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东北地区农业开发中的问题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教学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491117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0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东北地区农业开发中的问题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教学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东北地区农业开发中的问题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教学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东北地区农业开发中的问题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教学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东北地区农业开发中的问题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教学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东北地区农业开发中的问题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教学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东北地区农业开发中的问题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教学案Word格式.docx

《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东北地区农业开发中的问题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教学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东北地区农业开发中的问题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教学案Word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东北地区农业开发中的问题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教学案Word格式.docx

社会化服务体系。

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1)加强

治涝和

灌溉工程建设。

(2)加快

中低产田改造。

(3)加强农畜产品加工和市场建设,延长农业

产业链,提高效益,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4.加快

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5.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耕地的建设和保持。

(2)搞好

森林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

坚持

采伐量小于生产量的原则。

(3)合理解决东北地区西部农牧交错带的

农牧争地矛盾。

[自我探究] “北大荒”走向“北大仓”和“北大仓”走向“北大商”分别靠的是什么?

提示 “北大荒”走向“北大仓”靠的是扩大耕地面积;

“北大仓”走向“北大商”靠的是加大科技投入,面向国内外市场,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自我反馈』

1.随着“北大仓”的建成,东北地区的黑土土层变薄、肥力不断下降,主要原因是(  )

A.黑土大量流失B.气候干旱

C.生物活动微弱D.秸秆还田

答案 A

解析 由于不合理的垦殖和耕作,黑土大量流失(表层黑土被雨水冲刷变薄),黑土肥力下降。

2.东北地区实现粮食增产的根本途径应是(  )

A.开垦宜农荒地B.提高单产

C.实现农业机械化D.多建商品粮基地

答案 B

解析 东北地区粮食增产主要有两条途径:

一是通过扩大耕地面积,达到粮食增产的目的;

二是通过提高单产,达到粮食增产的目的。

在东北地区由于过度毁林、毁草开荒已经引起了严重的生态问题,因此第一条途径是行不通的,因此只有通过提高单产来达到增产的目的。

探究点

 东北地区农业开发中的问题

民勤绿洲是指石羊河下游红崖山水库以下狭长而平坦的冲积地带,该地红崖山水库兴建于1958年,是亚洲最大的沙漠水库。

民勤绿洲是甘肃省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粮食作物以优质小麦、玉米为主。

近10年来,该绿洲生态环境恶化,沙进人退,许多耕地被撂荒。

下图是民勤绿洲地区略图及当地常见生态工程景观图。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简述民勤绿洲商品粮生产的优势自然条件。

(2)分析造成民勤绿洲许多耕地被撂荒的主要原因。

(3)有人认为,红崖山水库的修建对民勤绿洲的农业发展不利,请阐述理由。

[答案] 

(1)气候干旱,晴天多,光照强,昼夜温差大,作物单产高;

有石羊河流经,灌溉便利;

地形平坦,便于耕作;

土壤肥沃,多砂质土,有利于作物根系发育。

(2)气候变暖、变干,蒸发量增大;

上游来水减少,民勤绿洲水源日益匮乏;

过度农耕、不合理利用水资源等导致土地荒漠化加剧;

居民大量外迁。

(3)会使下游地区生态用水不足,绿洲退化萎缩,生态环境恶化。

1.黑土利用中的问题及措施

2.林业开发中的问题及对策

3.湿地利用中的问题及治理

黑龙江省作为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黑龙江省生态环境日益令人担忧。

据此回答

(1)~(3)题。

(1)黑龙江省农业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

①湿地面积萎缩 ②土地沙化、盐碱化加剧 ③土壤贫瘠,肥力下降 ④水土流失严重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④

(2)20世纪后期,珍稀鸟类丹顶鹤在黑龙江呈减少的趋势,主要原因是(  )

A.湿地破坏B.水土流失

C.森林破坏D.草场破坏

[解析] 第

(1)题,黑龙江土壤以黑土为主,较为肥沃。

(2)题,三江平原等地沼泽地被开垦,破坏了丹顶鹤的生存环境。

[答案] 

(1)D 

(2)A

[方法指导] 东北地区农业生产面临的问题

 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阅读图文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天然雪菊花是生长在海拔2600米以上的一种稀有高寒植物,花期短促,采摘艰难,产量小,富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成分,既有独特的药用功效,又有茶的色泽和醇厚,适宜大多数人群饮用。

