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课时第二章山水田园诗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422630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75.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2课时第二章山水田园诗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12课时第二章山水田园诗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12课时第二章山水田园诗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12课时第二章山水田园诗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12课时第二章山水田园诗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2课时第二章山水田园诗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2课时第二章山水田园诗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2课时第二章山水田园诗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2课时第二章山水田园诗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涉江》¡

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

抽丝》¡

望北山而流涕兮,临流水而太息¡

借登山临水以抒发内心感情:

登高山以望远寄情,临流水以对波抒情;

既可以抒离别之情,又可以抒故国之思。

楚辞中对山水自然景物的摹拟与刻画,显示出诗人对山水之美具有很强的赏爱意识;

而且楚辞中表现的模山范水和状景写物的技巧,显然比《诗经》前进了一步。

曹操《观沧海》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山水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诗以大海、山岛为描写对象,既有具体的刻画,又有大笔的勾勒,诗人壮阔的襟怀,也是通过对山水的正面描写来展示的。

因此,后世山水诗歌的选本,一般都将这首诗作为开篇之作。

山水诗的成熟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刘勰《文心雕龙¡

明诗》说¡

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

山水诗的产生,与当时盛行的玄学和玄言诗有密切关系。

在玄言诗里,常常寓玄理于山水之中,或借山水以抒情,因而出现了不少描写自然山水的佳句。

为山水诗歌奠定基础的诗人是南朝宋诗人谢灵运,他在辞去永嘉太守返回故乡始宁县庄园时,写下了《石壁精舍还湖中作》,其中¡

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两句写暮色中的景色,细微传神。

他山水诗中的名句还有很多,如写春的¡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登池上楼》,为历代诗人所赞赏;

写夏的¡

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

《过始宁墅》;

写秋的¡

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

《初去郡》;

写冬的¡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岁暮》等等,不但语言工整凝练,而且清新自然,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幅鲜明的自然山水图画,表现了诗人在山水描写方面¡

极貌写物¡

、穷力追新¡

的艺术技巧,对后世的山水诗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南朝齐诗人谢脁进一步推进山水诗的发展。

他的山水诗在谢灵运刻意描摹的基础上,开始在景物描写中注入诗人的情感和意趣,并能将景的描写和情的抒发较好地结合起来。

如《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

白日丽飞甍mé

ng,参差皆可见。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

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诗写诗人途经建康时登上三山,望中所见春天的美景:

极目远眺那天边的晚霞,就像织纹起花的丝织品;

俯视那静静流淌的长江,就像一条素绢蜿蜒铺展在大地上;

成群的飞鸟鸣叫着布满了和暖的沙洲,各种各样的鲜花开满了原野。

诗人由眼前美景,触动思乡情感,情景交融,禁不住¡

泪下如流霰¡

这两句色彩明丽,比拟生动传神,历来为人称道。

谢脁有很多山水名句:

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

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

《宣城郡内登望》;

远树暧阡阡,生烟纷漠漠。

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

《游东田》;

余雪映青山,寒雾开白日。

暧暧江村见,离离海树出¡

《高斋视事》;

窗中列远岫,庭际俯乔林。

日出众鸟散,山暝孤鸟鸣¡

《郡内高斋闲望达吕法曹》

(二)田园诗

所谓田园,原意是指田地和园圃。

较早用¡

田园¡

一词的,是西汉司马迁在《史记¡

魏其武安侯列传》中写道:

田园极膏腴,而市买郡县器物相属于道。

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

最早写到田园生活的诗歌可追溯到上古尧时的民歌《击壤歌》: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是农村生活最典型的概括和最生动的描绘,对田园诗歌影响十分深远。

对田园生活进行稍加具体的描绘的可以追溯到《诗经》。

《王风¡

君子于役》描写农家的女子怀念服役在外的亲人,诗中¡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牛羊下来¡

句,描绘了一幅典型的田园傍晚的图景

战国时的楚辞中,基本上看不到田园风景和田园生活的描写。

汉乐府诗《东门行》写了战争给农村带来的萧条景象¡

兔从狗洞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毂,井上生旅葵。

《陌上桑》一诗写到了田园上采桑女子罗敷的劳动¡

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写到在田野上其他劳动者被罗敷的美貌惊呆后¡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但这些诗中基本上都不是对田园景色和生活的直接描写,因而都不能算在田园诗的范围之内。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首先开创以田园生活为描写对象、为古典诗歌开辟一个新天地新境界的,是东晋诗人陶渊明。

