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识体系Word文件下载.docx
《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识体系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识体系Word文件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货币在发展过程中又有了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
4、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计算公式。
重点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的价格总额(即待售商品的数量×
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这表明: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例,而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例。
(三)货币的种类与形式
结算与信用工具:
1、结算的方式:
(1)现金结算
(2)转账结算。
2、常用信用工具:
(1)信用卡:
A、含义:
具有消费、转帐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B、优点:
信用卡可以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C、其中银行信用卡是指商业银行对信贷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2)支票:
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支票主要分为转帐支票和现金支票两种。
外汇和汇率:
1、外汇:
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2、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判断汇率升高和跌落的标准:
如果用100单位外汇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汇的汇率升高,外币升值,人民币汇率下降,人民币贬值;
反之,亦然。
3、汇率变化对经济的影响:
(即:
货币升值和贬值的利弊分析)
(1)本币升值,意味着同量外币兑换的本币更少,影响有:
A出口减少,进口增加;
B外资投资成本增加;
C导致国内生产下降、失业增加;
D本国外汇储备贬值,但有利于偿还外债;
E有利于本国企业走出去
(2)本币贬值,意味着同量外币兑换的本币更多,影响有:
A出口增加,进口减少;
B外资投资成本降低;
C增强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D本国消费相对便宜,外国游客增加。
4、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含义及意义:
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对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1、从产生看:
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2、从本质看:
货币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1、从职能看:
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
2、从重要性看:
在一定意义上,货币是财富的象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任然存在商品货币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
3、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1)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一定意义上是财富的象征;
(2)对金钱要取之有道,要通过正当手段赚钱,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致富。
(3)用之有益,要把钱用到有利于国家,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他人的地方。
(4)用之有度。
花钱要有所节制,要分轻重缓急。
二价格
(一)供求影响价格
1.供求影响价格
(1)引起价格变动和差异的因素有气候、时间、地域、生产,甚至宗教信仰、习俗等文化因素也有影响(间接因素);
(2)这些因素对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直接因素)来实现的
2.供求如何影响价格
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
买方不得不接受较高的价格以满足自身的需要,出现“物以稀为贵”的现象,这就是“卖方市场”。
(即由卖者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卖者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
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
卖方不得不以较低的价格处理他们过剩的存货,出现“货多不值钱”的现象,这就是“买方市场”。
(即是买者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买者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
(二)价值决定价格
1.价格和价值的关系
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值越大,价格越高
2.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
(1)基本内容:
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提示: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有商品经济就有价值规律)
(2)表现形式:
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不等于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二、价格变动的影响
(一)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动(一般来说,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1)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
(2)某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
2、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
(1)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
(2)价格变动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3、相关商品的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
(1)在可替代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将增加对其替代品的需求量;
反之亦然。
(2)在有互补关系的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同时将减少对其互补商品的需求量;
(名词解释:
替代品是指如果两种商品功用相同或相近,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同一需要,这两种商品就互为替代品;
互补商品是两种商品必须组合在一起才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这两种商品就是互补商品。
)
(二)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1、调节生产
2、提高劳动生产率
企业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才能缩短个别劳动时间,使其在价格竞争中更具优势,给自己的产品提供降价空间。
3、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的产品
生产者提供质量好的适销对路的产品,就能以更高的价格出售,获取较大的市场份额,获取更多的利润。
三.消费
1、影响消费的因素(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
收入、物价总体水平)
⑴、居民收入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A、其他条件不变,则人们当前可支配收入(当前收入)越多,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
因此要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必须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
B、一般地,未来预期收入(未来收入)越高,预期支出的可能性就会越大。
C、社会收入差距与社会总体消费水平有密切的联系。
人们的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
反之,收入差距缩小,会使总体消费水平提高。
⑵、物价水平也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
一般说来,物价上涨人们会减少对商品的消费量;
物价下跌,则购买力普遍提高,会增加对商品的消费量。
2、消费的类型
(1)按照消费对象不同可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2)按照交易方式不同可分
A、钱货两清的消费:
通过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交易方式获得的,这种消费一旦交易完成,商品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即由买主自己享有。
B、贷款消费:
一次性付款超出个人支付能力,预支未来收入进行的消费。
这种消费对那些收入稳定、对未来收入持乐观态度又没有太多积蓄的年轻人来说,不失为一种可行的选择。
(注意:
贷款消费除了包括到银行贷款,也包括赊帐、打白条等消费。
这种消费有利于提高人们现有消费水平,拉动经济增长,但也会增加未来的消费负担,要慎重考虑未来的收入水平。
