,他没有其他想法,他只是向往世外的生活,看似“玩世不恭”。
沈先生啊,你为何这么“大费周章”呢?
你把情寄放于山水之间,你不知名利,更不图,你不晓政事,从古至今的文人们都面临,甚至是面对这样艰难的选择。
现在诞生核心价值观,可你看看有多少人是真正领悟并做到。
施蛰存先生说你身上还有着“茵汉”混血青年的某种潜在意识的偶然奔放。
这一个,我茅塞顿开,现在成天享乐追求幸福的人是越来越多,还是让国家富强,名族振兴,这不是事与愿违吗?
沈从文先生至少有着清正,乐观的品质,即使他看似贫困潦倒,他同样高尚,他已经与这个世界融合,这篇散文诠释情感,沈从文先生从苦到幸福,是他与湘西、山水,更是家乡,坎坷人生的默契。
这样的文人是唯一的,他能渡过他的坎坷人生。
《湘行散记》读后感9
断断续续读了一些散文,其中沈老的文字最能打动我。
他不像余光中左手掌纹,不像汪曾祺生动有趣,不像老舍温文尔雅。
沈老的文字节奏明快,句式简短,三五个字就是一句话,会自然而然地从口里跳出来。
一条河水长又长,从屈子到民国,历史反反复复,多少政权光辉一时却潦潦收场,多少风云人物叱咤风云又灰飞烟灭,唯有沅河上那些砥砺岁月的水手和他们粗鲁的话语历经多少风雨洗刷还带着一些原始的味道。
无论走的多远,总有一个地方羁绊着我们。
几十封书信,句句无不殷切的想回家,回到那个有火炉炊烟,有兄弟姐妹,有欢声笑语的熟悉场景。
有时候一天写几封信,写信的人边写边想看信人的心情,这时那个少年嘴角一定是微笑的。
而有人一下子收到一大包信时,肯定也很幸福。
木心说“从前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慢,一切都慢,所以可以保留好久,连想家的味道也久久萦绕在这江水之上,奔流万载从不会变了味道。
越是喜欢,便越是向往。
如果可以选择,我最想生活在唐朝,另一个便是民国。
在那个战乱的年代里,沈老能在河上漂泊几年而生存下来,很多归功于湘乡这片土地教给他的知识,而这些东西是在课堂里永远学不到的。
那些淳朴的人,那些贫穷的生活,那些动荡不安的日子,在沈老的文字里一切都镇定从容,就连打架也是那么仗义讲理。
不论是八岁就杀了人的水手,还是见到无数人在自己面前死去,沈老就像一个历史记录者,不偏不倚,用手中的三寸笔记下了这些历史上上演过无数次的场景,字里行间透露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对沈老,始于才华,忠于才情,陷于人品。
《湘行散记》读后感10
那山、那水、那人
哟男子,讲粗口,空灵的歌声口橹。
山连山的水被打回曲连水,有山有水块,江洗衣妇脸红了,掩面连接到橹歌,歌声不歇,水波纹永远,湖南桃源罢!
沈从文在1934年回到家乡,给了我这样简单而美丽的想象。
这是家乡写下了湘西的朋友,湘西的水手,湘西的夜晚,湘西的水...已经十多年没有回到湘西了,家乡仍然没有改变——但又改变了,那个人有些离开了,那个城镇改变了一张脸...为什么!
人们还是那么的单纯和慷慨,但是背后的笑声却充满了悲伤!
只有水手。
16年前沿河一半的码头,都装满了高大的油轮。
宽阔平坦的河流,整洁的码头,来来往往的水手,用朱红,水银,苎麻,布料...填满了。
不管那天多么喧闹,是夕阳残留的一抹深紫,是那首飘动的小曲,是多么壮观难得。
看看16年后的今天!
河岸支离破碎,船只被捆绑在一起,并被标记为”出售”。
水手买船!
多么荒凉!
当大方的爱笑组成了坚强的年轻哟,现在成了重量货争论的瘦小男孩!
为什么?
是什么让桃园镇屈服了!
悲愤过后,只能无奈地惊呼:
“时间命运弄人”.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钢铁船启航,谁会用小船运货?
