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鸿渐的《围城》人生试析《围城》Word文档格式.docx
《方鸿渐的《围城》人生试析《围城》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方鸿渐的《围城》人生试析《围城》Word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外的人要冲进去,城内的人要冲出来,人们对于职业、婚姻的态度大都如此———认真琢磨起来,就能深切地得到这种感悟,人生就是如此而人生大抵又不得不如此”。
“围城”实际上是象征性地指出,在巨大历史变革中,某些人徘徊在人生之路,彷徨、茫然不能自主的人生困境,使人感到“人生万事,都有‘围城’之感”,书中的主人公方鸿渐就深深陷入了这“被围困的城堡”之中。
有人认为“小说中数度提到的‘围城’,象征了人间处境”,“《围城》是一部探讨人的孤单和彼此间无法沟通的小说”。
也有人这么说:
“生活本应该是这一回事———这往往是你从自己的‘个人天地’去希望、去期待、去盼望、去追求的,但事实怎么总会是另一码事———相关的他也都有自己的不同与你的‘个人天地’换言之,人生常叹之事愿乖违,与此说是‘命定’莫如说是‘人为’,是人们彼此间的不沟通甚至相互折磨,由此便构成了所谓的‘人间困境’。
一、装在套子里的主人公
钱钟书先生在文中将主人公取名为方鸿渐是有其来历的。
他在《管锥篇》中说:
“‘鸿渐’,即‘一只鸟飞来飞去没个着落’。
”《易经》中也曾说,这只鸟先在溪边,后飞到石头上、陆地上、树上,最后飞到山头,亦即亦至。
鸟(象征男人),在外面飘来飘去,最后只剩下孤零一个人。
可怜的“鸿渐”,只是一个没有着落的、没有归宿的、而且相当痛苦着的“流浪汉”。
总之“鸿渐”的微意便是徘徊。
我们将主人公方鸿渐所有的经历简化一下,无非就是,他不断地渴求冲出“围城”,然而,冲出之后又总是落入另外一个“围城”。
方鸿渐不见得是一个坏蛋或者不好的人,可以说是一个不更世事的纨绔式的人物。
他虽善良但软弱动摇,有些小聪明但虚浮无能。
他“不让人讨厌,可是全无用处”,他疏于学业,事业上无进取心,生活上荒唐。
他也骗人,但是好像是有限度的;
他挺老实,不切实际,是一个眼高手低的人。
有句话叫博闻识浅,他知道的东西太多,能侃,但是没有自己的见识;
能言善道,没有自己的主意碰到什么事都优柔寡断,所以很多人都可以来批评他。
在生活面前,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怯懦,有自己所爱的人,但缺乏勇气和果断,所以他不断地失去机会。
在他身上,有对封建文化和秩序的绝望,也受到古老社会和传统精神的影响;
有20世纪文明的熏陶,也有对西洋文化的鄙夷。
他有某些善良、正直的品性,但病态腐朽的社会也造就了他的迂腐、软弱。
他总是在找寻精神依附,可每每找到新归宿又发现这不过是一种旧束缚。
面对一座座黑暗的“围城”,他找不到突围的路。
整篇小说以方鸿渐的人生遭遇来揭示命中注定的灵魂困境,方鸿渐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中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他既是被困的对象,又是围城的铸造者,他的喜剧性的形象特点和悲剧性的遭遇是所有矛盾的焦点。
所以,单从方鸿渐这个人物的原型来说,他的悲剧是社会存在的原型,因为悲剧的主人公就是悲剧的制造者。
“这种人生的希望与失望、追求与幻灭、欢乐与痛苦的矛盾和转移,就是‘某一类人物’的人生‘围城’模式。
应该说,这是揭示人物命运之迷和启示人生之路的深邃的社会哲学命题。
”
二、囿于无奈中的人生
方鸿渐从登场开始就在为各种腐朽思想的安排而奔波,希望以自己的努力来为个人的生命求得自由,可是努力的结果往往转化成了对变态社会下的个性无意识的维护。
