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教案1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413001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5.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观经济学教案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微观经济学教案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微观经济学教案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微观经济学教案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微观经济学教案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微观经济学教案1Word文档格式.docx

《微观经济学教案1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观经济学教案1Word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微观经济学教案1Word文档格式.docx

企图解决什么问题?

所运用的主要分析方法有什么特点?

同时要明确为什么学习西方经济学?

在学习和研究中应持怎样的态度(或者说应确立怎样的指导思想)。

第一节什么是现代西方经济学

“经济学“一词在西方具有较广泛的含义,总结起来至少包括三种领域的文献:

第一:

企业、事业管理的经验、方法总结。

如企业质量管理分析。

强调:

成完整的研究体系而非一个具体操作方法。

特点:

偏重于纯粹的管理技术。

第二:

对某一领域(部门)专题研究成果。

如环境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等。

仅涉及经济生活中的某一特定领域,技术分析较上一类少,经济理论成分较上一类多些。

第三:

经济理论的研究。

主要内容为经济理论及根据经济理论指定的经济政策和有关问题的解决途径。

包括:

对经济的历史性研究、对经济问题的研究方法论体系、对经济现象的纯理论研究。

这里涉及的主要是纯理论研究中的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且是占主导地位的。

一般来说,我们通常所说的现代西方经济学是指:

1930年代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西方经济理论界有重要影响的(主流的)经济学家的经济学说或基本理论。

第二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如果说经济学就是研究经济问题的科学,那么社会的基本经济问题是什么?

这些经济问题是怎么产生的?

解决这些经济问题有哪些可供选择的方式?

下面,我们就循着

这样的思路来讨论经济学乃至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到底是什么。

社会属性—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成为政治经济学

社会生产(经济活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自然属性—人与物的关系(人如何有效、充分使用

资源).成为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为什么在研究对象上,两大体系存在这一区别?

源于不同经济学家对社会经济活动中存在的基本问题看法不同,经济学家必定从自己认为是最重要的、最基本的经济问题出发展开研究。

在西方经济学家看来,什么是最基本的经济问题呢?

一基本经济问题

(结合春兰集团、TCL集团等企业多元化经营中的问题及宏观运行中的充分就业、通货膨胀、增长等现象分析)

1.生产什么?

生产多少?

在可供选择的物品和劳务中,如何使用有限的资源去生产,资源在不同用途之间如何作出具体分配。

解决生产的方向和规模问题。

2.如何生产?

使用何种资源、应用何种技术来进行生产,谁去打猎、谁去钓鱼;

用热力还是水利或是原子能发电;

大规模生产还是小规模生产;

机器生产还是手工生产。

(现实生活中各种实例进行分析讨论)

3.为谁生产?

社会产品如何分配给不同的个人和家庭,谁来享用或取益于所生产的物品和劳务。

这与生产什么的问题是密切联系的,从一个社会生产大量的自行车和一些豪华游艇还是生产大量的家用小轿车中,可以判断为谁生产的。

4.全社会的资源充分利用与否---社会资源充分就业问题?

是否存在一些闲置未用的被浪费的资源。

5.货币购买力与储蓄不变还是下降?

这是通货膨胀问题。

6.生产能力增长还是不变?

是经济增长问题,在长期内,产品与劳务的生产能力是否增长了。

问题的实质是资源使用的问题,前三个问题是微观经济问题——针对资源有效率配置,后三个问题是宏观经济问题——针对资源充分使用问题。

这些问题在不同的经济制度下、在不同时期都是存在的,只是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解决的方式不同(计划方式或市场方式)。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由基本经济问题决定,经济学家认为什么是基本经济问题,就必然将其作为研究和解决的对象。

这些基本经济问题是如何产生的呢?

