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有一说一》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507168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9.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有一说一》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有一说一》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有一说一》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有一说一》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有一说一》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有一说一》Word格式.docx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有一说一》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有一说一》Word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有一说一》Word格式.docx

slivelihoodTVnews,newmediaenvironment

目录

摘要......................................................1

Abstract..................................................1

关键词....................................................1

Keywords..................................................1

第1章绪论...............................................3

1.1相关概念.......................................................3

1.2研究背景——新媒介环境.........................................3

1.3本文研究重点...................................................4

第2章《有一说一》的创建与发展.............................4

第3章《有一说一》节目浅析...............................5

3.1《有一说一》的亮点所在.........................................5

3.2《有一说一》的不足之处.........................................9

3.3影响因素分析.................................................10

3.4《有一说一》发展面临的问题....................................12

第4章对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发展的建议......................13

结语.....................................................15

谢辞.....................................................16

参考文献.................................................17

 

第1章绪论

1.1相关概念

所谓“民生”,是指平民百姓的生计。

在我国,关于“民生”一词的叙述最早可上溯至《左传·

宣公十二年》中的“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而在新闻界,“民生新闻”的雏形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晚报、都市报上百姓所喜闻乐见的市井新闻。

尽管1995年北京电视台《点点工作室》已经开始在节目中融入电视民生新闻的特质,但真正引领电视民生新闻节目风气之先的是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的《南京零距离》。

以2002年《南京零距离》的诞生为标志,电视民生新闻在我国的发展走过了十个年头,尽管对其定义和内涵仍存在不同见解,但电视民生新闻平民化的传播理念和“以民为本”的价值取向却是业界公认的。

而在国外,与我国的民生新闻相对应的是1990年左右在美国提出的所谓“公共新闻”。

“公共新闻”在美国又被称为“公民新闻”,其特点是新闻报道与媒介活动相结合,新闻传播者在报道新闻事实的同时,还以组织者的身份介入到公众事务中,发起公民讨论,组织各种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使公共问题最终得到解决。

在寻求新闻的社会价值方面,“公共新闻”与我国的“民生新闻”有共通之处,相对成熟的西方“公共新闻”体系有值得学习和借鉴之处。

1.2研究背景——新媒介环境

所谓“新媒介环境”,是与传统媒体为主导、单向传播为主要方式的媒介环境相互区别的全新的媒介生态环境。

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类进入了真正意义上大众传媒时代,信息传播的渠道变得更为丰富。

以网络为主要平台、以社交网站和微博为主阵地的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赋予了新媒介环境交互性强、传播速度快、传播内容自由随意的特性。

而就像当初拥有活动影像的电视的诞生对报刊带来巨大冲击一样,资源内容更为丰富的网络媒体和获取信息更为方便快捷的手机媒体正在冲击和影响电视媒体。

在新的媒介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所面临的挑战是空前的,电视民生新闻需要注入全新的活力和动力来继续发展进步。

1.3本文研究重点

《有一说一》是江苏广电总台新闻中心旗下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自开播以来在媒体竞争异常激烈、同类节目林立的南京取得不俗的收视成绩,这本身就是对其节目质量的一种肯定。

《有一说一》的成功离不开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相对繁荣的整体局面,也离不开在同类节目竞争中汲取的经验教训和总结提高。

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对《有一说一》节目的分析也是对整个民生新闻节目全局十年发展历程的一个总结。

本论文旨在总结《有一说一》节目发展中的成功经验,同时指出阻碍其发展的不足之处,进而对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整体发展进行一些良性的思考和建议。

第2章《有一说一》创建与发展

《有一说一》是江苏广电总台新闻中心推出的一档电视民生新闻栏目。

自开播以来,经过不断的探索发展,影响力与日俱增,逐步成为南京地区乃至全省新闻中心事件类报道的集合平台。

2005年1月16日晚8点,《有一说一》在江苏电视台公共频道开播。

诞生之初的《有一说一》将栏目定位为新闻谈话节目,围绕特定事件或话题展开调查和讨论。

节目分为4个板块:

《完全镜头》用镜头客观记录社会现象,《公共话筒》让百姓面对镜头各抒己见,《公共空间》就社会热点话题展开深入剖析,《立存此照》展示各类原创影像。

在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林立的南京,这一时期的《有一说一》节目的形态和品牌尚未确立,更多的是在尝试探索,就连节目名称也是对冯小刚电影《手机》的一次聪明借势。

