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语文新课标一轮复习阶段检测题07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425597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8.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语文新课标一轮复习阶段检测题07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届高三语文新课标一轮复习阶段检测题07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届高三语文新课标一轮复习阶段检测题07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届高三语文新课标一轮复习阶段检测题07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届高三语文新课标一轮复习阶段检测题07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语文新课标一轮复习阶段检测题07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届高三语文新课标一轮复习阶段检测题07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语文新课标一轮复习阶段检测题07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语文新课标一轮复习阶段检测题07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D、人类不能完全消除自然现象的江河洪水,但可以自己解决人为因素的江河洪灾。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17分)

江公皋传

[清]蓝千秋

江公讳皋,字在湄,号磊斋,世居桐城之龙眠山下。

性敏慧,弱冠举于乡。

未几,成进士,除瑞昌令。

瑞昌隶九江,负山带湖,民疲苶多盗,逋赋①日积。

公至日,前令坐系凡三辈,其一竟以累死,妻子不能归,公慨然白府,身任所逋,悉罢遣前令,归其妻孥。

县郭并河,岸崩壅故道,公捐俸倡首集赀筑堤,为完久计,民号之曰“江公堤”。

是时闽、楚告警。

瑞昌与楚邻,奸民乘间行剽劫,吏议发兵剿,公曰:

“此辈迫饥寒为盗,抚之甚易。

迫即走楚壤藉寇而。

”因勒乡堡长宣谕利害,督丁壮材勇者巡察,时刺取其渠魁②击杀之,盗遂息。

未几,迁巩昌守。

时大军入蜀,道巩昌,军队征敛繁多,百姓疲困,士卒越发骄悍,有的私下出去抢夺民财,没有敢呵止的。

江公巡行郊外,见到几个骑兵骑马越过车队,江公呵斥他们停下来,审问得到实情,立刻捆绑起来送到大帅那里斩首示众,从此驻军纪律严明,没有谁敢危害百姓了。

越四岁,移刺柳州。

柳僻南服,俗犷悍。

时新收粤西,兵留镇柳州,军中多掠夺妇女,哭泣思归。

公白大府,缴营帅籍所掠赴郡讯之,思归者量远近给资遣还,凡数百人。

明年,柳帅卒,饷不继,士擐甲哗军门,公遽出,与期匝月给,士卒信公,稍解去。

即驰书告台省趣发饷。

饷应期至,军乃戢。

粤西山峻削,柳尤邃险,万石离立,斤斧所不及,颇多巨木。

时上方修太和殿,使者采木且及柳,柳人大恐。

亡何,使者至,公即呼柳民问所产巨木地,令前导,公骑偕使者往视木。

行数里,至绝巘下,山石嶙峋,木森森挺出,下临崖谷,马不能前。

公解鞍,踞地稍憩,徒步邀使者登,使者有难色。

公日:

“上命也,木苟可出,守臣当先以身殉。

”遂短衣持筇,扶两小吏先登,使者强随之,半崖路绝,无置足所。

公仰视木顾使者曰:

“何如?

”使者咋舌,大呼亟返,曰:

“是不可取。

”公曰:

“木具在是,赖使者为上言不可取状。

”使者遂还,奏免,柳民欢呼戴上恩德。

公享年八十有一,卒康熙乙未。

公性廉明,故所在有声绩。

为人孝友恬淡,通达时务,习吏事。

始终洁白一节,贤达皆叹仰之。

 

(有删节)

[注]①逋赋:

拖欠的赋税。

②渠魁:

首领 

③军兴旁午:

军队征敛繁多。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檄营帅籍所掠赴郡讯之 

籍:

登记

B.即驰书告台省趣发饷 

趣:

通“趋”,前往

C.使者采木且及柳 

且:

将要

D.公仰视木顾使者曰 

顾:

回头看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江皋“所在有声绩”的一组是()

①性敏慧,弱冠举于乡 

②为完久计,民号之曰“江公堤”

