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7诗词五首习题语文版25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501535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7诗词五首习题语文版25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7诗词五首习题语文版25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7诗词五首习题语文版25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7诗词五首习题语文版25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7诗词五首习题语文版25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7诗词五首习题语文版25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7诗词五首习题语文版25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7诗词五首习题语文版25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7诗词五首习题语文版25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乡里人”委婉道明老兵家败人亡真相的句子是: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5.战争使人类付出了惨重的代价,21世纪的今天,虽然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年代,但“九一八”的炮声,卢沟桥的枪声,南京大屠杀中死难同胞的呼告声,时时警醒我们。

为此,八年级

(1)班开展了一次以“世界何时铸剑为犁”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按要求完成下面各题。

(1)请你为这则新闻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15个字)。

东三省共同撞钟鸣警“勿忘国耻”(意近即可)

据新华社沈阳9月18日电 2017年9月18日是“九一八”事变爆发86周年纪念日。

当天下午,东北三省在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举行撞钟鸣警仪式,用钟声和警报声警醒人们:

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9时16分,由中央有关部门、东北三省政府、解放军以及社会各界代表组成的撞钟手,一起推动钟槌击响警世钟。

9时18分,尖利的防空警报从四面八方响起,震撼着沈阳全城。

博物馆广场上1000多名各界群众静静伫立。

同时,在沈阳规定的道路上,所有车辆停止行驶,鸣笛示意。

此时此刻,东北三省所有城市也一同拉响警报。

3分钟后,警报声从天际消失。

伴随着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一面五星红旗在广场冉冉升起。

撞钟鸣警活动后,数千名沈阳市民进入博物馆参观。

(2)请写出两个与战争有关的成语:

草木皆兵、乌合之众。

(3)右图中的青铜雕塑“铸剑为犁”位于纽约联合国总部的花园中,是1959年由苏联赠送给联合国的。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介绍图片的内容及含义。

内容:

图片中一个青年人一只手拿着锤子,另一只手拿着要改铸为犁的剑。

含义:

象征着人类要求停

止战争,把毁灭人类的武器变为务农的工具,以造福人类。

02  课内精读

6.本诗描写了哪些事物?

运用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描写了松柏、冢、兔、稚、旅谷、旅葵等事物。

渲染凄凉、悲伤的心情。

7.这首诗歌通过描写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主题?

全诗通过对一个久别家乡重归故里的老兵回家时所见情景的描述,表现了他的孤独和凄凉,揭示了封建社会中的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奴役和迫害。

03  拓展阅读

十五从军征(节选)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

“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从军行

[唐]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①终不还。

【注释】 ①楼兰:

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8.《从军行》中点明战争时间漫长、战斗艰苦、战事频繁的一句是:

黄沙百战穿金甲。

9.下列对《从军行》和《十五从军征》这两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A.《从军行》开头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既有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又包含了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

B.《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痛苦和不平。

C.“道逢乡里人:

‘家中有阿谁?

’”两句诗,生动地写出了退伍老兵对亲人的现状由茫然无际的想象到急切地想要知道又害怕知道的复杂心理。

D.“松柏冢累累”描写了松柏丛中一个连着一个的坟墓,没有直说家里人都已去世,而是运用乐景来反衬哀情。

10.请指出《从军行》中“不破楼兰终不还”一句运用的手法,并说说该句表现了诗人或征战将士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典故或直接抒情,表现了诗人(或征战将士)誓死驻守边关,不打败敌人决不还家的壮志豪情。

(二) 诉衷情

觅(mì

)  戍(shù

)貂裘(diāoqiú

)bì

n(鬓)先秋

(1)匹马戍梁州(以兵守边)

(2)关河梦断何处(梦醒)

(3)鬓先秋(白色)

(1)当年/万里觅封侯

(2)胡/未灭,鬓/先秋

(1)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朝代)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2)《诉衷情》一词中与“一事无成霜鬓侵”表达情感相近的句子是:

胡未灭,鬓先秋。

抒写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的句子是: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5.“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有志报国的英雄形象。

6.下面对《诉衷情》一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这首词情感真挚,用典自然,悲壮处见沉郁,愤懑却不消沉,感人至深。

B.“尘暗旧貂裘”一句借用了苏秦游说秦王的典故,表达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的失落。

C.“谁料”二字写出了往日的天真与今日的失望,流露出对南宋投降派的不满。

D.“未”“先”“空”三个字说明敌寇依旧,词人虽然已是暮年,但仍然壮心不已,充满豪情壮志。

7.“觅封侯”运用了什么典故?