因为没有坚定的思想依靠,所以他常常陷入精神困惑,而这正是方鸿渐人生悲剧的根本矛盾。
(一)学业围城
出国留学可算是方鸿渐的第一个人生驿站,亦可称为“学业围城”。
借着出国留学的风潮,搭上了洋轮,迈进了洋城,可他心中对文凭和博士头衔是非常鄙薄的。
本以为出了国,镀了金便不需要文凭来扶航,谁知还是免不了国内教育重结果不重过程的俗套。
碍于父命和出资人的请求,虽没学得什么本事,但他还是得弄张假文凭来蒙混过关。
方鸿渐虽然出国留学,但是处在特定社会条件下的他永远逃不脱陈腐文化的围困,个人的理想永远挣不脱社会迂腐势力的羁绊。
方鸿渐渴望新知识、新人生,却时常在落后文化包围中找不到出路,最终追求学识的结果是在封建思想和资本主义腐朽文化的夹缝中弹跳,他既不能完全与其对立阶层划清界线,又没有找到依靠力量,因而陷入精神困惑。
方鸿渐本无念出国,说其学业也只是国文曾得迂腐得掉渣的老子指授,在中学会考中考过第二。
方鸿渐本是个无用之人,学不了土木工程,在大学里从社会学系转到哲学系,最后转入中国文学系毕业。
在封建时代,光宗耀祖是通过科举,从秀才一直考到进士。
科举废除之后,出国留学就具有了同等功效。
专学中国文学的方鸿渐要出国留学,想来滑稽。
但是为了举“洋进士”,以便用外国的招牌来维持地位,便在其父亲和周经理(丈人)的安排下,被推向了国外。
方鸿渐留学欧洲,还不如说是游学,就是从中国到欧洲转了一圈,“既不抄敦煌卷子,又不访永乐大典,也不找太平天国文献,更不学蒙古文西藏文或梵文,四年中倒换了三所大学,伦敦、巴黎、柏林”,游历不少,但没有学到什么实质性的东西,仅是“随便听几门功课”,“心得全无”。
当周经理和方老先生去信问方鸿渐是否已取得博士学位,方鸿渐此时才感觉到文凭在两位老人心目中的地位,毕竟“父亲是科举中人,要看‘报条’,丈人是商人,要看契据”。
于是,这文凭便成了“报条”和“契据”,是为了给父亲挣得面子,也是为了“报答”周经理提供的留学经费而不得不“造假”的产物。
经过几番讨价还价,方鸿渐用40美金向爱尔兰人购买了所谓的“克莱登大学”的博士文凭。
而那张假文凭还真让他光宗耀祖了一回。
首先,这“获得”的学位,使方鸿渐的丈人大为得意,并随即在上海一家报刊上登了一则大肆吹捧的新闻;
其次,方鸿渐立即成为家乡的名人,当他回到家乡的时候,受到父亲、堂房叔伯兄弟们等人的迎接,两名记者给他照了相上了报,并向方鸿渐讨教对世界大势的看法;
再次,当地高中的校长请他去给学生们做报告,尽管方本人并不情愿,但他的父亲受光宗耀祖思想的支配,却替他接受了这个邀请。
作者试图通过那张假文凭告诉读者,在当时洋玩意儿即使不是真的,也是好东西,也能光宗耀祖,这正如作品里那只钟(西方科技文明的产物),即使每小时要慢七分钟,其实根本不能起到准确计时的作用,那也是宝物,也值得世代相传。
崇洋媚外到如此地步,也只有特殊的年代才有。
《围城》的依据是现实生活本身。
自鸦片战争以来的近百年时间,中国在历史进程中受到了欧风美雨的影响,一方面固然引进了西方的现代科学,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崇洋媚外”的风气。
在小说中方鸿渐作了这样的比喻:
“留学跟前清科举功名一样……留了学以解脱这样的自卑心理,并非为深造学问……我们留过洋,也算了一桩心愿,灵魂俱全,见了博士硕士们这些寄生虫有了抵抗力自卫。
”当时,留学风气已遍及社会各个阶层,出国留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光宗耀祖”的旧观念,所以,他不仅受到光宗耀祖封建礼教观念的左右,而且还受制于当时的崇洋媚外思想,而他所受到的新教育和新思想又与之相悖,所以方鸿渐的精神是困惑的。
在这样的精神围困下,于是便有了这一段困惑的人生。
其实,在当时的社会,又岂止方鸿渐一人有这样的人生困惑呢!
