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二经济史全册知识结构梳理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448922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51.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版必修二经济史全册知识结构梳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人民版必修二经济史全册知识结构梳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人民版必修二经济史全册知识结构梳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人民版必修二经济史全册知识结构梳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人民版必修二经济史全册知识结构梳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民版必修二经济史全册知识结构梳理Word文件下载.docx

《人民版必修二经济史全册知识结构梳理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版必修二经济史全册知识结构梳理Word文件下载.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民版必修二经济史全册知识结构梳理Word文件下载.docx

新石器时代:

纺织业萌芽(原料:

麻、葛、丝工具:

骨梭、骨针等)

丝织业:

商汉唐;

棉织业:

宋明

二.冶金业

1)冶铜业:

(1)新石器时代:

起源

(2)商周时期:

青铜器制造水平世界领先(3)秦朝:

青铜防锈

2)冶铁业:

(1)春秋晚期产生

(2)战国时期推广:

①块炼铁(锻铁)生铁(铸铁)②炼钢、淬火技术

(3)汉代推行官营:

①燃料变化:

木炭—煤炭②供风技术:

自然通风—人力—畜力—水力

(皮囊鼓风)(马排鼓风)(水排)

(4)南北朝:

灌钢法(5)北宋:

煤炭

三.陶瓷业

1)制陶业产生:

原始时代彩陶、黑陶;

成就:

兵马俑、秦砖汉瓦、(独特技术)唐三彩

2)制瓷业(世界最早)

商代:

烧制出原始瓷器

东汉:

技术成熟,先后出现青瓷和白瓷

唐朝:

南青(越窑)北白(邢窑),景德镇和四川大邑,釉下彩绘(长沙)

宋代:

瓷窑遍布各地(景德镇和五大名窑)

唐宋名窑:

瓷窑遍布各地,各具风格

(河北定窑、河南钧窑、江西景德镇、浙江龙泉窑和陕西耀州窑)

元代:

景德镇成为制瓷中心,烧制出青花瓷

清代:

粉彩瓷器:

康熙年间发明;

雍正年间登峰造极。

(发明珐琅彩)

第三节中国古代商业

古代商业的主要构成因素:

商人;

商品(农、手工产品等);

交换场所(国内外市场);

货币;

交通状况;

国家政策

一.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

商周:

初步发展。

周:

骨贝、铜贝;

“工商食官”

春秋战国:

良好条件—出现巨商和商业中心

朝代

“市”的发展情况

秦代

明码标价

汉代

“市”有专门管理机构

六朝

“草市”形成

唐代

“草市”成为地方商业中心,“夜市”繁荣

宋代

突破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明清

商业区繁华

汉代:

商运活跃。

唐代:

商旅往来频繁辅助性经营场所

宋元:

海外商运发展迅速

明清:

形成商帮,出现会馆

二、“市”的发展

三、商业都会的崛起

战国:

表现出商业集中的趋势

都市因商业集中而繁荣

新朝:

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形成:

长安和五都:

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设“五均”官

长安、洛阳的商业最为繁盛,扬州

宋代:

汴京等都市的商业繁盛

苏州“十万烟火”.四大名镇:

吴江盛泽镇、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①.商业起源很早,不断发展,发展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

②.联系:

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

但始终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

③.结构:

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

④.阶段:

阶段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宋元空前繁荣)

⑤.交通:

商业交通发达,水陆商运兴盛;

.货币:

类似于银行的柜坊、类似于汇票的飞钱和纸币很早就出现;

.城市:

自汉代来,出现不同数量规模的商业大都市;

.管理: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压抑和控制之下(官营和专卖长期存在),商人社会政治地位低下。

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

.趋势:

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发展艰难曲折,且由盛到衰;

●古代商业繁荣的原因

①长期的国家统一②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③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

④交通的发达和科技的进步⑤部分统治者的经济政策

第四节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经济基础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根本目的都是维护封建统治

一.经济政策——重农抑商

⒈含义:

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始于战国商鞅变法,历代推行⒉目的:

直接目的:

保护小农经济;

根本目的:

巩固封建统治

3.影响:

封建社会

前期以积极作用为主:

促进经济,巩固政权,发展增强国力;

后期以消极作用为主:

阻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违反经济规律,不利萌芽,造成落后.

