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论文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451865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论文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心理学论文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心理学论文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心理学论文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心理学论文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论文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心理学论文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论文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论文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3父母期望与儿童心理健康...............................................

3.1合理期望与儿童心理健康................................................

8

3.2满足儿童需要与儿童心理健康............................................

总结...................................................................9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1

 

内容摘要:

家庭在儿童的心理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当前社会变革的转型时期家庭教育方式、思想行为、意识习惯、情感态度等对儿童个性的导向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既为儿童社会性发展奠定基础,也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和稳定产生重要的影响。

儿童的成长离不开家庭,一切善良、美好的品质和优良的素质都是首先在家庭中萌芽的。

父母对儿童的爱缺乏理智和分,过度包容儿童的行为和要求会形成儿童任性等心理特征,而棍棒“教育”也会造成儿童懦弱和粗暴的性格;

父母科学合理的期望会使儿童健康上进心理,而期望过高、指责过多,则会使儿童形成自卑、退缩、压抑的心理;

生活中满足儿童合理需要,会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

家庭环境;

儿童;

心理健康;

随着我国社会的急剧变化,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家庭构成、培育方式也随之改变。

独生子女在我国家庭中的比例逐年增加,这种有别于以往的家教环境,客观上给独生子女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也增加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紧张因素,使儿童的心理问题较以前明显增多。

有专家强调:

目前我国儿童的心理发展普遍存在两大缺陷:

一是创造力与发达国家相比有着明显的不足,二是对他人的施爱行为反应冷漠、迟疑。

在家庭中,父母的价值趋向、行为方向,都会对儿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当有意识地为儿童构建一个宽松的学习、生活环境,指导儿童适应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积极预防和矫正儿童各种异常行为的发生,使儿童能处于最佳状态,实现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

一直以来,由于认识上的偏差,许多父母只注意儿童的生理健康,而忽视儿童的心理健康,很少想到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情感、意志和社会适应能力。

事实上,如果一个儿童只是体格健康,而情绪压制,性格孤僻,心理脆弱,不能很好地适应生活,就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1父母素质与儿童心理健康

基础教育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尤其在儿童时期。

儿童时期形成良好健康的心理对每个人的健康成长,未来发展尤其重要。

儿童的心理成长除了教师的言传身教之外,父母的教育在这一时期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特别是父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儿童健康心理的形成。

父母素质的高低、教育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儿童起点的高低,也为儿童将来的教育打下了不同的基础。

1.1父母品德素质与儿童心理健康

品德是指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在我国又称为德性或品行、操守等。

它是指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在行为时所表现出合乎社会理性的稳定心理特征。

一个人的良好品德不是与生俱来的,除了道德知识、教师的教导、社会的实践等等外,在儿童时期,父母的熏陶也是至关重要的。

父母是第一任儿童道德素养形成的教师,有着良好的品德的父母,在儿童教育上自然会把握好方向、掌握好方法。

比如,父母教儿童学会待人以礼,举止文明,除自己身教之外,还会在其他社会活动中,教儿童礼貌地称呼别人,应注意些什么,等等,经过多次有意识地教导,就会使儿童从简单的模仿嬗变为习惯的行动。

入见到邻居,要教儿童主动打招呼;

进邻居家要先敲门,待允许后再进去;

邻居有事不打扰;

别人休息时,要保持安静,不喧哗,等等。

这样的言传身教,儿童自然会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

有着良好品德及文明习惯的儿童,自然会受到大家的欢迎和疼爱,儿童也会从中获得快乐,进而满足于此种快乐,这对儿童形成良好健康的心理是十分必要且有帮助的。

1.2父母文化素质与儿童心理健康

父母的文化素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的心理成熟与生长发育。

一般就文化素质来说,倘若父母的文化素养高,一方面他们往往都会依据本身的知识,运用良好的教育方式,这样的父母在对待儿童的教育上就会采取适合儿童本身的方法,使儿童能够很好地接受父母的意见与引导,对于儿童良好心理素养的形成将是十分有利的;

另一方面,这样的父母文化知识丰富,对儿童在文化上有着高标准的要求与期许,所以他们会用自己的知识与强烈的求知欲去影响儿童,在儿童的学习上给予高标准的指导,培育他们爱学习、积极进取的精神,锻炼他们养成坚强的意志力,使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能够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将更加有利于他们对待以后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坎坷。

就心理素质而言,可以这样说,父母对儿童影响最大的是行为以及与之相关的心理状态,而不是言辞说教。

因为儿童是在一种与父母的心理神奇的融合、感应与参与的状态之中,他们对父母内心的重大变化经常有迅速的反应,父母的心理障碍也会毫无例外地投射到儿童的心灵上,儿童在心理上甚至生理上的某些病态往往可以在其父母的精神状态中找到原因。

