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中国经济·
土地制度•特点
3.汉朝时期政府建立了以“工官”工场(官营企业)为基础的工官制度,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以国营企业为主体的国民经济基础。
“工官”工场和国营企业都()
A.代表了当时制造业的最高水平B.决定着当时市场的供求
C.不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D.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解析】材料中涉及的不同时期官营手工业,二者都是当时制造业的最高水平,A正确,B“工官”工场不投向市场C“工官”工场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D古代社会实行的是重农抑商,影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4.明代张居正说:
“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
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
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
”这种农商并重的言论
A.表明政府十分重视商业B.代表了士大夫对商业的态度
C.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表现了重农抑商政策的瓦解
【答案】C
【解析】明朝时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张居正的这种农商并重的观点正是这一经济现象在思想方面的反映,所以本题选C。
张居正的主张仅仅代表了他个人的经济思想,不能说整个政府和士大夫群体已经十分重视商业了,故AB项错误。
明朝政府一直奉行重农抑商政策,所以D错误。
点睛:
学生误选C。
历史研究的一个原则—“孤证不立”,意思是,如果只有一条证据支持某个结论,这个结论是不可接受的,在逻辑学上,称为弱命题。
比如历史上某一事件,如果只有一条记录,没有其他不同来源的记录做应证,一般就不会作为确定的史实。
针对本题,不能说明张居正一个人就代表了士大夫对商业的态度。
5.“布衣”是中国古代对劳动人民的称呼。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也曾以“布衣”自称,在诸葛亮生活的时代里,“布”的主要材料是
A.丝B.棉C.毛D.麻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丝织品在古代属于富贵人家所用的名贵衣料,这与材料中“劳动人民”不符,故A项错误。
元朝以后,由于棉纺织技术的进步,棉纺产品才开始增多,这与材料的时间“诸葛亮生活的时代”不符,故B项错误。
毛料是游牧民族的服饰,在中原地区并不十分广泛,故C项错误。
麻布衣服在中国远古时代就已经出现,由于比较廉价而广泛适用于劳动人民,故D项正确。
6.日本学者在《宋代都市的发展》中说:
“坊的制度——就是用墙把坊围起来,除了特定的高官
外,不许向街路开门的制度——到了北宋末年就已经完全崩溃,庶人也可以任意面街造屋开门了。
”对上述材料分析不正确的是
A.北宋时期不再有坊市之间的界限
B.这种变化适应了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趋势
C.这反映了宋代政府不再对商业活动进行管理
D.这说明宋代的商业活动不再有空间的限制
试题分析:
本题要求选择否定项,据材料“坊的制度————到了北宋末年就已经完全崩溃,庶人也可以任意面街造屋开门了。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不再有坊市之间的界限,故A正确,排除。
这种变化是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故B正确,排除。
宋代政府仍然对商业活动进行管理,故C错误,符合题意。
坊市界限打破说明宋代的商业活动不再有空间的限制,故D正确,排除。
考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商业的发展·
宋代坊市制度
7.“在货币机能上,金属货币可以由别种材料造成的记号或象征来代替”。
纸在北宋最早成为金属币的“记号或象征”,是因为
A.纸价昂贵,与金属币价值相当B.交通便捷,纸币更便于流通
C.经济萦荣,票证信用得以发展D.政局动荡,政府进行货币改革
【解析】纸在北宋最早成为金属币的“记号或象征”是指纸质货币交子出现,原因不是纸价昂贵,故A项错误。
纸币因其材质不如金属货币利于流通,故B项错误。
纸币出现是由于金属货币沉重不利于大宗贸易,故是商品经济繁荣,票证制度发展的结果,故C项正确。
D项不是纸币出现的原因,故D项错误。
8.北宋时许多京城文人、市民部喜欢到樊楼(如下图)这座酒家饮酒作乐,享受时光。
下列叙述符合历史事实的有
①樊楼旁便是开封城的商业区——市,定时开市,定时闭市
②北宋京城文人在樊楼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
③开封市民喜欢在深夜里结伴上灯火辉煌的樊楼喝酒看戏
④紧邻樊楼不远处便是京城中心的草市,居民稠密,商铺店肆林立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②③
【解析】注意本题的关键词“北宋”。
北宋开封城的商业区已经打破了时间的限制,排除①;
