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当两个先行区建设排头兵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476917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6.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争当两个先行区建设排头兵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争当两个先行区建设排头兵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争当两个先行区建设排头兵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争当两个先行区建设排头兵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争当两个先行区建设排头兵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争当两个先行区建设排头兵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争当两个先行区建设排头兵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争当两个先行区建设排头兵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争当两个先行区建设排头兵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干群团结协作,社会和谐进步,机关与基层、城市与乡村、人和自然之间有机联系、互动联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全面推进。

2007年以来,泉州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按照省第八次党代会和省委八届三次全会的部署,坚持“四谋发展”的实践主题、“四个重在”的实践要领和“四个关键”的工作要求,围绕“两个先行区”建设,落实省委卢展工书记提出的“海西求先行,泉州要走前列”的要求,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各项事业发展总体持续、总体提升、总体协调、总体有效,呈现出好的形势、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和好的气势。

200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83.70亿元,比增15.9%,增速创1997年以来新高;

财政总收入225.06亿元,比增22.8%。

今年上半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209.88亿元,比增14.8%,保持了持续增长势头。

(一)发展后劲持续提升。

一是产业有了新发展。

纺织鞋服、建筑建材、工艺制品、食品饮料、机械制造五大传统产业得到整合提升,石油化工、电子信息、汽车制造、修船造船、生物医药五大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今年上半年,五大新兴产业累计完成规模以上产值250.21亿元,比增18.4%。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旅游、金融、中介服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

面对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商会)主动作为,有效应对当前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涨价等给生产企业发展带来的困难,实现了工业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2007年新增年产值超亿元企业138家,累计达636家;

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80.9%。

二是城市有了新面貌。

深入实施“一二三四”城建项目,高标准建设城东、东海、桥南三大新区,有序推进北峰、洛秀组团规划建设,下大力气解决“城中村”、“城中厂”问题,扎实开展城市交通综合整治、中心城区街道立面改造等工作,城市辐射、集聚、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

三是港口有了新变化。

围绕打造“亿吨大港”目标,深化与中远集团战略合作,基本完成重点港区控制性详规和部分港后区规划编制,加紧建设与港口对接的铁路、高速公路、干线公路等现代交通运输体系。

2007年,集装箱吞吐量增速居省内各港口首位,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量居全省首位。

四是重点项目建设有了新成效。

2007年、2008年分别安排重点项目228个、246个,总投资分别为1834亿元、2292亿元。

列入省重点项目的数量连续6年居全省设区市首位。

2007年126个在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77.2亿元,今年上半年全市147个在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95.9亿元(不含炼化一体化项目),一大批重大项目相继建成投产。

五是可持续发展能力有了新提高。

出台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建立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各县(市、区)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或试运行,中心市区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77%和98%。

晋江、洛阳江上游水资源保护和近海水域整治继续推进,率先在全省实行环保登报承诺制度。

循环经济加快发展,泉港石化工业园区和福建凤竹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被列为第二批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

节能减排工作初见成效,2007年,全市万元生产总值能源下降3.5%,二氧化硫排放量、化学需氧量实现“双减排”。

在全国86个开展空气质量日报的重点城市中空气质量排名第10位,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居全省第二位。

(二)发展活力持续增强。

一是体制机制改革继续深化。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流动人口工作不断创新,信息化管理改革不断推进。

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继续深化,引入民间资本融资建设海峡体育中心、LNG城市燃气工程、率先在全国实现县(市)污水、垃圾处理BOT产业化运作。

农业农村改革不断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持续深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成发(换)证工作。

加快企业改制上市,目前有100多家企业处在上市辅导、培育和财务重组过程中。

二是双向开放格局有效联动。

2007年批准设立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394个,其中超千万美元124个;

今年上半年外商实际到资12.35亿美元,比增89.4%。

2007年外贸出口与进口分别比增23.4%和28.7%,今年上半年,外贸出口与进口分别比增21.8%和74.6%。

2007年以来新批境外投资企业22家,菲律宾晋江经济贸易区筹建进展顺利。

三是创新型城市建设扎实推进。

全市累计建立国家、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52家,行业技术研发中心87家。

在第六届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上成功对接项目681个,项目数比上届增长14%,总投资额160亿元。