因此,父母在对儿童进行教育的同时,也要意识到要想改变儿童身上的某些东西,就应首先看他们是否能够在自己身上被改变,努力使自己具备明朗、达观、善良、坦诚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使儿童具有一个生长良好个性与优秀人格的温床。

2家庭关系与儿童心理健康

狭义上的家庭人际关系,主要指父母之间及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

父母之间的关系出现问题时,就会表现出双方争吵、挑剔、冲突,那么对儿童的消极情感表现就较多。

由于受到婚姻矛盾的困扰,一方面对儿童的教育达不成一致,不能形成教育合力,另一方面会忽视儿童或者想通过对儿童的溺爱来补偿对婚姻的遗憾,这两种方式都不利于儿童的健康发展。

作为父母,应当努力营造稳定、和谐的家庭生活氛围为儿童教育着想。

父母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多关注儿童的兴趣爱好,要尊重并且重视儿童,要多与儿童沟通,努力建立一种温暖、和谐和稳定的亲子关系。

2.1紧张家庭环境与儿童心理健康

在父母关系紧张的不和谐家庭里,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都处于不同程度的对立不良情绪状态中。

烦恼不安,性情暴燥,言语粗鲁,对长辈缺少孝敬,甚至虐待,是这类家庭的表现,对于还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儿童来讲,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情绪容易紧张,会为父母关系失调而慌张、不知所措,为忠诚于父亲还是母亲而烦恼。

例如,2002年春季一开学,当别的儿童们都沉浸在新年的气氛中时,某校二年级某班的一位学生却失去了以往的天真烂漫。

老师问她为什么不高兴时,她呜呜地哭了起来,说:

“妈妈不理爸爸了,我不想让他们吵架”。

老师及时向儿童的母亲了解事情的原因,她的妈妈讲述了事情的原委:

近一个时期,自己和丈夫因家庭琐事,经常争吵,造成两人的紧张关系,但未想到会对儿童造成这么大的影响。

有一次,妈妈不让儿童和爸爸见面,儿童却死活不走,并道出一句惊人的话:

“妈妈,要过幸福的日子”。

妈妈当时就震惊了,问儿童:

“什么叫幸福的日子”。

儿童说:

“幸福的日子就是爸爸、妈妈和我,一家人在一起”。

可见紧张的家庭人际关系破坏了家庭应有的温馨气氛,使儿童长期处于负性情绪中,尽管不缺乏来自父母双方的温暖和关怀,但仍然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使儿童形成孤僻、自私、玩世不恭等不良品质。

从法律上来讲,夫妻之间并无血缘关系的存在,某种程度上只是一种社会的排列组合,当关系破裂后,可能形同陌路,而儿童和父母有血缘关系,要割裂这种带有本能性的亲情,对儿童的心灵伤害是巨大的。

2.2和谐家庭与儿童心理健康

温情、稳定、和谐的家庭情感氛围对儿童来说不啻于健康成长的生命激素。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战争遗留下了大批父母死亡或离散的婴幼儿,许多欧洲国家为孤儿们建造教了养院,提供了良好的生活设施和生活条件,然而儿童们却发肓迟缓,反应冷淡,对疾病缺乏抵抗力,并不断有孤儿死亡,他们被专家认为是患了“设施病”。

为改变这种局面,人们把这样的儿童分送到几个家庭抚养。

一段时间后发现,即便是在比较贫困的家庭中生活,只要抚养者对儿童充满爱心,儿童们的病就不药而愈,逐渐活泼健康起来。

心理学家认为,这些儿童所缺乏的不是别的,而是与周围人稳固、亲密的情感联系。

于是有的教养院挂起了巨大的横幅“您今天抱过您的儿童吗”,要求保肓员们固定分工抚养婴儿,每天爱抚拥抱儿童,向他们微笑,和他们说话、做游戏,以便使他们与儿童之间建立起亲密、稳定的情感关系。

在家庭中温馨、和谐的人际关系也同样重要,托尔斯泰曾经说过:

“夫妻间的和睦关系是成功地教育儿童的首要条件”。

夫妻间的相敬如宾,互相关怀、体贴、互相帮助,常常和教育子女的过程、参与社会劳动的过程交织在一起,在这里渗透着个人的全部行为榜样,儿童正是从父母之间的相互关系,父母对人对己的各种行为方式,作为他认识一切人际关系的起点。

在和谐幸福的家庭中,儿童感到温暖、快乐,有安全感,情绪稳定,性格活泼开朗,并自然地学会爱父母、尊敬长辈、热情待人、关心体贴有困难的人。

3父母期望与儿童心理健康

从心理学来讲,期望是一种心理定势,父母对子女的态度,将影响儿童的未来发展。

罗森塔尔的研究表明:

教育者的期望对受教育者有重大影响。

因此,父母对子女的美好期望是家庭教育中不可少的。

3.1合理期望与儿童心理健康

对儿童科学合理的期望应当是能将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结合,能联系儿童的兴趣爱好,注重儿童的全面发展、父母要儿童做到的应是儿童经过一定阶段努力可以达到的,并能在儿童遭遇挫折时不断给予鼓励,增强儿童的勇气和自信。

将这样的期望与父母的关心、爱护融合在一起,就会使儿童从中汲取力量,不断进取。

提高儿童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有利于意志品质的锻炼,形成远大的抱负。

比如,三、四岁的儿童在开始学绘画时,往往只能画些简单的线条和不像样的物体,因为儿童此时正处于“涂鸦”阶段,明智的父母会说:

“你画得比以前好看多了,再加上些小花吧!

”于是儿童就会在父母的激励中插上想象的翅膀。

有的父母虚荣、攀比心理较强,他们总是希望自己的儿童在体质、智力、技能等方面样样超过别人家的儿童,在亲友的儿童群中成为佼佼者,否则,就大为失望、气恼、难过,责怪儿童愚笨、懒惰。

有的父母相信“早期智力开发”,期望将儿童培养为“神童”,于是要求儿童背唐诗,学英语、弹钢琴、练书法,周末、假期尤其忙碌,把儿童玩耍的时间剥夺了,使儿童过早地背负了沉重的心理负担。

这些期望过高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共同特点是“三多三少”:

批评多夸奖少,指责多指点少,干涉多协商少。

他们的要求超出了儿童的实际接受能力,有时达到了损害儿童身心健康的地步,其结果必然是揠苗助长,适得其反。

3.2满足儿童需要与儿童心理健康

儿童有种种需要:

活动的需要,安全的需要,交往的需要,以及受人尊重的需要等等。

在独生子女的家庭中,有的父母忙于自己的工作、家务和学习,厌烦儿童缠人的行为,常常以“不许死缠着妈妈”、“这样不是好儿童”等话语打发儿童,这样会使儿童产生一种“妈妈不喜欢和我在一起”或“我不是一个好儿童”的意识,久而久之便不愿与人交往,变得沉默、胆怯、退缩,这就是儿童的安全需求与交往需求得不到满足所产生的消极情绪。

由于儿童年龄小,在活动中经常会遇到困难,引导儿童树立正确的对待困难的态度,对儿童的成长意义重大。

比如儿童在比赛中失败、表演没选上、没有得到小红花时,往往会显得沮丧,这时父母要启发儿童冷静地想一想没有成功的原因,鼓励他们积极克服困难,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增强对挫折和失败后的承受能力。

儿童的成长离不开家庭,一切善良、美好的品质和优良的素质都是首先在家庭中萌芽的,因此我们说,为了儿童的健康发展,为了家庭的幸福美满,父母应努力追求合理、积极的态度,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

父母的期望有强烈的暗示和感染作用。

从心理学来讲,期望是一种心理定势,父母对子女的态度激励着儿童不断积极进取。

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研究表明:

因此,父母对子女的美好期望是家庭教育中必不可少的。

父母的期望越高,对儿童的激励越大,就越能强化他们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有利于儿童意志品质的锻炼,形成远大的抱负。

但是,这种期望必须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合儿童个人的兴趣和爱好,不能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儿童。

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儿童所处的社会环境也越来越复杂。

家庭是儿童生活的港湾,父母应该是儿童的知心朋友,对儿童的心理世界给予关心和爱护,提高和发展儿童的心理素质,培养儿童健康的心理机能。

父母应从自身做起,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确立正确观念,掌握科学方法,使儿童能够真正的健康成长。

总之,不同类型的家庭的不同教养态度和教育方式对儿童的个性品质、心理素质的形成,具有关键的影响。

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主干骨、顶梁柱,是儿童言行举止的示范者,待人接物的指导者,儿童成长的责任人。

因此有责任去构建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掌握科学的教育态度和方式,创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融洽气氛,使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方建移.何伟强.家庭教育与儿童社会性发展.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2王善松.国内少年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研究概况.山东医科大学学报.1999

3朱晓鹂.家长素质与儿童心理健康关系的实验研究.扬州大学.2005

4汪道之.关爱你的孩子———孩子心理实例分析与父母对策.中国商业出版社.2001

5高洁.西安市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与父母、教师心理健康相关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07

6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上海:

华东师大出版社.1997

7高志方.幼儿心理素质教育.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

8王森林.人格教育.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

致谢

向给我提供资料的单位,个人及给我以指导的学院老师同学

致谢

廊坊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心理系

王永俊

2011年8月20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自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