基本问题的产生源于资源稀缺。

二需要的无限性与资源的稀缺性

人类存在就有需求,而且需求多层次,无限增长,但满足人的需求所需的资源却是有限的,这里提出了稀缺的范畴。

1.稀缺与稀缺法则

稀缺:

指任何社会在获得人们所需要的物品上所存在着的自然的限制。

稀缺具有相对性和绝对性。

相对性:

资源是否稀缺并不取决于资源物品本身绝对数量的多少,而是相对于人们无限增长的需要而言的。

在我们人类生活中,总是存在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这就是人们的需要(想要的东西)总是超过人们所能得到的东西,很难想象一个所有的需要都能被满足的社会。

只要你目前列出的需要超出了自己满足这些需要的能力(这确定无疑的),你就会面临稀缺问题。

并不是因为我们相对贫穷才会产生稀缺问题。

即使是那些通常被认为是很富有的人,如著名的电视节主持人琼尼•卡森的前妻安娜•卡森,最初根据离婚判决,每月得到36000美元的补偿,但她很快发现这是不够的,于是重返法庭要求每月的补偿增加12000美元。

甚至非常富有的人,想拥有一幅梵高的重要作品,但尽管他事实上很富有,却一直未能如愿以偿。

所有人都对他们的物质生活不满意,因为他们总是希望得到更多。

每个人都有稀缺问题,欲望永远得不到满足。

不仅单个人有稀缺问题,整个社会也同样面临稀缺问题。

总是有大量的社会工程值得去做:

穷人的生活条件应该改善;

应该建立更多的学校和培训更多的教师;

需要建设或重建更多的高速公路;

需要雇用更多的警察和消防队员;

需要建立更大的国防……等等。

绝对性:

资源稀缺的属性在任何时期、任何国家都是存在的,即使在长时期内,物品的质和量可以改变,但仍然是有限的。

由于稀缺的存在,对人们的经济行为产生了客观要求,就有了人类社会的一个基本规律,即稀缺法则。

稀缺法则:

资源和物品相对于人类无限欲望的有限性以及由此产生的合理使用资源和物品(有所选择)的客观要求。

如果资源是无限的,能够无限量地生产任何物品,或者人类的需要已经完全满足,那么,每个人都能随心所欲地得到他所需要的东西,也就不会产生任何问题。

正是由于资源有限,才在客观上要求人类面临各种选择,违背了这个规律,就会受到惩罚——企业破产是最典型的。

这也是经济学产生的原因。

2.自由物品和经济物品

物品与劳务根据资源稀缺与否和满足需要的程度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自由物品(自由财货FreeGoods),即不受限制不付代价而可以任意取用的物品,这类物品非稀缺资源形成的。

相对于人的需要来说是丰富的,人们对这种物品可以随心所欲地消费而不会影响他人的享用,如风和日丽的春天和迷人和夏日,作为一种景观,自由取用物品的种类是屈指可数的。

另一类是经济物品(EconomicGoods),用稀缺资源生产出来的相对于人们的需要来说,是有限的物品。

这类物品对个人和社会来说,不能以充足的数量满足人们现有的需要,必须节约使用。

物品之所以稀缺,最终的根源在于用来生产消费品的资源是稀缺的。

这些稀缺的生产资源就是通常所说的生产要素,它们包括土地、劳动、资本和企业家才能。

经济资源的价值在于它们可以组合起来,生产出人们希望消费的最终物品和服务。

[土地是自然资源的总称,它包括陆地、森林、水域、地下矿藏和空间等所有自然存在物或自然的恩赐。

土地无论是对农业生产,还是对工厂、住宅、公路、铁路和机场建设,都是必不可少的。

土地的稀缺性是不言而喻的,自然的恩赐本来就是一次给定,不可能追加的。

劳动作为人力资源的总称,是指工人、农民、教师、科学家、艺术家以及运动员等可用于生产物品和服务的脑力和体力。

一般而言,劳动力的数量是随着人口的增长而增加的,所以,对于人口众多的国家如中国和印度来说,劳动资源是相对充足的。

但是,由于劳动力的质量一方面取决于天赋,另一方面取决于后天所受的教育,无论从哪方面看,高质量的、复杂的、熟练的劳动力对于任何国家来说都是稀缺的。

资本是为了提高生产能力而利用土地和劳动制造出来的投入品,包括机器、设备、建筑、道路等,它们构成物质资本。

同样地,由于教育和岗位培训能够提高劳动的效率,与此相关的投资则形成所谓人力资本。

企业家才能是指雇用其他资源以生产物品和服务所必需的特殊能力。

劳动、资本和土地必须通过有机的组合才能生产出物品和服务,而这些生产要素归不同的人所有,要使用它们必须向所有者支付相应的报酬,如工资、利息和地租。

通常没有任何保证使用一种经济冒险有利可图,只有企业家能够保证向所雇用的劳动者支付工资,向所租用的土地支付地租,向所获得的资本支付利息。

而产品的销售收可能高于、也可能低于上述要素成本,其中的风险则由企业家承担。

]