二.对外政策——“海禁”与“闭关锁国”

1.原因:

(1)政治根源:

(2)思想根源:

统治者盲目自大的观念。

(3)经济根源:

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2.目的:

维护封建统治

3.含义:

①.海禁政策:

明清两代严禁私人出海贸易,即“片板不得下海”,对外贸易在官方主持下进行(郑和下西洋)朝贡贸易。

禁民间不禁官方贸易.[海禁主要是对内的防范]国人

②.闭关政策:

限制(不是禁绝)外商来华贸易.[主要是对外的消极防卫措施]外商

即只准在“公行”中进行清朝:

广州十三行

三、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与缓慢发展

1出现:

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丝织业等手工业部门出现机工出力,机户出资的机房,即手工工场的出现(或雇佣关系的出现)

2缓慢发展:

根本原因是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及政策缚阻碍社会进步;

主要原因是封建王朝压制工商业及闭关锁国的政策。

 

专题二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发展状况和影响因素

促进因素:

⒈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⒉(清末、民国)政府鼓励兴办实业;

⒊反帝爱国运动推动;

⒋实业家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阻碍因素:

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根本原因)--环境恶劣

具体表现为:

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与掠夺;

②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与束缚;

③官僚资本主义的政治压迫与经济垄断;

④封建自然经济的抵制。

政局动荡(革命和战争不断)……

二.特点经济---政治特点(两面性)

①地区:

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内地很少。

②行业:

结构畸形,难以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绝大部分是轻工业(尤其是棉纺织业和面粉业),重工业很少。

③地位:

民族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小。

与外国资本相比,主要工业部门不如外国资本;

与封建自然经济相比,处于绝对的劣势。

④环境:

在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夹缝中艰难发展。

三.历史地位

在夹缝中求生存——曲折性 艰巨性(根源:

社会性质)

在斗争中求发展——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官僚资本主义

社会性质决定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

革命性、妥协性,结果失败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怎样?

(1)地位:

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是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的重要经济前提;

但是,由于其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对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有依赖性。

(2)作用:

①经济领域:

它是一种代表历史潮流和趋势的新经济因素,它利于中国社会经济的进步。

促进中国经济近代化。

②政治领域:

促进了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为民主革命提供了阶级基础。

促进资产阶级运动风起云涌(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基础。

③思想领域:

为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传播提供了经济基础,促进了中国思想的进步,从而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拓展:

分别指出各种类型的经济。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956到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其中有哪些是正确的?

哪些是失误?

●综观50—70年代的经济建设,你得到什么启示?

⑴关注国情,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⑵遵循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不可片面追求高速度;

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

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⑷保持社会安定团结;

⑸抓住发展机遇。

●拓展思考:

归纳新中国建立后经济体制的发展变化(所有制结构?

1.1949年,公有制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三大改造

2.1956年,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改革

3.1978年,公有制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十四大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4.1992年以后,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主线是什么?

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的进步

●为什么会这样变化?

以服装为例

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西学东渐等);

西装、裙;

列宁装、布拉吉

受政治生活的影响;

中山装;

绿军装

受科技进步的影响;

的确良、涤卡等化纤类布料

归根到底是因为中国社会急剧变化:

(社会经济发展、政治形势变化和思想解放)

●呈现什么特征?

教材导语

主要内容: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衣、食、住、行;

风俗,传媒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第一阶段:

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

(特征:

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中西合璧,不土不洋。

男装:

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女装:

旗袍改良(新式与旧式)

2、第二个阶段:

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由于政治上的影响,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列宁装、中山装、中式便装绿军装女装:

列宁装、连衣裙、中式便装绿军装

3、第三个阶段: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

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三.居室建筑的演进

四.习俗风尚的变革

1动力:

政治经济思想——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

2内容:

婚丧礼俗

婚姻: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自主,删繁就简↓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重大变化:

五四运动与建国初以及改革开放后】

向“距离”挑战——改变时空的发明

五.立体交通的诞生:

海陆空

六.通信技术的发展:

邮政、电信、网络

七.改变世界的传媒.:

报刊、影视、互联网

变迁的趋势是:

由以往的闭关自守,转而为面向世界;

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变而为向近代化的趋进。

●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因素

1、经济发展;

2、政治环境;

3、思想解放;

4、外来文化;

5、全球化趋势。

专题五世界近代经济: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动力——内在动力:

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根本原因)

途径——外部动力(推动力):

对外扩张(经济:

商品倾销;

军事:

武力征服;

条约)

掠夺:

争夺:

西葡——荷英法1763年英国殖民帝国

过程:

出现——新航路开辟

拓展——殖民扩张

初步形成——工业革命

最终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一节.新航路开辟

一.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1.原因:

1)、经济根源:

根本原因2)、社会根源:

3)、商业危机:

直接原因4)、宗教因素:

5)、思想因素:

2.条件

1)客观条件:

航海技术的提高;

造船技术的发展;

地理知识的进步;

2)主观条件:

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二、开辟新航路的过程

一个中心:

欧洲

两个方向:

西班牙—西:

葡萄牙—东:

两条航线:

西欧—美—亚—非—西欧西欧—非洲(好望角)—印度

四个人物:

哥伦布、麦哲伦迪亚士、达·

伽马

三、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世界市场的开始出现

1.对欧洲:

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资本原始积累

1)、引起“商业革命”:

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烟叶、玉米、可可和马铃薯----------麦子、水稻、葡萄等植物,马、牛等动物

2)、引起“价格革命”

3)、开始殖民扩张

2.对亚、非、美洲:

(建立在非正义行为上的客观进步性)

1).带来深重的灾难:

政治控制、经济掠夺等——

殖民掠夺造成亚非拉地区长期贫困落后(非正义性)   

2).冲击了当地落后文化和生活方式

3.对世界:

1)、加强了各地间的联系,逐渐结束相互孤立的状态,文明发生碰撞并开始汇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与世界会合

2)、证明了地圆说的正确,冲击了教会神学理论

3)、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新航路开辟的认识:

世界市场联系之路:

商业革命——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人类文明交流之路:

分散孤立——走向整体

殖民掠夺之路:

殖民掠夺——价格革命

思想解放之路:

证明地圆——冲击神学

●15世纪世界航海史上有两大壮举:

一是中国明朝时郑和下西洋。

二是新航路的开辟。

(和平外交主动外交——和平崛起)

第二课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殖民扩张

一“日不落帝国”--英国的崛起

1).英国为什么能崛起?

条件①地理优越:

大西洋航路中心——伦敦、利物浦

②政策优势:

“重商主义”——东印度公司

③军事优势:

打败西班牙荷兰

④经济优势: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圈地运动,工场手工业

⑤制度优势: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2)“日不落帝国”形成过程

⒈1588年,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参与殖民掠夺。

开始确立海上霸权

⒉建立东印度公司和伦敦公司,在印度、北美发展海外贸易和拓展殖民地。

⒊17世纪中后期,打败荷兰(三次英荷战争)。

荷兰失去海上殖民霸权

⒋18世纪中期,打败法国(七年战争1756--1763),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日不落帝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影响殖民霸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根本上取决于各国的综合国力

二殖民主义罪恶

1.野蛮的掠夺;

2.残酷的屠杀;

3.黑奴贸易;

4、不平等贸易

●如何辨证地看待殖民扩张活动?

破坏性建设性

1对殖民国家而言:

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的财富,转化为资本,促进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2对殖民地而言:

破坏性:

殖民主义是灾难和祸害,造成了亚、非、拉地区的落后。

建设性:

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促进了殖民地的发展和进步。

3对世界市场而言:

打破世界相对孤立状态,使世界日益成为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促进了世界一体化的进程。

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决定了这些国家的殖民扩张政策,这一政策决定性地影响着国际关系。

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17-18世纪,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对殖民地的掠夺和屠杀,迎来了工业革命,同时使东西方国家的历史进程明显地区分开来。

第三课“蒸汽”的力量——工业革命

【发源地和中心:

英国(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中叶)】

一.英国工业革命的原因

  ①海外殖民掠夺——资金、海外市场

⒈经济根源②圈地运动——劳动力、国内市场 经济条件

  ③手工工场发展——技术

⒉社会根源:

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政治保障政治前提

二.工业革命的进行成就:

  ⒈棉纺织业1765珍妮纺纱机标志工业革命的开始

  ⒉工厂制的推广第一座水力纺织厂(时间、人物)---标志……

  ⒊动力1785瓦特改良蒸汽机,并广泛应用---“蒸汽时代”

  ⒋交通运输富尔敦(美)---汽船;

史蒂芬孙(英)----蒸汽机车(火车)

三.工业革命的影响:

1.创造了一个全新的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霸主(不考)

2.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社会——工业社会的来临

(工业化、城市化、民主化、经济结构、阶级结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环境问题)

(1)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英国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工业革命在欧洲大陆和美州扩展。

机械化生产推动了世界工业化的进程。

蒸汽时代;

工业化;

产业结构

(2)改变世界的经济结构:

①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布局,人口结构)

②农业人口减少,工业人口和第三产业人口增加(就业结构)

(3)使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关系发生变化:

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壮大,两者对立加剧

(4)工业革命促进了文化思想领域的变化:

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

3.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⒈)形成原因

①促进列强的对外扩张(军事、经济)——途径

②生产互补,密切国际交流——物质条件

③交通运输业——联结纽带

④促进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重要保障

⒉)形成标志

形成时间:

19世纪中期

 形成标志:

①日本“开国”;

②澳大利亚成为英国殖民地;

③中国“门户开放”

⒊)逐渐成熟:

按照自由主义原则确立国际经济交流的基本准则

●第一次工业革命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1.政治:

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为扩大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发动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经济:

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中国近代企业产生(洋务企业的出现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发展。

)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3.思想:

激发国人探求新知,向西方学习,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

●工业革命后三股进步潮流:

自由主义—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

社会主义—国际工人运动;

民族主义—民族解放运动

第四课走向整体的世界——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连接为一体,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一.兴起的原因

1前提:

19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在欧美主要国家确立

2条件:

市场:

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技术:

科学技术的突破性成果和创新直接推动了

资本:

第一次工业革命积累的资本劳动力:

二.兴起:

19世纪下半叶英国、德国、美国等几个工业发达的国家开始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中心:

美国和德国主要部门:

冶金、内燃机技术、发电机、电动机、合成化工

标志:

1866年德意志西门子发明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

成就:

表格见教材

电的发明和应用:

电气时代钢铁工业的发展:

钢铁时代

新兴产业的兴起:

汽车工业、石油工业、近代化工技术和化学工业发展起来还有?