陶挂冠而去所作的《归去来兮辞》,开篇呼唤: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接下来以欢欣的笔调,描写了田园生活的愉快和美好: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童仆欢迎,稚子候门。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陶渊明的后半生是在田园里度过的,他在田园中找到了自己人生的归宿。

在他的诗中可以看到:

时复墟曲里,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归园田居》其二)与村里的农民时不时地披草往来,亲切交谈,而且谈话的内容不是诗文,而是桑麻等农作物的长势情况。

经常和邻里们互相邀请,一起欢宴饮酒如¡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则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移居》其二

还有亲自参加农活体力劳动的如《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山水诗、边塞诗、咏史诗、闺怨诗、宫怨诗、送别诗、咏物诗等,在唐代之前都是处于萌芽、形成、或逐步演进的过程之中,是到了唐代才全面繁荣、取得最高成就的。

而田园诗不同,开始时产生、演进似乎很慢,而且晋之前很少完篇;

但到了东晋后期,伟大诗人陶渊明把农村田园生活大量写入诗中,这在中国诗歌史上是一大创举。

陶渊明将自己的杰出才华倾注到田园诗的创作上,取得了无与伦比的成就,一下子便将田园诗推上了峰巅。

唐宋及后代的田园诗领域里,虽然也出现了一些优秀诗人,写出了一批又一批反映各自时代田园生活的田园诗,有的也有自己的特色;

但他们的田园诗成就都没有过陶渊明。

中国古代田园诗的广阔天地,一直是在陶渊明的浓荫覆盖之下。

清人沈德潜:

陶诗胸次浩然,其有一段渊深朴茂不可到处。

唐人祖述者,王右丞(维)有其清腴,孟山人(浩然)有其闲远,储太祝(光羲)有其朴实,韦左司(应物)有其冲和,柳仪曹(宗元)有其峻洁;

皆学焉而得其性之所近。

(《说诗晬语》)可见唐代田园诗人各自从陶渊明的田园诗中吸取了某一方面的长处,而不能从整体上超步陶渊明。

二、盛唐时期的山水诗

盛唐山水诗和南朝山水诗的区别:

盛唐的山水诗,和以谢灵运、谢朓为代表的南朝山水诗相比,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从歌咏对象上看,南朝山水诗所歌咏的对象不过是半壁河山,主要在东南一隅。

那时的诗人足未涉黄河,身未登岱岳,没有机会领略广袤中原的风光。

他们的山水诗,胸襟、气象、境界,都受到很大的局限。

到了盛唐,祖国的统一、繁荣和富强,为诗人提供了写作山水诗的最好条件。

许多诗人在其创作的准备期或旺盛期曾有过一段漫游生活,他们的足迹及于大江南北、黄河上下。

被祖国多姿多采的山水所培育起来的这一代诗人,他们写起山水诗来,论胸襟、论气象、论境界,就远非南朝人所能相比的了。

从艺术上看,南朝山水诗对山水景物的描写追求形似,崇尚工巧,缺乏神韵。

《诗品》批评谢灵运¡

故尚巧似¡

,¡

颇以繁富为累¡

,是很中肯的。

他的山水诗象诗体的日记,从早晨出发写到傍晚归来,最后拖着一条玄理的尾巴。

精细繁琐,富艳雕琢,刻板而少生气。

谢朓避免了谢灵运的繁富之累,他的山水诗清新隽秀,但仍然是¡

微伤细密¡

(《诗品》),神气不完。

盛唐山水诗所追求的乃是神似,他们刻划山水,并不滞于山容水态,而是力求把握和表现山水的个性。

自然山水成了诗人的朋友,或诗人自身的外化。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人和大自然,情和景,契合交融达到化境。

中国的山水诗到了盛唐,才臻于完美、纯熟。

盛唐山水诗的风格多样,争奇斗艳,主要有两大类:

一是清,清新、清幽、清丽、清远,以王孟为代表;