新疆达坂城地区因其独特的生长环境,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高品质高寒雪菊。

2014年栽培面积达到3100多亩,着力打造我国高寒雪菊的重要产地。

下图示意达坂城所在区域山脉走向。

(1)分析达坂城地区打造高寒雪菊重要产地的优势区位条件。

(2)为促进达坂城地区高寒雪菊种植和雪菊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请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 

(1)优势:

有雪菊生长所需要的最佳海拔(海拔较高,气候寒冷),品质好;

深居内陆,环境污染小;

有高山冰雪融水灌溉;

高海拔地区,病虫害少;

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内陆高寒地区,地广人稀,可栽种面积广;

靠近陇海—兰新铁路,交通便利;

靠近乌鲁木齐,面向全国,市场需求大;

有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等。

(2)加大科技投入,培育新品种;

加大雪菊花的药理研究,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

创建雪菊规范种植基地,积极打造品牌,提高知名度;

强化管理,合理安排;

积极促进雪菊花规模化生产与集约化生产等。

东北地区内部不同区域的农业发展方向与重点

平原区

西部草原区

山区

农业发展方向

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继续强化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以确保国家粮食需求

围绕生态建设与增加农牧民收入两大主题,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以森林资源保育为核心,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

半山区实现“立体开发”;

山区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产品配套加工业

重点

以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能力为重点,发展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

推进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草业经济,推动退耕、退牧和围栏限牧工程的顺利实施,发展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

林木、人参、养鹿、林蛙、食用菌、中草药材、水果及山野菜等特色经济产业,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和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读某岛屿的文明生态湖区规划图,完成

(1)~

(2)题。

(1)该区域农业发展模式所具有的特点是(  )

①主要关注经济领域中产值和利润的增长 ②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对环境的保护 ③只为获得最大经济效益,促进社会财富的累积 ④属于种—养—加工一体化经营的生态农业模式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2)该图显示了该湖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措施有(  )

①培育优良品种,发展高效农业 ②废弃物综合利用

③合理开发利用环境资源 ④将林地、草地都开垦为耕地

[解析] 第

(1)题,读图,根据图例热带鱼养殖基地、热带高效经济作物基地以及农副产品保鲜加工基地可知,该地注重发展经济;

根据图例水土保持林可知,该地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这说明该地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①③错误,②正确。

根据图例热带高效经济作物基地、热带鱼养殖基地、农副产品保鲜加工基地可知,该地农业发展属于种—养—加工一体化经营的生态农业模式,④正确。

(2)题,读图,根据图例小鸡孵化基地、热带高效经济作物基地可知,该地注重培育优良品种、发展高效农业,①正确;

根据图例热带高效经济作物基地、热带鱼养殖基地、水土保持林可知,该地合理开发利用环境资源,③正确;

图中未体现废弃物综合利用,②错误;

将林地、草地都开垦为耕地,易导致水土流失,不利于可持续发展,④错误。

[答案] 

(1)D 

(2)C

[方法指导] 东北地区农业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措施

(1)黑土的开发与保护措施

①提高黑土肥力:

合理耕作;

黑土培肥;

增施有机肥;

秸秆还田。

②防治黑土流失:

植树造林;

治理坡面、沟壑。

(2)森林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措施

①禁止乱砍滥伐,防止毁林开荒。

②营林为主,营造速生丰产林,退耕还林。

③合理采伐,以蓄积量定采伐量,采伐量不能超过生长量。

④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态环境。

⑤促进珍贵树种更新。

⑥提高木材综合利用率。

⑦防御森林火灾。

(3)保护湿地的措施

①建立湿地保护区。

②退田还湿地。

③工程措施,恢复已经退化的湿地。

[思考解答]

一、教材第54页思考

点拨:

回答此题首先应知道商品农业中出现的问题有哪些,然后根据问题提出措施即可。

答案:

①稳步发展粮食生产,向高产、优质、高效、绿色发展;

调整好各种作物之间的比重,合理利用土地;

按照市场需求,发展经济作物。

②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业,大力发展畜牧业以及农副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业效益。

③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二、教材第57页思考

1.答案:

中国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发展农业是彼此平行的概念,二者在指导思想、基本内涵和目标方面是一致的。

中国生态农业是可持续发展农业的实践基础。

2.点拨:

无论北方的生态农业还是南方的生态农业其指导思想是一致的,都是在满足自身需要,获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形成有利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其不同点应主要从其自然条件去考虑。

北方的生态农业模式以太阳能为动力,太阳能提供了牲畜冬季生长、沼气池冬季运行产气的适宜温度。

而南方地区热量充足,在自然状态下牲畜能正常生长,沼气池也能正常运行,所以没有利用太阳能这个环节,当然,南方多阴雨天,太阳能资源相对贫乏也是原因之一。

这两种模式中,能源主要是太阳能和沼气能,是可再生能源,也是清洁能源。

每一个生产环节的废弃物都得到了回收再利用,对环境的污染降到了最低程度,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利用的目标。

图示比较如下:

①北方地区“四位一体”温室生态模式

②南方地区的“猪沼果(菜、菌、药、花)”模式

[复习解答]

教材第57页复习题

1.东北平原的农业发展存在以下问题:

①生产技术粗放,耕地破坏严重;

②林地和草地比重下降,资源利用失调;

③开垦沼泽地,破坏湿地环境;

④农产品质量和品种不适应市场要求,农业结构不合理;

⑤水土流失严重。

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是最严重的问题,生态是最难恢复的。

2.略。

下图中的乙图为甲图中M区域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示意图。

读图,回答1~3题。

1.M地区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是(  )

A.洪涝灾害频率降低B.气候由暖干变为冷湿

C.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D.水污染和土壤污染加剧

答案 D

解析 读图可知,M地区位于三江平原,农田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湿地面积减少,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洪涝灾害频率增加,气候由冷湿变为冷干,农业发展导致水污染和土壤污染加剧。

2.农业土壤污染产生的原因可能是(  )

①化肥 ②农药 ③污水灌溉 ④垃圾焚烧

A.①②④B.①②③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 垃圾焚烧主要是污染大气。

3.引起东北平原黑土厚度变薄、肥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全球气候变暖,微生物分解活跃

B.大量施用农药、化肥,建设人工水渠

C.人类过度垦殖,流水冲刷严重

D.城市化进程加快,耕地大量被侵占

答案 C

解析 东北平原黑土厚度变薄、肥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人类过度垦殖,流水冲刷严重,水土流失严重,C项正确。

东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

据此回答4~5题。

4.为了促进三江平原农业大规模经营,下列措施合理的有(  )

①促进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②增加耕地面积 ③增加农业资金投入 ④调整农业结构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 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耕地集中管理,有利于实行大规模机械化生产,①正确;

过度开垦耕地,容易造成生态破坏,②错误;

增加资金投入,有利于设备的完善,利于规模化生产,③正确;

调整农业结构与实行大规模经营关系不大,④错误。

5.东北地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措施包括(  )

A.加快中低产田改造

B.加强耕地建设和保持

C.健全农村社会服务体系

D.大力发展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

解析 发展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进行农产品深加工,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D项正确;

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加强耕地建设和保持,不属于农业结构调整,排除A、B两项;

健全农村社会服务体系不能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排除C项。

  时间:

45分钟 

  满分:

100分

[考点分布表]

考点

题号

农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1,3,5,6,7,8,12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2,4,9,10,11,13

一、选择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我国某农村主要靠燃烧秸秆和柴草做饭、取暖,这种利用方式存在许多缺点(如下图所示)。

据此回答1~2题。

1.根据图中的关系判断,A、B、C分别代表(  )

A.破坏森林、农业减产、牧业下降

B.农业减产、破坏森林、牧业下降

C.牧业下降、农业减产、破坏森林

D.破坏森林、牧业下降、农业减产

解析 读图可知,通过A可以取用“木材”,说明A表示“破坏森林”;

B和“草皮”相关,应该是“牧业下降”;

根据与C相关的“秸秆”“广种薄收”可知,C为“农业减产”。

2.解决图示地区存在问题的办法,不正确的是(  )

