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园区经济与我市开发区的发展.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431476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60.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园区经济与我市开发区的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世界园区经济与我市开发区的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世界园区经济与我市开发区的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世界园区经济与我市开发区的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世界园区经济与我市开发区的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界园区经济与我市开发区的发展.docx

《世界园区经济与我市开发区的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园区经济与我市开发区的发展.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世界园区经济与我市开发区的发展.docx

世界园区经济与我市开发区的发展

世界园区经济与我市开发区的发展

从20世纪后半叶开始,世界经济的“光环”被一个全新的经济形态—园区经济所取代,经济园区化、园区产业化、产业集群化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园区经济表现出强大竞争力,在区域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研究世界经济园区的发展情况、我国经济园区的发展模式、我市开发区的发展现状、面临的形势,对明确下一步工作重点,实现开发区率先、跨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经济园区的概念、发展、分类和理论依据

经济园区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经济发展战略需要,划出一定区域,实行一定的产业鼓励政策,由政府或政府派出机构、或经济开发实体对总体规划、产业导向、公共基础设施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运营的产业区域。

经济园区的特点:

1、具有特定的地域空间。

2、由单一向多样化发展。

3、具有企业聚集效应。

4、具有特殊区位优势。

经济园区的发展分类:

园区经济最早是以自由港和自由贸易区形式出现的。

1547年,意大利的里南那港建立,由于外国货物不缴纳关税便可以出入港口区域,被定名为世界上第一个自由港区,这就是世界经济园区的雏形。

随后自由港和自由贸易区在欧洲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

到1945年,26个国家建立了75个自由港和自由贸易区。

20世纪60年代,为配合产业转移,发展中国家开始设立出口加工区,到70年代末,出口加工区达到240个。

70年代末的石油危机和80年代初的经济危机,使出口加工区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国际经济基础,但国际经济的这一变化,也促成了经济园区的多样化、综合化、高级化。

到目前为止,世界经济园区已经发展到8000多个(其中日本4591个(国家级47个、地方政府或财团组建的942个、民间企业协同组合兴办的3603个)、韩国700多个、中国1700多个)。

经济园区的类型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特色工业园区、工业团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科技园、现代物流园、自由贸易区。

经济园区发展的理论主要包括增长极理论、新产业区理论和产业集群理论。

增长极理论以罗森斯坦、纳克斯和斯特里顿为代表,强调通过对特定地理中心的刺激,促进其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以推动不发达地区通过不平衡—平衡发展,实现经济整体进步。

我国建立经济特区和开放沿海城市的决策,以及建立经济园区的实践,主要是增长极理论的运用,同时在工作中实践了新产业区理论和产业集群理论。

新产业区理论由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提出,新产业区主要特征是区内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高度集聚,企业间联系密切,生产活动高度专业化。

产业集群理论由美国管理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即与某一产业领域相关的相互之间具有密切联系的企业及其他相应机构组成有机整体。

产业集群至少包括以下因素:

与某一产业领域相关,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及其他机构之间有密切关系,产业集群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不仅包括企业,而且还包括相关的商会、协会、银行、中介机构等。

二、我国园区经济的发展背景、阶段、模式

我国经济园区的发展国际背景:

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国际产业转移加速、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发展中国家竞相崛起。

国内环境:

改革开放国策已经确立、市场经济体制开始构建、经济国际化战略开始实施。

兴办开发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一个重大战略举措,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大创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实践和重要组成部分。

开发区不平凡的创业历程,深刻影响了国际资本在全球的流向,它创下的发展速度、发展模式,它所做的贡献,不仅极大地推动了改革开放的步伐,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而且也丰富了世界特殊经济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一)发展阶段

1.起步阶段(1978-1991年)。

1978年,广东蛇口率先在我国创办了出口工业区。

1979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在对外开放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根据这一决定,从1980年开始,先后兴办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

在1984年至1991年间,国务院批准在沿海12个城市先后建立了14个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保税区、台商投资区、旅游度假区等,与此同时,不同层次的经济开发区开始建设。

国家设立经济开发区希望达到两个目标,即:

引进技术和资金、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基地;进行政府机构改革试点,探索精简高效的政府管理模式。

2.快速发展阶段(1994-2003)。

1992年之后,我国的开发区由起步探索阶段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跨国公司争相进入中国投资,使得技术档次高、管理现代化、配套带动性强的大项目显著增加,外商投资的热点由特区向开发区转移,这表明,经过十几年的对外开放,外商的投资试探已经告一段落,进入实质性投资和深入发展大工业阶段。

这一时期,全国开发区初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功能的开发开发格局,特色产业集群开始形成,并促进了城市化进程。

3.科学发展阶段(2004年以后)。

2003--2004年,国家对经济开发区进行清理整顿,省以上经济开发区经过整顿合并,到由4000多家调整为1400多家,经济开发区开始进入科学发展阶段。

开发区发展走向成熟,建立了符合国际规范的国际化管理体制,按照精简、高效、统一原则,设立了经济行政管理部门,实行了工作人员改革,理顺了政企关系,逐步健全了服务体系,形成了产业特色鲜明的产业功能区,经济开发区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和经济重心区。

(二)发展模式

1.大企业带动发展模式。

大企业带动模式就是指发挥大企业的影响力和支配力,通过灵活利用特定企业配置资源的作用,实现其对于经济园区发展的带动作用,大企业带动模式发展模式又分单一企业带动和多企业带动两类。

比如山东邹平经济开发区,就是以魏桥集团为主导企业,依托魏桥集团的膨胀发展进行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

主要特点:

一是大企业带动模式有利于区内调整产业结构。

大企业带动模式中的主导企业都是实力雄厚、有较大规模的企业,这些企业的自身优势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重大影响。

二是有利于园区形成产业集群。

大企业往往在技术水平和专业化生产上有明显的优势,能够在企业网络形成中发挥主导作用。

2.产业带动发展模式。

产业带动发展模式就是指经济开发区建设与发展是围绕主导产业来进行的。

通过对开发区产业优势的分析,合理确定主导产业,并进行科学规划与布局,使得产业在原有基础上迅速发展壮大,带动所连接的卫星产业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实现整个开发区经济的发展。

特点:

一是区内主导产业能够对其他产业产生带动和推动作用,是关联度强的产业。

第二,由于主导产业的存在及其作用会受特定的资源、制度和历史文化的约束,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主导产业也不相同,它会随所依赖的资源、体制、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而演替。

第三,区内主导产业具有序列演替性。

由于主导产业能够诱发相继的新一代主导产业,因此,特定阶段的主导产业是在具体条件下选择的结果。

一旦条件变化,原有的主导产业群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就会弱化,被新一代的主导产业所替代。

第四,区内主导产业具有多层次性。

处在战略地位的主导产业是一个主导产业群,并呈现多层次的特点,实现多重化的目标。

3.国别园区发展模式。

国别园区特色模式是指经济开发区内建立国别工业园,以突出国别特色,提高开发效率。

国别特色模式的特点:

一是国别工业园区内全部或绝大部分是目标国投资企业,在园区具有支配地位。

二是国别工业园是定型的企业开发模式,比一般经济园区企业管理模式更为清晰明确。

三是国别工业园享受开发区的全部政策,并享有部分特殊优惠政策。

国别特色模式的优势在于:

一是引资目标明确。

把“盯着项目转,围着项目干”作为工业园建设发展的主线,并采取多种有效的形式与措施,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外招商。

如荣城经济开发区日本工业园建设几年来,先后引进了包括丸红、阪和兴业等世界500强在内的30多个日资项目。

台儿庄经济开发区的台湾工业园利用台儿庄籍台胞台属众多的优势,仅2010年就引进了8个3000万元以上的台资项目。

二是特殊的优惠政策。

4.园区发展的最新模式。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随着全球产业转移出现新特点,也为解决开发区自身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得新问题,经济开发区发展模式的转型创新探索已经开始。

①保税港区;保税港区是在整合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出口加工区等多种外向型功能区后,以最为优惠的政策、最齐全的功能和最大的开放度,迅速积聚资源并发展壮大。

