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考诗歌鉴赏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425683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7.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高考诗歌鉴赏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上海高考诗歌鉴赏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上海高考诗歌鉴赏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上海高考诗歌鉴赏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上海高考诗歌鉴赏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高考诗歌鉴赏文档格式.docx

《上海高考诗歌鉴赏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高考诗歌鉴赏文档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高考诗歌鉴赏文档格式.docx

——郭朝祚题湖北黄冈东坡赤壁门楼

1.对联在语言形式上的最大特点是□□,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也具有这样的特点。

2.对联中的“周郎一炬”与上面诗歌中的“______ 

_____”一句同说一事;

“苏子两游”与上面诗歌中的“________ 

____”一句同说—事。

(2分)

3.就诗歌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诗,从—个角度(如景和情的关系)写一段鉴赏文字(80字左右)。

(5分) 

三.(2005春)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第1—3题(8分)

   

 

[越调]小桃红 

元·

盍西村

江岸水灯

万家灯火闹春桥,十里光相照。

舞凤翔鸾势绝妙,可怜宵,波间涌出蓬莱岛。

  香烟乱飘,笙歌喧闹,飞上玉楼腰。

1.作品描写的是传统节日 

的盛况。

2.作品中“涌”、“乱”、“飞”等词颇可品味,选择其一进行赏析。

3.就作品中的画线句展开想像,作一段场景描写。

(80字左右)(4分)

四.(2005秋)阅读下面的诗和相关材料,完成第1—3题(8分)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瀑布 

徐凝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苏轼《东坡志林·

记游庐山》:

“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

……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

……旋入开元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

‘帝遣银河一派垂,故古来惟有谪仙辞。

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

1.古人有“七言诗第五字要响。

……所谓响者,致力处也”的评述,请以李白诗中的“挂”字为例,加以赏析。

2.以下诗句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它们的表达效果是(2分)

飞流直下三千尺:

千古长如白练飞:

3.你是否同意苏轼对李、徐两诗的评价,请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

五.(2006春)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第1-3题。

(8分) 

喜迁莺·

端午泛湖 

黄裳

梅霖初歇,乍绛蕊海榴,争开时节。

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处玳筳罗列。

斗巧尽输年少,玉腕彩丝双结。

舣彩肪,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

奇绝。

难画处,激起浪花,飞作湖间雪。

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

望中水天日暮,犹见朱帘高揭。

归棹晚。

载荷花十里,一钩新月。

1. 

作品显示端午习俗的词语有龙舟、 

、 

等。

2. 

作品生动描写了赛龙舟的热烈场面,请从两个角度加以说明。

(3分) 

(1)色彩 

例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2)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3. 

画线句的描写与前面的热闹场景截然不同,这样的写法好在哪里?

六.(2006秋)阅读下面的小令,完成第1-3题。

(8分)

[黄钟]人月圆 

张可久

山中书事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

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

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

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1.“黄钟“是这首小令的曲调,“人月圆”是___________。

2.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作品语言委婉,结构严谨,虚实结合,意境阔大,余韵耐人寻味。

B.首句以历史盛衰来表达作者对历代王朝的繁华只是瞬间一梦的感慨。

C.“孔林”、“吴宫”、“楚庙”三句意在赞颂儒家圣贤与英雄豪杰。

D.末尾紧扣“山中何事”的疑问作答,描摹了酿酒饮茶的舒适生活。

3.“诗眼倦天涯”中的“倦”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七.(2007春)阅读下面的诗,完成1—3题(8分)

梦寻梅 

方岳

野迳深藏隐者家,岸莎分路带溪斜。

马蹄残雪六七里,山嘴有梅三四花。

黄叶拥篱埋药草,青灯煨芋话桑麻。

一生烟雨蓬茅底,不梦金貂侍玉华。

注:

金貂是汉代的官饰,玉华是唐代的宫殿名。

1.(2分)诗中显示“隐者家”特征的事物和场景有“黄叶拥篱”、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分)围绕“寻梅”,颔联前句表现了寻梅的__________,后句突出了得梅的___________。

3.诗的结尾是诗人跳出梦境后的感慨,表现了他怎样的志趣?