A.结合植树造林,营造薪炭林

B.结合积蓄肥料,发展沼气

C.结合农田水利建设,大力发展水稻种植

D.结合当地实际,开发新能源

解析 图中显示该地区主要问题是因破坏森林、草皮和不合理的耕种方式(广种薄收)导致的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因此解决办法有植树造林、营造薪炭林,积蓄肥料、发展沼气,开发新能源以解决燃料问题,从而减少植被破坏,以起到减少水土流失和风沙侵蚀的目的。

根据该地的农业生产类型和产生的问题可知,该地位于我国北方地区,不适宜大力发展水稻种植业。

读我国江南丘陵某地地形结构和农业用地结构饼状图,完成3~4题。

3.该地农业用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

A.过度开垦B.过度放牧

C.过度造林D.过度养殖

解析 由材料及图可知,该地区山地丘陵所占比重大,平原比重小,因此,其农业用地结构中林业所占比重应该较大,种植业比重应该较小;

但从农业用地结构饼状图中可以看出,种植业所占比重最大,而林业所占比重较小,由此可以推知,该地区将大量的山地丘陵开垦为耕地,故A项正确。

4.该地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在于(  )

A.陡坡退耕,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B.修建梯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C.全面退耕还林,改善生态环境

D.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立体农业

解析 江南丘陵地区,山区面积广大,当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大,植被一旦遭到破坏,必然会导致水土流失,致使生态环境恶化;

因此,要想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要降低种植业比重,提高林业的比重,其出路必然是要调整农业结构,大力退耕还林还草,发展立体农业,故D项正确。

下图为美国某次“黑风暴”分布图(虚线范围内为该次“黑风暴”影响范围)。

读图,回答5~6题。

5.此种灾害基本上是一种(  )

A.土壤侵蚀B.土壤盐碱化

C.土地污染D.土壤酸化

解析 题目中所说的“黑风暴”的实质就是指的沙尘暴。

沙尘暴发生时,土壤遭受风力侵蚀,故A项正确。

6.引起该灾害的根本原因是(  )

A.砍伐森林B.过度垦殖

C.温室效应D.灌溉不合理

解析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过度垦殖导致植被破坏,造成大量的疏松沙源的存在,这是沙尘暴发生的主要原因。

研究发现,东北黑土平均每年流失表土0.4~0.7厘米,很多地方耕地黑土层已完全消失,露出下层黄土,成为“破皮黄”。

这些坡耕地多采用顺坡耕作,致使水土流失不断加剧。

据此完成7~9题。

7.“破皮黄”(  )

A.土壤贫瘠,无机盐分较少

B.土层薄,黏重,呈酸性

C.有机质含量少,土壤贫瘠

D.空隙小,不透气,土质差

解析 黑土和“破皮黄”的最大差别是“破皮黄”有机质含量少,土壤贫瘠。

8.顺坡耕作加剧水土流失的原因为(  )

A.增加耕地坡度,加剧水土流失

B.破坏土壤固有结构,疏松土壤

C.将土壤带到低处,加剧水土流失

D.形成沟渠,加剧水土流失

解析 顺坡耕作形成沟渠,加快水流速度,加剧水土流失。

9.为了促进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可采取的措施为(  )

A.增施土壤有机肥,平整梯田

B.因地制宜,发展立体农业

C.改变耕作方式,保持水土

D.发展蔗基鱼塘农业,合理利用水土资源

解析 根据面临的水土流失问题及其成因,该地区应改变耕作方式,保持水土。

下图示意我国南方某山区立体农业布局。

读图,完成10~11题。

10.图中立体农业布局的优点是(  )

A.山上河谷养种鱼,便于捕捞

B.山上种植森林,占用大量耕地

C.梯田种水稻,适宜机械化耕种

D.稻田养鱼,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解析 图中立体农业布局的优点是稻田养鱼,稻鱼共生,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量,D项正确;

山上森林区的河谷养种鱼,水质好,A项错误;

山上种植森林,没有占用耕地,B项错误;

梯田种水稻,不适宜机械化耕种,C项错误。

11.将山区坡地改造为梯田,主要是为了(  )

A.增强太阳辐射,提供充足光照

B.调节热量收支,提高夜间气温

C.防止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肥力

D.增大空气湿度,增加日降水量

解析 将山区坡地改造为梯田,主要是为了防止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肥力,便于耕作,C项正确;

梯田不能改变太阳辐射强度,A项错误;

梯田对调节热量收支,提高夜间气温影响不大,B项错误;

