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市武陵源区生态旅游农业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494939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97 大小:270.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张家界市武陵源区生态旅游农业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7页
张家界市武陵源区生态旅游农业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7页
张家界市武陵源区生态旅游农业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7页
张家界市武陵源区生态旅游农业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7页
张家界市武陵源区生态旅游农业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张家界市武陵源区生态旅游农业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

《张家界市武陵源区生态旅游农业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张家界市武陵源区生态旅游农业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9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张家界市武陵源区生态旅游农业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

第一阶段为2009-2012;

第二阶段为2012-2020年。

四、规划依据

1.《武陵源区“十一五”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2.《武陵源区“十一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

3.《武陵源区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

4.《武陵源区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发展城市农业旅游农业的意见》;

5.《武陵源生态区建设规划》;

6.《武陵源区新农村建设规划》;

7.《武陵源区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8.《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规划》;

9.《湖南省张家界武陵源区水土保持规划》;

10.《武陵源区旅游渔业、畜牧业发展规划》。

第一章武陵源区域概况及经济社会发展基础

一、武陵源区自然资源概况

(一)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

武陵源区位于湖南省西北部的武陵山区,属张家界市管辖,与张家界市永定区、慈利县和桑植县交界。

武陵源区包括二镇(天子山、索溪峪),二乡(协合、中湖),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共42个村,384个村民小组。

东邻慈利县的三管寺和阳河乡,南抵永定区的兴隆、禹溪、沙堤、新桥、合作桥和慈利县的许家坊,西与永定区的教字垭、桥头、桑植县的瑞塔铺三个乡接壤;

北与桑植县的竹叶坪、汩湖、空壳树和慈利县的三管寺乡毗连。

地里位置是东经110°

18′-110°

41′,北纬29°

13′-29°

27′。

东西长37.5公里,南北宽25.6公里,总面积397.5平方公里,核心景区面积217.2平方公里。

(见附图1、2、3)

(二)气候及水资源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处于中亚热带北部气候区,是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的过渡地区,属山原型湿润气候。

这里气候呈垂直变化,气温垂直递减。

同时,因山谷幽深和盆地开阔,受阳光辐射差别大,局部地形对气候起主导作用,形成特殊的山原季风气候。

云雾多,温差大,降水量大。

年均气温14—15℃,1月平均气温4.8-5.1℃,极端最低温-15.5℃;

7月份平均气温22.5-23.7℃,极端高温41.6℃。

无霜期267-275天,年降雨量1382.1-1472.3mm,年蒸发量1140.6-1285.5mm,相对湿度平均为77%-79%。

武陵源区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主要有发源于张家界森林公园的磨子峪,流经金鞭溪、喻家嘴至江垭注入溇水,全长68.3公里,沿途有插溪、文丰河、宝丰溪、百尾溪等支流注入。

其中还包括索溪水库、董家峪水库、宝峰湖水库等,这些河流、水库组成了武陵源城区的地表水资源系统。

全区多年平均径流量约9000万方。

全区地表水水质基本保持Ⅰ-Ⅱ类。

(三)地形地貌和土地资源

武陵源全区行政区域土地面积397平方公里。

年末耕地总资源3.1千公顷,其中常用耕地面积1.71千公顷。

地形地势四周高、中间低,由沿索溪峪河分布的一系列呈串珠状的小型山间盆地构成。

军地坪、岩门、文丰是索溪峪镇中较大的盆地,从地形看,山体较为陡峭,坡度基本上在20°

以上,山间盆地则比较平缓,最低海拔索溪河谷269米,从地势上看,则以索溪河为中心,总体上向索溪河倾斜,西高东低。

该区土壤的垂直地带性明显,索溪峪东部、天子山南部海拔500-1000m的土壤多为黄红壤,碱性反应;

西部(含张家界)海拔500-1000m以上土壤为砂岩黄土壤、黄棕壤、母质石英砂岩,酸性反应;

缓坡为风化淤积土壤,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高。

(四)生态旅游及动植物资源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是以世界罕至的石英砂岩峰林景观为主要特征的世界自然遗产地。

境内共有3103座奇峰,姿态万千,蔚为壮观。

境内独特的石英砂岩峰林、茂密的森林、多姿的溪涧、变幻的烟云、奇妙的溶洞和淳朴的田园风光,构成一幅奇、秀、幽、险、野的天然画卷。

这里有较为完整的处于原始状态的生态环境,保留了丰富的物种资源,被誉为自然博物馆和天然动植物园。

199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名录》;

