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测评手册福建专版阶段评估检测 四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493323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4.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测评手册福建专版阶段评估检测 四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测评手册福建专版阶段评估检测 四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测评手册福建专版阶段评估检测 四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测评手册福建专版阶段评估检测 四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测评手册福建专版阶段评估检测 四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测评手册福建专版阶段评估检测 四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测评手册福建专版阶段评估检测 四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测评手册福建专版阶段评估检测 四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测评手册福建专版阶段评估检测 四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所以龙盘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

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三千宾中有毛遂,使白得颖脱而出,即其人焉。

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

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

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

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

王公大人,许与气义。

此畴曩②心迹,安敢不尽于君侯哉!

君侯制作③侔④神明,德行动天地,笔参造化,学究天人。

幸愿开张心颜,不以长揖见拒。

必若接之以高宴,纵之以清谈,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

今天下以君侯为文章之司命,人物之权衡,一经品题,便作佳士;

而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

昔王子师为豫州,未下车即辟荀慈明,既下车又辟孔文举。

山涛作冀州,甄拔三十馀人,或为侍中、尚书,先代所美。

而君侯亦一荐严协律,入为秘书郎;

中间崔宗之、房习祖、黎昕、许莹之徒,或以才名见知,或以清白见赏。

白每观其衔恩抚躬,忠义奋发,以此感激,知君侯推赤心于诸贤腹中,所以不归他人,而愿委身国士。

倘急难有用,敢效微躯。

且人非尧舜,谁能尽善?

白谟猷⑤筹画,安能自矜。

至于制作,积成卷轴,则欲尘秽视听,恐雕虫小技,不合大人。

若赐观刍荛,请给纸墨,兼之书人。

然后退扫闲轩,缮写呈上。

庶青萍、结绿,长价于薛、卞之门。

幸推下流,大开奖饰,惟君侯图之!

(选自《古文观止》)

[注]①谈士:

谈论世事的人。

②畴曩(chó

unǎng):

往日。

③制作:

指文章著述。

④侔(mó

u):

相等,齐同。

⑤谟猷(yó

谋划,谋略。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躬吐握之事         躬:

鞠躬

B.未下车即辟荀慈明辟:

征召

C.而愿委身国士委:

付托

D.惟君侯图之图:

考虑

3.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是写李白向韩荆州介绍自己的才华的一组是(3分)(  )

①有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 ②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

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 ③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 ④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 ⑤王公大人,许与气义 ⑥推赤心于诸贤腹中

A.①③⑥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③④⑤

4.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头借用天下谈士的话——“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赞美韩荆州谦恭下士,识拔人才。

B.接着作者毛遂自荐,介绍自己的经历、才能和气节。

文章表现了李白“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的气概和“日试万言,倚马可待”的自信。

C.作者在介绍自己的同时,颂扬韩荆州的德行、学问和文章。

作者为了得到韩荆州的赏识,不得不改他平日不卑不亢,“平交王侯”的性格,对韩荆州进行恭维。

D.文末作者提出请韩荆州阅读自己的作品,并愿意当面呈上,就像薛烛相青萍宝剑,卞和识璞玉一样,自己也能得到韩荆州的赏识。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或以才名见知,或以清白见赏。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初夏游张园

[宋]戴敏

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晴阴。

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

(1)诗中哪些描写照应了诗题中的季节?

请简要概括。

(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歌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反映了诗人什么样的生活情趣?