稀缺资源亦称为经济资源,判断标准是:

价格大于0。

三生产可能性曲线、机会成本和选择

1.选择选择是指根据现有资源和人们的需要,决定生产的种类、数量,即资源配制和利用问题。

资源和物品的稀缺,决定人们不能随意使用资源,而必须有效地配置和充分利用资源,一种资源可以用来生产多种产品,人们的需要有轻重缓急,从中进行选择,人们的活动实际上是一个选择的过程或选择的活动。

当然配置的形式可以是不同的,或者通过市场活动来调节,或者由政府通过计划形式直接分配。

2.生产可能性曲线指在既定资源和生产技术条件下,充分利用现有经济资源所能生产的最大限度产品组合的集合(曲线)。

经济资源往往具有多种用途,比如,土地既可以用于耕种,也可以用来修筑高速公路,还可以用来建游乐场。

正因为如此,一个社会给定的经济资源才能满足社会成员的多种需要。

由于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在给定技术条件下,当我们把一定量的资源用于生产某物品时,我们就必须放弃另一种物品的生产,以图象1.1为例,假定一个社会把全部资源用来生产粮食,其产量为OF,若把全部资源用来生产钢铁,其产量为OA。

AF曲线所代表的是该社会全部资源所能生产的粮食与钢铁的各种组合,经济学称之为生产可能性曲线或生产可能性边界。

A

C

D

E

          F

O12345粮食

生产资源可以在不同用途之间进行调整,当资源量一定时,多生产粮食,就必然少生产钢铁,即一种产品量增加,另一种产品量就会减少。

曲线上任何一点都是最大产出点,但是在这些组合中,无疑有一组是最佳的组合。

在边界线以内的点,是现有资源均能达到的产出水平,但未达到最大组合数量,资源未被充分利用,现实中可能出现失业,土地闲置,工厂停闭。

在边界线以外的组合点,现有资源无法达到其产量了。

随着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的变化,生产可能性曲线也会发生移动。

若经济发展了,曲线向外移动,但这种移动不一定是等距离的,这取决于不同的经济政策及收益、成本相对变动的程度。

[例①不同储蓄支持政策导致不同国家生产可能性线的差异。

②收益递减规律作用的结果导致边际产量递减的产品生产量增长缓慢。

③相对成本递减规律导致曲线变形。

思考问题:

生产可能性线的研究其意义在于,进一步论证了稀缺性,使其更严谨;

也有助于说明经济中三大基本经济问题:

曲线上任何一点可表示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牵涉选择有效率的方法,把有限的资源分配给不同部门;

从生产什么产品可推测到为谁生产——生产豪华游艇多而小型汽车少,则标明社会成员收入与财富分配的不均等。

3.机会成本(OpportunityCost)机会成本:

是在两种事物之间进行选择的真实成本(Realcost),是为了从事某种事情而放弃的另一种事情的最高利益。

在生产中有生产的机会成本,在消费中有消费的机会成本,在政府活动中有政府的机会成本(如增税而减少私人购买、政府投资方向的选择等)。

在生产资源稀缺的条件下,一定的资源不可能用来生产这种产品又同时用于生产别种产品。

因此当我们以某种方式使用资源时,不仅要作出生产某种物品的决策,还要作出不生产某些物品的决策,或者多生产这种物品而少生产别一种物品的决策,二者的比较非常重要(这里提出对“决策”理解的不同思维方式)。

作个简单比较:

一个大学毕业生拥有的资源条件为:

可找到年薪4000元的工作、家中留给房子三间,每年出租可得3000元租金、家中给资金50000元,可获年利息5000元,若运用这些资源自己开一商店,年获纯利11000元,他应如何选择?