③时刺取其渠魁击杀之,盗遂息 

④饷应期至,军乃戢

⑤守臣当先以身殉 

⑥柳民欢呼戴上恩德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①⑤⑥ 

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皋到瑞昌任县令时,当地贫困多盗,百姓长期拖欠赋税,前任县令也因此受到牵累。

江皋慨然承担所拖欠的赋税,让前县令和妻儿离去;

又率先捐出俸禄集资修筑河堤,造福当地百姓。

B.江皋能体谅民情。

他反对发兵剿灭“迫饥寒为盗”的平民,只杀掉了贼寇首领,消除了盗患;

对军中被掠夺而思归的妇女,量远近给资遣还,凡数百人。

C.江皋处理政事冷静果决。

有军人骄横凶悍,渔夺百姓,他严厉惩治,使军队不再扰民;

驻柳州军队因欠饷喧哗军门,他迅速应对,设法应期发给军饷,平息了事端。

D.江皋通晓吏事,做事灵活有谋略。

朝廷修太和殿,派使者来粤西山中采集巨木。

江皋邀使者亲临巨木产地,其地势险要令人咋舌,使者返回后据实奏免,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公遽出,与期匝月给,士卒信公,稍解去。

答:

(2)亡何,使者至,公即呼柳民问所产巨木地,令前导,公骑偕使者往视木。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送何遁山人归蜀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

【注】①杜鹃,又名子规。

②息机:

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8.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

(4分)

9.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

(5分)

四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小题1】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

【小题2】,。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小题3】北海虽赊,扶摇可接;

【小题4】,。

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风雪夜归(何蔚萍)

⑴早归与晚归者的心理是不一样的。

她是个晚归者,街上早已冷冷清清,多的是风、是雪、是脚印。

⑵拐过这个弯,就可以看到大门了,她觉得心跳得很急,但愿不要关。

但愿……她觉得手脚冰凉。

在大街的拐弯处,在雪花萦绕的惨淡的灯光下,大门紧紧闭着。

⑶她拉紧了围巾,向目所能及的地方张望了一番,希望大院里还有一个跟她一样晚归的人。

但一个也没有。

⑷只得叫门了。

她绕着墙走过去。

叫谁呢?

金娣是她最好的朋友,可上个月出嫁了,要是上个月看这场电影就好了,她立刻觉得自己很好笑。

算了,叫刘安婶吧。

在大院里,打招呼数她最亲热,可她嫌这胖老婆子势利,平常是不大搭理她的。

那是好多年前了,她读完高中被下放,妈妈难过得哭了,刘安婶却说:

“你下放以后就是贫下中农了,以后生伢儿也是贫下中农了。

”后来她招工回城。

这刘安婶对她并不坏,可她总是忘不了那句话。

不能叫她,再说,既然平时没交往,现在叫人家也不合适。

⑸那么只好叫马平平了。

这个14岁的男孩,父母在外地工作,他跟姥姥住。

打小时候起,他就总缠着她讲故事,她也不叫他失望。

她瞅准了平平家的方向,她像是第一次发觉,墙头怎么那么高哇!

声音该传不进去吧?

唉,就传进了又能怎样呢?

14岁的孩子,哪怕在旁边敲大鼓也不会醒的。

⑹那就叫平平姥姥吧。

那是最慈祥不过的老太太了,全院里也就她最关心她的婚事,三天两头要给她介绍对象。

但那些衣冠楚楚的小伙子的审视的目光,能把她的人看矮了一截,她心里很痛切地感到了悲哀,她在广阔天地里磨去了最美好的年华。

人说,十七十八无丑女,可她,已经30岁了,如果再年轻5岁,哪怕3岁呢,她也一定要争取一下。

她并不笨,可现在,都晚了,就像是看这场电影,不防门已经关上一样。

那么就听天由命,随便找一个,她又不愿意。

于是人们背后都讲她挑剔,只有平平的姥姥没讲过。

可是,叫这位60岁的老人深更半夜又冒着大雪来给自己开门——这万万使不得!

⑺她觉得很冷,才发现雪很大,风更紧了,近处远处,都是白茫茫的世界。

当看到大街尽头时,有个黑点朝这边走来。

她的眼猛然睁大,如果是大院里的人该有多好啊!

