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的特性》说课稿模板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462451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酶的特性》说课稿模板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酶的特性》说课稿模板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酶的特性》说课稿模板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酶的特性》说课稿模板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酶的特性》说课稿模板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酶的特性》说课稿模板Word格式.docx

《《酶的特性》说课稿模板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酶的特性》说课稿模板Word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酶的特性》说课稿模板Word格式.docx

  采取“启发—引导—探究”的方法。

  5学法设计(说学法)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和自主探究

  6教学设计思路(1课时)

  ㈢实施教学

  ⑴导入新课

  收集有关酶的发现历程资料;

有关酶研究的最新发展成果和应用;

了解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⑵酶的特性

  通过回顾前节内容、举实例和比喻的方法,理解酶的高效性和专一性。

  ⑶探究:

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①实物展示,发现并提出问题

  物品展示及介绍,如加酶洗衣粉、生物酶牙膏、大宝SOD蜜、多酶片、嫩肉粉等。

通过物品展示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对酶有了感性认识。

  然后安排学生阅读、分析加酶洗衣粉、多酶片的注意事项,并提供胃、肠液的pH值,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和教师提问相结合,用好实物。

  如“为什么加酶洗衣粉包装袋上要注明适用的温度范围?

多酶片中的胃蛋白酶进入肠液还能发挥作用吗?

  ②分析讨论,提出假设

  通过讨论确定本节课要探究的问题:

“酶的活性是否受温度和pH值的影响?

”;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常识分析、分组讨论,并分组做出假设:

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酶的活性受PH的影响。

即在不同的温度下,酶的活性不同。

在不同的PH值下,酶的活性不同。

  ③设计实验方案,讨论逐步完善实验方案

  学生自主选择“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或“探究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

  逐步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

  Ⅰ。

本实验的自变量是什么?

因变量是什么?

如何设置自变量?

怎样观察或检测因变量?

  Ⅱ。

对照组实验需要怎样设置?

是否需要重复实验?

  Ⅲ。

如何排除无关变量(温度、pH值和其他因素等)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你将设定哪几个温度?

怎样排pH值和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在探究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时,你将设定哪几个pH数值?

怎样排除温度和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以及pH值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方案见课件)

  分组讨论、设计完成实验方案,展示某小组实验方案,通过学生讨论互评、教师指导,指出实验设计的不足之处并逐步完善实验方案。

  ④根据假设,预测实验结果

  学生根据作出的假设,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

你预期会有怎样的实验结果?

  ⑤实施实验,观察现象,记录结果(提前准备好实验视频)

  ⑥更正假设,得出结论

  交流实验结果,判断假设是否正确并予以修正,得出相应的结论。

  结论:

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

  ⑦对实验进行延伸,进一步完善对知识的理解,强化能力的培养

  延伸一:

酶活性的最适温度?

  以上是对酶活性的定性分析,接下来引导学生进一步对酶活性进行定量研究:

即通过设置一系列的温度梯度,定量测出某种酶在各种温度或pH条件下的活性,将酶活性最强时的温度确定下来。

(探究酶的最适温度实验方案见课件)

  在这一阶段,可再找两位同学对原有实验加以改进,帮助完成“探究酶的最适温度”实验。

通过描点连线的方法绘出酶活性受pH值和温度的影响示意图,并对图像加以分析:

在最适宜的温度下,酶的活性最高。

  延伸二:

低温、高温下的酶恢复到正常温度,酶的活性是否能够恢复?

[1] 

[2] 

下一页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使学生理解新陈代谢的概念及其本质

  2、使学生了解酶的发现过程;

初步理解酶的概念、酶的特性、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3、使学生理解酶在生物新陈代谢中的作用

能力方面

  在引导学生分析生物新陈代谢概念,探究酶的特性,探究影响酶活性因素的过程中,初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实验现象能力及设计实验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通过让学生了解酶的发现过程,使学生体会实验在生物学研究中的作用地位;

通过讨论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生活的关系;

体会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进而体会研究生命科学价值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酶的发现

  教材简单介绍酶的发现历史,从178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巴兰让尼设计的巧妙实验到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发现少数的酶是RNA,使学生对酶的研究历史中的一些重大发现有了一个大致了解。

  2、酶的特性

  酶的特性主要是通过安排了有关的学生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酶的三个特性,这样的编排方式符合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并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酶的高效性特点,是通过比较《实验五、肝脏内的过氧化氢酶比无机催化剂的催化效率》切入;

酶的专一性的特点,是通过比较《实验六、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水解的作用》切入;