北宋时期有很多的词人如柳永、李清照等,②正确;
当时的开封有很多娱乐场所,③正确;
草市是农村集市,④错误。
故答案选D。
组合型选择题是将同一类的事件或现象按一定的关系进行组合。
此类选择题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
表述关系的题干;
根据题干要求列出三组或三组以上的事件或现象,并以数字序号列出;
根据这些数字组合成的备选项。
有些组合型选择题还要求将有关事件或现象按照一定的关系(时间、区位、逻辑关系等)进行排序。
此类题考查的容量大,信息范围广,能多角度、多层次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9.宋仁宗景祐年间,允许临街开设邸店,商人只要纳税就可以到处开设商店。
熙宁年间,开封府的鼓楼已不再击鼓,京师的警卫也不再执行夜巡制度。
材料说明()
A.推行工商皆本的政策
B.“重农抑商”政策被停止了
C.城市的职能发生了变化
D.商人的身份地位提高了
依据所学可知,中国封建社会始终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只是在极个别的时代抑商政策有所放松,更没有推行工商皆本政策,故排除A、B两项;
商人的身份地位提高不符合材料,排除D项;
北宋时对商业的空间和时间限制放松,故C项正确。
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城市的发展
10.有学者在研究我国古代城市发展时发现,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
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重心的南移B.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
C.重农抑商政策的强化D.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
据材料“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分流了部分人口,故D正确。
经济重心的南移,在宋代完成,故A排除。
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与都市的规模大小没有直接因果关系,故B排除。
古代中国重农抑商政策一直持续,无法说明材料现象,故C排除。
明清时期
11.北宋时期,四川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后,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
可是都迅速贬值,明中期基本放弃纸币,取而代之的则是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最终获得政府认可的白银作为主要支付手段。
这一时期纸币的兴衰表明()
A.民间贸易突破官府限制
B.明朝中期商品经济停滞
C.政府对市场的控制遇挫
D.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削弱
注意关键信息“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可是都迅速贬值”,说明政府调控市场失败,故A项正确;
明中叶商品经济迅速发展,江南地区还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故B项错误;
材料未涉及官府限制民间贸易,故C项错误;
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未遭到削弱,故D项错误。
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
古代经济政策
12.明中后期,租佃关系已普遍采取契约的形式,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浙、福建已经盛行定额租制,甚至还出现了货币地租,佃农对地主从人身依附关系为主向着以土地依附为主的方向过渡,获得更多的经营自由。
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
B.农村经济商品化
C.商品经济推动封建生产关系的变化
D.封建地租货币化
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从材料“商品经济发达的江浙、福建”“盛行定额租制”“出现了货币地租”“佃农对地主从人身依附关系为主向着以土地依附为主的方向过渡”中可知,江南地区中国封建生产关系开始变化。
所以答案选D。
A不符合题意;
B中没有哦松弛;
C中货币错误。
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租佃关系的发展
【名师点睛】
13.下列表格数据反映的经济现象会导致哪一结果
A.自然经济逐渐走向瓦解
B.精耕细作农业进一步发展
C.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
D.铁犁牛耕在江南开始推广
【答案】B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列强侵略,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走向瓦解,排除A;
资本主义萌芽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存在,材料不能体现,排除C;