她一定会对他说一千声一万声的谢,不管他在不在意。

⑻终于走近了,一个提着篮子的中年人。

但他丝毫没有拐进大院的意思,匆匆过去了。

⑼她真想顿脚,真想诅咒。

不知是诅咒那人,还是诅咒自己;

是诅咒天气,还是诅咒运气。

她眼巴巴地盯着他的背影,一时充满羡慕。

他是提着东西的,回家一定有人给他开门。

是母亲?

是妻子?

那家,一定是温暖极了的。

她也有家,有床,有被,有炉子;

尽管有点孤独,却是暖和的,然而她进不去,咫尺天涯,该死的电影。

⑽她不能设想在门外过一夜。

喊吧!

笼统地喊,谁愿意谁来开。

她发誓,不管开的是谁,以后都要对他(她)很好。

⑾她终于放开嗓子,并用手去捶,“开开门——”

⑿“吱”的一声,门开了。

⒀原来门并没有关上。

11.小说中“风雪夜归”的“她”具有怎样的性格?

请简要概括。

12.结尾一句“原来门并没有关上”有什么妙处?

请简要分析。

13.夜归的大龄姑娘站在门前,犹豫之中,在心里把院里的邻居们排了一个队,并十分努力地回忆起了往日的许多细节。

对于这样的写法,有人认为是作者的匠心独运,也有人认为是做作拖沓之笔,你的看法呢?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1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刘安婶是一个心直口快的中年妇女;

马平平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少年;

平平姥姥是一个慈祥的老太太:

他们平日都关心或亲近着这个夜归者。

B.题目中的“风雪”,在文中以环境描写的形式渲染了凄清死寂的气氛,烘托了人物彻底绝望的心情;

并且以风雪中的寒冷与屋内的温暖构成强烈的对比,突出夜归人内心的焦急和凄凉。

C.“提着篮子的中年人”的路过,使夜归者在焦急中有了一丝希望,进而陷入失望。

正是这一情节的设置使故事有了一点波折,为小说增添了情趣。

D.是婚姻上的挫折,使这位大龄女青年对周围的人产生了由衷的反感,因而不肯与邻里真心交往,邻居也就没有人关心她,于是她倍感孤独。

E.这篇小说选取了一个典型的生活横截面,主要以夜归者站在院门口短时间内心理活动的描述为手段,展现了院子里邻居之间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

六、语言知识运用(12分)

15.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厮打海哮佣金(yōng)专横跋扈(hè

ng)

B.惩创(chuà

ng)通牒不记其数剜肉补疮(wān)

C.晕车(yù

n)匮乏驯鸽(xù

n)涸辙之鱼(hé

D.蜂窠(kē)扑朔迷离枉废心机半身不遂(suí

16、依次在下列横线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川菜历史悠久,我们还要不断创新,博采众长,加强川菜饮食文化建设,让整个产业健康、持久发展下去。

(2)12月11日晚,国务院公布了2014年法定节假日放假安排。

至此,近期舆论对该方案的争论,终于。

(3)这样的小错误对于整个项目的要求来说是无伤大雅、的,我们决不能只纠缠于细枝末节而忘了更根本的目标。

A.的尘埃落定不足为训B.地盖棺论定不足为奇

C.地尘埃落定不足为奇D.的盖棺论定不足为训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岁末年至,中央纪委针对公车私用、舌尖上的浪费、公款印制寄送贺卡等问题突出,发出通知要求坚决刹住腐败之风。

B.越是在招商引资压力大、竞争激烈的局面下,越是要严把准入关、环境关、投资强度关,将有限的发展资源向优质企业和项目集中。

C.中国产品经营者有责任让全世界消费者彻底改善对中国制造的印象和偏见,告别野蛮模仿、粗糙设计、粗放经营、恶性竞争。

D.沪蓉高速广安段一辆面包车与停靠在路边的重型大货车追尾,事故致十二人遇难,其中有七位未成年人和一名3岁儿童。

18.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在我国古代,人们盛物用的器皿除陶器等之外,还有一种容器,是葫芦。

