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二轮专题10 现代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专题卷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485169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62.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二轮专题10 现代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专题卷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届二轮专题10 现代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专题卷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届二轮专题10 现代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专题卷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届二轮专题10 现代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专题卷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届二轮专题10 现代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专题卷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二轮专题10 现代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专题卷Word文件下载.docx

《届二轮专题10 现代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专题卷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二轮专题10 现代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专题卷Word文件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二轮专题10 现代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专题卷Word文件下载.docx

A.是二十年代新经济政策的再现

B.反映出苏联效仿西方实行市场经济

C.说明苏联摆脱了斯大林体制的束缚

D.丰富了对社会主义改革的认识

5.有学者研究指出,1929年~1938年,美国大部分商品滞销,但收音机的销售量却呈爆炸式增长。

由此可以推理当时(  )

A.民众闲暇时间大幅增加B.电子产品不受危机影响

C.民众醉心于超前性消费D.美国已经走出经济危机

【解析】1929年爆发经济大危机,大量工人失业,购买收音机是由于人们待业在家有更多的空闲时间进行娱乐,故A项正确;

材料中仅体现收音机销售量暴涨,不能得出电子产品都不受经济危机影响,故B项错误;

超前消费是指脱离自己收入水平和收入能力的盲目消费行为,材料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

1929年是经济危机爆发时期,故D项错误。

6.当人们质疑罗斯福推出完全不利于经济增长的所得税方案以实施社会保障计划时,罗斯福说:

“这些税从来不是一个经济学问题,它们始终都是政治问题。

”罗斯福这一论断是基于新政(  )

A.推动了政府机构改革B.开启资本主义新模式

C.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D.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7.“成为大国的原因,或许是无法穷尽的一个话题。

……只有那些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时代的需要做出了战略判断的国家,才能获得历史的青睐。

”罗斯福新政获得历史的青睐主要在于(  )

A.捍卫了自由放任主义经济政策

B.借鉴了苏联计划经济模式

C.顺应了资本主义工业社会要求

D.扩大了政府行政干预权力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采用了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使美国经济由自由资本主义时代过渡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故A项错误;

罗斯福新政是借鉴了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但并非是罗斯福获得历史青睐的原因,故B项错误;

根据题目中“只有那些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时代的需要做出了战略判断的国家,才能获得历史的青睐”,故C项正确;

扩大了政府行政干预权力是罗斯福新政的影响,并非是罗斯福获得历史青睐的原因,故D项错误。

8.宣传画是“看得见”的历史。

图一和图二分别宣传20世纪前期苏联、美国的某项措施,两者都(  )

A.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B.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C.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D.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解析】图一反映的是苏联进行工业化建设,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是斯大林模式的体现,图二是罗斯福新政中“以工代赈”,反映的是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故二者的共同之处是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故A项正确;

苏联工业化建设中牺牲了农民的利益,没有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B项错误;

斯大林模式时期,苏联没有建立起工业化,而美国在罗斯福新政前已经完成工业化,罗斯福新政是受经济危机影响而实行的,苏联当时没有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故两国没有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故C项错误;

苏联实行斯大林模式排斥市场经济,故D项错误。

9.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

这一时期美国(  )

A.进入高速发展的“新经济”时代

B.实行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的理论主张

C.全国性的社会保障制度初步形成

D.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慢于同期的西欧日本

10.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达国家中女性就业人数已经占工人总数的40~50%,而发展中国家只有20%,伊斯兰国家仅为10%,甚至更少。

据此,正确的结论是(  )

A.发达国家女性取得了与男性平等地位

B.性别平等程度与工业化进程相关

C.宗教是影响女性就业的主要因素

D.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高于伊斯兰国家

【解析】据材料“发达国家中女性就业人数已经占工人总数的40~50%”不能说明发达国家女性取得了与男性平等地位,故A项错误;

据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性别平等程度与工业化进程相关,故B项正确;

材料不能说明宗教是影响女性就业的主要因素,且该说法有误,故C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女性就业人数,不能由此说明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高于伊斯兰国家,故D项错误。