发展品牌经济,新增中国驰名商标9件、中国名牌产品7件、国家出口免验产品3件,荣获“中国品牌之都”称号,品牌的带动、引领作用持续增强。

(三)泉台交流合作持续深化。

一是泉台产业对接进一步加快。

出台《海峡两岸(泉州)农业合作试验区发展规划》,推动惠安黄塘台商创业基地、惠安绿谷台商高科技产业基地、石狮台商投资基地建设,积极申报国家级台商投资区,探索“以台引台”招商模式,力促和谐光电、长照科技等一批大项目落地。

2007年新批台商投资项目数、合同台资额与实际利用台资分别比增52.78%、119.01%和74.66%,今年以来利用台资规模成倍扩大,单项投资规模达2356.05万美元,比增1.9倍。

二是泉台经贸合作进一步加强。

成功举办首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和泉台产业投资洽谈会,石井港、深沪港分别被列为第一、第二批试行更加开放管理措施的对台小额贸易试点,对台渔工劳务输出得到恢复并快速发展。

三是两岸沟通渠道进一步拓宽。

持续扩大民间信仰交流,成功举办澎湖泉州旅游文化周,组团参加台南市“郑成功文化节”并赠送郑成功石雕像。

截至今年6月底,泉台双向交流累计共760项。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刺桐之声”对台广播、泉州电视台“闽南语频道”等对台宣传平台效应进一步显现,泉澎货运直航常态化,泉金客运航线持续发展,至今年6月底,客运直航累计2000多航次8.7万人次。

(四)和谐泉州建设持续推进。

一是新农村建设扎实有效。

通过试点带动,典型引领,率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五大工程”,办好“十件实事”,累计投入新农村建设15.76亿元,两年共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10.97万人。

扎实推进“1333”工程,农业产业化水平得到提升;

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在全省率先建成旱情监测系统和防台风公众服务平台;

健全农业和农村支持保护体系,全面推进农村住房保险,在德化、石狮、晋江等地进行森林火灾险、渔工责任险、水稻种植险试点。

二是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2007年全市投入教育经费占全市一般预算收入近1/3,今年预算支出同比增长19.7%。

出台加强和谐文化建设意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办法,建设国家级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继续做好“海丝”申报“世遗”工作,深入开展“欢乐泉州”百场文化下基层活动。

精心筹备第六届全国农运会,文明城市创建持续推进,双拥工作成效显著,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

三是民生保障不断改善。

继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参加城镇职工“五大保险”人数不断增加;

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495.17万人,占全市农村人口的96.18%;

在全国率先组织外来工、农民工参加职工医疗互助活动。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的受益面不断扩大,在鲤城、丰泽、晋江、石狮等地建立城乡一体化低保体系。

新型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社会慈善事业加快发展,住房保障工作全面启动。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继续保持全省、全国前列。

四是“平安泉州”建设稳步推进。

建立健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工作责任查究制度,综治考评连续5年位居全省前列,基层矛盾纠纷得到有效化解,安全生产责任制全面落实,社会安定稳定。

与此同时,我们也感到泉州在当前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值得关注的困难和挑战。

一是经济发展受不确定因素影响较大。

受国内外宏观环境包括美国次贷危机、全球股市波动、油价震荡、人民币升值、国际贸易磨擦加剧和国内货币从紧、价格波动、出口退税调整等因素变化的影响,一些企业发展压力增大,经济发展继续保持良好势头面临着较为严峻的挑战。

二是综合实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总量第一不等于综合实力第一,原因就在于综合实力涉及城市带动、科技、效益、应对风险能力等诸多因素。

比如,泉州作为中心城市的规模还不够大、实力还不够强,城市经济、现代服务业发展还比较滞后,城市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带动效应有待进一步发挥。