(二)恋爱围城
变态社会下的方鸿渐,敢于大胆追求自身的情感趋向,但又没有勇气冲破落后观念的束缚,致使他一次次地在他的恋情生活中阴差阳错。
方鸿渐的恋爱历程主要发生在回国的轮船上和到上海后,这是方鸿渐的第二个人生驿站,亦称为“恋爱围城”。
出现的人物如鲍小姐、苏文纨、唐晓芙等,他们代表着与方鸿渐在“恋爱围城”里的种种纠葛关系。
无论是在鲍小姐对方鸿渐的追求、引诱游戏中,还是在方鸿渐与赵辛楣、苏文纨、唐晓芙四人之间的错位追求中,都是彼此追恋未能结合而终致破裂。
这些始终都以追求开始,而以幻灭终止,无论怎样都无法逃出这个“怪圈”;
不管怎样维护终跳不出“恋爱围困”,一切都归于无与空寂。
到头来,只是使他的人生充满了更多的精神困惑。
1.与鲍小姐的苟且之情
方鸿渐尚在高中读书时,随家里做主与点金银行周经理的女儿淑英订婚,只因“淑英病伤寒,为西医所误,遂于本月十三日下午四时长逝”,按道理说这算不得是方鸿渐的恋爱。
方鸿渐留学归来与苏文纨、鲍小姐同乘“法国邮船,被人称作“熟食铺子”、“局部真理”的已有未婚夫的鲍小姐行为不检点、恣意放荡,对方鸿渐进行引诱。
“你教我想起我的fiance,你相貌和他像极了!
”“今天苏小姐不回来了”,鲍小姐提醒方鸿渐,给予暗示,而恰巧方鸿渐“同舱的安南人也上岸了”,“咱们俩今天都是一个人睡”,鲍小姐不知是不经意还是有意提示,直挑拨得方鸿渐“周身的血都升上脸来”。
稍后,“忽听得轻快的脚步声,像是从鲍小姐卧舱那面来的”,接下来两人便共度了一个美好的夜晚。
没有过多久,鲍小姐下船了,只疏远地对方鸿渐说:
“不用劳你驾,李先生会上船来接我”,撇下方鸿渐,独自一个人走了,走得那么坦然,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过。
虽然方鸿渐自觉“自己没的吃亏,也许还占了便宜,没什么可怨。
但是失望、遭欺骗的情欲、被损伤的骄傲都不跟平伏,像不倒翁,捺下去,又竖起来,反而摇摆得厉害。
”其实鲍小姐根本不在乎他,只是把他当作一个玩偶、无聊时的消遣而已,就这样这一段“邮船情缘”匆匆上场又匆匆结束了。
2.与苏文纨的感情纠葛
方鸿渐和苏文纨之间谈不上真正的爱恋,苏文纨在感情上可以说是个自私的人。
她试图激起三个男人的互相嫉妒之心,还怕他们太早分出胜负,“自己身边就不热闹了”。
苏文纨选丈夫,不是选所谓“乘龙快婿”,而是选一个易于控制的、比较没用的男人。
因此,她不会选赵辛楣。
赵辛楣拥有家世,有地位,事业如意,无需苏文纨的施舍,这就减轻了苏文纨的优越感。
方鸿渐是个小乡绅的儿子,虽也有“博士”之名,但苏文纨深知其中的底细,自忖他端不起这架子。
而且,方鸿渐还是她大学时代中国文学系的同学,这也合乎她“女诗人”的浪漫想法———至少方鸿渐是个知音。
她岂知方鸿渐对那首“锁与钥匙”的诗根本不解,方鸿渐也根本不爱她。
他不喜欢苏文纨,那就明说好了,但方鸿渐性格太优柔寡断,太怯懦,没有主见。
小说里边有一个情节,说方鸿渐虽然并不喜欢老姑娘苏文纨,但又不好驳人家的面子,在旧历四月十五跟苏小姐约会,花前月下,苏文纨对方鸿渐说“Embrasse—moi!
