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第12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教学案中图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042813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669.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第12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教学案中图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第12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教学案中图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第12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教学案中图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第12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教学案中图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第12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教学案中图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第12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教学案中图版.docx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第12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教学案中图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第12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教学案中图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第12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教学案中图版.docx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第12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教学案中图版

第12讲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

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

(1)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

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

例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如下图所示:

(2)陆地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

例如植被破坏引起的连锁反应,如下图所示:

(3)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地理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例如在河流上、中游地区砍伐森林,会导致水土流失,同时也会对下游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如下图所示:

二、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陆地自然带

(1)成因

(2)特点:

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3)陆地自然带与世界气候类型的对应关系

不同的气候形成与之相对应的自然带,不同的自然带都有与之对应的气候类型。

如下图所示(以北半球为例):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表现为水平地域分异和垂直地带性分异。

而水平地域分异又包括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

如下表所示: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垂直地带性

纬度地带性

经度地带性

主导因素

热量

水分

水热条件的垂直变化

分布

特征

延伸方向

纬线方向(东西)

经线方向(南北)

等高线方向

更替方向

纬度变化方向(南北)

经度变化方向(东西)

从山麓到山顶(沿垂直方向)

主要分布地区

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

中纬度地区

中、低纬度海拔较高的山地地区

实例

非洲沿20°E经线自赤道向南北自然带的变化

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自然带的变化

乞力马扎罗山、珠穆朗玛峰的垂直自然带分布

图示

3.非地带性现象及其原因

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水分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了一些非地带性自然带现象。

常见的非地带性现象及其成因如下表所示:

因素

地区

自然带和地表景观

成因

地带性分布

(理想状态)

非地带性分布

(现实状况)

海陆分布

南半球中

高纬度地区

苔原带、针叶林带

南半球该纬度无陆地

地形起伏

南美洲巴塔

哥尼亚高原

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荒漠带

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进入,处于背风坡

东非高原

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地势高,气温低,对流弱,降水少

洋流

副热带地区

的大陆西岸

森林带或

草原带

热带荒漠带

寒流起降温减湿作用

副热带地区

的大陆东岸

荒漠带

热带雨林带

暖流起增温增湿作用

水分

昆仑山麓

温带

荒漠带 

绿洲

冰雪融水和地下水丰富

尼罗河谷地

热带 

荒漠带

绿洲

尼罗河水灌溉

微点1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可用两个词来理解记忆,即“关联性”和“制约性”。

关联性指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密切联系和统一的演化过程;制约性指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微点2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中,气候是主导性要素,植被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要素,土壤为各要素的中心环节。

微点3 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具体作用

(1)改变大气成分,改造大气圈。

(2)制约陆地水的化学成分,改善陆地水分状况。

(3)改造岩石圈,促进土壤形成。

(4)使地球面貌发生根本的变化。

(5)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微点4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方法

(1)某地自然景观整体性的分析

首先要根据地理位置确定该地的气候类型,再结合气候判断植被,最后结合气候、地形等判断水文特征。

(2)某一要素变化造成影响的分析

首先要明确人类所牵的“一发”是哪一要素,进而分析这“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怎样的变化。

(3)一个区域的变化对其他区域影响的分析

首先要分析某一区域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提取所描述的自然要素,然后分析与相关地区内在的关联性和演变运动的因果关系。

微点5 

(1)相同的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不唯一,如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对应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2)相同的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不唯一,如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主要为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

(3)热带沙漠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不是热带沙漠带,而是热带荒漠带。

微点6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1)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判断

①看更替方向:

南北方向。

②看延伸方向:

多东西方向(受地形影响,南北美洲西海岸南北延伸)。

③看自然带变化:

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苔原→冰原。

④看主导因素:

热量。

(2)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判断

①看更替方向:

东西方向。

②看延伸方向:

多南北方向。

③看自然带变化:

森林→草原→荒漠。

④看主导因素:

水分。

微点7 雪线与林线

(1)雪线是永久积雪带的下限(雪线以上气温在0℃以下),影响雪线高度的主要因素有气温、降水、地形、坡度等。

(2)林线是森林带的上限海拔。

林线高度受热量和水分的共同影响。

气温高、降水多,则林线高;气温低、降水少,则林线低。

微点8 非地带性现象的判断方法

依据该现象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海拔,按地带性规律判断应该是什么自然带,然后将实际环境与理论上的自然带相比较,如果一致就是地带性现象,不一致就是非地带性现象。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018·高考海南卷)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对下图所示区域的水土流失进行了大规模治理,重点实施了退耕还林(草)等生物治理措施。

在年降水量大于400mm的地区,林草植被得到较好恢复。

在年降水量小于400mm的地区(地表1m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人工连片种植的树木普遍生长不良,树干弯曲,根基不稳,枝叶稀疏,总也长不大,被当地人称为“小老头树”。