二是雄,雄豪、雄放、雄壮、雄奇,以李白为代表。

(一)孟浩然的山水诗

孟浩然在盛唐诗人中可算是一个前辈。

李白称他¡

孟夫子¡

,说他¡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赠孟浩然》),可见他在人们心目中是一个高人、隐士。

他的山水诗较多地带有隐士的恬淡与孤清。

闻一多说:

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的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的分散在全篇中。

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

(《唐诗杂论》)

代表作《宿建德江》整个儿地笼罩在一层淡淡的寂寞与哀愁之中: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孟浩然写山水诗不堆砌词藻,语言自然,意境高远。

诚如皮日休所说:

遇景入韵,不拘奇抉异。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前四句写桐庐江也有同样的意境: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孟浩然似乎不是在作诗,他的诗不过是情绪的自然流露,不须有意地加以安排,便自然而然地发为吟咏了。

孟浩然平生漫游的地方很多,巴蜀、吴越、湖南、江西和关中,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他的心情随着山水的变化而变化,有时也能写出相当豪放的诗句。

如《与颜钱塘登障楼望潮作》末四句,就很有气魄: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

惊涛来似雪,一坐澟lǐn生寒。

他最著名的一首诗《临洞庭上张丞相》对洞庭湖的描写,雄浑磅礴,颇有盛唐气象:

八月潮水平,涵虚浑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作者写此诗呈送给当时的丞相张九龄,含蓄地表达想

 

得到他赏识和提拔的愿望。

诗歌首联写洞庭湖极开阔也极涵浑,润泽着千花万树,容纳了大小河流;

颔联实写湖,其中“波撼”两字用来衬托洞庭湖的澎湃动荡,十分有力;

颈联委婉地向张丞相表白心事。

尾联巧妙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

说林训》)古语,既含蓄地称颂张丞相,也向对方发出希望得到重用的呼吁。

全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转入抒情,借景言情,充满比兴意味,委婉含蓄。

其中颔联写景气魄宏大,乃描写洞庭湖壮阔和气势的名句。

中唐人殷璠评道“文彩丰茸,经纬绵密,半遵雅调,全削凡体。

……又‘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亦为高唱。

”《河岳英灵集》

杜甫《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曰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这首诗的结构也同样十分工整,四联中起、承、转、合也一样分明:

第二联写景气魄更为宏大,也是描写洞庭湖的名句。

两位诗人由写山水之景、进抒发感情,两者天壤之别:

孟想到的是自己空有才能,但没有人来提拔,没有渡河的舟船和桨楫,没有钓得大鱼的渔具(即与自己才能相配的职务),所以只能是¡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而杜则由自身的不幸,想到国家的不幸、人民的不幸,于是忍不住涕泗横流。

两人写景的气势虽大体相若,但思想境界、人格胸襟却大不相同。

(三)王维的山水诗

苏东坡《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说: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这主要是指王维的山水诗和山水画而言。

山水在唐以前只是人物故事画的陪衬,描绘山水的技法尚未成熟。

到唐代吴道子手中才出现了以山水题材的山水画。

吴道子的画法属于写意疏体,仅取山水之大概。

继之,李思训画着色山水,笔法比较细密。

王维则融会了吴、李二人画法,自成一家,创水墨山水。

《旧唐书¡

王维传》说他¡

画思入神¡

,《梦溪笔谈》说他¡

意到便成¡

,可见他画山水追求的是神似,在山水里渗入自己的思想感情,表现诗的情韵和意趣。

王维在山水画上开创了新的风气,在山水诗上也是这样。

王维的山水诗不是错采镂金,雕字琢句,而是力求勾勒一幅画面,表现一种意境,给人以总体的印象和感受。

在他笔下,山水不是被肢解的,不是一个个细部的描摹,而是浑然一体的气象。

诗人用这种方法唤起读者类似的体验,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如《汉江临眺》: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诗人从大处落笔,把汉江给予自己的最鲜明的印象和感受写出来。

写山色,不写它是青是紫,是浓是淡,只说它若有若无。

如一幅水墨画,把南国水乡空气的湿润和光线的柔和表现得恰到好处。

类似的例子很多,如: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送梓州李使君》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送邢桂州》(三)王维的山水诗