11.阅读《西方国家经济发展情况表》。

针对表中所反映的经济发展问题,西方国家采取了(  )

①大力发展“混合经济” ②增加政府对经济的干预③减少政府的财政支出 ④削减社会福利开支

GNP年增长

失业率

物价指数年增长率

1968~1972年

4.3%

3.2%

4.8%

1973~1975年

2.4%

5.3%

9.4%

A.②③B.①③④C.②④D.①②④

12.如表美国三大产业占GDP比例统计表

年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50

7.0%

38.0%

55.0%

1980

2.5%

33.4%

64.1%

2006

1.0%

20.0%

79.0%

上表反映出(  )

A.美国产业结构日益优化的趋势

B.美国制造业的逐渐衰落

C.经济危机阻碍了美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D.美国经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解析】表格中显示第二产业逐渐下降,第三产业逐渐上升,体现出美国产业结构日益优化的趋势,故A项正确;

材料中不能说明美国制造业的逐渐衰落,故B项错误;

经济危机不可能阻碍美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故C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和其他国家对比信息,故D项错误。

13.1921年列宁曾说:

“在农业和工业之间,除了交换,除了商业以外,就不可能有别的经济联系。

”列宁论述的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斯大林模式

C.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D.新经济政策

14.“在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自己全权处理,可以用来改善和巩固自己的经济,也可以用来提高个人的消费。

”材料表明苏俄政府(  )

A.解除了对商品贸易的限制

B.大力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C.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D.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解析】依据材料关键信息“纳税后”“农民可以自己全权处理”等分析可知,D符合题目要求。

A本身说法错误,排除;

B是斯大林时期的措施,与材料反映的内容不符,排除;

C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排除。

15.下图是据苏联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的资料整理的私营注册工业在国家全部产值中所占比重的年度变化情况示意图。

此示意图说明(  )

A.私营工业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B.新经济政策限制了私营工业发展

C.非公有制经济受到了排挤和压制

D.工业化方针已取代了新经济政策

【解析】在当时的苏联,私营工业是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A项错误;

新经济政策是要通过发展私营工业以推动社会经济恢复,而不是限制私营工业的发展,B项错误;

尽管工业化方针在1925年12月就已提出,但新经济政策到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后才逐渐被废除,D项错误。

16.戈尔巴乔夫曾指出:

“在斯大林时期,工业化是靠利用集中营的囚犯,同时也是靠农业的破产来实现的。

对农业来说,集体化实际上成了新的农奴制。

”在戈尔巴乔夫看来,斯大林模式(  )

A.未能推动苏联农业的发展

B.建立在对农业的掠夺之上

C.使苏联短期内实现工业化

D.造成苏联经济的严重失衡

17.《全国工业复兴法》宣布国家处于紧急状态,暂停部分反托拉斯法条款的实施;

成立国家复兴管理局,并在它的认可和监督下,由资方、劳方和公众代表组成的委员会制定分别适用于各行业的法规。

这一措施(  )

A.剥夺了工业的合理利润

B.实际上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C.损害了劳工的利益

D.加剧了社会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解析】《全国工业复兴法》颁布的目的在于保证工业的合理利润和工人维持生活的工资,实际上是对美国工业中已明显表现出的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对处于盲目竞争状态的企业以及尖锐的劳资关系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国家干预,制止了全国经济形势持续恶化的趋势,缓解了危机的打击,故B符合题意。

18.列宁有言:

“所有一切压迫阶级,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都需要一种牧师的职能。

牧师的使命是安慰被压迫者,给他们描绘一幅在保存阶级统治的条件下减少痛苦和牺牲的前景。

”下列罗斯福新政措施中最能佐证“牧师”职能的是(  )

A.调整工业产销,防止恶性竞争

B.实施美元贬值,扩大外销

C.制定工资工时,维护劳工权益

D.整饬财政金融,重建公信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牧师的使命是安慰被压迫者,给他们描绘一幅在保存阶级统治的条件下减少痛苦和牺牲的前景”可分析出牧师的职能是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

结合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可知,C项是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