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班超投笔从戎“以取封侯”的典故;

表达了词人对为建功立业而守卫边关、驰骋疆场的生活往事的追忆之情。

诉衷情

米 芾

劳生奔走因粗官。

揽镜鬓毛斑。

物外平生萧散,微宦兴阑珊。

寄胜处,每凭阑①,定忘还。

好山如画,水绕云萦,无计成闲。

【注释】 ①凭阑:

凭栏。

8.词的上阕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试做简要分析。

塑造了一个年事已高、生性闲散、厌倦官场却

不得不奔波于仕途的底层官员形象。

从“斑”“萧散”可看出词人年事已高、生性闲散,从“兴阑珊”可看出词人奔波于仕途、厌倦官场。

9.词的下阕

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①运用反衬手法(以乐景衬哀情),写每每凭栏远眺,纵山水如画,却无法使自己悠闲;

②表现出词人厌倦官场却无计摆脱的烦恼之情,以及对闲适自由生活的向往。

(三)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怀古

年少万兜鍪(dōumó

u)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坐断东南战未休(占据,割据)

(2)天下英雄谁敌手(能力相当的对手)

(1)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2)生子/当如/孙仲谋

(1)“南乡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题目。

这首词的作者是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朝代)豪放派词人。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2)辛弃疾在《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用“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来称赞孙权的智勇双全,暗讽当时朝廷掌权者能力不足,发出“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喟叹。

5.“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一句的意思是什么?

举目远望,我中原故土在

哪里呢?

映入眼帘的只有北固楼周遭一片美好的风光了。

(意对即可)

6.“不尽长江滚滚流”一句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请简要分析。

比喻(借景抒情)。

眼前江水滚滚逝去,千古多少兴亡事,词人胸中不尽的愁思和感慨,也似这江水长流不息。

7.本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词人借这一人物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词塑造了一个统率千军万马,雄踞东南一方,奋发自强,战斗不息的英雄形象。

热情歌颂了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的精神,讽刺当朝统治者的懦弱无能、苟且偷安。

表达了词人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复祖国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

8.这是一首登临怀古的词作,你怎样理解词中的借古讽今?

“生子当如孙仲谋”赞叹孙权的雄才大略,实际上暗指南宋没有一个像孙权那样有雄才大略的英雄人物。

今昔对比,令词人慕古伤今,忧患惘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各题

金城北楼①

高 适

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

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

垂竿已羡磻溪老②,体道③犹思塞上翁。

为问边庭更④何事,至今羌笛怨无穷。

【注释】 ①此诗作于作者赴边途中经过金城时。

金城,在现今的兰州。

②磻(pá

n)溪老:

指姜太公吕尚。

③体道:

是指体悟道理。

④更:

经历。

9.诗歌前四句写了晴空万里、积水连山、湍上急流、城头残月的金城美景。

10.下面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诗歌前两联以景入诗,融情于景;

后两联借用典故,抒写情怀。

B.“声若箭”以呼啸而过的利箭做比,写出了黄河急流的非凡声势。

C.颈联借姜太公钓鱼和塞翁失马的典故,抒发能一展雄才的豪迈之情。

D.尾联写对边关形势的担忧,体现了诗人关心国家安危的深沉情感。

(四) 满江红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小住京华(暂时居住)

(2)为篱下黄花开遍(因为)

(3)八年风味徒思浙(空,徒然)

(4)殊未屑(还,仍然)(顾惜)

(5)因人常热(激动)

(6)莽红尘何处觅知音(广大)

(7)青衫湿(失意伤心)

2.请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四面歌残/终破楚

3.填空。

(1)《满江红》的作者秋瑾是中国民主革命烈士,别署鉴湖女侠。

“满江红”是词牌名。

(2)《满江红》中深入浅出地将巾帼英雄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表达词人抱负、

志向和思想感情转变的句子是: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4.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是作者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复杂心情。

5.“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中“终破楚”指什么?

这一句写出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终破楚”比喻自己冲破家庭的牢笼。

这一句表达了作者冲破家庭的牢笼的喜悦心情。

6.“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中“蛾眉”指什么?