200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地质公园;

2008年,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5A级风景区。

武陵源地区,地形多样,以山地、丘陵、盆地为主;

海拔起伏达1000余米之多,垂直气候差异明显,气候多变,属于中亚热带山原性季风气候。

动植物资源繁多,森林覆盖率85%,植被覆盖率99%,该区主要植被类型属中亚热带北部常绿阔叶林,覆盖率高,有原始次生森林植被群落。

境内高等植物有3000余种;

还保存有原始次生林两处,乔木树种700余种,可供观赏的园林花卉植物多达450余种,药用植物700余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1种,二级保护的有11种,三级保护的有16种。

这里生长着大量的野生动物,其中陆生脊椎动物有50科116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有3种,二级保护的有10种,三级保护的有17种。

二、武陵源区经济社会发展基础

武陵源区综合经济实力偏弱。

2008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165344万元。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372万元,同比增长5.8%,第二产业增加值14579万元,同比增长6.7%,第三产业增加值142393万元,同比下降5.4%。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36907元。

受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全年财政总收入20035万元,比上年下降10%,其中:

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5059万元,同比下降5%。

从财力状况可以看出,武陵源自身的财力还不足以支撑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大规模投入。

武陵源当地居民消费能力依然受收入水平的较大制约。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140.7元。

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8605.54元。

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33.1%。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74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908.94元,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51%。

武陵源区是由多民族构成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包含土家族、白族、苗族、朝鲜族等16个少数民族。

2008年全区总人口为51206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到93.5%,人口出生率为13.1‰,死亡率为3.6‰,自然增长率为10.1‰。

武陵源旅游业近年发展迅猛,自1996年来,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基本保持较大的增长率,2008年全区总计接待中外游客1051.55万人次,同比下降18.3%,其中:

境外客人50.96万人次,比上年下降44.5%。

总计中区管门票站接待人次数为450.34万人次,同比下降15.11%。

2008年全区共实现门票收入66886.13万元,同比下降25.52%,实现旅游总收入32.35亿元,同比下降13.3%。

武陵源区现有的旅游类型主要是以观光旅游为主,游人多是短期旅游。

据统计,游客在武陵源区的逗留时间平均为2-3天;

从客源上看,主要分布是广州、上海、北京为中心的长江中下游、珠江三角洲及周边地区,西北西南客源市场近来也有所增加。

国外主要以韩国旅游客源市场为主。

三、武陵源区发展面临的总体形势和基本判断

根据以上分析,可作如下判断:

武陵源具有高品位的自然资源,但未找到由资源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变的有效途径;

武陵源旅游档次和品质亟待提高,但缺乏财力支撑和社会资本投入渠道;

武陵源形成了旅游主导型经济发展结构,但并没有形成拉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有效动力和辐射力。

当前武陵源生态旅游农业面临有利的外围宏观环境:

(1)原生态资源稀缺性越来越强,武陵源生态旅游资源具有鲜明的独特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原生态的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稀缺性就显得越来重要,武陵源其独特的地质条件和地形地貌对于该地区有巨大的气候调节作用,乃至对当地的产业支撑结构形成重要影响。

这种资源的稀缺性最终将反映到该地区的产业构成上;

(2)旅游业为主导的区域经济格局初步形成。

2008年,全区共实现门票收入66886.13万元,同比下降25.52%,实现旅游总收入32.35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5.1∶8.8∶86.1,从旅游占经济总量的比例看,其经济结构的旅游主导型特征非常显著,这就决定选择旅游农业的切入点十分重要和必要。

(3)农业的原生态与有机化程度高。

武陵源生态农业具有发展有机农业的先天条件和不可多得的资源条件,需进一步挖掘原生态和有机农业的附加价值,使之成为武陵源旅游农业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和支撑点;

(4)民营资本的创业投资意愿强烈。

从当前武陵源经济发展的阶段看,民营经济投资旅游农业发展已成为大势所趋,这也促使政府需要出台相关的引导措施加快社会资本对生态旅游农业的介入,鼓励社会资本进行投资。

从不利条件看,武陵源生态旅游农业发展依然面临重要的宏观环境障碍。

(1)综合经济实力仍然偏弱,对生态旅游农业的支撑力度不足。

武陵源区GDP占全市比重较低,且自身造血能力不强。

2008年全区GDP为16.53亿元,仅占张家界市全市总额的8.98%。

(2)经济增长方式较为单一,抗风险能力较低。

武陵源的经济增长基本主要依赖旅游和投资拉动,旅游业发展标准和档次亟待提高,当前的旅游业必须寻找到一条提升品质的发展道路;