请简要分析。

(4分)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再不阻止的话,她们为了你要把索漠城抢光呢。

”千万富翁葛朗台住在一所灰暗阴森的老房子里,每顿饭、每天要点的蜡烛,葛朗台都要亲自分发,一点儿也不能多。

欧也妮为堂弟在饭桌上多放了几块糖和一些葡萄,他就用霹雳般的目光瞪着女儿,并说了以上的话。

(《欧也妮·

葛朗台》)

B.怡红院枯了一年的海棠花突然开了,大家都觉得是个好兆头,就相约去赏花作诗,谁想赏花途中宝玉不慎将通灵宝玉弄丢了,众人遍寻不得。

而宝玉丢了玉后,竟现出呆傻的样子来。

(《红楼梦》)

C.长坂桥边,张飞巧设疑兵,自己横矛立马桥头,面对桥西的曹军,发出三声巨雷般的断喝,竟然将曹操的一员大将夏侯杰吓得肝胆碎裂,坠马而死,曹军乱了阵脚,落荒而逃。

(《三国演义》)

D.听到“血光之灾”的说法后,瑞珏哭了,她感到无限悲伤,但并没有拒绝到城外去分娩。

觉新含泪依从。

觉民要觉新去讲道理,对长辈还有所期待。

觉慧态度坚决,主张不能屈服,应该反抗。

(《家》)

E.当聂赫留朵夫再次来监狱探望玛丝洛娃,表示要赎罪,甚至要和她结婚时,玛丝洛娃愤怒地指责他:

“你今世利用我作乐,来世还想利用我来拯救你自己!

”后来政治犯西蒙松开导玛丝洛娃:

“人非但不应当恨仇敌,而且应当爱仇敌,帮助仇敌。

”她才彻底原谅了聂赫留朵夫。

(《复活》)

8.简答题。

(任选一题,100字左右)(5分)

(1)冯云卿实施了什么“美人计”?

其原因和结果怎样?

(《子夜》)

(2)甘果瓦跟踪爱斯梅拉达,看到有人绑架她。

简述绑架事件的原因和结果。

(《巴黎圣母院》)

答第(  )题: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9.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孔子为什么将富贵比作“浮云”?

请简析。

(2)常言道: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与孔子的观点是否一致?

为什么?

请结合上述语录及孔子关于“义”与“利”的看法加以阐述。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教育公平不同于教育平等。

教育平等是一种量的特性,它是对教育状态的客观描述,它只回答是否有差别或者是否有差距,但并不回答是“好”还是“坏”,也不对“合理”还是“不合理”进行判断。

教育公平是一种质的特性,是对教育状态合理与否的价值判断。

平等意味着“等量”“一样”,但等量、一样未必就合理,平等并不必然意味着公平。

公平比平等具有更丰富的含义。

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目标是城乡教育公平。

与教育公平的平等原则、差异原则和补偿原则相对应,城乡教育公平分为平等性公平、差异性公平和补偿性公平。

城乡教育公平的三重含义要求进一步明确教育条件公平、教育起点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结果公平的实质差别,以及这种差别对于制度刚性的不同要求。

根据教育公平的三种含义,可对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公平目标予以概括性的表述——城乡教育机会均等(起点一样)、教育条件一样、过程不同、结果都达到教育质量基本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个性化发展。

与此相应的各种教育制度在改革方向和重点上也有差异。

城乡教育公平的不同含义以及相关制度的不同刚性要求,对作为保障制度的办学制度和教育管理制度改革也提出了相应要求。

总体而言,要求办学制度和教育管理制度改革要保障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不同类别的教育公平所要求的制度刚性和弹性的落实。

具体而言,要求办学制度改革鼓励吸纳社会资金进入教育,鼓励城乡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合作,以保障教育过程的差异性公平和学生培养制度的弹性,并减轻政府教育投入的刚性压力;

要求教育管理制度改革中,加大政府职能转变力度,简政放权,给学校下放更多的办学自主权;

鼓励学校自主发展、特色发展,鼓励学校探索多样化的课程内容、教育方法、培养模式,以保障教育过程的差异性公平和学生培养制度的弹性;

同时强化政府管理职能,加强督导评价和问责,以保障教育条件、教育机会的平等性公平和教育质量基本标准的统一性要求,保障教育投入制度、教育人事制度、入学招生制度的刚性。

10.下列对“教育公平”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教育公平是对教育状态合理与否的价值判断,它不同于教育平等。

B.城乡教育公平是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目标,分为平等性公平、差异性公平和补偿性公平。