八.(2007秋)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3题(8分)

阮郎归·

初夏 

苏轼

初夏绿槐高柳咽新蝉。

薰风初入弦。

碧纱窗下水沉烟。

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

榴花开欲燃。

玉盆纤手弄清泉。

琼珠碎却圆。

1.“词”这种体裁的别称 

(1分)

2.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描写夏景,显得鲜明生动。

B.“棋声惊昼眠”一句以棋声来衬托周围环境的幽静闲雅。

C.“榴花开欲燃”表现了石榴花色的红艳,突出了石榴的生机。

D.全篇语言清新,感情细腻,风格委婉,境界开阔,韵味悠远。

3.就作品中画线句,联系下片内容,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

九.(2008春)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1-3题。

步入衡山 

范成大

应有人家住隔溪,绿阴亭午但闻鸡。

松根当路龙筋瘦,竹笋漫山凤尾齐。

墨染深云犹似瘴,丝来小雨不成泥。

更无骑吹喧相逐,散诞闲身信马蹄。

[注]散诞:

逍遥自在。

1.诗人推断“应有人家”的依据是 

(l分)

2.对颈联赏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乌云如墨、小雨如丝的山景。

B.在描绘雨中山景的同时,也对尾联的情感表达起了衬托作用。

C.通过对乌云、小雨的动态描写,写出了衡山气候的变化无常。

D.四周乌云似瘴,小雨连绵,山道泥泞,作者顿感游兴索然。

3.分析尾联所含的寓意。

十.(2008秋)阅读下面的诗歌。

完成第1—3题。

壬辰寒食①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寒食:

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

②冶城:

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1.“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出自王安石的_ 

_(篇名)。

2.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从杨柳和春风写起,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美景。

B.颔联以“倾”、“涨”夸张地抒发了作者的哀痛之情。

C.尾联写出了作者因过早衰老,只能辞官归隐的遗憾。

D.诗歌以“客思”贯穿全篇,表现了客居他乡的哀伤。

3.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

十一.(2009春)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16题。

点绛唇

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 

叶梦得

缥缈危亭,笑谈独在千峰上。

与谁同赏,万里横烟浪。

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

空惆怅。

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

【背景资料】宋高宗绍兴五年乙卯(1135年),五十九岁的叶梦得卸任归居吴兴。

此词为他独登卞山绝顶亭时北望中原的抒怀之作。

14.作者“惆怅”的原因是 

15.与作品中画线句所寄寓的情怀有明显不同的一项是:

( 

)(3分)

A.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B.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C.苍颜华发,故山归计何时决?

D.廉颇老类,尚能饭否?

16.简析作品的语言特色。

(3分)

十二(2009秋)阅读下面的诗歌。

完成14-16题。

(8分)

早兴 

白居易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

尤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

睡觉①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注]①觉:

醒。

14.白居易,字乐天,号 

15.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用“晨光”与“开门鼓”交待时间之早。

B.颔联以犬和鸟的表现描绘清晨兴旺之景。

C.尾联“乡梦不多成”呼应“心空”,点明主旨。

D.本诗语言浅显平实,给读者清新自然之感。

16.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画线句。

十三(2010春)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14—16题。

真州绝句王士禛

江干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

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

清人评曰:

“第四句乃此诗出色佳妙所在,为一篇之主,前三句凑泊成趣,为一篇之客,此诗请客之法也。

但主客须要照应相配。

四句色色俱精,一气呵成,如天造地设,所谓运斤成风,欲求斧凿之痕,了不可得。

14.诗歌的第四句描写了 

的景象。

15.这首诗融情于景,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感?

16.清人称道这首诗主客“照应相配”。

结合全诗,谈谈你对此说的理解。

十四(2010秋)阅读下面的散曲,完成第14一16题。

[越调]平湖乐 

尧庙秋社王恽

社坛烟淡散林鸦,把酒观多稼。

霹雳①弦声斗高下,笑喧哗,壤歌亭外山如画。

朝来致有,西山爽气,不羡日夕佳。

[注]①霹雳:

琴名。

14.简要描述尧庙社日中的村民活动。

15.对这首散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曲描写尧庙社日活动情景,展现了当地的民风民俗。

B.“社坛烟淡散林鸦”暗示了村民举行祭祀活动的季节。

C.“山如画”描写远山明丽的风光,渲染烘托社日活动。

D.本曲用词清新高雅,但是整体仍不失通俗朴茂的本色。

16.“不羡日夕佳”化用了高中课本哪首诗中的诗句?

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分) 

十五(2011春)阅读下面宋词,完成第14~16题。

生查子•独游西岩①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

岁晚太寒生③,劝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

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①本词为作者罢官闲居上饶时作。

②偃蹇:

高耸的样子。

③生:

语助词,无义。

14.选入高中教材的辛弃疾词作是《水龙吟• 

》。

15.对这首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阕先是“我”对“青山”说,然后转换成“青山”对“我”说。

B.“岁晚太寒生”中的“寒”既指自然界的寒,也可理解为心灵的寒。

C.下阕叙写明月从“来”到“去”,表明作者吟诵《离骚》,夜深末眠。

D.这首词情辞婉转,运用典故,不露痕迹,可谓格调清新,赏心悦目。

16.简析本词的思想感情。

【上海卷】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16题(8分)

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①还入房,泪下沾衣裳。

【注】①引领:

伸颈远望。

14.从题材上看,这是一首五言□□诗,(1分)

15.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月何皎皎”这一句运用了比兴手法。

b.“客行虽云乐”在诗中有以乐衬哀的效果。

c.诗人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来谋篇布局。

d.本诗语言浅显,朴素自然,而余味无穷。

16.本诗通过一连串的动作刻画来传达思想感情,从这一角度加以赏析。

【参考答案】

14.(1分)古体

15.(3分)a.

