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五《说木叶》教案2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045540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7.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必修五《说木叶》教案2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必修五《说木叶》教案2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必修五《说木叶》教案2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必修五《说木叶》教案2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必修五《说木叶》教案2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必修五《说木叶》教案2篇.docx

《高中语文必修五《说木叶》教案2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必修五《说木叶》教案2篇.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必修五《说木叶》教案2篇.docx

高中语文必修五《说木叶》教案2篇

高中语文必修五《说木叶》教案2篇

教学博苑

2012-10-201855

5d56b7b40102e0nm

                                高中语文必修五《说木叶》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4.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分析诗歌的暗示性是一个诗歌理论问题,而学生对诗歌只有浅近的知识,也容易为文题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

因此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突破认识的难点,帮助他们理解、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请你们说出你最喜欢的诗句。

并做一个简要的分析。

(意在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一个轻松的回顾,让学生先进入语言的美感情境。

  我们的古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似乎参透了深奥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谓的科学的解答的,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解读。

  “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

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

  同学们,就让我把这几句话作为本堂课的“题记”献给大家。

让我们一起带着的激情和想象,走进诗歌的殿堂吧。

二、感悟“木叶”和“树叶”的区别,探究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比较“木叶”“落叶”及“黄叶”,进而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

  问1从概念上讲,“木叶”就是什么?

 

  讨论,明确就是“树叶”。

  问2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为什么会给人如此不同的感觉呢?

请同学们结合所引用的诗句来体会。

  边显示文中所引诗句边引导学生思考

  引1

  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思考这所有的诗句,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明确枝繁叶茂,浓阴匝地

  引2

  木叶亭皋木叶下,陇首秋去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落木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思考,讨论体会这几句诗给你的感觉。

并注意由“木叶”到“落木”的发展及其关键之处。

(为帮助学生体会,播放杜甫《登高》的朗诵。

  明确萧瑟、凄凉。

关键之处在于“木”字。

  显示木  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比较“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与“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讨论后明确“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予人以一种饱满感,感觉到了层层树叶的波动。

而“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则是一种落木千山的画面,感觉到的是“空阔”。

  小结这就是“木”字在古诗中的艺术特征。

  提问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暗示了“落叶”呢?

  明确因为“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思考“木叶”暗示的究竟是怎样的“落叶”呢?

  体会“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木叶”、“落叶”、“黄叶”带给我们的感觉是否一样?

  明确“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木叶”飘零中透些微黄,“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落叶”则饱含水份,繁密,而“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的“黄叶”微黄但不干燥,无飘零之意。

  结论“木叶”暗示的是“落叶的微黄与干燥”,带给我们的是“整个秋天的疏朗的气息”。

这就是“木叶”的艺术特征。

请同学们再结合“洞庭波兮木叶下”的画面体会一下。

  三、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把握诗歌语言的特点;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思考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

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

  明确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提问又是如何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的呢?

  明确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

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

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诗歌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和启示性。

  讨论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却拟题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

  明确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

而标题拟为“说‘木叶’”,就可以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既体现了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四、思考同类文学现象,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师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

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意味。

  思考1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如“月”“梅”“柳”“杜鹃”等。

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月亮”意象的艺术特点。

(显示《一剪梅》《相见欢》两首词及其画面)

  讨论,结论望月怀远

  思考2请根据你所熟悉的梅花诗,说说“梅”这个意象的特点。

显示王安石的《梅花》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讨论,结论高贵,圣洁,坚贞。

  师我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盛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

但也请同学们注意一下,有时候,诗人把同一意象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感情。

比如唐太宗爱桃花,写过一首咏桃诗“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装。

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

向口分千笑,迎风共一香。

如何仙岭侧,独秀隐遥芳。

”而杜甫却说“轻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贬得一钱不值。

再如毛泽东和陆游的两首《卜算子·咏梅》,就境界迥异。

五、布置作业

古代诗歌中写“梅”的不胜枚举,所表现的感情不尽一致。

除了前面列出的几首,请再找出一些,写一篇鉴赏性小论文。

六、小结

同学们,我们生长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诗是祖先留给我们宝贵遗产,更是我们的骄傲。