C.城乡教育公平的三重含义要求相应的各种教育制度在改革方向和重点上也有差异。

D.城乡教育公平的不同含义,要求在办学制度改革中,简政放权,给学校下放更多的办学自主权。

11.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顶是(3分)(  )

A.教育平等是对教育状态的客观描述,是好讲好,是坏说坏;

肯定合理的,指出不合理的。

B.教育平等意味着“等量”“一样”,但未必合理、公平。

C.城乡教育机会均等,条件一样,过程不同,质量达标,学生在此基础上实现个性化发展,就可以说是达到了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公平目标。

D.城乡教育公平虽然有不同的含义,但教育制度是严肃的,改革要求是一致的。

12.为什么说教育公平比平等有更丰富的含义?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分)

本题为选考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马 语

莫 言

①像一把粗大的鬃毛刷子在脸上拂过来拂过去,使我从睡梦中醒来。

眼前晃动着一个巍然的大影子,宛如一堵厚重的黑墙。

一股熟悉的气味令我怦然心动。

我猛然惊醒,身后的现代生活背景悄然退去;

阳光灿烂,照耀着三十多年前那堵枯黄的土墙。

墙头上枯草瑟瑟,一只毛羽灿烂的公鸡站在上边引颈高歌;

墙前有一个倾颓的麦草垛,一群母鸡在散草中刨食。

还有一群牛在墙前的柱子上拴着,都垂着头反刍,看样子好像是在沉思默想。

弯曲的木柱子上沾满了牛毛,土墙上涂满了牛屎。

我坐在草垛前,伸手就可触摸到那些鸡,稍稍一探身就可以触摸到那些牛。

我没有摸鸡也没有摸牛,我仰脸望着它——亲密的朋友——那匹黑色的、心事重重的、屁股上烙着“Z99”字样的、盲目的、据说是从野战军里退役下来的、现在为生产队驾辕的、以力大无穷任劳任怨闻名乡里的老骒马。

②“原来是你啊!

”我从草垛边上一跃而起,双臂抱住了它粗壮的脖子。

我心潮起伏,泪珠在它光滑的皮上滚动。

它耸耸削竹般的耳朵,用饱经沧桑的口气说:

“别这样,年轻人,别这样,我不喜欢这样子,没有必要这样子。

好好地坐着,听我跟你说话。

”它晃了一下脖子,我的身体就轻如鸿毛般地脱离了地面,然后就跌坐在麦草垛边。

伸手就可触摸那些鸡,稍稍一探身就可以触摸那些牛。

③我端详着这个三十多年没有见面的老朋友,它依然是当年的样子:

硕大的头颅、伟岸的身躯、修长的四肢、瓦蓝的四蹄、蓬松的华尾、紧闭着的不知道什么原因盲了的双目。

于是,若干的情景就恍然如在眼前了。

④我曾经多次揪它的尾毛做琴弓,它默默肃立,犹如一堵墙。

我多次坐在它宽阔平坦的背上看小人书,它一动也不动,好像一艘搁浅了的船。

我多少次对邻村的小孩子炫耀着它,编造着它的光荣的历史,说它曾经驮着兵团司令冲锋陷阵,立过赫赫战功,它一声不吭,好像一块没有温度的铁。

我多少次向村里的老人请教,想了解它的历史,尤其不知道它是怎么瞎的,无人告诉我。

我多少次抚摸着它的脖子问,亲爱的马,你的眼睛是怎么瞎的,是炮弹皮子崩瞎的吗?

是害红眼病弄瞎的吗?

是老鹰啄瞎的?