 3、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条件,通过《实验七、探索影响淀粉酶活性的条件(选做)》切入。

  本节内容的最后,安排了课外读“造福人类的酶工程”,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又有助于加强学生对本节基础知识的理解,使学生体会科学、技术在改变人类生活质量中的作用。

教法建议

  1、使学生在理解细胞水平上的新陈代谢概念及其本质是本节的重点与难点

  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有序的化学变化的总称,这是在细胞水平上对新陈代谢的描述。

其实学生已不是第一次接触新陈代谢的概念,在初中生物课和高中生物课绪论中,学习已接触到诸如同化作用、异化作用及其关系等与新陈代谢有关的知识,但那是在生物个体水平对新陈代谢下的定义。

本章的新陈代谢内容是对以往知识的深化和展开,教学教师要有意识地从细胞和分子水平引导学生分析出生物体是如何自我更新的,合成与分解是如何进行的,及其二者的关系,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什么是生命。

  例如,为使学生理解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化学反应的总称这句话,教师可结合前一章细胞的物质基础与结构基础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分析活细胞中发生的各种化学反应,如发生在线粒体内的糖的氧化放能的化学过程;

发生在叶绿体中的水和二氧化碳合成为有机物的化学过程;

发生在核糖体上的氨基酸缩合成多肽链的化学过程等,使学生对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化学反应的总称这句话有一个感性认识。

  2、使学生理解酶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

在本节教学中如何组织学生完成酶具有专一性的实验并实施有效的讨论是本节的难点。

  生命体随时随刻发生着数量巨大的生物化学反应,同时又是一个稳定的,开放的系统。

细胞中发生的各种化学反应不可能在高温、高压、强酸、强碱等条件下进行,而必须在常温、常压、水溶液环境下能快速、有序地进行的,这就要尽可能地降低化学反应能阈,这是新陈代谢为什么离不开生物催化剂,即酶的原因。

  酶的概念和酶的发现可结合一起在让学生讨论,这样可让学生充分体会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对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

酶的特性这部分内容,可先组织学生依次完成实验,然后再由学生来讨论和总结。

  在引导学生分析酶的特性时,引导学生与蛋白质的多样性联系起来,可使学生易于理解酶的催化作用的专一注必定意味着酶的多样性,而且蛋白质分子空间结构的多样性和酶的专一性催化关系密切。

  3、使学生理解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和需要适宜条件是本节的重点,如何组织学生完成影响酶活性因素的选做实验并分析、讨论实验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在组织学生操作、分析、讨论《实验七、探索影响淀粉酶活性的条件(选做)》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两个坐标曲线图,让学生概括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第一节 

新陈代谢与酶

  【教学重点】新陈代谢的概念及其本质的概念、酶的特性、影响酶活性的因素、酶在生物新陈代谢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新陈代谢的概念及其本质的概念、酶在生物新陈代谢中的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手段】板图、多媒体课件、实验

  【教学过程()】

  1、引入新陈代谢的概念及本质

  

(1)学生在初中生物学课本、高中绪论课的学习或通过各种媒体的介绍,对新陈代谢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首先,教师应了解学生对新陈代谢是如何理解的。

为此教师可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以自身为例,剖析生命是如何维持的,以此引入本节的学习,如:

  ①人体的脑细胞是通过什么途径获得营养?

脑细胞中产生的代谢废物又是通过什么途径排出体外的?

  ②进入脑细胞的营养物质是如何被利用的?

  ③学生如何理解同化作用、异化作用,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它们之间有何关系?

  ④想一想,人体的身体有哪些系统参与了新陈代谢过程,各是如何参与的等等?

  

(2)学生一般只能从生物个体、器官或系统水平上,说明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在此基础上,教师应把讨论引向微观水平,即细胞和分子水平的代谢过程。

如可以设问:

  ①你吃下的肉类蛋白质,通过什么途径转化成为你自身的蛋白质?

  ②你吃下的淀粉类食物,通过什么途径为你提供能量?

等等

  通过分析、讨论,使学生理解:

细胞的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维持,需要不断地合成与分解,不断地处于自我更新的状态,而这种自我更新的过程完全依赖于细胞内发生的生物化学反应,从而在细胞水平理解新陈代谢的本质,即“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有序的化学变化的总称”。

  2、酶的概念、特性及其生理功能

  在学生理解新陈代谢的本质后,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分析出无机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需的条件一般是很激烈的,再让学生分析出生物体细胞生存的条件是很温和的,可以提问,如:

  

(1)细胞生存的条件是很温和的,那么细胞内数量如此巨大的生物化学反应如何在常温、常压、水溶液环境、pH接近中性的条件下,迅速高效的进行呢?