2006年1月1日,《有一说一》迎来第一次重大的改版升级。

节目打出“打开新闻看电视”的鲜明口号,节目定位由原来的新闻谈话类节目转变为晚间新闻报道栏目,节目时间也由原来的30分钟延长为1小时。

改版后的《有一说一》强调在硬性新闻写作中适度加入人情味,走新闻故事化、情节化和细节化的道路。

节目的板块也大为细化,出现了《新闻人气榜》《今日大头条》《时事点播台》《美食美客》等众多板块,节目的内容得以丰富起来。

全新的叙述语态、多样化的电视表现手段、强调新闻价值、无缝对接的全新编排方式、观众会员制等互动方式等元素的巧妙融合,形成《有一说一》栏目的核心竞争力。

经过这次改版,《有一说一》开始确立自己的品牌形象,也逐渐拥有了自己的重视收视群体。

自2006年重要改版之后,《有一说一》的栏目定位基本确定,在此基础上也在不断地紧跟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发展潮流,注重节目形式和内容的创新。

随着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有一说一》更加注重回归新闻本源,强点直播节目的重要性,提出了“突发事件,现场为王”的口号,进一步紧抓新闻的第一现场,将最新鲜的事件呈现在观众面前。

随着节目质量的不断提高和“亲民形象”的树立,《有一说一》的节目收视率和影响力等以不断提升并维持在较高水准。

第3章《有一说一》节目浅析

3.1《有一说一》的亮点所在

以民为本的内容设置

《有一说一》在报道内容上可谓丰富多彩,从国家最新方针政策的解读到百姓日常生活中的维权行动,从社会热点的追踪报道到重大事件的现场直击,紧紧围绕百姓所关心的话题和内容,涵盖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有一说一》的以民为本体现在把目光投向最普通的百姓,展现他们生活中琐碎趣事和喜怒哀乐,体现普通百姓的价值取向和追求,寻求观众的认同和共鸣。

而对社会底层群众和弱势群体的关注则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对底层群众生活的真实记录展现他们生活的艰辛和艰苦条件下的点滴真情,呼吁社会力所能及的帮助和关怀,呼唤社会的真情与温暖。

例如2011年12月的“立交桥下的坚守”,向观众真实呈现了南京晨光立交桥下蜗居桥洞之中的环卫工人老夫妻面对艰苦的生活条件和突如其来的病魔无奈而又坚强坚守的故事。

节目播出之后不少人心观众向这对老夫妻伸出了援助之手,用力所能及的帮助给予他们冬日的温暖,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有一说一》的以民为本体现在积极迎合百姓需求,关注百姓动态,力求做到最大程度上的服务民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公民意识的进步,普通百姓的信息需求不可避免地变得更为多元化和深层化。

因此,在国家颁布新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之时,通过对普通百姓的意见征询和有关专家的采访展现政策法规可预见的影响,给予百姓一定的参考价值是必要的,在涉及百姓身边衣食住行的水电煤气、交通储蓄等方面的价格变化之时及时向百姓呈现也是必要的。

《有一说一》很好地兼顾了这些方面。

面对民众日益丰富的物质文化追求,《有一说一》敏锐捕捉到新的消费热潮和流行趋势,第一时间进行跟踪报道。

例如2011年电影《蓝精灵》上映之时,《有一说一》准确捕捉到80后群体中的怀旧风潮,把握观众的心理推出专题报道,成功引发了相关群体的强烈共鸣。

此外,《有一说一》还着重展现城市的发展变迁,记录百姓生活的变化,在城市规划改造、标志建筑拆建等场合,在民俗文化和地方特产等方面发挥新闻媒体记录时代的作用。

强调现场为核心的理念

《有一说一》的宣传口号之一是“现场为王”,体现了节目组对于新闻现场的高度重视。

依托江苏省广电总台新闻中心的强大平台,《有一说一》掌握着最新最灵活的线索平台,并以南京为中心辐射全省,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迅速做出反应进行全面的直播报道,对省外的重大事件也积极采取电话连线、网络直播等方式进行报道,拓展观众的视野。