三是发展的协调性有待进一步增强。

城区之间、产业之间、城乡之间、人与自然和谐等方面存在发展不平衡现象。

比如,泉州经济发展以传统产业为主,以中小企业为主,高新技术产业体量不大,第三产业、重工业比重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以外延式扩张为主的发展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这些问题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广大领导干部站在更客观、更前沿的位置研究解决,更好地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泉州市扎实推进“两个先行区”建设

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近几年来,泉州市在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大胆探索,大胆创新,形成了“活、和、创、韧”的实践经验,这是泉州广大干部群众持之以恒的精神,也为深入推进“两个先行区”建设积累了有益经验。

通过调研,我们感到泉州市在先行区建设中值得借鉴的做法有五个方面。

(一)突出总体谋划。

泉州市始终把自身发展放在海西建设大局中来审视、来谋划。

海西“两个先行区”建设提出后,泉州与时俱进地拓展思路、创新举措,紧紧围绕先行,立足实际,明确提出着力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综合配套改革、构建和谐社会、推动两岸区域合作等四个方面先行先试,争当“两个先行区”建设的排头兵。

在这个大方向的指导下,对原有的一些思路举措进行深化细化。

比如,在推动两岸交流合作方面,积极顺应两岸关系的新变化,立足于先行先试,提出了提升泉台经贸合作层次、打响泉台文化交流品牌、推动“三通”新突破、促进泉台旅游对接、创新对台交流合作机制的新思路、新举措。

针对宏观形势的发展变化,在思想认识上强调要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把问题看得深一点,既要看到困难和压力,更要看到机遇和机会;

在工作部署上要求突出发展主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按照既定的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注重运作和实效,千方百计稳住大盘,持续推进各项工作,为全省大局多作贡献。

(二)突出攻坚克难。

今年以来,国际国内形势出现了不少新的复杂因素,给泉州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不少困难和压力。

我们感到泉州市各级各部门、广大干部群众,在困难面前注意保持清醒,力求从全球、全国的范围来分析研究问题,寻找思路对策,表现出一种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韧劲,和衷共济、团结协作的合力和突破风险、克服不足的能力。

比如,针对企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各级党委、政府主动应变,千方百计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市里出台了关于扶持企业发展的相关意见,南安、惠安等地还分别出台为企业排忧解难的60条、48条政策措施等;

主动加强与银行的协调,保障省、市重点项目和企业的资金需求,缓解企业融资难问题。

广大企业也是主动作为,直面挑战,许多大企业两年前就开始应对,加快技术装备引进、制度创新、技术改造、市场开拓等,抓住机遇,发展壮大。

针对人民币升值加快、出口退税率调整问题,行业协会、同业公会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指导出口企业适当提高产品报价,如市与省陶瓷行业协会联手发出倡议,将出口陶瓷提价15%—30%。

(三)突出改革创新。

泉州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非常突出的就在于活力,在于创新、创业、创造。

我们感到泉州在建设“两个先行区”的实践中,始终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推动发展的根本动力,大力弘扬敢为天下先、爱拼敢赢的精神,大力营造创新、创业、创造的氛围,努力解决事关长远发展的全局性、关键性、基础性问题,持续为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活力。

比如,在破除体制机制约束、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方面,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全省率先实行全程式网上并联审批、网络电子监察,推动市、县、重点乡镇三级审批联动,探索建立网上招投标制度;

大力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全面推行“多证合一(暂住证、计生审验证等合为暂住证)、多举并重(管理、服务、教育和维权等)、多位一体(部门将相关职能委托给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所、站)”的新模式,晋江市率先在全省设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常设专门机构;

规范和制约行政自由裁量权,在安溪、泉港和市工商局、环保局、行政执法局开展试点,市行政执法局对100种违法行为、市环保局对24类违法行为制定相应的处罚标准。

比如,在推动自主创新方面,出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政策措施,实施“五大国家级科技示范工程”和重大科技专项,积极推动公共服务平台和创新环境建设,突出企业主体地位,致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全力推动“泉州制造”向“泉州创造”转变。