  

(2)在化学反应中有没有提高化学反应的方法呢?

  这样可顺利地引出活细胞产生的生物催化剂,即酶。

  3、酶的发现史

  这部分的教学,教师可让学生自己阅读,也可发给学生相应的补充资料,尤其是某种酶的研究过程方面的资料,目的是让学生对酶的研究过程、方法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生物学的实验研究对生物学发现的重要作用。

  学生阅读后,可提问:

酶都是蛋白质吗?

并做一定的说明。

  酶是活细胞所产生的具有催化能力的一类特殊的蛋白质。

酶是细胞中促进化学反应速度的催化剂。

现已发现的酶约有3000种以上。

它们分别存在于各种细胞中,催化细胞生长代谢过程中各种不同的化学反应,使生物化学反应在常温、常压、水溶液等温和的条件下就可顺利进行。

  很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所有的酶都是蛋白质。

然而生物学家的实验证明:

RNA也可以是高活性的酶。

早在1982年,T.Ceeh发现原生动物四膜虫的26SrRNA前体在没有蛋白质的情况下进行内含子的自我拼接,最终形成L19RNA。

当时因为只是了解它有这种自我催化的活性,没有把它与酶等同看待。

  1983年Atman和Pace分别报导了在RNA前体加工过程起催化作用的酶是由20%蛋白质和80%RNA组成的。

如果除去蛋白质部分,并提高镁离子的浓度,则留下的RNA具有与全酶相同的催化活性,这是说明RNA具有酶活性的第一例证。

  “酶不都是蛋白质”,这一科学事实再一次有力地证明了实验在科学发展中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让我们看到,科学是发展的,探索是无止境的,而真理是相对的,现在的科学事实可能在今后会被修正,甚至推翻。

  另外,酶、激素、维生素之间的区别值得一提,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容易把这些物质和它们的作用搞混。

可就高中生物学水平做一简单比较:

激素

维生素

从化学本质上看

蛋白质

蛋白质(如生长素、胰岛素等)、固醇类脂类物质(如性激素)

多种多样,一般为小分子有机物。

如维生素D是固醇类物质;

维生素A是脂类物质(萜类);

维生素C是抗坏血酸(葡萄糖的衍生物)等等。

从生理功能看

可提高生物体生物化学反应的速度,是一种生物催化剂。

激素又称“化学信使”,是特定细胞合成的,能使生物体发生一定反应的有机分子。

它的作用力很强,很低的浓度就能引起很强的反应,但在细胞中不能积累,很快就会被破坏。

维生素常常与酶结合,是较复杂酶的组成成分之一。

天然食物中含量极少,但这些极微小的量对人体的生长和健康是必需的,人体一般不能合成它们或合成量不足,必须从食物中摄取。

 可把酶的发现史与酶的特性这两部分教学内容结合起来,这样可使学生用实验方法探索酶的特性顺理成章。

  4、酶的特性

  在进行酶的特性教学时,教师可提问:

  酶作为生物催化剂,与无机催化剂相比,有何特点?

  为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演示有关实验,也可安排相应的学生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得出结论,即酶的高效性、专一性与多样性特性。

  

(1)酶的高效特性实验,实验前有必要简单介绍两项内容:

  一是过氧化氢这种物质,它是动植物在代谢中产生的,对机体有毒害作用。

生物体可通过过氧化氢酶,催化过氧化氢迅速分解成水和氧气而解毒。

无机催化剂三价铁离子也可催化这一反应;

二是本实验的实验步骤。

  实验后,让学生讨论得出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高于铁离子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列举其他实例,概括酶的高效性。

教师还应强调正是由于酶的存在及其高效性,所以许多代谢反应在体外很难发生,在体内却可迅速进行。

  

(2)酶的专一性特性

  实验前可提问:

“食物中的淀粉和蔗糖同属糖类,唾液淀粉酶能否消化水解这两种物质?