节目设有固定的板块“24小时”,向观众呈现过去24小时之内一些最鲜活真实的现场画面,突出现场感和立体感,给予观众最真切的体验。

强调现场的理念推动了直播的常态化,在夏季暴雨的积水严重路段的现场,在交通事故的第一现场,在地铁故障的最前线,都有《有一说一》专业直播团队的身影。

而灵活的直播制度也保证了最鲜活突发新闻的及时呈现。

例如2009年6月22日南京太平门发生劫持案件,《有一说一》紧急中断原定节目对现场进行直播,成为第一家作出报道反映的电视媒体,其速度甚至快于网络媒体。

扎实有力的深度调查报道

深度调查报道是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极为重要的收视点,也是决定节目质量的重要因素。

《有一说一》以敏锐的新闻洞察力发现问题,并通过扎实的采访揭露事实真相,直指社会弊端,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以持续不间断的报道形成“曝光台”这一板块。

优秀的深度报道离不开严谨细致的准备和策划,《有一说一》广泛征集社会线索,积极搜集新闻线索相关的资料并进行可行性论证,找准切入点进行扎实的采访,以严密的逻辑还原事实真相,并积极寻求解决科学合理的之道。

调查报道的过程往往伴随着人身安全的威胁,调查的繁琐头绪往往意味着到处奔波、劳心劳力,这恰恰彰显着调查新闻的价值所在。

而在调查新闻的采访过程中意外发现的隐情和支线内幕,则考验着记者的驾驭能力。

例如2011年夏天《有一说一》关于南京六合区石柱林的采访过程就经历了一波三折的复杂过程。

记者接到市民爆料六合区西阳山存在矿场开采石料破坏国家保护景观石柱林,在冒着危险前往矿区实地采访之后意外发现了其他诸多问题,包括采矿场的续期合法性问题以及周边居民反映的扰民问题。

记者怀着探究真相的热情一路追查到底,经过连日的奔波采访,追访到有关责任部门出面解释,联系到地质专家进行科学解释,最终以严密的逻辑性将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呈现给观众,体现了《有一说一》深度调查新闻的水平。

此外,在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和化工企业排污扰民问题等公众较为关心的领域,《有一说一》的记者也都本着对观众负责的态度投身新闻调查的第一线,通过深刻细致的报道加以呈现。

鲜明的评论意识

《有一说一》要求记者在撰写新闻稿之时,在不影响新闻客观真实性原则的前提下,通过导语或编后语加以适当点评,给予一定的正面价值观引导,避免一味的猎奇心理或认识误区。

而针对每天发生的一些热点事件,则邀请评论员选取适当的报道内容进行立场鲜明的犀利点评,增强节目的深度和报道的力度。

这样的评论意识贯穿到节目之中,给节目带来的效果是明显的:

适当的评论不仅能够帮助观众理解和消化节目内容,从而提高观众的收视欲望和热情,也能够提升节目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帮助节目更好地完成捍卫公众利益、呼吁改善民生的媒体责任。

例如2012年4月的“老酸奶的配料问题不该如此‘胶着’”,评论员就公众所关心的食品安全问题入手,通过标题将问题一针见血地指出。

而在评论之中,评论员除了对违规企业和行业黑幕进行痛斥,也保持着客观理性的态度认为:

在网络曝光所谓行业内幕的同时,一定要科学合理、有凭有据,否则便是对行业内不法商家以外的诚信企业的一种伤害,同时也会给公众带来不必要的恐慌。

这样的评论是客观中肯的,不仅能够反应民意,为民众利益大声疾呼,也同样起到正面的舆论引导作用。

结构优化的报道团队

《有一说一》的报道团队是出色的,优化配置的结构使优秀的团队更能发挥团队的优势和特色。

《有一说一》的编辑记者大多是三十岁以下的新闻专业大学毕业生,有着较强的新闻专业素养,在新闻采写过程中往往能够怀着热情的新闻理想,以高度的新闻敏感对新闻素材进行价值判断,选取合适的角度进行组织和驾驭。

他们的观念又是开放的,能够接受生活中新鲜的事物,以敏锐的感觉及时发现新的新闻素材并加以创新利用,给节目带来向上的冲劲和活力。

而节目的摄像团队则相对更为成熟,大多都是扎根新闻行业的“老资格”摄像。

他们在长年累月的采访中积累了丰富的拍摄经验,能够保证电视新闻的画面质量,将最鲜活的现场通过镜头语言呈现给观众。

同时,这些经验丰富的摄像对于年轻的编辑记者队伍又是一个良好的补充,能够在采访的过程中适时地给出宝贵意见,对新闻的角度选取和素材捕捉提供启发,避免因为年轻人的冲劲和经验不足出现一些失误甚至错误。