,______。

①最早的记载见于《诗经》,如《公刘》篇中“酌之用匏”的“匏”就是指葫芦

②用葫芦作容器是先民们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结果

③葫芦是一种葫芦科爬藤植物的果实

④葫芦成熟后,掏空里面的籽瓤,即可当容器使用

⑤它大多呈哑铃状,上面小下面大

⑥我国劳动人民使用葫芦盛物的历史非常悠久

A.⑥②③⑤④①B.⑥①④②③⑤

C.⑤③④①⑥②D.③⑤④⑥①②

七、作文(5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电影《一九四二》原作者、著名作家刘震云在谈及他最初接触知识的时候,提到了两位他心中的大“知识分子”。

他们是他的两位舅舅。

大舅不识字,在村里赶马车,赶得特别好。

“我13岁那年,他跟我有一次特别深刻的谈话。

他说:

‘你觉得你聪明吗?

’我说:

‘不太聪明。

’他又问我:

‘你笨不笨?

‘我也不笨。

’他说:

‘像你这种既不聪明又不笨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最难混。

’我问他:

‘那我的一生应该怎么规划?

‘你记住我的话,不聪明也不笨的人,一辈子就干一件事,千万不要再干第二件事。

’”“小舅是一个木匠,方圆几十里,他的木匠活做得是最好的,为什么呢?

别人打一张桌子花3天时间,他花10天。

小舅也说:

‘舅舅教你一招,就是做事情要慢。

”’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试卷答案

1、B2、D3、A

4、答案:

B。

解析:

趣,催促。

5、答案:

①是说江皋生性聪明;

⑤是江皋故意对使者说的话。

6、答案:

A。

是前任县令中有三个因此受到牵连,其中一个还因为受牵累死去,江皋慨然承担所拖欠的赋税,让前县令离去,让牵累死去的县令的妻儿回了家。

7.

(1)江公立刻出来,与他们约定一个月供给粮饷,士卒相信江公,慢慢散去。

(“遽”“与”“匝”“解”各1分,句意1分)

(2)不长时间,使者来到,江公就招呼柳州的百姓问产巨木的地方,让他们做向导,江公骑马偕同使者前往看木头。

(“亡何”“即”“偕”各1分,句意2分)

文言文翻译:

江公名皋,字在湄,号磊斋,世代居住在桐城的龙眠山下。

生性敏捷聪慧,不到二十就在乡试中中举。

不长时间,成为进士,授官瑞昌令。

瑞昌隶属九江,背靠山以湖为衣带,民贫困多盗,百姓长期拖欠赋税。

江公到的时候,以前的县令因为收不上赋税被囚系的有三任,其中一个竟然因为受牵累死去,妻子儿女不能回家,江公慨然禀告府县,自身承担拖欠的赋税,让前任的县令回家,让牵累死去的县令的妻儿回了家。

县里的城郭连着河,河岸崩溃堵塞了原先的河道,江公捐出俸禄首先倡议集资筑堤,作为完完长久的计策,百姓号称它叫“江公堤”。

这时闽、楚告警。

瑞昌与楚地相邻,奸民乘机行剽劫之事,惯例吏提议发兵围剿,江公说:

“这些人是为饥寒所迫沦为盗贼的,安抚他们很容易,如果威逼,就会使他们跑到楚地去依靠强盗了。

”于是勒令乡堡长宣谕利害,督促有才能勇敢的丁壮巡察,刺探取的他们的首领击杀,盗贼于是平息。

不久,升迁巩昌守。

当时大军进入蜀地,取道巩昌,军兴旁午③,民疲困,卒益骄悍,或窃出渔夺,无敢呵者。

公行部出郊,见数骑驰突过车,斥止验问得实,立缚送大帅斩以徇,由是兵卫肃然莫敢犯。

过了四年,调任柳州刺史。

柳州地方偏僻穿着蛮服,民俗犷悍。

当时刚刚收收粤西,军队留镇柳州,军中经常掠夺妇女,妇女们哭泣着想回家。

江公禀告大府,命令营帅登记掠夺的妇女到郡中讯问,想回家的妇女衡量路的远近给钱遣还,总共数百人。

第二年,柳州的统帅去世,粮饷不能接继,士穿着盔甲在军门喧哗,江公立刻出来,与他们约定一个月供给粮饷,士卒相信江公,慢慢散去。

江公立即派人骑马送信禀告台省催促发饷。

粮饷应期至,军乃安定。

粤西的山险峻陡峭,柳州尤其深邃险峻,数万石头分散挺立,斧子砍伐不到的地方,有很多巨木。

当时皇上正修建太和殿,使者采购木头将要到柳州,柳州的百姓非常恐慌。

不长时间,使者来到,江公就招呼柳州的百姓问产巨木的地方,让他们做向导,江公骑马偕同使者前往看木头。

走了数里,到了陡峭的山下,山石嶙峋,树木繁密挺出,下面临近崖谷,马不能向前走。

江公解下马鞍,坐在地上稍微休息,徒步邀请使者登山,使者面有难色。

江公说:

“这是皇上的命令,木头如果能运出,我应当亲自做示范。

”于是穿着短衣拿着手杖,扶着两个小吏先登,使者勉强跟随,到了半崖道路断绝,没有放脚的地方。

公抬头看着树木回头对使者说:

“怎么样?

”使者咋舌,大呼立刻回去,说:

“这是不能运出的。

”江公曰:

“木头都在这里,依靠使者对皇上说不能取的的情形。

”使者于是返回,上奏免除采购木头,柳州的百姓欢呼感激皇上的恩德。

江公享年八十一岁,在康熙乙未年去世。

江公生性廉明,故任官的地方都有声绩。

为人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生性恬淡,通达时务,熟悉吏事。

自始至终品格高洁坚守一种节操,贤达的人赞叹仰视他。

8“绿”字写出了春风吹绿林木的动态,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显示了春天的生机,增强了诗的韵味。

(2分)(意思对即可。

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9.颈联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表现出归家时轻松愉悦的心情。

尾联进一步设想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4分)(意思对即可。

10

11.由于特殊的生活经历,她具有一种心态——怕孤寂,却好像偏偏处于孤寂;

(1分)怕无援,又好像时时处于无援。

(1分)甚至有无端猜疑和自叹自怜的倾向。

(1分)但她的内心是善良的。

(1分)

12.答案要点:

①突出主题。

说明有人留门,表现人间并不像夜归者所揣想的那么冷。

②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使故事有了更深的意趣。

③戛然而止。

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④蕴含深意。

人们常常在心理上虚掩着一道门,轻轻一推即可打开,那里面就是一个别样的世界。

(答到其中3点即给6分,1点2分。

13.答案示例:

⑴同意“匠心独运”之说。

这篇小说选取了一个典型的生活横截面,主要以夜归者站在院门口短时间内心理活动的描述为手段,展现了主人公特殊的经历和微妙的心理,以及院子里邻居之间相互关心的社会现实。

⑵同意“做作拖沓”之说。

几个人物作用雷同,都以心理描写的方式回忆往事,手法单一(缺乏变化)。

(评分标准:

表态2分,理由5分)

14.AC(B“凄清死寂的气氛”“彻底绝望的心情”不妥。

文中渲染了风雪寒冷的气氛,但不是“凄清死寂”;

根据情节的最后细节——喊人、敲门——来判断,她并没有“彻底绝望”。

D“对周围的人产生了由衷的反感”“倍感孤独”不妥。

前者明显对一个孩子有亲切感,后者可根据关心她婚姻的人及虚掩的门来判断。

E“错综复杂”错,复杂的只是主人公婚姻上的挫折及其内心感受而已。

15C

16.C

17B

A.句式杂糅,“突出”移至“问题”之前。

C.搭配不当,“改善……偏见”改为“改变……偏见”。

D.七位未成年人和一名3岁儿童是从属关系,不能并列

18.D

19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