(四)突出统筹协调。

泉州市坚持以“为民”为宗旨、以“富民”为根本、以“安民”为基础,善于运用统筹协调这一根本方法,妥善处理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努力让改革与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

在加快建设经济强市的同时,加强建设文化名城、人才强市、“平安泉州”和文明城市,扎实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发展。

在加快海峡西岸中心城市建设步伐的同时,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努力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在全省、全国前列。

在加快沿海地区发展的同时,努力推动山区县迅速崛起。

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并举,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形成双向开放格局。

在注重自身发展的同时,加强与发达地区特别是周边地区的经济合作,积极做好贫困地区的对口帮扶工作和灾区的对口支援工作。

(五)突出党的建设。

泉州市围绕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主线,积极构建与“活力泉州”相适应的“活力党建”,为推动“两个先行区”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

坚持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党员干部头脑,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热潮;

建立35个市级“理论进基层示范点”,摸索出一条“县带乡、乡带村、机关带社区”的理论进基层工作路子。

实施《泉州市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试行办法》,探索建立经常性干部考察机制,规范考核考察办法。

注重抓基层、打基础,推进全国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联系点各项工作,开展机关党建“三级联创”和创建“五好”党支部活动,加强和改进科研院所、文化团体等事业单位党建工作;

完善发展党员测评制、预审制、公示制、票决制和责任追究等制度。

从强化教育、落实制度入手,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和廉政文化建设,开通“泉州反腐倡廉网”,设立“泉州廉政故事”电视专栏,在市、县两级党校开设廉政教育课,在泉州监狱建立警示教育基地,运用正反两方面典型,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加大惩治腐败力度,深入治理商业贿赂,严肃查处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阻碍改革发展的违纪违法案件,进一步树立推动工作的形象、为民负责的形象、公正廉洁的形象。

三、立足先行,发挥优势,持续推进泉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通过调研,我们认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泉州市必须继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第八次党代会和省委八届三次全会的部署,坚持一手抓抗震救灾工作,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围绕“两个先行区”建设,认真总结改革开放30年的成绩和经验,牢牢把握“解放思想求先行、以人为本求先行、好字当头求先行、持续运作求先行”的实践方向,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大局中更好地发挥支撑带动作用,当好“两个先行区”建设的排头兵。

(一)总结经验促先行。

改革开放30年来,泉州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创造了许多经验。

比如,对改革开放有着深厚的感情和坚定的信念,对发展的深刻理解和始终不渝,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全面认识和主动融入,爱拼敢赢、创新、创造、创业的精神等。

这些有益的经验,对全省发展、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泉州市要结合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活动,认真回顾总结30年来泉州发展历程、特征、经验和做法,持续推进改革开放进程,积极推动泉州新一轮发展。

要认真研究思考一些事关泉州长远发展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重大问题。

特别是站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发展后的新起点上,着眼于更快、更强、更好地推动泉州新一轮的发展与进步,研究改革的方向、内容、突破口,使之成为推进发展的新动力;

研究如何在海西“两个先行区”建设中挑大梁,走前列,更好地发挥支撑带动作用。

(二)持续提升促先行。

当前,泉州的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势头良好,为下一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要实现既定的目标,当好先行,就必须要把这种好的形势、趋势、态势、气势持续下去,不断提升发展的层次和水平。

比如,在产业发展方面,泉州要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围绕打造海峡西岸强势产业群,构建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

要立足工业经济这个重要支柱,在推进产业发展中突出“大、重、高”,优化产业规划布局,积极引导有条件的县(市、区)有序发展石油化工、电子信息、汽车制造、修船造船、生物医药等新的产业;

要抓住当前变化的企业内外部环境,从培育产业竞争力的高度,引导优势企业通过联合兼并重组做强做大,着力发展大企业、大集团;

要结合实际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按照有保有压的原则研究制定产业政策,进一步淘汰那些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技术落后企业,加快发展那些科技含量高、品牌效益好、有市场前景的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像金太阳电子、金保利能源、中宇建材、天馨生物等企业都是这方面的典型,很有代表性。