C、租赁消费:
通过短期租赁的办法,使商品的所有权不发生变更,而获得该商品在一定期限内的使用权。
租赁消费的适用情形:
对一些商品消费者使用的次数有限,为暂时的使用而买下它们又不划算的。
(3)按照消费的目的分:
A、生存资料消费:
满足较低层次衣食住行的需要,是最基本的消费。
B、发展资料消费:
满足人们发展的需求。
C、享受资料消费:
满足人们享受的需求,是最高层次的消费。
(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第一种消费的比重会逐步减少,后两种的消费比重会增加。
3、消费结构
反映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2)特点:
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3)消费结构与消费水平的关系:
消费结构的完善和优化意味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
(4)恩格尔系数:
是居民家庭食品支出在家庭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它是反映人们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一个系数。
恩格尔系数过大,必然影响其他消费支出,特别是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的增加,限制消费层次和消费质量的提高。
恩格尔系数越小,表明人们的消费结构改善,人们生活水平提高。
4、消费心理
⑴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评价:
要具体分析,反对盲目从众。
⑵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评价:
可展示个性,推动新工艺新产品的出现,但要考虑社会认可和代价,不宜过分标新立异。
⑶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评价:
受攀比心理影响,是这种消费心理是不健康的,不可取
⑷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评价:
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消费,属于理智的消费,应提倡。
5、做理智的消费者——践行正确的消费原则
⑴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要求:
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之内进行消费,反对超前消费和消费滞后。
(注意:
量入为出包括不抑制消费和不超前消费两层意思。
这里的“入”包括当前收入和预期收入)
⑵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避免跟风随大流,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只重物质消费而忽视精神消费的倾向。
⑶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A绿色消费是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的总称,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
B特征:
节约资源,减少污染;
绿色生活,环保选购;
重复使用,多次利用;
分类回收,循环再生;
保护自然,万物共存。
C倡导绿色消费的意义:
绿色消费观念,(对消费者)有利于个人的生命健康;
(对生产者)有利于促进商品生产者提高产品质量,增强环保意识;
(对经济)有利于促进绿色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对社会)也有利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有利于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⑷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原因:
从历史角度看,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良作风。
从现实国情看,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发展中的人口大国更要戒奢从俭。
从个人成长看,艰苦奋斗有助于我们战胜困难,成就事业。
专题二:
生活、劳动与经营
一:
生产者决策理论
1.决定企业与公司经营成功的因素
决定公司经营成功的因素主要有:
正确的经营战略;
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手段、要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企业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被称为“开发企业的金钥匙”。
它渗透在企业经营和管理的每一个环节.最终通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体现出来。
所以,要树立企业的信誉和形象,关键是要保证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2.规模经济问题(企业的规模是否越大越好)
扩大规模可以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有利于企业利用先进技术。
但企业规模并非越大越好,企业规模过大导致企业内部管理、内部关系的协调困难。
所以,企业应有一个最佳规模。
3.企业定价行为
企业定价主要依据:
市场供求状况;
企业生产成本;
竞争对手的多少;
国家政策等。
(1)目前我国商品降价有合理性(竞争、供求变化、企业生产技术提高、生产成本降低)。
(2)降价有一定的作用(增加企业的销售)。
(3)但是价格战是低层次的竞争手段。
从长远来讲,企业扩大销售关键是靠提高技术,改进质量,树立诚信品牌。
4.成本与企业的技术创新
成本下降问题,与企业技术进步有关;
与价值规律有关(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与市场经济竞争有关(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竞争的结果是优胜劣汰)。
所以企业为增强自身竞争力,必须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
5.市场经济的良好秩序
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作必不可少的条件。
诚信缺失会直接导致市场秩序混乱、交易萎缩、坑蒙拐骗盛行,进而导致投资不足、经济衰退。
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二:
就业和就业理论
1.劳动和就业
(1)劳动的意义
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源泉;
劳动是发展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劳动是个人取得收入,获得生存的谋生手段。
(2)就业的意义
从国家角度看:
就业是民生之本,有效的就业能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从社会角度看:
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使社会生产顺利地进行。
从个人角度看:
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
劳动者的就业,有利于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我国出现就业问题的原因
人口多;
劳动力素质不适应经济发展需要;
国民经济结构不合理。
3.如何解决
(1)解决就业问题的措施
党和政府:
①要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就业岗位。
②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就业和创业环境,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③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劳动者就业、创业的后顾之忧。
④要完善劳动力市场,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流通。
劳动者:
①劳动者要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积极谋求自主创业,靠自己的双手开拓自己的生活。
②劳动者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即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和多种方式就业观,主动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③劳动者要提高自身技能和素质,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2)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①树立自主择业观。
根据个人的兴趣、专长和条件,自主选择职业。
②树立职业平等观。
各种正当职业的劳动者,都是创造财富所必需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③树立竞争就业观。
通过劳动力市场竞争,实现自主择业。
④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
就业形式多样化,如自由职业、弹性工作、临时工、家政服务等就业方式可更加灵活地选择。
4.劳动者维权问题
劳动者权利:
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
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休息、休假的权利;
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
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
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
劳动者权利的维护:
自觉履行劳动义务是劳动者维权的基础。
依法签订规范的劳动合同是劳动者维权的依据。
劳动者要增强自己的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时,以合法手段、法定程序,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加以维护。
三:
投资理财
1.银行的基本知识。
银行存贷行为,主要是讲述储蓄,储蓄是一种投资方式,可分为“活期储蓄”和“定期储蓄”。