它是在港口作业区和与之相连的特定区域内,集港口作业、物流和加工为一体,具有口岸功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具有国际贸易、保税仓储、出口加工、国际商品展销四大基本功能。

②滨海新区;滨海新区位于天津东部沿海,包括原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三个行政区和开发区、保税区、天津港以及东丽区、津南区的部分区域,规划面积2270平方公里。

滨海新区是目前我们国最广意义上的经济开发区,它不仅包括传统的开发区、保税区等经济园区,还包括了行政区和港口,滨海新区代表了经济开发区未来发展的一种方向,是园区发展的一种新模式。

三、国内外园区的经济发展经验对德州的启示

国内外经济园区发展的主要特点:

1、高度重视,政策支持。

1968年,新加坡裕廊集团从经济发展局独立出来,国家按照总体规划,将全国工业用地的80%出让给它。

印度班加罗尔园区,国家采取3项措施促进园区发展,一是投入巨资配套软件产业所需基础设施,打造投资、科研、发展环境;二是实行资金倾斜。

政府设立软件产业发展风险基金,支持银行低利率向企业贷款;三是实行零税收。

2、利用市场资金、市场手段进行开发建设。

资金来源多元化,大力发展风险投资。

资金是园区腾飞的主要条件之一。

美国硅谷的成功,大部分来自风险投资。

印度班加罗尔园区总投资60亿卢比,卡纳塔克邦政府、塔塔集团和新加坡投资各占20、40、40。

3、明确发展定位、高点规划布局。

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构筑以工业园区为基础,富有竞争活力的区域性城市,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构想,到1998年形成了9个以城市为核心的产业区域,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86%。

4、重视人才队伍建设。

提供良好的条件,吸引并留住科技人员是先进园区腾飞的重要支撑。

台湾新竹工业园区为招揽、培养人才,专门制定有《科学技术及科学技术人才认定标准》、《奖励及辅导办法》。

印度班加罗尔园区也非常重视人才培养,周围吸引、扶持建立有10所综合大学,70家技术学院。

每年培养1.8万计算机工程人员,集中了印度科学研究所、拉曼研究所、国家宇航研究实验室、国家动力研究所等一流科研机构。

这些构成了班加罗尔园区最珍贵的财富,是园区科技发展的强大后盾。

5、重视服务。

加强中介服务体系。

硅谷为区内企业提供的中介机构服务(包括会计审计服务、税务机构、法律服务、咨询服务、猎头公司、保安公司)全球最好、最全、最闻名。

重视与投资者沟通。

新加坡裕廊集团经常以多种方式(登门拜访、年度聚会、客户讨论会)等征求企业意见,提供超前服务,实行发展共赢,

给我们的重要启示就是:

牢牢把握开发区的内涵和本质,坚持经济发展不放松、坚持规划先导不放松、坚持扩大开放、体制创新、产业培植、环境优化、人才培养和引进不放松,坚持科学、生态、可持续发展不放松。

四、我市开发区发展的成绩、加快发展的制约、面临的形势和工作重点

我市开发区是从1992年开始建立和起步,当时德州经济开发区叫德州开发开放综合实验区,位于铁路以西,与陈庄乡政府合署办公。

由于受当时思想意识、重视程度、管理体制、区位条件等因素的制约,一直没有大的起色。

1997年,市委、市政府在当时体制环境趋紧的情况下,果断作出开发区东迁的战略决策,1998年3月正式启动建设,拉开了开发区大发展的序幕。

目前,全市有13个省级园区,包括1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天衢工业园。

2010年,对全市开发区实施了统一考核评价,实行了外资工作“一票否决”,引领开发区科学快速发展。

2010年全市省级开发区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2.7亿元,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77亿元,进出口额16.5亿美元,实际到帐外资1.1亿美元。

全市省级开发区在7.3%的土地面积上,承接了73%的固定资产投资、85%的实际到帐外资,实现了72%的财政收入、78%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5%的进出口额,45万人的就业。