显然,选择要素供给,获得12000元收入,选择自我经营获11000元收入,二者互为机会成本,比较的结果应选择要素供给。

机会成本是个很重要的概念,在西方经济学分析中,许多方面都要用到,它也有助于在对资源的用途、甚至政策的取舍上作出最佳选择。

四概括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对于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西方学者有多种表述:

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在无限而又有竞争性的用途中间配置的问题。

它是一门研究人与社会寻求满足物质需求与欲望的方法的社会科学,其原因是人与社会所支配的资源不可能满足一切欲望。

萨缪尔森提出:

经济学研究人和社会如何作出最终抉择,在使用或不使用货币的条件下,来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生产性资源,在现在或将来生产各种商品,并把商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或集团以供消费之用。

它分析改善资源配置型式所需的代价和可能得到的利益。

概括地说:

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以使人类需要得到最大限度满足的科学。

正是上述分析的普遍存在的稀缺性与人类需要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决定了任何社会所面临的基本经济问题,确定了经济学要研究的对象。

这个表述从一个角度强调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就是资源的稀缺性构成人类满足各种需要的约束条件:

一个社会只能在资源允许的范围内实现经济增长;

一个人的花费不能超过他的收入,后者归根结底又取决于他的资源禀赋。

这一定义也从另一个角度强调了一个真理:

就是稀缺的资源必须节约使用,达到有效、充分地使用。

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学是关于节约的科学,经济问题和经济学之所以产生,就是因为稀缺的普遍存在迫使我们必须节约。

显然,一个社会不可能只消费一种物品,它必须把稀缺的资源在多种物品的生产之间加以配置,以满足社会不同成员的不同偏好。

同样地,一个社会也不能只顾眼前消费,把全部资源都用于消费品生产,它必须把有限的资源在消费品和资本品生产之间加以配置,以便兼顾社会成员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

总之,需要的无限性和多样性与资源的稀缺性和用途的多样性,要求我们必须在各种资源配置之间做出选择。

确切地说,经济学就是要研究人们如何做出选择,以便使它们分配给不同的社会成员以供消费。

[提出的问题:

①如何认识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实质:

西方经济学实际上是研究物品的稀缺性和人们有目的的选择之间即人与物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研究当代经济条件下经济运行机制以及在此基础上必须采取的基本经济政策。

必须指出,西方学者在解释的过程中,自觉地使现代资本主义制度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合理化,并由此形成支持这一解决方式的意识形态。

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有何区别,有何联系?

实质上研究的是经济活动的两个不同方面,有相对立的一面,又有互补的一面,相互结合地认识经济现象,才能更全面、更完整地辨证认识问题。

例如,对价格的认识:

一方面是价值的表现形式,是人与人经济利益关系,是社会性,另一方面,又是资源稀缺的信号,是调节资源配置的手段,是自然属性。

两方面认识价格,才能对价格有更深刻、全面地科学理解。

第三节西方经济学的主要分析方法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一定的分析方法。

经济学家们在研究社会经济问题时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边际分析法

1.边际分析法的含义

边际分析法就是运用导数和微分方法研究经济运行中微增量的变化,用以分析各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变化过程的一种方法。

边际即“额外的”、“追加”的意思,指处在边缘上的“已经追加上的最后一个单位”,或“可能追加的下一个单位”,属于导数和微分的概念,就是指在函数关系中,自变量发生微量变动时,在边际上因变量的变化,边际值表现为两个微增量的比。

这种分析方法广泛运用于经济行为和经济变量的分析过程,如对效用、成本、产量、收益、利润、消费、储蓄、投资、要素效率等等的分析多有边际概念。

(结合消费者消费面包的例子说明边际分析法)

边际分析法之所以成为西方经济学研究中的非常重要的方法,是由西方经济学的对象决定的。

由于西方经济学研究资源最优效率的使用,而最优点实际就是函数的极值点,根据高等数学的知识,很容易理解,数学方法求得极值就是对函数求导数,当它的一阶导数为0时,即找到极值点。

2.边际分析法的特点

比较分析法在西方经济学中受到特别重视,1870年代由法国的瓦尔拉斯、奥地利的门格尔、英国的杰文斯几乎同时提出来,后被称为“边际革命”。

这种方法有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边际分析是一种数量分析,尤其是变量分析,运用这一方法是研究数量的变动及其相互关系。

这一方法的引入,使经济学从常量分析发展到变量分析,这一点从概念上已经说明了。

事实上,在经济活动中,恰恰是自变量的微量变动所引起的因变量的变化程度极少相等,即不是直线型,大量是变化率不等的曲线型。

边际分析法研究微增量的变化及变量之间的关系,可使经济理论精细地分析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过程,就是说,它对经济变量相互关系的定量分析更严密。

其二,边际分析是最优分析。

边际分析实质上是研究函数在边际点上的极值,要研究因变量在某一点递增、递减变动的规律,这种边际点的函数值就是极大值或极小值,边际点的自变量是作出判断并加以取舍的最佳点,据此可以作出最优决策,因此是研究最优化规律的方法。