(3)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有限。

2008年,武陵源区仅有51206人,但社会事业发展受财力制约严重,这就决定武陵源区不可能走传统的经济增长道路。

此外,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140.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184.39元,其消费能力受到很大限制。

农民增收任务艰巨。

(4)生产要素制约开始突出,特别是土地和资金投入的制约。

受国家土地政策的宏观调控影响,武陵源区的城镇化进程也开始受到制约,此外,由于自身财力制约和相关机制建设不到位,武陵源旅游资源的投资也受到较大影响,没有真正挖掘出武陵源的资源价值和潜力。

第二章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状况评价及典型特征

生态旅游农业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科学、环境美学的方法,以农业生产为依托,将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农业,是一种新型的交叉型产业。

武陵源发展生态旅游农业有助于把现代科技成果与传统农业技术精华相结合,在充分利用现有原生态农业资源的基础上,把农田建设、农艺管理、产品生产、原料加工和游客参与融为一体,以达到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当地农民就业、向游客提供高品质旅游的目的。

这对于武陵源区有效促进农业与旅游业的交叉渗透,促进农游合一,丰富生态农业模式、创新生态旅游开发类型都十分有益。

一、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状况

(一)农业发展形态基本处于传统农业阶段

武陵源区耕地面积不足,农业产业结构仍然以传统粮食作物为主。

2008年末耕地总资源3.1千公顷,其中常用耕地面积1.71千公顷,该区多为山区,耕地地块规模小、地块分散,机械化程度不高。

2008年全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2610公顷,其中水稻1310公顷,油料种植面积810公顷,蔬菜种植面积730公顷,烟叶种植面积110公顷。

全年粮食产量13257吨,油料产量1597吨,蔬菜产量11828吨,烟叶产量284吨,水果产量2570吨。

全年出栏生猪3.08万头、肉牛0.11万头、肉羊0.35万只,肉类总产量2814吨,禽蛋产量600吨,水产品产量29吨。

农业产值基本集中在农业、牧业和林业上,服务型农业产业发展不足。

2008年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920万元(现价),同比增长5.6%。

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分别完成产值5390万元、2267万元、5390元、22万元、851万元。

(二)休闲农业框架体系开始得到初步建立

2007年,张家界市休闲农庄、农家乐共180家(其中五星级农庄2家、四星级农庄2家),实现总收入1亿元。

按照《张家界市休闲农业发展规划(2008-2012)》(张政办函〔2008〕272号)相关建设规划,到2012年,全市建设以公路主干线、城市(县城)郊区为重点的旅游农业示范点5个;

新发展四星级以上休闲农庄10家,农家乐300家;

休闲农业产业年总收入达到2亿元。

其中,武陵源区城市(县城)近郊以农业园区为主的旅游农业示范点新增1个,公路主干线及城市(县城)、景区周边四星级以上休闲农庄新增1家,城市(县城)郊区、景区周边交通干线两侧农家乐新增20家,2012年休闲农业产业总收入达到2000万元。

与张家界其它区县相比,武陵源的休闲农业还没有进入应有的快车道,基本处于搭建框架阶段。

武陵源生态农业迫切需要进行品质升级。

(三)生态旅游农业产业发展模式有所创新

与生态农业发展相结合的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

2008年,武陵源区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7个,农业专业合作组织8个。

建立了鱼泉贡米、索溪水果、协合蔬菜、天子山猕猴桃、袁家界云雾茶等5处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

新建规模养殖场5家,发展养殖大户209户。

在此基础上,武陵源区开创了“基地+协会+宾馆”的蔬菜产业化发展模式,创办了蔬菜、水果、生猪、鸡等种养殖基地,并且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同时,投资环境得到优化。

为了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投资于武陵源区,政府还制定了各种投资优惠政策和保护政策,于2007年公布了《武陵源区鼓励和保护投资的若干规定》。

(四)农业发展阶段与旅游业发展要求错位

武陵源区原属湘西贫困山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等景区的开发,旅游业得到迅猛发展,目前已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风景名胜区。