”方鸿渐不能自持,就吻了苏文纨,吻的面积非常小,轻轻地一点,就像清朝官场端茶送客时的把嘴唇抹一抹茶碗边,表示意思了。
明明自己不愿做的事就别做了,做了就要负责,结果呢,苏文纨还以为方鸿渐爱她,方兄就落入了套子。
后来,苏文纨知道了真相,当她知道她堂堂女留学生竟输在一个黄毛丫头手上时,官小姐的自尊迫使她为曾经的自作多情挽回面子。
这样,方鸿渐的“失足”就变成了他和唐小姐情变的主因。
3.与唐晓芙的爱情
方鸿渐和唐晓芙之间算得上是两心相悦的爱情。
尽管唐晓芙在一开始和方鸿渐交往时就曾认为“自己决不会爱方鸿渐,爱是又曲折又伟大的感情,决非那么轻易简单。
假如这样就会爱上一个人,那么爱情容易得使自己不相信,容易得使自己不心服了。
”但在与方鸿渐交往的过程中,她却在不知不觉中投入了感情,和方鸿渐陷入到恋爱中去了。
她与表姐怄气和方鸿渐一起吃饭,又和方鸿渐一起隐瞒此事。
方鸿渐批评苏文纨的诗“闯了大祸”,又是她通的风报的信,帮他摆平了此事。
后来,表姐家不常去了,但却经常和方鸿渐联系,或见面,或通信,就这样,她慢慢地就进入到两人的交往中去了。
虽然两人心中都有对方,但种种误会和巧合最终却使这对有情人只能抱憾分手。
“过些时,他才像从昏厥里醒过来,开始不住的心痛,就像因蜷曲而麻木的四肢,到伸直了血脉流通,就觉得剌痛。
昨天囫囵吞枣地忍受的整块痛苦,但是没工夫辨别滋味,现在,牛反刍似的,零星断续,细嚼出深深没底的回味。
”最后,唐晓芙让他肝肠寸断,理想的爱情于方鸿渐成为泡影。
就这样,苏文纨迷恋方鸿渐,方鸿渐痴恋唐晓芙,而唐晓芙又听表姐苏文纨的“痛诉”,到最后终成泡影。
赵辛楣无奈离开,苏文纨与“诗人”曹元朗结婚,唐小姐做傧相,方鸿渐绝望欲赴三闾大学,四人终没有能逃出“情感”围困,终致绝裂,各奔一方。
方鸿渐与这些女人之间的感情纠葛,是理想和现实之间的错位,是命运同人生之间的差错,更是落后社会同欲求光明社会而不得之间的矛盾。
(三)事业围城
方鸿渐作为一个“海归”,他的出身和求学经历以及他所处的转型社会下人们麻木的思想决定了他无处着落的思维立场,也使他在事业上陷入了困惑。
《围城》顺着方鸿渐的求职历程展开,由在丈人的点金银行苟且度日,到离开上海到三闾大学以及在三闾大学任教,再到离开三闾大学到华美新闻社,是其“职业围城”。
小说通过方鸿渐在谋求职业中的屡遭挫折,苦苦追寻,几经磨难,最终还是没有安稳脚跟,只得继续飘荡的描述,对职场的险恶进行了充分的展现,对其“职业围困”作了细致的刻画。
方鸿渐归国,正处于战事混乱时期,社会形势凶险,方鸿渐虽说是个海归,但肚子里那点货色却不是社会所急需的,纵使聪明伶俐、机智幽默又有何用?
丈人点金银行周经理安慰他:
“我银行里为你挂个名,你白天去走走,晚上教教我儿子。
”他在银行谋职反倒成了成天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一位教书先生了。
后为逃避周太太寻问有关“酥小姐”“糖小姐”之事,同时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发来了一封电报“敬聘为教授月薪三百四十元酌送路费盼电报”,欲聘其当教授,就这样既为了自己有一个“更好的前程”,为了不再被人盘问、怜悯、教训,方鸿渐选择了离开,准备赴三闾大学,希望在那里可以安稳地当自己的“教授”,圆“教授”梦。
三闾大学名称其实大有深意:
取名自屈原的“三闾大夫”称号,取意于屈原所处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内忧外患的社会———由此便可窥得这所大学的概况。
在这所大学里面,有李梅亭那样满口仁义道德、满腹男盗女娼的半旧遗老;
也有韩学愈那样外形木讷、内心龌龊、伪造学历、招摇撞骗的假洋博士;
有高松年那样道貌岸然、老奸巨滑,口称维护教育尊严,其实却是酒色之徒的伪君子;
也有汪处厚那样依附官僚、谋取职位,意在结党自固,终于自蹈覆辙的卑鄙小人;
有陆子潇、顾尔谦那样一心攀龙附凤、专事吹拍、浅薄猥琐的势力小人……社会不但是个大围城,还是个大染缸。