比如,在统筹发展方面,泉州目前的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在加快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中,要加强城乡统筹,认真研究解决“城中村”问题,研究解决失地农民转换身份后,与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同等待遇问题;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要更好地指导城乡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对那些已经不是农村的城乡结合部,要注意不能按新农村的要求来搞建设,而是要研究如何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城区、社会主义新城镇的问题。

(三)发挥优势促先行。

泉州优势明显,有港口、市场、民营、产业集群的优势,有侨、台的优势,还有文化的优势,等等。

要实现自身更快更好的发展,就必须立足这些优势、强化这些优势,不断深化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内涵。

比如,港口方面要继续推进港城联动,壮大石化、船舶、能源等临港工业,着力拓展港口与产业、物流、市场的互动空间,加快构建四通八达的港、铁、公集疏运系统,扩大铁海联运,推进泉州成为辐射闽西北、江西、湖南等内陆的国家级区域性资源配置中心。

比如,对台方面要紧紧抓住两岸关系呈现良好发展势头的机遇,认真研究加强泉台交流合作的意见和措施,争取在产业对接、海上直航、文化旅游合作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新进展。

比如,城市建设方面要重点研究中心城市怎样在经济发展当中更好地发挥带动、辐射、支撑作用。

城市不仅仅是建很多的高楼,更重要的是它的内涵,包括了文化、历史、人才等多个方面。

要注重以优秀文化塑造城市灵魂,大力弘扬千年泉州形成的昂扬向上的人文精神,加快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建设,充分挖掘闽南文化积淀和闽南文化资源,做大做强闽南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文化旅游产业;

要研究如何进一步营造一个留得住人才、让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的好的环境和条件。

(四)项目品牌带动促先行。

继续把实施项目带动与品牌带动作为促进又好又快发展的两个重要抓手,以项目带动形成新增长点,以品牌带动提升发展水平,推动各个领域、各项建设体现好的要求,实现好的目标。

实施项目带动,要围绕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中心城市建设、打造亿吨大港、构建和谐泉州等重点,坚持生产性项目、商贸项目先上,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及其配套项目先上,安排项目的筹划、储备和筛选;

要继续充分利用中国•

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海博会、鞋博会、“9•

8”投洽会、泉台产业投资洽谈会,加强项目推介,力促项目对接;

要建立重点项目建设分级分类管理、考核与奖惩、财务管理等制度,加强重点项目建设的管理和协调。

泉州品牌建设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经历由“质量立市”到“品牌兴市”再到“名牌强市”的发展过程,现正由产品品牌向区域特色品牌、城市品牌拓展。

实施品牌带动,要以办好第六届全国农运会为契机,加大城市宣传力度,扩大城市知名度,进一步打响泉州城市品牌;

加大品牌创建、保护力度,鼓励支持品牌扩张,不断提高品牌的辐射和集聚效应,大力发展品牌经济。

(五)改善民生促先行。

发展是第一民生,改善民生必须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物质保障。

要坚定发展是第一要务、第一要义的信念,把改善民生与发展更好地有机衔接起来。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切实加大基本生活品保障力度,做好重点群体和困难群众的生活保障工作。

比如,我们通过调研发现,近年来泉州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各地征地拆迁量大,失地、失海农民逐年增多,特别是40—50岁农民的转产转业问题比较突出。

建议积极探索参照城市下岗工人再就业扶持政策,把政策延伸到农村,延伸到失地失海农民,通过帮助扶持,促进农民加快转产转业。

(六)抓好党建促先行。

没有党的建设的先行,海西发展就很难先行,必须坚持用党的先进性来推动先行,用党的建设的实际成效来保证先行。

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围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推动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提高领导科学发展、服务人民群众、应对突发事件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并在领导实践中不断体现出来。

要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

继续抓好党的十七大精神进机关、进基层、进工厂、进课堂工作,着手准备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加强学习,深入实践,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政治素质;

坚持公正的选人用人导向,落实“五重五不简单”的选人用人要求;

统筹抓好机关、企事业单位等领域党的建设,着力构建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继续推动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