武陵源区的旅游业一直以观光为主。

从旅游的生命周期看,该地区仍处于发展阶段。

客源市场正处在发展期向成熟期的过渡阶段,旅游产品已经进入从远程观光向近程休闲和商务度假过渡的转型时期。

首先,从当前武陵源地区旅游发展的要求看,武陵源当属世界级品质的景观旅游地,旅游也正从普通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旅游发展阶段处于过渡时期。

此时期的旅游产业类型相对单一,抗风险能力较差。

观光型旅游业往往过分依赖国际和国内的经济发展大环境,如2008年的金融海啸,使该区的游客大量减少,旅游收入明显。

按照旅游发展的规律,由传统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旅游升级是必然趋势。

图2-1武陵源区旅游市场结构图

其次,从旅游产品的构成来看,观光、休闲和度假旅游产品数量的比例严重失衡,武陵源区更趋严重。

产品结构以观光产品为主,围绕观光相关的浏览、住宿、餐饮、交通一直是旅游收入中的主体,而购物、娱乐比例远低于观光消费。

这一方面反映,旅游增长仍依附于景区资源,整体旅游产品链尚未形成,旅游对其他周边产业的带动力偏弱;

另一方面也说明武陵源地区的相关休闲、度假产业发展还存在严重滞后,不能与旅游业的要求和发展阶段相配套。

再次,与武陵源旅游业发展的要求和阶段转型相比,农村与农业的发展还存在严重脱节。

观光型旅游业的特点是游客的主要活动范围就是景区和宾馆,旅游业与景区外的农村和农业联系很少,旅游业的发展对农村和农业的带动作用也很少,农业农村和旅游没有能够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由于旅游业的产业链、旅游线路的单一,旅游还是以观光为主,休闲、采摘等与农业农村相关的活动较少,没有能够通过旅游业带动起农业农村的发展。

旅游业反哺农业农村发展的力度不够,农业农村发展缺乏资金的支持,农业技术水平还比较落后。

在这种大的背景下,为进一步丰富武陵源区旅游产业内涵,活跃地区旅游市场内容,提升旅游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发展生态旅游农业是必由之路。

武陵源区生态旅游农业发展,有助于实现旅游主导产品与辅助产品的相辅相成,实现保护生态环境与挖掘生态价值的良性统一,实现地区GDP与三农发展的同步增长,最终有助于实现武陵源区旅游大产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五)农副产品产业化程度和科技水平较低

武陵源地区,农副产品种类多,动植物资源丰富,市场需求量大。

旅游市场跨越式发展,为武陵源农业发展、农民致富提供了优越的发展环境。

但目前武陵源农业发展,基本延续传统农业的发展模式,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链条处于孤立状态,由此导致农用地利用效率不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业产能得不到最大发挥,农副产品品质缺乏保障、附加值含量很低等一系列制约农业发展、农民致富的问题。

农业生产技术落后。

在农作物方面,山上的很多农户还是靠天吃饭,在种植作物的选择、种植制度的确定等方面都采用传统农业的种植技术,如农业施肥、灌溉、除害等都是农民凭借经验,缺乏科学技术指导,不合理的种植方法,导致水土流失、环境污染和资源的浪费,农作物的产量也较低,地块零散,机械化水平不高;

在养殖业方面,农民受自身知识水平的限制,养殖技术不高,养殖厂的建设和设施的配备、养殖方法等还不够科学,一些养殖厂的生产环境比较差,粪便、污水处理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

农产品的加工、包装技术缺失。

本地资源的深加工技术较低,如本地盛产的竹子不经过深加工,而是直接成捆的销售到外地,收益很低;

大部分农产品都是直接供应本地市场,尤其是本地的特产缺乏包装技术来打响品牌,开拓外地市场。

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弱化。

农业服务中心人员不足,直接用于生产技术的服务功能弱化,不利于现代农业发展。

表对武陵源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SWOT分析

优势

具有国际化、唯一性的地质、地貌景观,自然生态环境卓越;

文化底蕴深厚独特;

旅游市场的持续消费潜力巨大;

以旅游接待为标准的基础设施完善;

具有品牌化招商引资的吸引力;

上级领导接触率高,亮点项目易得到扶持;

区乡两级政府重视,群众参与性强。

机遇

处在旅游市场的成长与成熟交替期;

区域内具有产业整合发展的愿望;

具有通过服务业整合产业创造新的消费方式的机会;

拥有尚未污染的发展生态农牧业的条件;