传统产业的发展;

推动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

特点:

从重工业开始;

科学与技术相结合;

一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三.影响

1.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生产力:

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电气时代

生产关系:

垄断组织的产生;

垄断资本家控制着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命脉,向帝---过渡

2.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世界殖民体系形成(不考)

3.世界一体化进程基本完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连接为一体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①原因: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交通运输工具的变革,电信工具的创新

②影响:

促进了世界(农业)经济的发展;

使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提高;

促进了全球性文化交流的扩大;

导致国际关系的紧张:

与殖民地—扩张----民族解放运动;

列强之间—争夺----军事对抗和战争

专题六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

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的重大调整,关键是国家干预经济。

开创新模式。

第一二课罗斯福新政

一背景:

1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

2胡佛反危机失败,全国要求改革

3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

二、主要内容过程:

1935年前重调整与复兴;

1935年前重改革

(副板书)罗斯福“新政”(NewDeal)的核心:

三“R”——复兴、救济、改革

金融业、工农业、救济与公共工程、劳动权利保护和社会保障方面

三、认识

1、特点:

国家对经济的直接干预。

——新

2、实质:

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作的局部调整。

3、评价:

⑴积极作用:

直接影响:

经济;

间接影响:

政治;

深远影响:

新模式

⑵局限性:

没有改变制度---不能消除危机

第三课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发展阶段及其原因——不断调整的经济政策

(1)二战后至六十年代后,杜鲁门、艾森豪威尔及稍后的肯尼迪奉行凯恩斯主义理论,

注重解决就业问题和实行大规模的财政赤字,使这一时期美国经济高度繁荣,但也出现了财政赤字、高额国债和严重的通货膨胀。

(2)二十世纪70年代,受石油危机的影响,美国经济处于“滞胀”状态尼克松、福特和卡特政府采用紧缩财政和赤字财政政策,不能从根本上加以解决。

凯恩斯主义失灵。

(3)80年代,里根上台后,利用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的主张发展经济使美国经济开始回升,并持续发展。

但里根和布什留下财政赤字问题。

(4)90年代,克林顿上台后,实施“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解决了长期困扰美国经济的赤字问题,使美国的经济再度繁荣。

●截然相反的经济理论

凯恩斯主义(20世纪30--70年代);

反凯恩斯主义:

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20世纪80年代)

二.战后西欧与日本:

1.联邦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特征、主要内容、成效)

2.日本——政府主导型经济(特征、主导作用体现、成效)

●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三次重要改革调整机遇:

:

A20年代初的苏俄:

列宁实行的新经济政策;

B30年代西方大危机时期的美国:

罗斯福实行的新政;

C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

邓小平倡导的改革开放,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

●20世纪资本主义的三次调整

罗斯福新政,以及二战后西方国家出现的与之一致的改革(新自由主义);

以“里根主义”和“撒切尔主义”为代表的“新保守主义”的改革;

90年代以布莱尔和克林顿为代表的“第三条道路”,规范化的市场,不放任自流,也不过多干预,政府鼓励发展新经济。

●对以美国为首的当代资本主义发展新变化的认识

1实质:

是在资本主义的自我改善和扬弃,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但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

2主要变化:

通过不断的政策调整:

国家加强或者减少对社会经济的干预和调节,促进经济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

3认识: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

2)、政策调整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实质,基本矛盾未变。

3)、经济体制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突破传统束缚是经济体制调整和创新的前提。

必须根据国情和实际进行不断改革创新,社会才能不断进步。

4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与时俱进,深化改革,符合国情,中国特色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政治前提:

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一.初期探索

1.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

外交上:

《布列斯特和约》;

军事上:

粉碎武装干涉和叛乱;

经济上: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二.斯大林模式:

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

1形成:

工业化、农业集体化——1936年苏联宪法

2特点:

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

政治上:

高度集权;

思想文化:

高度划一

3影响:

形成严密整体,对苏联社建产生深远影响

三.改革和挫折

1赫鲁晓夫改革:

摇摆不定

2勃烈日涅夫改革:

逐渐停滞

3戈尔巴乔夫改革:

日薄西山——苏联解体1991

项目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背景 

战争环境;

物资匮乏

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处于资包围和战争威胁中;

生产力水平相对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