王维山水诗总体特点:

一是在追求形似的基础上,开始追求神似,即追求一种空灵的意境,醇雅的意趣。

二是¡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追求画意,将绘画中讲究线条、色彩、构图、意境之美的手法运用到山水诗的创作中。

代表作:

《终南山》和《山居秋暝》。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太乙,山名,即终南山的主峰,在今陕西长安县南;

天都,指长安;

分野,古人将天空星宿和地上的州分成若干区域,¡

分野中峰变¡

即一峰之隔便属于不同的分野。

今文意译:

巍峨高耸的终南山主峰太乙似乎接近着京都长安,它西连群山,远接海角,地域十分广阔。

进入山中,行走在陡峭的山路上,回头望去,身后的白云合在一起,向前望去,青色的雾气缭绕升腾,但走入其中,又仿佛一切都没有踪影了。

由于地域太广阔,一峰之隔便属于不同的分野,同一时间里,各个山谷的阴晴也各不相同。

我想要继续游山,欲投宿人家过夜,但山旷人稀,只好隔着深深的山涧借问打柴的樵夫。

首联写远景,勾勒了终南山的总体轮廓,突出其高峻广阔,其中“接海隅”是夸饰之语。

颔联写近景,描绘登山时所见云气的变幻莫测。

作者观察细致、刻画传神,使整幅画气韵生动,又增添了朦胧美。

颈联转换角度,写俯视所见景色,突出山的辽阔旷远。

此联重点刻画山的骨架脉络,增强画面的立体感。

尾联以人物(即诗人的自我形象)作为山水画的陪衬和点缀,余味无穷,是全诗诗眼。

(三)李白的山水诗

如果说王维的山水诗是以情韵见长,那么李白的山水诗就是以气势取胜。

李白一生游历了无数名山大川,足迹几乎遍及全中国。

他的山水诗充分地表现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世俗生活的厌弃,让人感到有一种冲决束缚、追求个人自由解放的热情。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

李白的气魄就是这样豪放!

李白山水诗的总体特色:

雄奇、豪放。

从描写对象上看,李白喜欢选取高大、壮美、流动的自然山水。

如黄河、泰山作为描写对象,给人以阳刚之美的享受。

从艺术手法上看,李白的山水诗总是充满着奔放的激情及积极浪漫主义精神,表现为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神话传说等大量运用。

读李白的山水诗,我们常常会感到李白是大自然的主人,至少也和大自然具有同等的力量。

李白因为有这样的气概,所以描写山水时才会有一些出人意想之外的豪语。

如《登太白峰》中间几句:

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

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

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

他想象太白金星和他谈话,为他打开天门,放他飞出云层,直到月亮的旁边。

又如:

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君亦为我倒却鹦鹉洲。

《江夏赠韦南陵冰》且就东山赊月色,酣歌一夜送泉明。

《送韩侍御之广德》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要须回舞袖,拂尽五松山。

《铜官山醉后绝句》

《蜀道难》噫吁嚱(yīxūxī)!

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f¨

²

),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s¨

i)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zh¨

n)相钩连。

蚕丛、鱼凫:

传说中古蜀国的两个国君;

太白:

山名;

六龙回日:

“六龙”为古代神话传说,指太阳神的御者羲和驾着六龙拉的车子,载着太阳在空中行走。

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n¨

¢

o)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y¨

ª

ng)岩峦。

扪(m¨

¦

n)参(shēn)历井仰胁(xi¨

)息,以手抚膺(yīng)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

畏途巉(ch¨

n)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h¨

o)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回日”指山太高,连六条龙拉的车子也只能转回去;

高标:

指蜀山的最高处;

回川:

曲折的大川;

青泥:

山岭名;

盘盘:

迂回曲折;

扪参历井:

指登上山顶能摸着参星和井星,参、井为星宿名;

胁息:

屏住呼吸。

极写山势的高危。

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直写山高,而且衬以“回川”之险;

又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虚写)。

青泥岭之难行(实写)。

笔锋一转,借“问君”引出旅愁,以忧切低昂的旋律,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渲染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huī),砯(pīng)崖转(zhu¨

n)石万壑(h¨

¨

)雷。

其险也如此,嗟(jiē)尔远道之人胡为(w¨

i)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w¨

i),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fēi)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shǔn)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zī)嗟(jiē)。