市场半径小而集中,产业便于培育;

产业借助张家界的名气,容易创出品牌。

劣势

管辖区面积小,土地人力资源有限;

农村、农业与旅游业发展脱节;

区域性平台式服务业没有形成;

旅游者感到劳累、枯燥,缺乏身心愉悦;

旅游经纪主导成分过大;

农业基础设施差;

农业科技产业化发展程度较低;

富民方式较少。

挑战

市场正在对区域农业进行角色化的分离;

本地消费资源外流较为严重;

外地产品竞争性进入本地;

旅游者滞留期有缩短的趋势;

纯景观化旅游难以树立本地形象和品牌;

缺少旅游产业的二三四次盈利能力;

二、武陵源生态旅游农业重要特征

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第一,要有具备开发农业生态旅游的资源基础。

生态旅游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旅游观光农业,必须建立在具有可供旅游观光开发的农业资源基础上,从而把农业资源转化成旅游观光资源,扩大农业资源的功能。

第二,要突破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

对传统农业进行加工和包装,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旅客参与农事活动融为一体,成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突破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第三,要以生态旅游为导向。

农业生态旅游是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上,拓广了生态旅游观光功能,巧妙利用城乡各种差异来规划、设计、组合而引起旅游者消费欲望。

使旅游者亲身感受和参与现代农业技术与生态农业等大自然情趣,把现代农业及自然资源景观与旅游资源融为一体,最终达到生产、生活、生态的有机结合,既发展了农业,又保护了环境。

第四,观光农业旅游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伴随着近年来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趋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新兴课题,而旅游业以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在此种情况下,经营者迎合当今社会人们追求“个性化”、“生态化”,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需求心理,把两个领域有机结合起来而成为一个新的项目,是农业和旅游业的进一步延伸,也是农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

应该说,武陵源已经具备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的重要前提和条件,并且在发展的过程中开始探索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因此在进行生态旅游农业规划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寻找出武陵源自身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特色,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的寻求相应的发展对策,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初步总结出武陵源区生态旅游农业的五个基本特征。

(一)与山区布局相适应的分散型农业构成

武陵源地区森林资源丰富,石英砂岩比较多,由于地质运动和各种外力作用,形成了世界上罕见的砂岩风林地貌,同时,武陵源的人口较少,加之非常复杂的地形分布,既形成了与山区布局相适应的分散型农业,形成较为独特的农业景观,如天台农园等。

此类地形地貌不适合走土地规模经营这种“大而全”的道路,反而适合走“小而美”、“一区一品”、“一村一景”,符合中国传统美学的农业发展道路。

这并不是武陵源农业发展的劣势,相反是其包含有浓重中国风的独特景观农业属性的优势因素。

可依托山地资源和自然保护区的优势,发展野生动植物观赏景观、少数民族村、畜牧租赁农庄、狩猎场或珍稀动物饲养基地等旅游产品,也可发展反季节蔬菜和以当地土特产为主的第三产业。

(二)高度原生态、有机化的农业发展环境质量

武陵源区工业发展相对较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有限,生态农业的发展环境优良,具备了发展绿色、有机农业的外部条件。

而且武陵源农业在发展过程中更加突出了无公害、绿色、环保的特色。

为切实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武陵源区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中,十分注重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生态农业,开发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逐步形成武陵源品牌。

目前,正在建立完善无公害农产品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和技术推广体系;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面积逐年增加,主要是无公害、绿色蔬菜和有机茶叶生产基地。

先天的资源和耕作条件是武陵源生态农业提升经济价值和人文价值的一张重要“王牌”。

(三)生态农业发展具备不可多得的优质物种资源

在发展传统生态农业的同时,应该充分认识到武陵源地区不但拥有传统的农作物品种种类,同时也拥有武陵源地区特殊的物种资源,如珙桐、鸽子树等珍稀树种;

百两金、鸡血藤等中药材资源;

穿山甲、水獭、大鲵、白冠长尾雉、红腹锦鸡等动物资源等等。

这也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价值增值空间和发展空间。

应从更高的角度认识到物种资源的可塑性和对生态旅游农业的重大影响。

这很可能是武陵源地区今后生态农业发展道路的突破口和独特竞争力。

物种资源不仅仅是生态层面的保护,还有品种驯化养殖、促进经济产业链形成、观赏品鉴、科研交流、教育培训等多种发展渠道和路径,这可为武陵源生态农业打开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