“蛾眉”指女子,写出了作者对于不能做男儿的遗憾之情。

7.下列对本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C)

A.《满江红》作于1903年,作者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著名活动家、妇女解放运动先驱秋瑾。

B.“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

儿烈”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复杂矛盾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C.“满江红”是词牌名。

该词作

者是浙江绍兴人,别号“易安居士”。

D.“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

以外在自然景观的清秀明丽反衬青春蹉跎而又无可奈何的沉重

失落感和怨幽之情。

秋 瑾

铁骨霜姿有傲衷,

不逢彭泽志徒雄。

夭桃枉自多含妒,

争奈黄花耐晚

风!

8.诗中提及一位文化名人,请写出他的名字。

诗中提及这个人用意何在?

“彭泽”即彭泽令,代晋代以爱菊而闻名的陶渊明。

9.从整首诗来看,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菊花?

作者描写菊花的目的是什么?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菊花和夭桃人格化,表现出(或:

菊花的傲骨。

对比的方法,用夭桃的妒忌来反衬菊花的铁骨雄姿)。

托物言志,以对菊花的描写表现诗人坚强、孤傲、不怕风雨,敢于斗争的精神。

(五) 朝天子 咏喇叭

1.下列句子停顿划分错

误的一项是(B)

A.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B.当年万里觅封/侯

C.官船来往/乱如麻

D.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2.下列诗歌有关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A)

A.《诉衷情》——陆游——北宋

B.《十五从军征》——《乐府诗集》——郭茂倩选编

C.《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南宋——辛弃疾

D.《朝天子 咏喇叭》——明代散曲——王磐

3

.填空。

(1)“朝天子”是曲牌名;

“咏喇叭”是散曲题名。

(2)《朝天子 咏喇叭》中所咏之物是“喇叭”,它“曲儿小腔儿大”,其特点与明代宦官“狐假虎威”的形象颇为相似。

4.在下面语段空白处依次填入四个句子,排序恰当

的一项是(C)

春日踏青,青芜如毯,________;

夏日听雨,雨声淅沥,________;

秋日看花,花叶相辉,________;

冬日观雪,雪意阑珊,________。

好诗如四季,岁岁不相同。

①诗是千缕缤纷下那一丝虚幻的朦胧

②诗是玉田琼屋上那一份惊艳的洁白

③诗是绿茵遍野时那一抹久违的清新

④诗是红叶清风里那一派无尽的潇洒

A.③④②①      B.④③①②C.③①④②D.④②③①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根据四季的特点,理解所选句子的含义。

③“绿茵遍

野”指春,①“千缕缤纷”形容雨,④“红叶”指秋,②“玉田琼屋”“惊艳的洁白”写冬。

5.在下列两组诗句中任选一组,请从运用感官描写的角度,说说诗句是如何描写景物的,这样描写的原因是什么。

A.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B.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示例:

B 运用了视觉、听觉描写景物。

这里用听到的黄鹂声来反衬涧边青草的幽静,表达出诗人对涧边幽草的喜爱之情。

6.“官船来往乱如麻”一句写得好,试简要分析其妙处。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当时宦官在交通要道运河上往来频繁,每到一处就耀武扬威,鱼肉百姓,生动地展现了一幅宦官搜刮民财的丑恶景象。

7.这首散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讽刺和揭露了明代宦官狐假虎威,残害百姓的罪恶行径,抨击了明代黑暗腐朽的统治。

观刈①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②。

妇姑荷③箪食④,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⑤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⑥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⑦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⑧不能忘。

【注释】 ①刈(yì

):

割。

②覆陇(lǒng)黄:

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

覆,盖。

陇,同“垄”,农田中种植作物的土埂,这里泛指麦地。

③荷(hè

背负,肩担。

④箪(dān)食:

装在竹篮里的饭食。

⑤饷(xiǎng)田:

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⑥惜:

盼望。

⑦岁晏(yà

n):

一年将尽的时候。

晏,晚。

⑧尽日:

整天,终日。

8.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这是一首叙事诗,虽着墨不多,但却把割麦者和拾麦者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万分痛苦的生活情景和内心感受,描绘得真切生动,带有强烈的讽喻色彩。

B.诗歌描绘了妇姑童稚送饭、丁壮南冈割麦、贫妇抱子拾麦三幅画面。

C.“力尽不知

热,但惜夏日长”,意思是力气用尽了,热得不知怎么办才好,只是叹惜夏天实在太长了。

形象地写出了劳动人民抢割时的辛苦景象。

D.诗人不仅把劳动人民的贫困、善良与地主阶级的奢侈、暴虐作了对比,而且还把自己的舒适与劳动人民的穷苦作了对比。

深刻地揭示了在繁重的赋税压迫下的农民们生活的艰难,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材料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