在这黑暗的社会群体里面,充斥着尔虞我诈、明争暗斗,人与人之间的险恶关系,加速了方鸿渐的离开。
方鸿渐到了三闾大学,却遭遇变故,被老奸巨滑的高松年以“开来的履历上并没有学位”为由,“只能破格聘先生为副教授,月薪二百八十元,下学年再升”,这样初到学校便遭当头一棒,但这还只是开始。
稚嫩的方鸿渐把对李梅亭、顾尔谦的厌恶摆在脸上;
当方鸿渐知道韩学愈也跟自己拿的同是“克莱登大学”的博士文凭后,他不想就此认命,对韩学愈的学籍出言试探想为自己“扶正”却遭到善使手段的韩学愈的排挤。
韩学愈收买学生,拉拢陆子潇,怂恿学生在训导主任那里揭方鸿渐的短。
方鸿渐对汪处厚曲意逢迎却没能恰到好处;
对刘东方的一着险棋算是胜了,一场作媒风波也闹得鸡飞蛋打,而刘东方也因自己妹妹的婚姻没有成功,很怪方鸿渐。
可见,方鸿渐学不会如何在别人倾轧自己的情况下保持镇定。
他学不来韩学愈的厚颜无耻,因此只能当副教授;
论放达睿智他不及赵辛楣;
他也学不来顾尔谦那副“狗望着主人”的姿态,因此更讨擅蝇营狗苟的李梅亭的嫌。
这样种种不利全扑向方鸿渐,加之高松年对他也并不满意,最后只落得一个“谁知道他思想有问题,下学期只能解聘”的结果。
厌倦了功利围城的方鸿渐,在赵辛楣走后(可以说,赵辛楣一度是他的精神依附和经济依附),“想暑假以后另找出路”。
到头来,方鸿渐连“如夫人”都做不稳,只能“下堂”,“教授”梦终未圆。
方鸿渐由最初的“羞与为伍”到最后被排挤出局,使他产生了“离开一个地方就等于死一次”的人生感叹。
后经赵辛楣介绍,在王总编辑的推荐下,方鸿渐负责资料室。
没有做多久,因“王总编辑和股东闹翻了”,华美新闻社被敌伪军收买,方鸿渐第一个毅然离开了报馆,因“资料室最不重要,随时可以换人,他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第一个准辞的人,失业最早。
失业之后欲去重庆,不知重庆是否是另一个围城。
结果会如何呢———可想而知,自命不凡而又没什么本事的他在这样的社会围困和游戏规则中只能是失败者,亦只是为自己徒增一段困惑的人生。
(四)婚姻围城
婚姻是个人情感倾向和审美追求的结果,处在情感、事业和立场困惑下的方鸿渐必然在畸形的爱情之花下结出畸形的婚姻果实。
从桂林经香港再到上海为他的第四段人生驿站,亦可称之为“婚姻围城”。
婚姻生活的美满往往建立在夫妻情感的维系和家庭和睦的基础上,方鸿渐与孙柔嘉的婚姻没有所谓的爱情,家庭也不和睦,注定又是一段“婚姻围困”。
方鸿渐赴三闾大学,遭遇种种排挤磨难,他学业未成、事业不顺,如果有一个温暖的人陪着,有一双温柔的手,或许还能抚慰心底的伤与痛。
可这双手长在谁身上呢?
鲍小姐勾引了他;
苏小姐表面文雅,却自私刻薄,她爱的只是别人围着她打转时的优越感;
唐晓芙如此明媚,可她只向方鸿渐抛了个媚眼就骄傲地离开;
刘小姐根本就是个村姑;
范小姐造作得要命,甚至还看不上他。
我们来看孙柔嘉的出场。
孙柔嘉的出场是方鸿渐在去内地应聘之前与赵辛楣的一次聚会上。
“孙小姐长圆脸,旧象牙色的面颊上微有雀斑,两眼分得太开,使她常常带着惊讶的表情,打扮甚为素净,怕生得一句话不敢讲,脸上滚滚不断的红晕。
”一位普通得没见过世面的弱女子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担心她“零件不全”,怀疑她能否胜任大学教员之职。
于是,方鸿渐有了目标,虽然作者给我们所描绘的是一种“肉眼所难以察觉的爱情”(因为他已经被过去的经验吓得谨慎得连一点真感情也不舍得用了)。
而孙小姐那么柔弱、那么孩子气、那么需要人的保护,方鸿渐只有在她面前才找到了男人的自尊,觉得了自己的重要。
虽然这不是爱情,但是足以成就一段婚姻。
于是,这一回,没怎么费力就娶到一位距自己理想不远的太太———孙柔嘉,这么着婚姻围城总算敞开了大门。
可是,他们的婚姻掺入了太多旁人的因素,陷入了更复杂的家庭围困:
方鸿渐本就生活在一个没落的乡绅家庭———号称开明却并不理解儿子的父亲和唯唯诺诺的母亲以及虎视眈眈妒忌心重的弟弟、弟媳,这样的家庭本就让方鸿渐受不了;