  本实验所涉及的颜色反应要在实验前跟学生说明清楚。

淀粉水解成的麦芽糖和蔗糖水解成的葡萄糖、果糖在煮沸的条件下,与斐林试剂反应会有砖红色沉淀物质产生,淀粉和蔗糖与斐林试剂无此反应。

因此,斐林试剂可以用来鉴定淀粉和蔗糖溶液中是否有麦芽糖和葡萄糖及果糖,进而推测淀粉和蔗糖是否被水解。

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进一步实例说明酶的专一性是酶普遍具有的特性;

  (3)酶的多样性原理,可在学生理解酶的专一性原理基础上,结合蛋白质的多样性让学生分析得出。

  5、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有条件的学校,应尽量让学生做《实验七、探索影响淀粉酶活性的条件》,这对于训练学生分析实验能力,理解对照实验的设计方法等都是很帮助的。

  在学生通过实验分析得出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后,可适当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一些与之相关的生活常识。

如可提问:

“持续高烧不退或严重腹泻有时甚至会危及人的生命,学生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人的正常体温是37℃,体温升高到38℃,虽然体温只是升高了1℃,但人已感觉非常没有精神,如果升高到39℃甚至40℃以上,而且持续高烧,就会出现一系列严重的反应,如昏睡、昏迷、惊厥、甚至危及生命,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酶作为生物催化剂,其催化活性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温度、pH值、有机溶剂、重金属离子、酶浓度、酶的激活剂、抑制剂等等,而酶的活性受上述因素的影响是非常敏感的,影响因素发生很小的变化的,酶活性就会发生很大的改变。

人体中酶的最适温度一般为37℃,当人体体温高于或低于这个温度时,机体中酶活性就会大大降低,细胞内的各种生物化学反应不能正常进行了。

  霍乱是一种烈性传染病,为霍乱弧菌所致,曾在世界上引起多次大流行,死亡率甚高。

霍乱弧菌通过人的肠粘膜并大量繁殖,同时产生肠毒素引起剧烈腹泻造成迅速而严重的脱水,血容量明显减少,因而出现微循环衰竭,使细胞得不到钾、钠、钙、氯离子,导致肌肉痉挛;

细胞得不到碳酸氢根离子而导致细胞内pH值发生较大的改变,酶活性即相应大大降低

[3] 

第三节鸟类的起源、家禽

1.了解鸟类的起源和家禽的经济意义。

2.通过比较始祖鸟与现代鸟类和爬行动物的异同,培养分析、比较的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鸟类的起源,体验科学发现的艰辛,进行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教育,并树立生物进化的观点。

重点、难点分析

始祖鸟的形态结构特点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始祖鸟的形态结构特点是理解鸟类是由古代爬行动物进化而来的关键,而且可通过与现今的鸟和现今的爬行动物的比较,学习生物起源和进化的研究方法,提高辩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对始祖鸟的研究中,要注重展示科学发现史,在与学生共同探究鸟类的进化史中,体验科学历程,学习科学方法,提高科学素质。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参考课时为1课时

二、教学过程

1.探究鸟类的起源

(1)体验发现过程:

教师可通过印发资料或生动的讲述,向学生展示始祖鸟发现的科学历史。

至今发现的始祖鸟化石共计7件,均发现于德国巴伐利亚省索伦霍芬附近的晚侏罗纪(距今约14500万年左右)海相沉积印板石灰岩内。

首次由H.V.Meyer在1861年报道的第一块化石是单根羽毛,保存在东柏林博物馆;

第二块标本也是H.V.Meyer在1861年9月30日宣布的,是一基本完整的个体,头骨不全,头后骨骼基本完整,并有羽毛印痕,可以说形态栩栩如生,命名为印板石始祖鸟,标本现保存在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

第三块标本发现于1877年,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只始祖鸟标本,它比伦敦标本小约1/10,常为报刊书籍引用,现保存在柏林博物馆;

1956年,F.Heller报道在索伦霍芬附近发现第四块始祖鸟标本,但没有头骨,其地点就在伦敦标本发现的附近;

1970年,J.H.Ostrom报道1855年发现于同一地区的、原被定为翼龙的一不完整小骨架,是始祖鸟的骨骼,现在保存在荷兰Haarlem的Teyler博物馆;

第六块始祖鸟标本,本来发现于1951年,由于缺少明显的羽毛印痕被误定为小型食肉类恐龙,1973年才由Mayr更正,现保存在德国Eichstatt的Jura博物馆;

1987年在索伦霍芬印板石灰岩内又采集到一块始祖鸟标本,与前一件相同,也缺少明显的羽毛印痕,由PeterWellnhofer于1988年报道。

从以上始祖鸟标本发现情况简介可以了解,若没有羽毛印痕与骨骼化石同时保存时,常被误认为是爬行动物。

(2)研究进化证据:

师生共同分析研究始祖鸟复原模型,并填写下表:

总结通过化石研究进化的方法——古生物学方法:

①化石所处的地层,说明该物种生存的年代;

②化石复原的物种的形态结构与现今物种进行比较,分析异同,寻找联系,探究进化的线索。

最后还应介绍鸟类起源问题研究的新进展,如“中华龙鸟”的发现等。

2.家禽

(1)家禽的起源两个问题,其一,家禽是由古代的野生鸟类,经过人们的长期驯化而来的。

其二,教师出示原鸡、雁、野鸭的挂图(或看书),让学生了解鸡、鹅、鸭的祖先。

并说明对于动物的人工驯养是合理开发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的方法之一,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许多优良品质的家禽既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体现了当今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成果。

(2)家禽的经济意义与学生共同联系个人生活总结。

小资料

1.始祖鸟的发现

1861年,德国,梅以尔(H.V.Meyer)在离慕尼黑不远的索伦霍芬村附近的一个采石场发现了一块印有一根淡黑色的羽毛化石。

化石长60毫米,宽11毫米。

羽干的两侧有羽瓣,一侧羽瓣的宽度大约是另一侧羽瓣宽度的一半,这与现代鸟类的飞羽构造基本相同,但年代属于晚侏罗纪。

这是早期鸟类的第一个古生物学发现。

这件珍贵的鸟羽毛化石被送到了慕尼黑科学院博物馆。

此后不到一个月,梅以尔又幸运地在离羽毛化石产地不远的另一个采石场发现了完整的鸟类化石。

这件化石标本具有由许多尾椎骨组成的长尾,每一尾椎骨的两侧都生有一对尾羽,翼羽印痕也很明显。

梅以尔认为这是鸟类的一个新属,定名为Archaeopteryx,即古老的翅膀之意,这就是闻名世界的始祖鸟。

当时进化思想正在广泛传播,收集化石已成为人们的普遍爱好,一位叫哈伯雷的医生,给人看病不收钱,但必须付给他化石,就这样,始祖鸟化石很快就落到了他的手中。

不久,整个欧洲掀起了一股始祖鸟化石热,包括国会议员、社会名流、学者、教授,人人都在争抢始祖鸟化石。

尽管大英博物馆馆长欧文和地质馆主任瓦特赫斯坚持反进化论的立场,但他们仍然主张大英博物馆应当不惜高价购买这件珍宝。

经过几个月的讨价还价之后,哈伯雷终于同意以700英镑的价钱把始祖鸟化石及其它1703件化石收藏品卖给大英博物馆。

1862年11月,引起广泛争论的始祖鸟化石运到了伦敦,一件史无前例的化石珍品就这样落入了异国之手,至今这件化石仍然完好地保存在大英博物馆。

2.中华龙鸟

20世纪最后的20年,是鸟类起源研究的新时期。

1994年,我国科学家在辽宁发现了一枚古代鸟类化石,科学家们十分激动,他们说:

“中国有了始祖鸟”。

经过研究,科学家把这枚称为“孔子鸟”的化石认定为代表鸟类向飞翔进化的主流。

而始祖鸟不是鸟类的直接祖先,只是鸟类的一个旁支。

1996年在辽宁西部的义县四河屯,发现了中华龙鸟的化石,那里是低山丘陵区,它的发现地层也因此被称为“原始中华龙鸟义县底部”。

根据中国科学家对中华龙鸟化石的研究,可以从五个方面的特征来认定中华龙鸟是最早的鸟类。

其一,这种距今1.4亿年前的鸟,在整体上已初步显示出鸟类的形态特征;

其二,此鸟身上已有很短的原始羽毛,其羽毛比孔子鸟和始祖鸟的都短;

其三,此鸟仍有粗壮锐利的牙齿,留有明显小型恐龙的牙齿特征;

其四,此鸟的尾椎很长,有52节,这比只有30多节的始祖鸟和尾椎更短的孔子鸟估计要早两三千年;

其五,前后肢已经分异,短小的前肢已开始长出短的羽毛,但还不具备飞行能力,只能像鸵鸟一样主要靠后肢奔跑,而到始祖鸟就可以滑翔了。

中华龙鸟的发现,使人类对于鸟类祖先的认识获得了突破性进展。

几乎全世界的古生物科学家都意识到:

中国古生物学家正在革命性地改变人类对于早期的原始鸟类演化的认识。

第三章第一节生物的生活环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环境的含义。

  2.理解生态因素的概念及其种类。

  3.通过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的讨论,建立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相互适应的辩证观点。

  4.在进行室外或野外的观察活动中,进一步进行观察训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