团队的领导在新闻的制播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们本身都具备丰富的采写经验,能够准确地判断新闻价值给予正确的引导,做好新闻的把关工作和提升工作,从全局上驾驭节目内容的设置和安排,从容掌控节目的节奏,平衡节目的基调,保证节目的正常运作。

除此之外,完善的后勤保障和专业的技术团队也使得《有一说一》的团队如虎添翼,提升了节目整体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重视扩大品牌影响

如今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想要赢得收视份额,确立行业地位,不仅需要过硬的报道实力和优秀的节目内容,同样需要适当的宣传活动以扩大影响。

在这一点上,《有一说一》同样下了大工夫。

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对电视新闻是一种挑战,也带来了一定的机遇。

节目组发挥网络这一平台的宣传优势,将每日的节目上传到官方网站和流行的视频分享网站供观众点击,及时获取反馈回来的信息。

而随着微博的不断流行,节目组的不少成员都通过实名认证投身其中,分享新闻采写过程中的体验,第一时间呈现重要新闻的动态,与网民亲切交流互动,以此提升公众对《有一说一》的认识和认同,吸引新的收视群体。

《有一说一》不仅注意通过环保、慈善等公益活动彰显社会责任,提升品牌效应,扩大在民众中间的美誉度和影响力,也懂得适时地与盈利性机构开展适度的品牌营销合作丰富节目的内容。

例如2011年9月《有一说一》与南京某菜馆联合进行了一次“忘不了老南京菜”的系列报道,通过对流传民间的记忆中南京传统名菜的精彩呈现丰富节目内容,提升节目趣味性和服务性,引起观众怀旧情感,同时也弘扬了传统的美食文化,引导了美食消费,取得了不俗的效果。

3.2《有一说一》的不足之处

“新闻安全”的缺失

所谓“新闻安全”,不仅包括记者在采访报道前后的人身安全,也包括对受访者的权益保护。

但很遗憾的是,在这一点上《有一说一》做得并不好。

在一些市井新闻中,往往涉及到居民之间的纠纷或争吵,这样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适当地隐去当事人真实身份或者给当事人打上马赛克,以避免节目播出之后在熟人中间或社区周围造成不好的影响。

而在一些深度调查报道中,暗访的手段反复被用到,显得有些过于滥用。

不管在何种情况下,公众利益的衡量是使用隐性采访方式的一个主要依据。

但真实反映社会、实施舆论监督不是侵犯当事人权益的借口,在暗访中将一些当事人的相貌和身份暴露,势必会给他们带来一定的困扰甚至带来人身安全的威胁。

而在深度调查报道的过程中,接着往往要接触社会的阴暗面,在触动黑暗利益链条的同时势必引来忌恨,2011年9月河南调查记者李翔的遇刺被害就被怀疑与揭露地沟油黑幕有关。

因此,《有一说一》在进行深度调查报道之时,可以适当考虑为在节目播出之时隐去记者真实姓名以保障其人身安全不被侵害。

舆论监督越位

电视民生新闻的一个重要作用在于反映广大老百姓群体的生活现状和维权行为,通过适当的舆论监督捍卫其利益,但绝不意味着越权干预有关部门正常的执法秩序。

当前民众对于民生新闻的一个很大误区就是给政府纠错,给权力执法部门添堵,《有一说一》一定程度上也受这样的观念影响,在某些报道和评论当中为了迎合取悦观众失去了原本应有的客观公正态度。

虽然《有一说一》的越位止于在某些报道中显得过于偏激,还没有上升到盲目进行道德甚至法律上的“媒体审判”,但这样的信号已经是危险的了。

真正优秀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不应该低头与不正之风,同样也不能被民意绑架丧失话语权。

