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国家生态市工作情况汇报.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042912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0.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建国家生态市工作情况汇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创建国家生态市工作情况汇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创建国家生态市工作情况汇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创建国家生态市工作情况汇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创建国家生态市工作情况汇报.docx

《创建国家生态市工作情况汇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建国家生态市工作情况汇报.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创建国家生态市工作情况汇报.docx

创建国家生态市工作情况汇报

创建国家生态市工作情况汇报

创建国家生态市工作情况汇报

近年来,我市上下始终牢记习总书记“把周总理家乡建设好,很有象征意义”的殷切嘱托,坚持把绿色生态作为最稀缺资源、最宝贵财富和最大后发优势,以国家生态市创建为载体,持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大力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苏北率先建成省级生态市、顺利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核省级评估,获批国家低碳试点城市、新能源示范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水生态文明试点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位居全省前列,初步形成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保互动并进的良好局面,走出了一条既符合生态文明特征、又推动xx跨越崛起的科学发展之路。

一、坚持生态优先,强化组织体系推进绿色崛起。

牢固树立“环境是发展战略资源、生态是最可宝贵财富”的理念,始终坚持“生态优先”战略导向,落实“四个决不”要求(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决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幸福为代价换取当代人的“富足”,决不在面临经济下行压力形势下拉开环保“闸门”),将生态文明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以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促进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同步推进、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同步提升、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同步考核、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同步发展。

一是构建运转有力的组织体系。

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市直重点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抽调10多人集中办公。

各创建成员单位、各县区(园区)、各乡镇也都成立相应的生态创建组织领导机构,建立了完善的组织网络。

二是坚持科学系统的规划引领。

通过“多规合一”统筹规划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生态市建设规划》、《xx市“十三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等陆续出台,《生态文明建设重点任务行动方案》、《生态市建设五年行动方案》等相继实施,较好地引领了生态市创建。

三是保持协调有序的推进力度。

每年印发《生态文明(生态市)建设工程目标任务书》,签订生态环保工作目标责任状,严格督查推进。

市四套班子通过召开生态文明建设大会、生态环保工作例会、调研视察审议生态环保工作等方式,共同协调施力,确保各项创建工作扎实有效推进。

四是开辟多方投入的资金渠道。

通过政府投入、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向上争取等多种途径,运用bt、bot、ppp和“千企助千村、共建生态市”捐资捐建等多种模式,引入中核集团、清华同方等知名企业参与生态环境建设。

市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生态建设专项资金,环保投资占gdp的比重保持在3.5%以上。

二、筑牢生态屏障,优化功能布局留下发展空间。

坚守“生态底线”,划定“资源红线”,国土面积中1/2的耕地、1/4的水面和1/5的湿地得到有效保护。

一是划定生态区域设置“禁区”。

在全省率先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打造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构建“一区两片四轴”的总体空间布局,将22%的国土面积列为生态区域加以保护,给自然环境留下更多的修复空间。

在原有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的基础上,结合城市发展实际,科学划定生态红线,总面积2120平方公里。

二是围绕水土资源扎牢“藩篱”。

全面落实耕地保护责任,逐级签订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责任状,落实耕地“占一补一”制度,严把建设占用耕地审批关,耕地保有量达752万亩,土地开发强度控制在16.52%,确保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下降。

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严守水资源开发利用、用水效率、水功能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全面推进节水型城市、海绵城市创建,建成区计划用水率达95%。

开展湿地保护与恢复,古淮河、白马湖湿地公园入选国家级试点,天泉湖建成省级湿地公园。

三是为生态高压线通上“高压电”。

将生态红线保护纳入全市生态文明(生态市)年度考核体系,编制《xx市生态红线保护规划》,制定《xx市生态红线区域保护监督管理考核办法(试行)》、《水环境质量区域补偿实施方案》,实行严格管控、生态补偿;以林木覆盖率增长、森林蓄积量增加、林业综合效益增强“三增”为核心,推进绿色xx建设,出台了全国首部永久性绿地保护地方法规。

这些措施的实施,有效保障了“生态优先”战略的落实。

三、发展生态经济,创新绿色发展走出“双赢”之路。

坚持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发展始终,着力避免不充分的发展与发展带来的副作用叠加所形成的“困境”,努力探索具有xx特色的经济与生态“双赢”之路,取得了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连续十年位居全省前列的好成绩。

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2745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350.31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1.7%,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1%。

一是在转型升级上迈出更快步伐。

积极运用高科技、信息化、循环低碳等手段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初步形成工业“积极运用、服务业“服务业用、农业“农业业用的xx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绿色含量”和“绿色动能”不断提高,去年实现产业结构“二三一”到“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

二是在节能减排上实现更大突破。

把“生态指标”与“经济指标”相挂钩,大力推进节能改造、推广应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进污染减排,一批节能循环经济项目、新能源项目上马实施,单位gdp能耗下降率6.84%,所有工业项目新增主要污染物总量全部来自工业项目的减排量,全面完成污染减排任务。

三是在清洁生产上形成更新效益。

将“生态”理念植入企业生产之中,率先在全省推行清洁生产审核先评估后验收制度,进一步扩大清洁生产审核范围,在化工、冶金等重点行业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审核、先进企业创建活动,xx经济技术开发区获批国家级园区循环化改造试点,全市形成了以淮钢循环经济产业链、苏北汽车家电拆解中心等为主的循环产业体系。

四、改善生态环境,实施重点工程提升生活质量。

坚持把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作为生态市创建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抓好重点工程的实施,积极回应群众的环保关切。