这就是“生命”的苦味,欲望和悲伤是非常神圣的。
我们不值得用金钱或任何其他手段来渗透他们的命运,扰乱他们应有的悲伤和欢乐。
人们不得不放手,所以他们又开始笑了,只是有点痛苦。
20世纪30年代面临着几年后仍面临着,你看在中国的江南,拥有一批鸬鹚渔民放入水中,在竹筏蒿住宿,光着脚丫,卷起裤腿,双脚暗,声音响亮一动一吼,飞溅,畅快的歌曲。
鸬鹚出来的水一会,绑脖子卡肥美鲜鱼。
它属于南方精湛的“鸬鹚”,它是不可到达的,但历史的潮流,被淘汰了罢!
那山仍是那山,那水仍是那水,那人却不是那人。
岁月没有蹉跎,物是人非。
幸运的是,湘西的水手,还能在中国历史还是哀乐中唱上一曲橹歌。
《湘行散记》读后感11
沈从文一生坎坷,我对他印象最深的是他对自己的发妻的追求。
那份校园爱情的淳朴,如果他追求的湘西干净纯粹相融相合。
沈从文先生在谈及自己说,我从不遵循君子道德之道,只有艺术家的探幽烛微的勇气。
这一瞬间,让我想到了某位来自中亚碎叶的胡风男子,那位仰天大笑出门去的不羁男子,那位举杯邀明月的孤寂男子,沈从文先生似乎也是这样一种融合,诠释着绝对的自我和如水的细腻。
在人们日益严重的追求幸福却不追求快乐的今天,我以为,沈从文先生应当是寄情乡土但是穷困潦倒的清高文人形象。
《湘行散记》读后感12
《湘行散记》和《湘西》可以同小说《边城》和《长河》互文理解,它们都是作者两次重返湘西所得。
迥异于小说“牧歌氛围”“乐观超越”,散文饱含沉甸甸的责任意识――面对一种特殊的历史场域,追溯神性生命的始终,透过表层的血与泪,体验一份人生的庄严。
统摄到作者巨大悲悯情感下的书写与反省,是将尖锐的问题与社会矛盾,融汇在人事的叙述中。
《沅陵的人》、《沅水上游的几个县份》、《桃源与沅州》等反思“文明”与“堕落”...的复合关系,《凤凰》、《一个多情水手与一个多情妇人》沉醉在爱的憧憬里流露出对爱的毁灭性的隐忧,《虎雏再遇记》、《箱子岩》感动于原始生命的力量同时也流露原始生命活力无从改造与转移的忧惧感。
由五四时期兴起的中国现代散文,至30年代,创作多以小品形式为主。
收入《湘行散记》、《湘西》中的散文,既能各自独立成篇,又从总体上具有内在的整一性。
这种散文长卷的独创,发展散文艺术的表现形式,开拓散文创作的意义空间。
《湘行书简》由一组信札集成,是《湘行散记》的母本。
1934年,因母亲病危,沈从文匆匆赶回湘西。
行前,他与夫人张兆和约定,每天给她写一封信,报告沿途所见所闻。
这组书札,便是践履这一约定的产物。
《湘行散记》便是根据这些书信积累的素材写成的。
从《湘行书简》到《湘行散记》,为我们提供一个从材料到创作的极好范例。
那些记录他们彼此思念的文字是作者性格和情绪的真实写照。
书简一方面拥有追求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散文作品所不具有的自由,可以由此洞悉作者当时的处境以及内心的矛盾苦闷;
另一方面,在水火刀兵三灾六难中保存下来的书信,更是对历史以及作者所创作的小说、散文的一个有力佐证。
《湘行散记》读后感13
《湘行散记》中的《云南看云》让我着迷。
沈文从先生在文中大量运用了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把云南的云写得变化多端,把云的美丽迷人,出神入化地描写了出来。
沈先生通过对云南美丽的云的欣赏,发出了对当时社会风气深深忧虑的感叹。
“大部分优秀的脑子全都被法币弄得昏昏的,失去了应有的灵敏与弹性。
”国难当头却“熙熙攘攘,皆为利往,挤挤挨挨,皆为利来”。
他们计较着毫厘之间的金钱利益,而不曾抬头看一眼多彩的云朵。
而今,人们早已脱离了战火和贫穷,社会安定,生活富足。
然而,每日挑灯夜战的学子;
傍晚走出地铁站的疲惫的人群;
午夜还在打工的年轻人以及花天酒地应酬中的人们,和沈先生文中描写的形形色色只追求“法币”的人事状态多少有些相似。
云南的云“完全是水墨画,笔调超脱而大胆”,“天上一角有时黑得如一片漆,它的颜色虽然异样黑,给人感觉竟十分轻”。