既然是“有一说一”,就不能满足于只提出一个观点,而是应该从多个角度反映不同声音。

始终保持客观理性的态度才能在百姓和政府之间真正一座桥梁维护社会的和谐。

报道中的断章取义

电视媒体相对于平面媒体的重要优势在于其声音与画面的真实性,所谓“眼见为实”,但这并不意味着电视媒体就不存在断章取义的现象。

在本该全面客观的新闻报道当中,《有一说一》也存在为了制造话题、赢得收视率人为地对所获得的采访素材进行“加工”。

在某些涉及到百姓维权或有关部门回应质疑的新闻报道中,并没有将正面反面的采访内容一并播出,而是特意将某些容易引起民众强烈共鸣或者容易引起民众不满甚至愤怒的同期声或行为动作单独列出。

这样的处理当然不算“失实”,因为当事人的确存在那样的言行,但事实上却是掩藏了事实全部真相,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原则,也影响了观众正常的价值判断,这样的处理方式是应该引以为戒、加以杜绝的。

3.3影响因素分析

《有一说一》节目的发展历程经过了两次重大的改版以及不断地调整变化,这当中有外部优秀节目的经验汲取,也有节目内部的自我创新。

而如今,影响《有一说一》节目发展的重要因素就是媒介环境的变化,具体包括:

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

近年来,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对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从新闻的采写到编播的各个环节都有体现。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新闻线索的来源渠道更为畅通,节目的内容也因此得以丰富;

依托以卫星车为代表的高科技通信设备,《有一说一》对新闻现场的最快直击才得以实现;

先进的数码摄像设备保证了新闻的画面质量,隐蔽化、便捷化的暗访设备使隐性调查采访成为可能;

先进的Avid、EDIUS等编辑系统使得节目内容的编辑制作更为方便快捷,一些视频效果的增加为新闻起到了很好的点缀和烘托作用;

通信技术的发展保证了电视信号的稳定和节目的顺畅播出;

网络的普及为节目开辟了一个全新的互动平台帮助实现二次传播以及与观众的互动交流·

·

可以说,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发展贯穿着媒介技术的发展,《有一说一》的兴起离不开媒介技术的进步。

媒介市场的变化

媒介市场的变化,集中体现在传统媒体的式微和新兴媒体的崛起。

随着新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在新闻的采集和发布、舆论监督、广告营销等方面确立了优势,影响与日俱增,已经对传统媒体形成了实质性的冲击并逐渐确立了其主流媒体的地位,也瓜分了曾经属于报业和电视业的部分传媒市场份额。

在这样的情况下,包括资金、人才在内的重要媒介资源也不可避免地流向新媒体,电视媒体的发展面临重大挑战。

这样的媒介市场客观上推动着《有一说一》进步发展,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凭借出色的节目质量来赢得相应的受众关注和市场份额。

媒介人的观念变化

媒介人的观念变化对于《有一说一》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

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成熟和新闻专业教育的壮大,一大批怀有崇高新闻理想和出色新闻专业技能的新闻人进入电视新闻行业,为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电视民生新闻中,记者的身份已经不仅将局限于原先单纯呈现新闻事件客观原貌的“记录者”,而是凭借其主动性更多的介入到新闻事件中,增加了“参与者”这样一个身份。

在不违背法律法规的前提之下,记者们开始凭借其话语权尝试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矛盾纠纷和维权案例,实践新闻媒体作为“无冕之王”的独特权力。

而在一些涉及到社会阴暗面的调查新闻中,记者更是以大无畏的精神深入第一线发掘事实真相,体现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节目的主持人也不再像以往那样只是播报新闻,而是和节目嘉宾一起怀着人文主义精神捍卫民众的利益,这也客观上增强了节目的深度。

舆论环境的变迁

舆论环境对于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发展同样重要。

随着我国的民主化进程的不断发展,社会舆论环境较之以往相对宽松,新闻媒体的报道领域和报道权利在不断扩大,新闻媒体的角色定位也在发生变化并承担相当重要的舆论监督作用。

与此同时,公民意识的觉醒使得受众的信息接触需求产生变化,公众对时事政治关注热情升温,对公众利益的诉求也有所提高,客观上使得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在新闻的深度和广度上加以提升。

因此,《有一说一》在揭露社会阴暗面、捍卫公众利益方面不遗余力,深入的调查报道扎实有力,鲜明的评论深刻犀利,节目的风格在轻松活泼之余不失厚重感。

3.4《有一说一》发展面临的问题

同质化和模式化

尽管相比鼎盛时期电视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