省级开发区已经名副其实地成为全市对外开放的窗口、产业集聚的平台、体制创新的试验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在全市发展大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德州经济开发区、乐陵开发区、临邑开发区被评为全省“科学发展(示范)园区”,被省商务厅批准设立新能源、体育用品和石化三个省级产业园;德州经济开发区还被授予“联合国宜居生态示范开发区”、“全国十佳低碳开发区”、“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等称号。

我市开发区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与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相比,与先进市相比,还存在规模小、发展慢、定位不明确、产业不突出、体制不适应、总体开发水平较低等问题。

主要原因:

一是思想不够解放。

先进市之所以在开发区发展上领先一步,正是得益于他们对解放思想的一贯追求。

滨州市提出,把开发区作为特区和试验区,按照超常规的思路想问题、办事情,因此才有了飞机上天、轮船下海、芯片问世等骄人业绩。

而我们尚需要从更高层次上理解和把握开发区的地位与定位,放手放胆放权,拿出过硬的措施破除陈规陋习,破除发展制约,推进开发区的创新和发展。

二是定位不明确、布局不合理、开发时序不科学。

三是体制不够理顺。

主要表现为职能不全、管理不顺。

省政府要求:

“省级园区作为同级政府的派出机构,受同级政府委托,行使同级政府的经济管理权限和相关职能”,“管理体制为园区与行政区管理合一”。

我市开发区职能多数区政分离、职能不全。

部分县市还停留在将开发区作为招商局运作的阶段,开发区行政职能缺失,与职能部门之间权限无界定、责任不明确,影响了工作效率,在行政、财政、用人、土地、规划、融资、建设等重大问题上没有自主权。

四是机构设置不规范、干部配备偏低。

滨州市明确设在县市的省级开发区为正县级规格,设正县级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各1职,副县级专职副书记、副主任2—4职。

我市设在县市的禹城、天衢、宁津、武城等开发区实现了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兼任,庆云、乐陵、临邑、陵县、夏津、齐河仍按科级干部配备。

在机构规格上全市多数开发区按照科级单位运作。

五是财政体制不健全。

没有健全一级财政、一级金库,开发区投资建设和自我发展能力有限。

另外,政策优势丧失,开发区等同于甚至不如一般行政区域;环境洼地效应丧失,“三乱现象”重新抬头;整体开放程度不高、产业层次低、土地制约、人才制约、资金制约等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市开发区发展。

当前,开发区发展进入新的时期。

年初,省委、省政府两办以2011年1号文件——《关于全面提升经济开发区发展水平的意见》。

在烟台市召开了全省经济开发区工作会议,这是近年来首次召开的全省规模的开发区工作专门会议。

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开发区发展的重要地位、指导思想、功能定位、发展目标、工作措施,为破解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政策、环境等重大问题指明了方向和途径,是站在新起点,指导全省经济开发区加快发展的历史性会议,是我省开发区发展历史上的大事,必将推动开发区发生重大变革,产生深远影响。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开发区工作,提出了“把开发区建设放到重要位置,将最优秀的干部向园区配备、最优质的要素向园区聚集、最优惠的政策向园区倾斜、最宽松的环境向园区聚焦,明确功能定位,抓好产业布局,研究出台有利于园区率先发展的政策措施,最大限度地松绑放权。

将开发区打造成主导产业的聚集区、对外开放的先行区、生态建设的示范区和区域经济发展最大增长极”的总体要求。

可以说开发区建设的春天已经到来。

我们一定要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立足职责、抓好协调、抓住主要矛盾、破除主要制约,实现开发区发展的大跨越、大发展、大突破。

为破除发展定位、规划、体制、机制、政策、环境等方面的制约,增强发展新优势,开创工作新局面,前一阶段,我们先后下发了《全市省级开发区综合考核评价办法》、《加快外经贸发展的意见》、《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全市省级开发区发展的指导意见》,对开发区工作统一考核评价,实行了外资工作“一票否决”,确定根据发展总量配备编制和干部级别。

下一步工作重点:

明确发展定位、完善规划布局、推动体制创新(完善职能、理顺管理、配强干部、健全财政)、加大政策扶持、优化发展环境(推动对省级开发区全部实行扎口管理、封闭运行)、加强考评引领。

主要措施:

1、制定政策、再创优势。

尽快制定出台《德州市关于全面提升省级开发区发展水平的意见》,明确开发区发展的重要地位、功能定位、任务目标、发展重点、体制机制、管理模式、扶持办法。

2、建立制度、规范管理。

建立开发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规划、用地、人才、融资、项目审批、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重大问题。

完善统计制度,各开发区安排专职人员,负责考核指标的统计工作,定期向商务、统计部门报告考核指标完成情况。

3、强化考评、科学引导。

加强省级开发区的动态管理,将考核结果作为科学发展综合考评单项奖进行表彰。

4、加强调度、重点突破。

督促建立产业招商队伍和招商机制,组织参加境内外招商活动,推动利用外资实现突破。

督促进档升级,积极申报专业、国别园区,创建国家、省级科学发展、生态工业、创新型科技开发区和科技兴贸、机电、农产品出口基地。

 

对开发区发展的思考

(一)

“开发区”,这个中国改革开放桥头堡里的排头兵,以其强劲的态势呈现在中国社会发展的舞台上。

她的发展,在新形势下,面临着新环境和新挑战。

如何使其发展成为中国经济的航空母舰,是摆在每一个经营者或者说是管理者,乃至于政府官员面前的难题之一。

诞生于八十年代的“开发区”,她伴随着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观念应运而生,在饱受经济煎熬和政治封闭的磨难之后,渴望沐浴春风、吮吸甘露。

从她降生的那一天起,就与“改革”结下不解之缘。

随之而来的是文化思想观念。

一切新的只要能产生利益空间的政治经济细胞,均在接纳之列。

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及至个人,由陌生到近而远之,直至完全融合,已走过了一个较漫长的过程。

这是禁锢中的期盼,亦是探索中的花蕾。

今天,开发区已结出硕果,不能不说是中国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

然而,当她从襁褓中成长为青年乃至壮年时,若想使她得到健康发展,我们不得不对她进行新的考量。

由于她的产生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定产物,注定她既有传统思想又有强烈的开放意识,或者说是中国特色与世界潮流的碰撞。

在此环境下,开发区不仅应当与时俱进,更重要的是务必遵循科学发展规律。

因此,制度创新与科学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

可以说,开发区,原始的观念只是一块试验田。

拿今天的眼光来看,她已经不止于此。

无论是社会整体还是个体,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

中国经济的发展正是有了这块“试验田”,才变得充满生机与活力。

她的能量和潜质,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各阶层充分关注的“特区”,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块良性土壤。

在这遍土地上,如果要寻求更好的发展方向,她需要我们冷静的思考和分析。

在经历了一定时间积淀后,开发区应当向何处去,这是决策者们应当考虑的关键,是继续存在还是功成身退?

一个事物的产生和发展,应当根据其发展规律决定其存在与否。

“开发区”的历史使命是什么?

是通过不断地扩张土地、招商引资?

不断地给入区企业优惠政策和提供服务?

如果以发展地方经济或“开发区经济”作为理由,她的存在符合决策者们的初衷?

总之,她的去向问题,作为经营者和管理者,是应当对其作出抉择的时候了。

制度创新,完善管理职能。

国有企业在社会主义阶段所暴露出来的弊端已使决策者们意识到务必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国有企业的明天靠的是对资产的重组,革除陋习,对资源予以优化组合。

因此,一大批国有企业在改革中消失。

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不仅是大锅饭不好吃,也因为它在原始积累过程中存在与生产力发展极不和谐的矛盾。

而今天的开发区,在走过了二十余年的长路之后,应当以新的目光来审视。

此前的开发区,是否存在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死角”?