材料没有体现铁犁牛耕在江南开始推广的信息,排除D;
材料反映人地矛盾突出,但能够养活更多的人口,人口增殖说明精耕细作农业进一步发展,故选B。
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精耕细作农业
14.观察下图,根据图中数据及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能得到的合理结论是
A.隋唐政治制度完善导致水旱灾害较少
B.两宋时期水旱灾害较多导致经济倒退
C.农耕经济发展致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D.经济发展水平与水旱灾害次数成正比
【答案】C
本题考查获取图片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的能力,从图中可以看出东晋至五代十国时期,南方太湖地区,水旱灾害次数较低,这一阶段经济重心在北方,南方经济相对落后;
从宋代到明清时期,随着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太湖地区水旱灾害次数明显增多,这说明农耕经济发展致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故C项正确。
考点:
古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
15.晋商和徽商是明清时期叱咤在商场上的两大赫赫商帮,他们凭借高人一筹的生意手腕、运筹帷幄的权略谋术获得了生意场上的巨大成功,取得了富比王侯的财富,使之在商界风光无限。
但有学者却对其作了如下评价:
(它们)虽然对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一些条件,但遗憾的是却无法走向资本主义,它们就像生长于牛粪之上的幼苗,不管长势如何诱人,当滔天的洪水奔袭而来时,必然随着牛粪一起消失在历史的洪波之中。
这主要是由于古代商帮
A.发展规模受到限制B.活动得不到官府支持
C.商业经营观念落后D.没有根植于生产领域
材料中信息“但遗憾的是却无法走向资本主义,它们就像生长于牛粪之上的幼苗,不管长势如何诱人,当滔天的洪水奔袭而来时,必然随着牛粪一起消失在历史的洪波之中”这是因为中国古代的商帮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这涉及到的是商品的流通领域,而商品的流通需要的是商品生产的支持,而明清时期资本主义发展处于萌芽阶段一直没有发展起来,所以商帮发展缺少根基。
故此题应选A项。
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到商帮与政府的关系;
C项错误,材料明确说明了他们有高人一等的商业手腕;
D项错误,材料明确说明明清时期的商帮发展规模很大。
商业的发展·
明清商帮。
16.明清时期,出现了不少著名的产棉区,如山东东昌府所产棉花,“商人贸于四方”;
江苏松江府一些地区种棉花的占百分之七八十。
福建漳州府和汀州府是烟草专业户集中的地区。
北京丰台草桥一带各村庄都种花卉,被誉为“花乡”。
材料表明明清时期()
A.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B.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C.形成专业性生产区域
D.家庭手工业得到较大发展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是在南宋时期,私营手工业一直没有占据主导地位,材料也不是反映家庭手工业,材料中的“花乡”等关键字眼反映的是专业性生产区域。
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专业性生产区域
【名师点睛】明清时期,广东的农业生产空前发展,特别是商品性农业生产异军突起,更为世人所瞩目。
到了嘉靖以后,农作物的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从而逐步地改变了传统农业生产的结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成为最发达的商品性农业部门。
其中蚕桑、养鱼、甘蔗、水果、花卉和蔬菜等,都先后形成了专门化的商品性生产。
17.下图是近代中国四种经济成分——自然经济、洋务企业、民族企业、外资企业之间的()关系示意图。
图中序号依次对应的是
A.自然经济、外资企业、洋务企业、民族企业
B.自然经济、民族企业、洋务企业、外资企业
C.民族企业、外资企业、洋务企业、自然经济
D.外资企业、洋务企业、自然经济、民族企业
【解析】首先看这张图片之间的相互关系,只有3和4之间只有一条线相连,且是3对4起到压制和诱导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只有洋务企业和民族企业存在这种关系,所以锁定3为洋务企业,4为民族企业。
再从1受到其他三种的瓦解作用,可以得知1是自然经济,所以2为外资企业,故本题选择A选项。
本题可以采取排除法来进行选择。
根据3和4之间的关系,我们就可以确定3为洋务企业,4为民族企业。
再根据选项中的内容,由此就可以排除B、C、D选项,直接选出A选项。
18.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文化辐射有各种成分,其中“非重要成分所引起的阻力小于决定性成分引起的阻力,因为非重要成分不会引起因社会的传统生活方式受冲击而造成的猛烈、痛苦的动乱……”。
中国近代前期的西学,“非重要的成分”主要指
A.修铁路、办船政、建设海军B.采择万国律例,定宪法公私之分