16.(4分)“我”揽衣而起,出门徘徊,伸颈远望,回房落泪;

这些动作写出了“我”夜不能寐的状态;

流露出忧愁、孤独的情绪,表达了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

(动作1分;

状态1分;

情绪1分;

情感1分)

【补充注释】

  ①罗床帏:

罗帐。

 

  ②寐:

入睡。

  ③揽衣:

犹言“披衣”,“穿衣”。

揽,取。

  ④旋归;

回归,归家。

旋,转。

  ⑤引领:

伸颈,“抬头远望”的意思。

  ⑥裳衣:

一作“衣裳”。

【赏析】

如何描写人物心理,往往是小说家们醉心探讨的问题。

其实,这对诗人也至关重要。

我国古代抒情诗中,就有很细致很精采的心理描写,这一篇《古诗十九首·

明月何皎皎》,就突出地表现出这种艺术特点。

这首诗是写游子离愁的,诗中刻划了一个久客异乡、愁思辗转、夜不能寐的游子形象。

他的乡愁是由皎皎明月引起的。

更深人静,那千里与共的明月,最易勾引起羁旅人的思绪。

谢庄《月赋》曰:

“隔千里兮共明月。

”李白《静夜思》曰: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对于这首无名氏古诗中的主人公来说,同样是这种情绪。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当他开始看到明月如此皎洁时,也许是兴奋的赞赏的。

银色的清辉透过轻薄透光的罗帐,照着这位拥衾而卧的人。

可是,夜已深沉,他辗转反侧,尚未入眠。

不是过于耀眼的月光打扰他的睡眠,是“忧愁不能寐”。

他怎么也睡不着,便索性“揽衣”而“起”,在室内“徘徊”起来。

清代朱筠评曰:

“神情在‘徘徊’二字。

”(《古诗十九首说》)的确,游子“看月”、“失眠”、“揽衣”、“起床”、“徘徊”这一连串的动作,说明他醒着的时间长,实在无法入睡;

同时说明他心中忧愁很深。

尤其是那“起徘徊”的情态,深刻地揭示了他内心痛苦的剧烈。

诗写到这里,写出了“忧愁不能寐”的种种情状,但究竟为什么“忧愁”: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这是全诗的关键语,画龙点睛,点明主题。

这两句虽是直说缘由,但语有余意,耐人寻味。

“客行”既有“乐”,却又说“不如早旋归”,是因为实际上他乡作客,无乐而言。

正如《相如歌·

饮马长城窟行》所说: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入门各自媚,谁与相为言。

”然而异乡游子又欲归不归,这是和他们所处的客观现实是密切联系着的。

即如此诗的作者,大概是东汉时一个无名文人吧,在他那个时代,往往为营求功名而旅食京师,却又仕途阻滞,进很两难。

这两句诗正刻划出他想归而不得归无可奈何的心情,是十分真切的。

清代陈祚明说得好:

“客行有何乐?

故言乐者,言虽乐亦不如归,况不乐乎!

”(《采菽堂古诗选》)朱筠也说:

“把客中苦乐思想殆遍,把苦且不提,‘虽云乐’亦是‘客’,‘不如早旋归’之为乐也”(《古诗十九说》)他们是道出了此中凄凉味的。

作者点出这种欲归不得的处境后,下面四句又像开头四句那样,通过主人公的动作进一步表现他心灵最深层的痛苦。

前面写到“揽衣起徘徊”,尚是在室内走走,但感到还是无法排遣心中的烦闷,于是他走出户外了。

然而,“出户彷徨”,半夜三更,他像梦游似的,独自在月下彷徨,更有一阵孤独感袭上心头。

“愁思当告谁?

”正是这种“独”、这种“彷徨”的具体感受了。

古乐府《悲歌》云: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于是诗人情不自禁地向千里之外的故乡云树引领而望,可是又不可能获得“可以当归”的效果,反而引起了更大的失望。

他实在受不了这种感情上的折磨了,他又回到室内去。

从“出户”到“入房”,这一出一入,把游子心中翻腾的愁情推向顶点,以至再也禁不住“泪下沾裳衣”了。

全诗共十句,除了“客行”二句外,所描写的都是极其具体的行动,而这些行动是一个紧接着一个,是一层深似一层,细致地刻画了游子欲归不得的心理状态,手法是很高明的。

清代张庚分析诗中主人公的心理发展层次说:

“因‘忧愁’而‘不寐’,因‘不寐’而‘起’,因‘起’而‘徘徊’,因‘徘徊’而‘出户’,既‘出户’而‘彷徨’,因彷徨无告而仍‘入房’,十句中层次井井,而一节紧一节,直有千回百折之势,百读不厌。

”(《古诗解》)

一首短小的抒情诗,能够细致地表现如此丰富复杂的心理活动,这在我国古诗中是不多见的。

俄国有一位大作家屠格涅夫,是擅长于心理描写的,但是他的心理描写,大都是对人物心理的一些说明,有时不免使人感到沉闷和厌烦。

而这首古诗,却没有这个毛病,它是通过人物的自我意识活动来表现的,通过由意识而诱发的行动来表现的,具有文学的形象形。

而且更把人物的心理和感情揉合在一起,富有抒情诗的特质,这种艺术经验是值得注意的。

【赏析2】

这首诗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最后一篇。

对于它的解说,文坛上历来有两种不同的意见。

一说认为是思妇闺中思夫之辞;

一说以为是游子他乡思归之作。

而我们从全诗的情调与意蕴来看,从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及形象观察,前者似乎更为妥切,当是一首思妇辞。

首联“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罗床帏”,是用罗绮制作的床帐。

这种罗绮质地轻薄,因而睡在床上能清楚地看到窗外的明月。

这是一个晴朗的夜晚,一轮皎洁的明月挂在天空,将它那银白色的辉光洒在思妇的床帐上。

浩月高悬,千里同照。

置身于宁静的月夜,眼望清冷的月光,最容易触动人的愁肠,更何况此时的思妇是一个人孤单单躺在床上。

缕缕的柔情涌上心头,倍感孤独与寂寞,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越发不能抑制了。

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望月怀人,望月思乡的诗作历代不少。

象人们熟悉的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静夜思》:

”写的是月夜思乡。

杜甫的《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憐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写的是望月怀人。

在我国诗歌史上,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诗经》时代,我们的先人就发现并揭示了自然的月色与人类情感之间的感应、触发关系。

《陈风·

月出》开我国望月思乡怀人诗的先河,可谓这类诗的鼻祖了。

“日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写的是一个男子在月明星辉的夜晚,仰望着清澈明亮的月光,思念起他热烈爱恋的一位漂亮娇美的姑娘。

由于诗人把所思的女子放在月色的背景下,少女美丽的姿容与明月的清辉两者交相辉映,产生了一种朦胧的、令人着迷神往的艺术效果。

遂使男子的相思之情更为迫切,忧愁烦恼不已。

可想而知,我们这首诗中的思妇,触景生情,心头该是怎么的凄楚。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那月光搅动着思妇的心扉,深切的思念之情折磨得她久久不能入睡。

索性揽衣下床,徘徊在空房之中。

“揽衣”是牵衣或提衣的意思。

因古人的衣长,走路时须用手提着而行。

接下来的“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是思妇徘徊时的内心独白。

“旋归”,犹言回归。

她的丈夫远行在外,到底乐不乐?

按理她是不清楚的,这里的“虽云乐”不过是思妇的猜想之辞,不然丈夫为什么迟迟不归呢?

“早旋归”是她心底的渴望,她盼望着丈夫早早回来,结束这相思、孤寂的生活。

辗转于空旷的房子里,她感到愁肠百结,忧思难遣。

于是她来到了庭院: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庭院并不比屋里好,恼人的月色照着她这个孤独的徘徊者,满腹的愁思又能向谁倾诉呢?

这里的“彷徨”与“徘徊”同义,作者用“彷徨”,避免了字面上的重复。

诗的尾联“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引领”原本为伸长脖子,在这里为抬头抑望。

哀哀无告的思妇,只好寄情于明月了,她呆呆地仰望着月轮,希冀得到一丝的安慰,可那缠绵的忧思却有增无减,“还入房”三字,把思妇孤苦无奈的心绪,淋漓地揭示出来。

回到房中,心中的苦水终于忍不住,串串泪珠沾湿了衣裳。

全诗就在思妇痛苦的啜泣声中结束了,给人们留下了无限的遐想与哀思。

对于此诗,张玉穀在《古诗十九首赏析》中曾评到:

“首四即夜景引起空闺之愁。

中二申己之望归也,却从彼边揣度,‘客行虽乐,不如早归’,便觉笔曲意图。

末四只就出户入房,彷徨泪下,写出相思之苦,收得尽而不尽。

”较简洁地概括了本诗的艺术特点。

这首诗艺术上最成功之处,就在于作者一开始便为思妇设下一个触人愁思的月夜环境,清冷的月光从床上、室内到庭院,始终伴随着她,这样情景相生,将思妇那孤苦无告的心理,“忧愁不能寐”的形象,渲染烘托得极为哀婉动人,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徐送迎)

【赏析3】

更深人静,那千里与共的明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业技术培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