一是环境基础设施工程“保基本”。

全面实施区域供水,大力推进饮用水源地达标建设,强力提升污水处理能力,全市累计建成8个自来水厂,日供水能力56.5万吨,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城镇污水处理能力达49.5万吨/日,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达3400吨/日。

二是蓝天碧水工程“保生存”。

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应对重污染天气,在苏北率先开展pm2.5监测,建成全省首家空气质量源解析系统,强力推进大气污染防治,2015年pm2.5浓度比2013年下降26.6%,截至今年10月27日,pm2.5浓度比2015年下降5.6%,达到省下降3%的要求。

实施一批重大滨水景观项目,着力构建“水畅、水活、水清、水景”的城市水系统,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水环境区域补偿工作,推进白马湖、洪泽湖等重要河湖生态保护、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和城乡水环境综合整治,强化“河长制”对全市61条省级骨干河道全面落实管护责任,良好的水生态环境增添了xx作为生态水城的魅力。

三是美丽乡村工程“保净土”。

推进生态农业建设,“三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88%。

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金湖县、涟水县全部完成上一轮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任务,7个涉农县区全面推进新一轮覆盖拉网式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对全市所有乡镇开展全域整治,累计整治村庄30328个,创建省三星级“康居乡村”居乡17个,建成省级绿色示范村80个,施河镇创成苏北唯一的全国卫生镇,老子山镇龟山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码头镇码头村、塔集镇陆河村被农业部列为全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

四是环境监管工程“保落实”。

严格项目准入,先后否决新上总投资366亿元的“两高”项目182个,累计淘汰落后水泥产能104万吨、纺织800万米。

重拳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今年1-9月全市共立案查处327件,罚金2430万元。

建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属地管理制度,出台相关预案,组织企业开展示范性应急演练。

强化监测预警数据库系统建设,建设整合各类环境要素智能化环境生态监控平台,所有重点污染源全部安装自动监控设施,实现数据省市县企四级联网。

五、弘扬生态文化,倡导共建共享增强创建活力。

突出xx历史文化脉络,深入挖掘xx“运河之都”内涵,全方位打造具有水文化特色的生态文化。

一是有效保护水生态文化。

大力保护河湖水系构成的独特“水文化”环境,及其沿线沿岸古城、古镇、古村、文物古迹等;加强对淮河、洪泽湖、白马湖等规划和保护,严格控制建设。

市政府发布《xx市水文化遗产名录》,将全市46处水文化遗产予以明确并重点保护。

二是着力传承历史生态文化。

6个特色镇申创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投入10多亿元保护和建设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河下古镇,倾力打造苏北首个非遗小镇,码头镇成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镇,老子山镇获评全国美丽宜居小镇。

放大大运河成功申遗效应,启动建设全长15.6公里的里运河文化长廊,打造具有震撼力的现实版“清明上河图”,初步形成了“南有秦淮河、中有濠河、北有里运河”的江苏河上文旅品牌。

周恩来故里旅游景区在苏北首批晋升为5a级景区。

三是大力弘扬基层生态文化。

以“生态xx,共建共享”为主题,组织开展绿色企业、绿色机关、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等绿色创建活动,组织开展“助力生态环保·淮商在行动”、“全市环境保护知识竞赛”等丰富多彩的社会宣传活动,力促生态文明理念走进全社会各个角落。

在由环保部、远洋公益基金会及美国环保协会中国项目办联合组织的多届“全国远洋社区环保公益奖”评选中,累计参赛11个社区全部获奖。

六、创新生态机制,层层落实责任实现长效管理。

按照“工作项目化、项目目标化、目标责任化”的要求,强化任务分工,推动工作深入落实,重点建立和完善“四项机制”。

一是责任考核机制。

把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纳入各级领导干部实绩考核内容,凡因工作不力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故或未完成生态建设重点任务的,坚决实行“一票否决”。

二是立体推进机制。

市县区层层建立领导挂钩负责制,着力建立“党政领导、市县联动、部门协作、全民参与”的立体工作网络,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高效创建网络,形成自上而下的目标体系、自下而上的责任体系以及层层落实、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三是环境监管机制。

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出台《xx市环境保护网格化划分及监管实施方案(试行)》,加强监管网格的巡查、抽查、督查和考核。

坚持依法监管,落实事中事后监管责任,推进“双随机”抽查(随机确定被检查对象、随机确定检查人员)制度化、规范化。

在全省率先出台环境保护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程序,将稳评纳入环评审批过程,建立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机制。

对一切环境污染坚决实行“零容忍”,不搞“下不为例”,有效维护群众的环境权益。

四是公众参与机制。

始终把群众参与、群众满意作为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最高标准和最终目标。

2015年全市生态文明建设满意率89.8%,较2014年上升4.8个百分点,全省排名第三,提升幅度全省第一。

通过几年的生态市创建,我们深深体会到:

建设生态市,强化生态理念是前提。

加强生态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适应新常态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美丽xx、构建“中国梦”xx篇章的实际行动,也是改善投资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举措。

建设生态市,实现绿色发展是核心。

作为苏北重要中心城市,我们既要做大经济总量、增强综合实力、推动跨越发展,更要保护好生态、节约好资源,积极推动清洁绿色增长、实现产业转型发展。

建设生态市,完善政策体系和强化行政、法律、经济手段是保障。

生态市建设是一个长期艰巨的综合性工程,必须采取政府投入、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向上争取等多种途径,综合运用政策引导、行政推动、法律保障、经济调节等多种办法,形成推动生态建设的强大合力。

xx的生态市建设已经深入人心,蔚然成风,初具成效。

下一步,我们将以本次考核验收为契机,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落实整改措施,不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的台阶,争取早日创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确保生态文明建设苏北领先,确保美丽xx建设走在美丽江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