19.1935年美国财务部授权华盛顿银行在全世界发行债券,全球发行总计225亿美元,永久有效。

该债券的发行反映出当时美国(  )

A.银行信用已经迅速恢复B.在世界市场上独占鳌头

C.财政赤字正在继续扩大D.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

20.美国第一流的经济学家在为里根准备的《总统经济报告》中这样写道:

“有效的经济制度是关心个人的需要;

每个人都在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奔波,这才算是有效率。

”据此可知,以上经济学家的政策是(  )

A.大力推行国有化B.保护私人经济

C.减少社会福利D.实行赤字财政

【解析】由材料可以看出,这些经济学家认为有效的经济制度应该是国家保持和促进市场竞争机制,在保护私人经济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样可以带来更高的生产效率,故选B项。

A、C、D三项不符合材料信息,也不符合里根时代的经济发展状况。

21.20世纪初,占有40%左右的股票才能控制一个公司,但在当今发达国家只要掌握某公司3%~5%的股票,就能获得对该公司的控制权。

对于上述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

A.资本家凭借政权操纵企业

B.资本社会化的趋向加强

C.工人掌握了企业的决策权

D.股份制的作用逐渐减弱

【解析】材料无法体现资本家凭借政权操纵企业,故A项错误;

据材料“20世纪初,占有40%左右的股票才能控制一个公司”和“但在当今发达国家只要掌握某公司3%~5%的股票,就能获得对该公司的控制权”可知资本社会化的趋向加强,故B项正确;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工人掌握了企业的决策权,故C项错误;

材料信息不能说明股份制的作用逐渐减弱,故D项错误。

22.二战后“福利国家”迅速扩张,涵盖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而且不再局限于穷人和弱势群体。

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社会上开始发出这样的声音:

所有这些社会福利方面的权利已经变得过多了。

这是因为福利政策(  )

A.造成了欧美国家人们的长期失业

B.对经济增长和保持竞争力构成危害

C.使低收入阶层生活得到基本保障

D.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贫富分化问题

2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881年11月17日,俾斯麦通过德国皇帝在帝国议会发表了一篇有着深远影响的演说。

他郑重地向帝国议会宣称:

“社会弊病的医治,一定不能仅仅依靠对社会民主党过火行为的镇压,而且同时要积极促进工人阶级的福利。

”就是在这篇演说里,宣布了实行三种保险的计划。

这一计划经过议会长时间的辩论,陆续在议会通过。

由于德国这三个保险立法实施得最早,它们在其后的30年里,成了其他欧洲国家调查、研究、借鉴和学习的“典范”。

这几个立法经过以后一些局部性的修改,一直沿用至今。

——黄素庵《西欧“福利国家”面面观》

材料二 1933年6月16日罗斯福政府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同时成立“国家工业复兴局”负责实施该法令。

该法令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水平和工作日时数,以避免盲目竞争导致生产过剩。

1935年8月国会通过《社会保险法》,改变以往由民间团体自助自救或由慈善团体提供救助的传统,开始实施“福利主义”试验。

该法包括建立养老金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对残疾及无谋生能力者提供救济三个部分,规定年满65岁的退休工人,每月可获得10~85美元的养老金,所需资金一半由在职工人和雇主以保险费的形式交纳,另一半则由联邦政府拨付。

——摘编自王斯德《现代文明的发展与选择:

20世纪的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德国福利制度确立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罗斯福政府的社会保障措施。

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德、美社会保障的共同特点。

【答案】

(1)原因:

第二次工业革命解放了生产力,奠定了资产阶级解决现实问题的基础;

资产阶级代议制和政党政治的发展,推动了社会民主化运动;

阶级矛盾尖锐,工人运动蓬勃发展,推动了福利制度的建立。

(2)措施:

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规定了企业工人的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为工人提供了劳动保障;

通过《社会保险法》,建立了系统的福利制度体系。

特点:

以政府为主导,体现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通过社会立法强制性推动。

24.20世纪20年代末,正当苏联找到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时,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经济大危机,各国纷纷寻找摆脱大危机困境的模式。