——任我千遍万遍地问,它不回答。

⑤“我现在回答你。

”马说。

马说话时柔软的嘴唇笨拙地翻动着,不时地显露出被谷草磨损了的雪白的大牙。

它的声音十分沉闷,仿佛通过一条曲折漫长的管道传递过来的。

这样的声音令我痴迷,令我陶醉,令我惊悚,令我如闻天籁,不敢不认真听讲。

⑥马说:

“日本有一个著名的关于眼睛的故事。

琴女春琴被人毁容盲目后,她的徒弟也是她的情人佐助,便自己刺瞎了眼睛。

还有一个古老的故事,俄狄浦斯得知自己杀父娶母之后,悔恨交加,自毁了双目。

你们村子里的马文才,舍不下新婚的媳妇,为了逃避兵役,用石灰点瞎了双目。

这说明,世界上有一类盲目者,为了逃避,为了占有,为了完美,为了惩罚,是心甘情愿自己把自己弄瞎的。

当然,你最想知道的,是我为什么瞎了眼睛……”马沉吟着,这个话题勾起了它的无限辛酸的往事。

⑦马说:

“几十年前,我的确是一匹军马,我屁股上的烙印就是证明。

我的主人是一个英武的军官,他不仅相貌出众,而且还满腹韬略。

我对他一往情深,如同恋人。

有一天,他竟然让一个散发着刺鼻脂粉气息的女人骑在我的背上。

我心中恼怒,精力分散,穿越树林时,撞在了树上,把那个女人掀了下来。

军官用皮鞭抽打着我,骂我:

‘你这匹瞎马!

’……从此,我决定再也不睁开我的眼睛……”

⑧“原来你是装瞎!

”我从麦草垛前一跃而起。

⑨“不,我瞎了……”马说着,调转身,向着那漫漫无尽的黑暗的道路,义无反顾地走去。

13.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这篇小说用了倒叙与插叙等叙述方法,为了更好地表现马由于受了不公平的待遇,而变成了自暴自弃,沦落为普通的难看的“心事重重”的瞎马。

B.马讲述琴女春琴等三个故事,意在说明“世界上有一类盲目者,为了逃避,为了占有,为了完美,为了惩罚,是心甘情愿自己把自己弄瞎的”。

C.小说中描写马自叙经历,不能仅理解为是为了增加文章的生动性,更主要的目的应是为了暗示“以马喻人”的写作意图。

D.“我”是故事的见证人,以“我”来展现主人公,拉近了读者与作品的距离,真实自然;

“我”是小说的线索,小说借“我”的情感态度揭示了作品主题。

E.文章结尾,马说“不,我瞎了……”,可理解为自己为主人出生入死,而主人却为“散发着刺鼻脂粉气息的女人”骂自己“瞎马”,自己不识人,是真正的“瞎了”。

14.小说多处描写了马的外貌,又多次提到“伸手就可触摸到那些鸡,稍稍一探身就可以触摸到那些牛”。

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15.小说描写了马因为主人的一句谩骂,就自己把自己弄“瞎”了。

你认为它这样做值得吗?

请谈谈你的看法。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海婴走了,鲁迅传承尚在?

胡印斌

2011年4月7日凌晨,82岁的老人周海婴走了。

这个童年失怙的孩子,无论是长于乱离,还是遭逢盛世,终其一生,都生活在父亲的光环之下。

周海婴的逝去,再一次让人们想到了鲁迅,也再一次让人们审视我们正在生活着的文化环境。

是啊,鲁迅离开人们已经70多个春秋了,这个世界好些了吗?

这样的追问,过于沉重,也过于较真,故而很难理得清楚。

不过,拂去后人有意无意叠加上去的尘埃,仅仅从文化的意义上考量,恐怕很难乐观起来。

当年鲁迅先生用力甚勤的“国民性”批判、“阿Q相”等等,似乎并没有多大改观。

从奴性走向人性,道路还很漫长。

鲁迅先生1919年提出的“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依然有其现实的合理性。

特别是,这些年来,国人在汲取传统精神资源上既无能力,“去鲁迅化”倒是十分起劲。

这可以说是在“重新发现鲁迅”,却也暴露了时下文化能力的肤浅和粗暴。

(1)不能以“温情和敬意”对待过往的历史和人物,当然也就很难真正改掉“劣根性”。

当然了,世事美丑,鲁迅凉热,周海婴的感受应该更为真切。

大抵说来,周海婴一生的努力,一方面,是追慕、还原一个“父亲鲁迅”,而非一个“鲁迅父亲”;