利息=本金×
利息率×
存款期限;
储蓄机构:
商业银行、信用社、邮政储蓄机构。
商业银行主要业务有三项:
存款、贷款、结算。
2.比较商业保险、债券、股票的异同,解释利润、利息、股息等回报形式,说明不同的投资理财行为。
储蓄、债券、股票、商业保险几种投资理财方式的比较
3.企业投资取决于:
利息率的高低(通过加息抑制投资过热);
投资目标的经济前景;
经济增长的两种途径:
增加投入,技术进步。
4.尝试为家庭或企业设计一份投资计划。
储蓄、股票、债券、保险是常见的几种投资行为。
它们四者各有特色,投资者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一种或者几种投资方式。
专题三:
收入与分配
个人收入的分配
(一)分配制度和分配原则
1.分配制度:
(1)生产决定分配
生产资料所有制产品分配方式
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
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定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分配原则:
按劳分配(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2)按劳分配及其作用:
注意:
按劳分配不等于每个劳动者能等量劳动获得等量报酬;
劳动收入不等于按劳分配收入,非劳动收入不等于剥削收入。
(3)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除了按劳分配以外,还存在其他多种分配方式,主要包括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
具体形式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
(4)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5)按劳分配、按个体劳动者成果分配与按劳动要素分配
按劳分配是指在社会主义公有制范围内,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社会以劳动为尺度,向劳动者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其前提是公有制这个范围。
它反映了在公有制条件下劳动者之间平等劳动的关系,不存在剥削与不平等,劳动者创造的劳动成果除上交税收和预留企业扩大再生产资金外,其余全部劳动成果完全分配至劳动者个人。
按个体劳动者成果分配指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款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
其分配的前提是个体劳动者。
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
按劳动要素取得收入指在私有制企业中的劳动者获得的收入。
由于在私营或外资经济中工作的劳动者同业主之间存在雇佣劳动关系,其收入是在契约约束下劳动力买卖关系,因而劳动者是按生产要素获得收入或具体说按劳动力要素取得收入。
其分配的前提是在私有制范围内,劳动者创造的劳动成果一部分以税收形式上交国家,另一部分归企业主私人占有,其余部分以工资形式分配给劳动者,因此,分配对象是劳动者创造的部分劳动成果。
(6)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
合法的劳动收入:
按劳分配、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按劳动要素分配。
合法的非劳动收入:
按资本、技术、管理、土地、信息等要素分配。
无论是劳动收入,还是非劳动收入,只要是合法的,都受国家保护。
(7)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和非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
社会主义性质分配:
按劳分配。
非社会主义性质分配:
按个体劳动者成果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
2.分配原则
(1)效率原则
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有重要影响。
如果分配方式有利于调动人们生产的积极性,就会提高效率,促进生产的发展;
反之,则会降低效率,阻碍生产的发展。
(2)公平原则: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是指收入分配的相对公平,而不是绝对的平均主义。
A.为什么要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
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实现经济的发展,社会和谐。
B.怎么样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
第一、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第二、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这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维护劳动者利益,也有利于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当前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第三、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
为此,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通过加强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实现公平分配。
(3)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
①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只有提高经济效率,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才能实现社会公平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
②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只有给劳动者提供充分的利益和权利分配的公平,才能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③实现效率与公平的正确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
(4)如何贯彻兼顾效率与公平原则
A要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带动地区和个人致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B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
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带后富。
C要正确处理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与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关系(这个考点也是一个单独的要点)。
①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就是要将个人收入与其在经济活动中的贡献挂钩,充分调动人们参与社会财富创造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
②在由国家参与的再分配中,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调节过高收入,得缔非法收入。
通过完善税收,通过完善税收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实现合理的公平分配。
(5)正确理解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是国民收入分配的两个阶段。
初次分配是指在生产活动中,将国民收入在国家、企业、个人之间进行分配,生产要素的提供与报酬支付的关系是最基本的初次分配关系。
这一环节要注重效率,就是要将个人收入与其经济活动中的贡献挂钩,充分调动人们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率。
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结果的基础上政府对要素收入进行再次调节的过程。
再分配主要途径是国家预算。
在这一环节要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重点调节地区之间、城乡之间、部门之间、不同群体之间、在职与退休人员之间的收入关系。
只有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促进效率和公平有机结合,才能促进国民收入合理分配,最终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又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
(6)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必然会带来贫富悬殊两极分化吗?
允许和鼓励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能激励人们更有效地使用生产要素,激发生产要素拥有者的积极性,从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由于社会成员所拥有的生产要素各不相同,客观上也造成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异,出现贫富差距。
但并不能由此就认为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会带来贫富悬殊两极分化。
只要坚持在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中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一方面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合法经营和诚实劳动先富起来,另一方面国家通过税收、完善社会保障等各种政策对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进行调节,就能有效地防止两极分化。
(7)公平与平均主义
公平主要表现为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