材料一 1931年这一年因其显著特征而不同于“战后”前几年,也不同于“战前”几年。

1931年,世界各地所有的人都在认真地思考并坦率地议论着西方的社会制度也许会失败和不再起作用的可能性。

——[英]阿诺德·

J.汤因比

材料二 罗斯福无意发动一场革命,也无意为美国创造一种新的体制机构。

相反,他是在设法医治一个资本主义社会的暂时疾病,通过护理使它恢复健康。

只是因为常规疗法再也不能奏效,他才试用了试验性疗法。

——摘编自[美]内森·

米勒《罗斯福正传》

材料三 罗斯福“新政”是在大危机威胁美国的形势下,试图在资本主义范围内对其中某些弊病加以改革,以保证资本主义的稳定与发展……“新政”作为挽救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的救急药方,其直接效果虽不十分显著,但却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现代史篇》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31年世界各地所有的人为什么“都在认真地思考并坦率地议论着西方的社会制度也许会失败和不再起作用的可能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试用的“试验性疗法”指的是什么?

这种“试验性疗法”与苏联的新经济政策相比在手段上有什么异同?

指出其实质。

(3)如何理解材料三中提出的新政“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1)大危机让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陷入困境,而当时的苏联迅速由一个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2)“试验性疗法”:

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

异:

美国改变了过去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开始了政府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苏联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利用商品、市场、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

同:

都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实质:

是在不改变国家政治制度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

(3)新政维护了美国的民主制度;

摆脱了法西斯势力对美国的威胁;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如答新政扩大了联邦政府和总统的权力;

社会保障体系对社会稳定起积极作用亦可。

25.危机会对国家和民族带来冲击,面对危机的应对措施,是对人类政治智慧的考量。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

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

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

材料二 罗斯福“新政”是在大危机威胁美国的形势下,试图在资本主义范围内对其中某些弊病加以改革,以保证资本主义的稳定和发展。

罗斯福1938年谈到“新政”时说,“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

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新政”作为挽救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的救急药方,其直接效果虽不十分显著,但却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现代史编》(上卷)

(1)结合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有关史实论证材料一的观点。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新政对美国经济、政治制度进行了怎样的调整。

试举一例说明这些调整对战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积极影响。

【答案】

(1)论证: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接着制造了一系列侵略中国的事件,东北沦陷,华北地区日趋殖民地化,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关键时期;

中国共产党号召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1937年随着日本大规模侵华,全民族抗战开始。

(2)调整:

在经济方面,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或国家干预经济)的经济制度;

推行社会福利政策,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在政治方面,扩大联邦政府(和总统)的权力;

加强社会立法,完善美国的法律制度。

影响:

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例,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政策,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促进了经济发展“黄金时期”的出现。

(或以福利政策为例,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渐建立起福利国家制度,对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答出其他,言之有理也可给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向市场放权、为企业松绑,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

——摘编自李克强《在上海部分省市经济形势座谈会上的讲话》

运用中外近现代史的史实,对材料所述政府职能与市场活力的关系进行探讨。

(说明:

可以就材料中所述政府职能与市场的关系进行认证;

也可以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关系,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示例一:

关系:

政府一定程度的放权可以促进市场活力的倍增。

探讨: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政府转变职能,向企业放权,市场经济获得较快发展,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建立和完善;

苏联(俄)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转变也是政府放权,市场活力得到提升;

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过程中均出现政府权力下放,市场活力相对提升的现象;

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滞胀”后,各国纷纷对市场放权,弱化了政府对经济干预的力度,促成经济的复苏和发展。

所以政府一定程度的放权可以激发市场的活力,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示例二:

政府适度干预经济可以促进经济有序发展。

美国罗斯福新政中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改变了市场经济下企业的无序竞争带来的生产过剩现象,促成美国渡过经济危机;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促成资本主义出现“黄金时期”。

中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始终强调政府的宏观调控的重要性,中国实现了快速发展;

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提出新经济政策,运用“宏观调控与微观自主”结合的办法,使美国经济出现难得的增长。

但是,面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政府不能过多干预经济,应该尊重市场发展的规律,否则有适得其反的危险,这种例子屡见不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