C.倡民主、谈科学、写白话文D.提高中华民族的心理和文化素质
【解析】洋务派所提出的“中体西用”思想,只主张学习西方技术,没有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修铁路、办船政、建设海军”也只是停留在器物层面,属于“非重要成分”,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相对温和,故A项正确;
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借鉴西方法律,在中国设立宪法,实际上意味着对君主专制的否定,这是制度层面的学习,属于“重要成分”,故B项错误;
“倡民主、谈科学、写白话文”是从政治、科学、文化等角度对社会进行全面的、猛烈的、痛苦的改造,属于“重要成分”,故C项错误;
“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与“中国近代前期的西学”不符,D错误。
19.1886年,驻厦门的英国领事在报告中提到:
曾经询问下层中国人不穿洋布而穿土布的原因,有中国人说穷人穿土布衣服,因为这种衣服比洋布耐穿三到五倍,还因为穿了它在冬天暖和很多。
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
A.列强在中国商品销售下降B.中国人服饰思想观念守旧
C.中国近代化的速度较缓慢D.洋货并没有冲击自然经济
【解析】材料没有体现出列强在中国商品销售下降,排除A;
根据“有中国人说穷人穿土布衣服,因为这种衣服比洋布耐穿三到五倍,还因为穿了它在冬天暖和很多”表明中国人穿土布是因为土布耐穿暖和,很实惠,并不是思想观念守旧,排除B;
D项不符合事实。
棉布进口的增长速度比棉纱慢得多,机制经纱和手工纬纱结合起来使用,制成了完全能与外国布匹竞争的、甚至更好的棉布,手工织布业因采用了机制纱而得到加强,农村地区很少使用进口洋布,洋布的主要销售对象是城镇较富裕的工匠和商人,这从侧面反映出中国近代化(机器生产)的速度较缓慢,故C正确。
本题主要考查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鸦片战争后,西方商品(特别是棉纺织品)大量涌入中国,中国出现耕织分离现象,传统的手工纺织业受到冲击,同时中国农民购买洋纱织布,出现纺和织分离现象,自然经济的男耕女织传统的生产形式破坏了,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了。
手工织布业因采用了机制纱而得到加强,中国并没有很快推广机器纺织,说明手工织布业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20.下面是1873-l903年中国近代手工业产品出口占中国出口的比例变化表。
该表体现出
A.近代手工业产品出口量逐年减少
B.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C.中国传统出口行业优势不断丧失
D.洋务经济进一步发展
【解析】从材料来看,1873年中国手工业制品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有95%左右,而到了1903年仅占到50%,这说明中国的传统手工业出口比重降低,结合所学知识,这与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有关,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A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比重,不是数额,从比重无法看出出口量的变化;
B选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出自然经济解体的问题;
D选项错误,洋务运动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便破产。
解决表格类的问题需要学生分析三个部分,一是表头,也就是表格所反映的主要内容(本题中表头是1873-l903年中国近代手工业产品出口占中国出口的比例变化表);
二是数据,要学会用对比的眼光看待这些数据,找到数据中的变化;
三是表格反映内容涉及到的教材中的知识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21.阅读下表,表格数据反映了当时
中国工业资本中官营资本与私营资本的产值(1920一1936年)
A.民营资本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B.官营资本迅速膨胀
C.国内政策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D.政府弱化经济控制
【解析】根据表格可知1920年至1936年,北洋军阀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C正确;
近代时期,自然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排除A;
官营资本增长率为1.18%,“迅速膨胀”不符合题意,排除B;
“政府弱化经济控制”不符合史实,排除D。
所以选C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解决本题首先理解表格数据的变化“民营资本年增长12.41%”可知民族工业的发展。
22.中国近代某一时期,国民政府采取多种措施解决资金、能源与材料问题,拨出专款组织国营矿东迁,同时给部分私营企业以复员贷款。