作为今天的管理者,应当谋求一个更好的发展方向。

这个方向,不仅要体现决策者们决定其诞生的初衷,更应当以辐射性的思维来思考她的发展。

目前的开发区,就其功能而言,她兼顾着政府管理者和企业经营者的双重职能。

从政府职能部门角度理解,她将国家政策量化给了区内企业。

包括土地、环境、卫生、工商、税务、劳动力市场、招商引资等等;从企业经营者的角度理解,她又兼顾着资本运作,城市建设及房地产开发等功能。

她的双重身份在目前状态下,随着时间推移,是否仍然能适用社会发展的要求?

她在目前的运作中是否科学合理地在配置自身的资源?

她所承载的社会功能是否能与时俱进?

每一个决策者和经营者,应当拿一个方案,这个方案应当是经过深思熟虑,集思广益后的结果。

这个结果应当是经过不断的探讨求证,在逐步完善的基础上综合评估,使她健康、有效地得到创新。

只有这样,她才会得到发展;唯其发展,才使她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要使她具备上述能量,就必须对其双重身份有一个适格的定位。

首先是作为“政府职能”的定位:

应当是独立地行使其权力。

这种权力的使用者与其对象之间,要达到充分的默契,既有服务功能,亦有管理功能的双重契合。

目前的诸多开发区,有身份不明或身份似是而非的现象,从而导致管理职能和服务功能的脱节。

“政府行为”受到牵制,“工作效率”大打折扣。

此种状态如不改变,直接影响或损害的是区内企业和“开发区”本身。

其次,作为企业经营者,开发区的这一身份和招商引资入区的企业有共同的感受。

权力能力的淡化或部分空白,造成其对入区企业的服务功能和管理功能的负面影响。

直言之,即是职能部门的权力下放的矛盾未彻底解决。

因此其经营行为和职务行为均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这是一个多年来悬而未决的积弊,故谋求一个和谐的“特区”环境,是开发区发展的基础。

这种弊病是靠什么才能迎刃而解呢?

决策者应当放权。

她的身份首先是管理,管理者如果自身权力能力受到制约,则无法大显身手,也必然使入区企业难以及时寻找到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发展空间。

其次作为服务,同样如此。

如果拥有了上述条件,开发区就应当从自身的另一条件入手,进行自测。

要达到自测的目的,有以下几大要务:

第一要务即是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它决定了管理及服务功能的质量。

管理者所具备的经济头脑、政治敏锐性及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强烈的法律意识,以及不断创新和开拓的进取精神,这是开发区高层不可或缺的素质。

第二要务是机构配置。

这种配置不仅要有政府部门配置的基本元素,而且还应当考虑作为经营者的特殊身份。

既要放弃“官本位”的特殊化,又要体现经营者的职能作用。

因此,用企业经营者的理念来行使政府职能部门的手段,开发区的服务功能则对入区企业而言,就必然体现得更为和谐,管理者或“官本位”的特殊地位则将淡化。

第三要务是完善内部管理机制。

这种机制要以完善配套的财务、办公室(文书、印信、后勤等)、土地利用、招商引资、产业发展、人力资源、城市建设等为基础予以管理,这种管理要以务实创新为根本,决不可人浮于事。

作为政府职能部门,人浮于事的现象特别严重,常常使别人感觉到机构臃肿,因而利益冲突现象时有发生。

这不仅使开发区的经营成本增加,而且对制度而言,已增加了改革的难度。

第四要务是依法治“区”。

内部管理的效率,关键在依法治理。

首先是从政府部门的角度依法行政。

其次是从经营者的角度依法经营。

尤其是土地利用和资本运作,以及城市建设。

应当放弃“官本位”的特权思想,以企业经营者的眼光管理开发区。

严格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对开发区运营管理。

只有依法治“区”,才会和谐治“区”。

有了规范的管理模式,开发区才会有和谐的运营环境。

只有依法治“区”,开发区的一切弊陋才会堵在源头。

第五要务是职业培训。

根据开发区的职能作用,有针对性地对各部门的职员进行职业培训,内容涉及国土、工商、税务、财政、招商引资、城市建设、人力资源诸方面。

这种培训的目的是增强自身素质,完善服务功能。

既当好管理者,又做好服务员。

实际意义上的自测不仅如前所述,还可以增加其他方面的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