这些语言生动、真实地写出了云南的云的特点,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奇异的风景画。
沈先生通过云南的云启示我们要有“崇高的情感,去追求美丽而伟大的目标,不要甘心堕落,在国家危难时,更要挺直腰板,抗战到底。
我们不止要为了生活而奔忙,还要心怀“诗和远方”。
停下脚步,去听一场讲座,去书店转上一天寻一本好书,安安静静坐下来看一场演出......。
“去追求一个美丽而伟大的道德原则”,去想想我们肩负的责任,能为社会做点什么。
《湘行散记》读后感14
在图作品馆闲逛着,目光无意间瞄到了一本《湘行散记》作品,呵呵,久仰沈老先生的大名,却从未读过他的作品。
好吧,就从这本开始吧。
翻开作品本,一股古香古色的气息立即涌了过来,细腻的笔触,精简的图画,吸引着我继续前进。
作品中描写的背景是湘西。
在这里有流淌着的清澈的河水,有听过之后一生也忘不了的橹歌,有爱说野话却勇敢有力的水手;
有可爱纯朴却沦为的妇女;
在这里你还能见到古老的西兰卡普织锦;
品尝到地地道道的苞谷烧酒和糯米粑;
听到粗犷纯朴的情歌和号子声;
能赶上哭嫁的媳妇背亲的队伍;
见到热闹非凡的赛龙船。
到底是古镇,一些古老的土家族习俗还没有被现代文明迅速地淹没到无处寻觅踪迹的地步。
镇上人家有在沿河居住的,也有像星星一样散居在沿河山上的,河岸两边的吊脚楼高高低低,错落有致。
沈老先生真是擅长用极为精简的笔墨勾勒出湘西的山水人物。
在他的笔下,人是鲜活的,景是生动的,物是立体的。
哇哇,如此美景,如此纯朴的风俗,怎不令我向往呢?
想找个机会去湘西,亲自去体验这样如天堂般的地方。
读沈老先生的文章,使我了解湘西,挚爱湘西。
字里行间,我能够感觉到沈老先生那份热爱生活的情感。
沈先生年少即投身行伍,随辗转川黔湘边境,吃过苦,也阅尽了社会的黑暗。
然而他对生活还是如此热爱。
而我们呢,天天在工作学习中忙忙碌碌,只知道叫苦叫累,我们或许忘记了去发现身边一切美好的东西,所以,我们失去了太多。
因此我们得端正生活态度,用心去感受这个世界。
敞开自己的心灵,虽然我们对于漫长的历史只是毫不起眼的一部分,但我们却是自己生活的的主人。
我们可以选择热爱生活,在自己习惯的生活里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去追逐理想。
《湘行散记》读后感15
我其实并不喜欢看沈从文的书,因为我觉得他写的作品都是关于以前旧社会的,我不认为以前的旧社会有什么好写的,如果不是老师要求,我是绝不会看的。
我不情愿地发誓阅读,却心情复杂地合上了书,心中百感交集。
虽然我以前不喜欢沈从文写的作品,但我不得不承认,他写的《湘行散记》太妙了!
《湘行散记》主要写了沈从文在湘西的所见所闻,由于沈从文走的是水路,书中的大多数见闻都与水边人物有关。
在这些地位卑微的人物身上,拥有着沈从文对人性的思考。
书中的人物虽出生卑微,但他们身上都有着质朴本真的人性之美。
让我记忆深刻的是戴着水獭皮帽子的曾芹轩,此人虽用语粗俗野蛮,但他的行为却是粗中有细,十分有礼,连沈从文都觉得曾芹轩算得是个妙人。
此人重情义,可以为沈从文送行而大清早从热被中脱出,冒着大雪沿河追着小船,大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之感。
此人爱好古玩字画,收买了数量可观的字画铜器和瓷器,可是并不如何稀罕。
他本有幅文徵明的山水画,却被他卖了300块钱,只为给一个小娼妇点蜡烛,真是个奇人。
书中这样的人物还有很多,他们都是小人物,但身上都有人性的闪光点。
他们身上的故事满足了我们的好奇心,也让我们在读的过程中反思人性。
《湘行散记》向我们展示了底层人物那真实的人情之美和湘西美丽的风景,是一本让人爱不释手的书,我强烈推荐大家去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