希望同学们在今天品味诗句的审美体验之后,能更加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读诗,学诗,爱诗,成为一个个有激情,有修养的小诗人。

最后,请让我把下面这首诗献给同学们,作为今天的结束

  风雅颂是诗,古乐府是诗;

  三闾大夫的狂放是诗,诗仙太白的神游是诗;

  大江东去是诗,把酒临风也是诗;

  诗,可以静静的坐下倾听;也可以在微雨街头温柔吟唱……

  爱诗,其实是在爱着,我们的生活。

探究活动

  1.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

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月亮”意象。

 

  研究方法 

  

(1)收集有关“月亮”的古诗。

 

  

(2)班级交流。

 

  (3)鉴赏研究,写成小论文。

 

  参读作品 

  曹操《短歌行》,刘禹锡《石头城》,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张九龄《望月怀远》,李白《静夜思》,杜甫《月夜忆舍弟》,孟郊《古怨别》,王安石《泊船瓜洲》等等。

 

  2.诗歌语言的精妙在于它的暗示性,但是,暗示性也会给诗歌创作带来负面影响。

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说“联想意义也最容易误用而生流弊。

联想起了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

……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付梓”杀青’。

”后人受屈原“木叶”诗句的影响,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是不是一种“流弊”呢?

古代诗歌还有没有类似的常见意象呢?

请找出来,作专题研究。

 

  研究方法 

  

(1)阅读古诗,找出一两个常见意象。

 

  

(2)作比较赏读。

 

  (3)召开诗歌鉴赏研讨会。

 

  参读书目 

  《诗集传》《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诗集。

 

  3.在我国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但有时候,诗人把它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

比如,古代诗歌中写“梅”的不胜枚举,所表现的感情就不尽一致。

请找出一些,试辨析并交流. 

  研究方法 

  朗读交流、品味交流、心得交流。

 

  参读书目 

  王安石《梅花》,陆游《卜算子·咏梅》,毛泽东《卜算子·咏梅》,黄蘖《上堂开示颂》,卢梅坡《雪梅》,张谓《早梅》,林逋《梅花》,周邦彦《花犯》,范成大《霜天晓角》,姜夔《暗香》《疏影》,萧泰来《霜天晓角》,彭元逊《解佩环·寻梅不见》,黎洪《诗话一百篇·逸者之梅与志士之梅》。

 

 

 

 

高中语文必修五《说木叶》教案2

 

    一、教材分析

    《说“木叶”》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五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所选(《咬文嚼字》《说“木叶”》《孟浩然》《谈中国诗》)都是文艺评论和随笔,阅读这些文章,能打开我们的思路,启发我们去探讨某些问题,加深我们对文艺创作和文艺鉴赏的认识。

    《说“木叶”》着重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从而阐发了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

对古代诗歌语言无限的表现力进行了精辟的透视,不但使我们感受到古代诗歌语言艺术的魅力,提高文学鉴赏力,还能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从中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

    二、学情分析

    本文虽是一篇自读课文,但其内容主要是围绕古诗中的意象“木叶”深入到“木”的艺术特征,进而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这个理论问题。

而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认识并不深厚,要他们单凭自己的知识、能力积淀就能把握作品的精髓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教师应担任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的方法进行思索、探究,认真体味“木”、“树”等词语不同的意味和艺术效果,概括“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把握的基本观点。

同时文中出现的大量诗句大部分学生理解起来并不轻松,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前可印发有关资料,指导学生熟读课文。

课外延伸的诗歌意象的分析,需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任务不能太多。

可以每一大组分析一个有关的意象,先让学生独自收集、分析,然后小组交流形成书面的文字表达,有兴趣的小组也可以形成课件并在全班进行交流,学会举一反三。

    三、设计理念

    “给我一个支点,就能撬起整个地球。

”寻找合适的支点,对于理解一篇文章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看似繁琐,其实内容并不多,在结构疏理上并不难,可简单化。

林庚先生深谙诗歌妙道,没有摆出“理论”的面孔来吓唬读者,而是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古诗“木叶”意象的捕捉和阐释中,为何用“木”不用“树”是全文的关键。

因此,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企业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