另一方面,则是活出一个相对独立的自我来。

不过,“独子”身份,注定使他不可能离开“鲁迅”这个浓重的语境。

还原“鲁迅”很难,盖因多年的符号堆积。

不过,周海婴还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摹画出一个平和、细心的“父亲鲁迅”,读者可从《鲁迅与我70年》这部书中,触摸到大量碎屑却温馨的生活细节。

这些毛茸茸的细节不宏大,却真实可感,颇合“幸福度日,合理做人”之意旨。

不过,“活出自己”却更是艰难。

海婴生前,是我们观照鲁迅先生的鲜活标本。

我们用放大镜、显微镜仔细审视先生的这点骨血,不放过任何一点“贤与不肖”的地方……其对周海婴造成的困扰显然是长久的。

1948年底在沈阳等待进京的日子里,“母亲再三叮嘱我,切勿忘乎所以,言谈举止一切都得小心谨慎,拿后来的话说就是要‘夹紧尾巴做人’”。

类似叮嘱,所在多多。

可以说,这位北大物理系的毕业生,终其一生都是在这样他律和自律中谨慎生活的。

谦和而低调,严谨而坦诚,学术方面,基本不发表意见,践行了鲁迅“莫做空头文学家”的遗嘱,无线电是饭碗、是事业,摄影则是毕生的爱好,在默默无闻中,亦不乏生命的精彩。

然而,周海婴的“自立”“立人”努力,并非只有谨慎一面,版税风波、父亲的手稿去向、长子周令飞的婚事……在这些事件中,周海婴不与流俗妥协、坚韧抗争的精神,大有乃父之风。

这也是其个体价值的体现。

作家赵丽宏说,海婴先生是一个正直、有智慧、有修养的人,也是一个老派的知识分子。

纵览一生事略,这评价可谓中肯。

与鲁迅的文章济世相比,周海婴不是人文知识分子,对社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身体力行”上。

不过,这些年来,写作《鲁迅与我70年》,出版许广平《鲁迅回忆录》手稿本,一样体现了周海婴作为知识分子的济世情怀。

这些年来,鲁迅总在漩涡之中,那个力图改造传统国民性的鲁迅,不断被削弱、被误解。

这些,都是周海婴先生晚年的担心。

眼下,问题还在,海婴先生却可以放下了。

周海婴走了,是不是带走了父子之间“那份隐含的生命传承”?

(2)生命的传承本来就是一条不停歇的浩荡河流,唯有真正将鲁迅的精神传承给更多的后人,而不仅仅是血脉传人,这个世界才有可能一点一点变得好起来。

(节选自《中国青年报》,2011年4月12日)

1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周海婴的逝去引起社会的关注,一方面因为他是鲁迅之子,让人想到鲁迅,另一方面也使人审视当下的文化环境,审视我们对鲁迅精神的传承。

B.鲁迅离开人们70多年,总是处在漩涡之中,成为各种各样的话题中心,表明人们对鲁迅的理解往往被现实的需要所遮蔽。

C.作为鲁迅之子,周海婴的言行举止承受了太多的来自社会的要求和限制,这是他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使他难以有自我的生活和性格。

D.作家赵丽宏说海婴是一个老派的知识分子,一生谨小慎微,谦和低调,有智慧,有修养,这评价既有肯定,也有否定,可谓中肯。

E.文章的标题以问题的形式启发人们思考如何传承鲁迅精神以及现实的缺失,并肯定了海婴在鲁迅精神传承中的努力,简洁凝练,富有力量。

14.试分析文中两个画线句子的含意。

15.作者说周海婴“无论是长于乱离,还是遭逢盛世,终其一生都生活在父亲的光环之下”,你认为这是周海婴的幸运还是他的不幸?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