(1)分析当地出现“小老头树”的环境条件。

(2)分析在年降水量400mm以下区域植树造林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后果。

(3)说明“小老头树”现象对于生态建设的启示。

【图解思路】

【尝试解答】 

(1)降水量少(低于400mm),地下水位低,树木生长所需水分不足。

地表1m以下存在干土层,影响树木根系发育和下扎。

风大,易动摇树木根系。

(2)树木生长不良(形成“小老头树”)。

树木(“小老头树”)影响林下草本植物的生长,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减弱(不利于当地自然植被的恢复)。

树木(“小老头树”)会蒸腾更多水分,树木根系吸水会使地下土层更干,导致区域环境更干燥。

(3)在生态建设过程中,应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

在生态脆弱地区,应减少人工干预。

1.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地理要素

相互影响

典例

气候与地貌

气候→地貌

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形成于湿热的气候环境中;西北内陆的风沙地貌形成于干旱的气候环境中

地貌→气候

横断山区山高谷深,气温和降水的垂直差异大,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

气候与水文

气候→水文

我国北方河流大多有结冰期,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小

水文→气候

在湖泊、水库周围,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差小

气候与生物

气候→生物

赤道附近为雨林,动物耐热;亚寒带地区则为针叶林,动物耐寒

植物→气候

森林茂密的地方,周围的气候相对湿润;我国西北地区植被稀少,加剧干旱程度

气候与土壤

气候→土壤

东北地区气候冷湿,土壤有机质分解慢,形成肥沃的黑土;东南丘陵地区气候湿热,有机质分解快,形成贫瘠的红壤

土壤→气候

冻土加剧气候的寒冷

地貌与水文

地貌→水文

刚果河的向心状水系与盆地地形有关;北欧高地上多湖泊,由冰川地貌积水形成

水文→地貌

黄土高原的沟壑地表是流水侵蚀的结果;长江三角洲是河流堆积作用形成的

地貌与生物

地貌→生物

阴坡与阳坡植物不同,如马尾松分布在阳坡,冷杉分布在阴坡

生物→地貌

生物对地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一方面加剧岩石的风化过程,改变地貌形态;另一方面又具有保持水土、减少侵蚀的作用,保护了原始地表形态

水文与生物

水文→生物

骆驼刺生长在干旱的环境;芦苇生长在水湿的环境

生物→水文

水生生物通过生命活动,不断改变水的化学成分

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对生产、生活的警示意义及应采取的措施

(1)警示意义

从空间上看,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客观现实;从时间上看,自然地理环境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因此人类在生产、生活活动中,必须考虑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否则会使环境因子发生一系列的异常,造成各种各样的灾害。

如对“沙尘暴”的长期研究表明,由于盲目开垦农牧过渡地区的草原,破坏了植被,使地表土层疏松,加上强劲的冬季风影响,导致我国西北、华北地区近年来沙尘暴天气发生频率增加。

(2)人类应采取的措施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要用动态的、联系的、立体的、综合的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人类活动不仅要遵循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而且应预测受人类活动影响后的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趋势。

因此,“南水北调”“西气东输”“三峡水利枢纽”等工程建设都要考虑对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影响导致的其他要素的变化,并作出综合评价。

“无尽夏”是绣球花的一个变种,因花期长而得名,花友发现其花色变化与土壤酸碱度有关,碱性土壤以粉红花为主,酸性土壤以蓝色花为主,中性土壤同一植株里既有粉红花又有蓝色花。

据此回答1~2题。

1.“无尽夏”花色随土壤酸碱性的变化而变化,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区域性       B.整体性

C.差异性D.变化性

2.我国南方和北方“无尽夏”的花色(  )

A.南方和北方均以粉红花为主

B.南方以蓝色花为主,北方以粉红花为主

C.南方和北方均以蓝色花为主

D.南方以粉红花为主,北方以蓝色花为主

解析:

第1题,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其中一个要素发生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这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之一。

由材料可知,土壤性质的变化导致植被特点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故答案选B项。

第2题,“无尽夏”的花色与土壤的酸碱度有关,我国北方地区的土壤以黄土为主,土壤偏碱性,应该以粉红花为主;南方土壤以红壤为主,土壤偏酸性,花开以蓝色花为主。

故答案选B项。

答案:

1.B 2.B

(2020·太原联考)积雪作为冰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全球能量平衡、气候、水文及生态影响显著,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有着重要作用。

下表为我国新疆北部地表覆盖对积雪变化量的影响统计情况,据此回答3~5题。

植被类型

积雪开始时间(日)

积雪结束时间(日)

积雪日数(天)

年最大雪深(cm)

稀疏灌木

136

268

132

11.0

草地

135

266

129

29.6

农田

136

264

128

33.5

建设用地

133

273

140

23.4

注:

积雪年指每年的7月1日开始至次年的6月30日结束,积雪开始时间以连续5天以上日积雪深度大于5cm为标准;积雪结束时间以连续5天日积雪深度小于5cm确定。

3.最有利于积雪形成的地表是(  )

A.稀疏灌木B.草地

C.农田D.建设用地

4.造成积雪结束时间不同的原因是(  )

A.稀疏灌木接受太阳辐射较强,消融速度较快

B.草地植被萎缩,积雪紧实度小,消融速度较快

C.农田地表裸露,反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高对口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