对增大空气湿度,增加日降水量影响不大,D项错误。

二、综合题(共2小题,共56分)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8分)

材料一 图中M地区是我国最先实行“保护性耕作法”的地区,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N地区也开始推行这种耕作法。

材料二 农业部要求:

在我国75%以上的农村地区要逐步推广中国农科院、内蒙古农科院的农业耕作研究成果“保护性耕作法”。

对耕地实行浅耕或免耕措施,并在农作物收割时,用秸秆粉碎机将农作物秸秆粉碎回田(地),或将庄稼茬子留在田(地)里过冬。

材料三 下表中的数据是图中M地区已推行“保护性耕作法”,而N地区没实行时的土壤、大气在春、冬季时平均情况统计资料。

地区

土壤

水分

空气

有机质

大气

悬浮质

M

23.5%

16.7%

3.2%

3.4%

34.5%

N

6.3%

25.5%

0.7%

14.6%

18.6%

(1)M地区是________;

N地区是________。

这两个地区被誉为“________”。

(6分)

(2)“保护性耕作法”的主要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3)材料三显示,“保护性耕作法”保护了土壤中的________和________,使大气中________减少,________增加。

(8分)

(4)图示地区在发展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可能产生哪些环境问题?

实施“保护性耕作法”以后,对农业生态环境可以有哪些改善?

(5)保护该地区的农业自然环境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4分)

答案 

(1)河套平原 宁夏平原 塞外江南

(2)对耕地实行浅耕或免耕,秸秆还田

(3)水分 有机质 悬浮质 水分

(4)环境问题:

土地沙化(荒漠化);

因大量引黄河水灌溉,使黄河流量减少;

土壤盐碱化。

改善作用:

提高了土壤的墒情;

增加了土壤肥力;

防止表层土壤被风吹走;

增加大气降水机率。

(5)保护植被,禁止乱垦滥挖;

合理灌溉,提倡喷灌、滴灌等。

解析 第

(1)题,由图中的经纬度及河流形状可判断,M为河套平原,N为宁夏平原。

两者因农业发达均被誉为“塞外江南”。

(2)题,据材料二可知,“保护性耕作法”是指对耕地实行浅耕或免耕措施,并在农作物收割时,用秸秆粉碎机将农作物秸秆粉碎回田(地),或将庄稼茬子留在田(地)里过冬。

第(3)题,据材料三数据对比可知,实行“保护性耕作法”后土壤水分、土壤有机质、大气水分都有了明显增加,而大气悬浮质明显减少。

第(4)题,据上题分析可知,该区域为西北灌溉农业区,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土地荒漠化和土壤盐碱化问题。

实施“保护性耕作法”以后,据材料三分析可知,提高了土壤的墒情;

第(5)题,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植被破坏严重,因此保护该地区的农业自然环境可增加地表植被,保护植被,禁止乱垦滥挖;

合理灌溉,发展节水农业,提倡喷灌、滴灌等。

13.读我国农业生产潜力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影响图中不同地区农业生产潜力的主要区位因素是________。

(2)图中M地区农业生产潜力高,但近年来已不再是我国的商品粮基地,为什么?

(3)从自然角度考虑,图中乙区域C、D平原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是____________。

(4)简述甲基地A、B区域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5)甲、乙两大商品粮基地发展潜力较大的是________商品粮基地,请说出你的判断理由。

答案 

(1)气候

(2)M为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地价上升,劳动力价格上升,粮食生产成本提高;

农业逐步转向以蔬菜、花卉和乳畜产品的生产为主,以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3)低温(或热量)

(4)问题:

水土流失;

湖泊面积萎缩、洪涝灾害较多。

措施:

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

退耕还湖;

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

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抗灾能力等。

(5)乙 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高,粮食商品率高;

目前单位面积产量不高,随着科技和农业投入的增加,粮食的单产和总量将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有一些宜农荒地可供开垦;

而甲商品粮基地,由于人口稠密,每年净增人口多;

城市、公共建设等建设用地不断增加,耕地面积将会有所下降;

目前单产已较高,增产潜力较小。

解析 第

(1)题,图中甲为长江中下游地区,乙为东北平原,两地纬度位置及海陆位置差异较大,致使气候条件差异较大,农作物种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职业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