喧豗:

喧闹声;

砯:

撞击;

剑阁:

又名剑门关,在四川剑阁县北;

峥嵘、崔嵬:

都是高峻的样子;

所守:

指防守剑门关者;

锦城:

成都别名;

咨嗟:

叹息。

主要从山川之险来揭示蜀道之难,着力渲染惊险的气氛。

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劝人引以为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

因为此诗写于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证明了诗人的忧虑是有社会意义的。

总体来讲,在这首诗中,诗人袭用乐府古题,以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多变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及其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

全诗格调雄放,充满积极浪漫主义激情。

(四)杜甫的山水诗

杜甫也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的诗人,他的山水诗的数量十分可观。

他早年的《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诗人早期的一首名作,诗中描绘并赞美了泰山的奇伟和高大,并借以抒发自己昂然向上的远大抱负,充满了浪漫气息,有别于杜甫作品的总体风格。

诗的首联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对泰山的体验,以距离之远来衬托泰山之高;

颔联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颈联写细望所见,蕴含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尾联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是全诗的诗眼。

全诗没有一个¡

望¡

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从远望、近望、细望各个角度写泰山之景,最后两句充满了豪迈的气概,寓有进取之意。

杜甫《望岳》与王维的《终南山》的比较:

二者都是描写山岳的名作,都各自从各个不同角度写山岳景色,但《终南山》更突出景色本身,并且把绘画中的线条、色彩、构图、意境等运用到诗中,可谓景中有画,而《望岳》在写景中融入了诗人自身的感受,并且笔触更注重气魄;

尾联都转入写自身,但《终南山》重点是叙述,写的是一幅画面,恬淡、空灵、意味无穷,而《望岳》重点是抒情,表达的是诗人豪迈的气概。

杜甫后期山水诗以入蜀途中和飘泊西南期间所写者居多,这些诗沉郁顿挫,往往笼罩着一层阴郁凄凉的色彩和沉重悲怆的气氛。

祖国的一山一水都能随时勾起他的忧国忧民之情,和个人的迟暮飘零之感。

如《白帝》:

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

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

又如《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亭浊酒杯。

这两首诗都写长江秋晚,高江、急峡、古木、苍藤、猿啸、鸟飞回,这些富于启示性的意象集中在一起,表现了诗人在战乱年代从祖国山水中所感受到的忧愤与酸辛。

杜甫描写山水的名句还有很多如: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旅夜书怀》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秋兴》其一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阁夜》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登岳阳楼》

这些诗句都很能体现杜甫沉郁的风格特点。

四、中晚唐时期的山水诗

中唐¡

安史之乱¡

后,藩镇割据、动荡不安的现实使这一时期的诗人蒙受着身心的痛苦。

文人蓬勃之气不再,严峻冷酷的现实使他们陷入苦闷与彷徨。

大历诗人扛起振兴山水诗的大旗,诗风由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而转为带着沉重的心思来山水中排解郁抑,使山水也沾染上诗人的失意与无奈。

诗作也更多表现出诗人冷清孤寂,清淡高远的意趣。

这一时期诗作风格虽少了盛唐的鲜明特色,但却充分体现了诗人在大自然中寻求宁静闲适,借山水抒发情感的特点。

晚唐社会矛盾尖锐复杂,国势衰落。

侧重感伤、怀古。

表现在山水诗方面,则是诗人在对山水荒寒意境的吟咏下,将写景与抒情融入一体,蕴涵深刻,并在对山水的描绘中加入对历史的感叹,更侧重于了说理和反思。

(一)大历诗人的山水诗

大历诗人当中老辈诗人有元结、刘长卿、张继、顾况、李嘉佑、皇甫冉、钱起等,实际上和杜甫年龄相仿或小十岁左右;

小辈诗人戴叔伦、戎昱、韦应物、李益、卢纶等,则多生长于天宝年间,经安史之乱,而入大历时期。

从东晋南朝到初盛唐,从谢灵运到孟浩然、王维,尽管有时代特色和个人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