材料反映的是
A.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时期的政策B.抗战时期经济生产的重新布局
C.抗战结束以后国民经济的恢复D.解放战争时期官僚资本的膨胀
【解析】材料“国营工矿业”与“给部分私营企业以复员贷款”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抗战结束后,西部的企业重新迁回曾经的沦陷地区,同时政府组织因为战争导致失业的员工复员,故C项正确;
ABD项反映的阶段特征不符合题意,排除。
23.阅读下表:
1935年和l94l年中国民族工业资本状况对比表
表中数据的变化,反映了
A.轻工业衰退未获得发展B.工业结构日趋合理化
C.民族经济遭到日本破坏D.工业生产为军事服务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获取和解读表格信息的能力。
材料“1941年”和“1935年”,“冶炼业”、“机械金属业”发展迅速,这些说明了抗战期间,民族工业的生产是为了满足军事斗争的需要,故D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冶炼和机械金属业发展的目的,不是单单轻工业发展衰退和工业结构的变化的问题,故AB项错误;
材料中没体现遭受日军破坏的状况,故C项排除。
解题的关键信息是“1941年”各个工业类别发展速度的不同,从中分析出工业生产的目的。
24.下图中的历史信息体现的新中国经济建设成就是()
A.新中国国民经济得到恢复
B.大跃进运动改变经济落后局面
C.“一五”计划奠定工业化初步基础
D.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企业活力增强
【解析】根据题干图片“第一批喷气式飞机”“长春一汽”等信息可知这一时期是“一五”计划时期,故选C项。
其他选项时间不符,A选项是“一五”计划之前就已完成;
B、D选项发生在“一五”计划之后。
25.20世纪50年代至1978年,我国物价水平总体稳定,若干工农业产品实行全省一价,粮食由政府统购统销,二十几年价格几乎没变。
出现上述状况的根本原因是
A.农轻重比例失调B.计划经济体制
C.人民消费水平低D.工农业生产落后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实行全省一价,粮食由政府统购统销,二十几年价格几乎没变”反映的现象,出现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应当是计划经济体制。
故答案为B项。
A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物价水平总体稳定,不能说明人民消费水平低,排除C项;
材料反映的是一种经济体制,没有关于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状况,排除D项。
26.1961年我国政府规定:
“应该有领导地开放农村集贸市场。
除了粮食、棉花以外,凡是第三类物资和完成国家合同任务以后的第一类物资,都可以拿到集市上进行交易。
”这项政策在当时
A.削弱了国民经济的统一管理B.扩大了计划经济的覆盖范围
C.缓解了市场供应的紧张局面D.克服了分散经营导致的困难
【解析】“有领导地开放农村集贸市场”,可见这项政策仍然强调政府对国民经济的统一管理,故A项错误;
计划经济排斥市场,该政策规定部分物资可以拿到集市上进行交易,不受计划经济的覆盖,可见计划经济覆盖范围在缩小,故B项错误;
1961年中国正遭受严重经济困难,允许部分物资进入市场,有利于缓解市场供应的紧张局面,故C项正确;
该政策有利于克服计划经济体制下集中经营导致的困难,故D项错误。
27.下列老照片反映了北京历史的变迁。
按照其出现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③②④B.①②③④C.④②③①D.②③①④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是1950年;
②是1958年;
③是1953年;
④是改革开放以来,故A项正确。
28.1979年7月,中国通过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80年代相继颁布《涉外经济合同法》《外资企业法》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等。
这些文件的发布
A.表明中国已经融入世界经济体系B.巩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C.表明中国开始注重对外经济立法D.增强了政府对外开放的可信度
【解析】据所学可知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应该在2001年中国加入WTO,与题干时间信息不合,故A项排除;
据材料中“《涉外经济合同法》《外资企业法》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等信息可得出当时已经在公有制经济外其他所有的经济成分,说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有所突破,故B项排除;
据材料中信息可得出当时的对外开放政策,有利于吸收外国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等,也由此可以看出其目的应该是增强了政府对外开放政策的可信度,而不是中国开始注重对外经济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