与孙柔嘉结婚后,与孙柔嘉相连的则是洋味十足的姑母家,姑母把自己的先生管得服服贴贴还不够,要怂恿孙柔嘉管制方鸿渐。
姑母的居高临下同样令方鸿渐无法消受,于是矛盾就产生了。
结婚实在不只是两个人的事,结婚前一番考察就涉及祖宗三代,《围城》中也曾有过类似描写:
“许多人谈婚姻,语气仿佛是同性恋爱,不是看中女孩子本人,是羡慕他的老子或哥哥。
”结婚后更不必说,三姑六婆的搬弄是非,“内阁高参”的悉心指导,无不有机会闹一场夫妻吵架。
随着蜜月的结束,他们之间的争吵便成了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当方鸿渐发现孙柔嘉原来是心计超人、很有主意、思虑周密的“女中强人”的时候,他已经深深地陷入了婚姻的围城。
最终,在一次争吵中,方鸿渐“伸右手猛推孙柔嘉的胸口”,孙柔嘉气喘地说“你打我,你打我!
”并骂方鸿渐“你是个Coward!
Coward!
Coward!
(懦夫)我再不要看到你这个Coward!
”并顺手抓起一个象牙梳尽力扔方鸿渐,打得左颧血隐隐地红肿,方鸿渐一气之下出了门。
而当他回来的时候,“成堆的箱子少了一只”,孙柔嘉已经撒手而去。
方鸿渐的婚姻虽然还不能说是彻底地失败,因为孙柔嘉只是离家出走而已,至少还留下钥匙,安排他明日的晚饭。
但可以明显地看出,他们终日生活在吵闹当中,婚姻破裂也是迟早的事。
这正如《围城》中一句有关婚姻围城的古话:
“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外的鸟想住进去,笼里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了离,离而结,没有了局。
”司马长风说《围城》给人的印象是:
“理想的爱情多归虚妄;
婚姻多是不由自己的偶合。
”其中所描绘的爱情总使我们有一种无奈的痛苦:
爱自己的人自己不爱,自己爱的人不爱自己。
婚姻成了一种冥冥中力量所操纵的不由自己的行为。
《围城》中男主人公方鸿渐便处在这样的一种现实困境中。
可是正像那句法国谚语:
婚姻是一座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这里也不是方鸿渐的避难所和归宿。
由于自身的懦弱和无能,使他无法面对开始就是一个错误的婚姻,无法解决来自事业、家庭中的一切阻力和困扰,最后不得不狼狈地退出“围城”,继续自己的“逃亡”生涯,于是一段困惑的人生结束,另一段困惑的人生将要上场。
由此可见,对《围城》的认识单单停留在“就是男女爱情之情的围困和逃脱的认识是肤浅的,作者在文中也曾通过对方之口有所暗示:
我近来对人生万事,都有个想法”。
三、结束语
很多人在读完《围城》之后,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当作方鸿渐,方鸿渐作为一个文学形象有着普遍性的意义。
钱钟书在《围城》序言中这样说到:
“在这本书里,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
写这类人,我没忘记他们是人类,只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
”钱钟书只是把方鸿渐当作“无毛两足动物”来写而已。
钱先生以幽默的语调,以方鸿渐这个典型的生命透视来向人们揭示:
在长期封建腐朽文化重压下人性的变态和知识分子的精神困惑,并在这个过程中展示了文学一贯宣扬的人生自然性和社会性之间、生活和生命之间的永恒矛盾。
除了批判当时之人或顽固不化或崇洋媚外的种种行
为,调侃当时老人的迂腐、留学生的傲气,揭露无谓的婆媳之争、妯娌之争、情敌之争、同事之争外,真正要阐明的就是:
生活本就是一座大围城,人永远逃不出无尽的压力和束缚,永远要在无形的四堵墙下过完一生。
“人与‘围城’之战是人类听命一个神秘的召唤而进行的一次徒劳无获的抗争。
这个抗争永无结局,循环往复,也许这才是《围城》象征的真正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