其三,边际分析是现状分析。

边际值是直接根据两个微增量的比求解的,是计算新增自变量所导致的因变量的变动量,这表明,边际分析是对新出现的情况进行分析,即属于现状分析。

这显然不同于总量分析和平均分析,总量分析和平均分析实际上是过去分析,是过去所有的量或过去所有的量的比。

在现实社会中,由于各种因素经常变化,用过去的量或过去的平均值概括现状和推断今后的情况是不可靠的,而用边际分析则更有利于考察现状中新出现的某一情况所产生的的作用、所带来的后果。

3.边际分析法的意义

边际分析法在1870年代提出后,首先用于对效用的分析,由此建立了理论基础——边际效用价值论。

这一分析方法的运用可以说引起了西方经济学的革命,具体说它的意义表现为:

第一,边际分析的运用使西方经济学研究重心发生了转变。

由原来带有一定“社会性、历史性”意义的政治经济学转为纯粹研究如何抉择把有限的稀缺资源分配给无限而又有竞争性的用途上,以有效利用。

第二,边际分析开创了经济学“数量化”的时代。

边际分析本身是一种数量分析,在这个基础上,使各种数量工具线性代数、集合论、概率论、拓扑学、差分方程等,逐步渗入经济学,数量化分析已经成为西方经济学的主要特征。

第三,边际分析导致了微观经济学的形成。

边际分析以个体经济活动为出发点,以需求、供给为重心,强调主观心理评价,导致了以“个量分析”为特征,以市场和价格机制为研究中心的微观经济学的诞生。

微观经济学正是研究市场和价格机制如何解决三大基本经济问题,探索消费者如何得到最大满足,生产者如何得到最大利润,生产资源如何得到最优分配的规律。

第四,边际分析奠定了最优化理论的基础。

在边际分析的基础上,西方经济学从理论上推出了所谓最优资源配置,最优收入分配,最大经济效率及整个社会达到最优的一系列条件和标准。

第五,边际分析使实证经济学得到重大发展。

研究变量变动时,整个经济发生了什么变动,这为研究事物本来面目、回答经济现象“是什么”问题的实证经济学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二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

①实证分析指排除任何价值判断,首先对研究的变量的含义作出明确规定,然后在一定假设条件下提出假说,并依此预测未来,最后用经验和事实来验证预测。

实证分析在研究经济问题时,只考虑经济事物间的现实联系,及其在这种联系的作用下,人们经济行为的后果。

也就是说,运用实证分析建立理论体系时,不仅要能够反映或解释已经观察到的事实,还要能够对有关的现象将来会出现的后果作出正确的预测,就是接受将来发生的事件的检验。

实证分析的显著特点在于,它是对有关例题的逻辑推导,旨在理解经济过程“实际是什么”或“将会是什么”,而不涉及对结果好坏以及公平与否的判断。

比如,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这对中国的农业生产和农产品销售将产生什么影响?

中国消费者有关农产品的消费决策会发生什么变化?

中国的农民是否会受到伤害?

所有这些问题都属于实证分析领域。

实证分析既涉及定性问题,也涉及定量问题。

比如,预测加入WTO对国产汽车价格和销量的正负效应,这是定性分析;

预测国产汽车价格和产量的变动幅度,这是定量分析。

实证分析所涉及的命题可以从其基本逻辑和经验证据两方面进行检验,实证经济学最接近于作为科学的经济学定义。

②规范分析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的经济分析法,首先提出某些标准作为分析经济现象的准则,作为确立经济理论的前提和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

规范分析运用于经济现象研究时,不是考虑经济体系实际如何运行,而主要关心它应该如何运行,力求改变现实,不是关于事物间是否存在某种关系的问题,而是涉及应该如何行动的问题(Whatoughttobe),但以对现实的价值判断为前提。

规范分析的特点是:

回答诸如经济过程或经济政策“应该是什么”之类的问题;

结论不能由经验事实直接检验。

经济学家在进行规范分析时,往往都从一定的价值判断出发。

从性质上看,价值判断的科学性是难以直接确定的,它不可能用事实、证据或逻辑来证明是正确的或错误的。

人们可能一致认为一种特殊政策会产生某种效应,但有些人会认为其结果是好的,另外一些人则认为其结果是坏的,因为他们的价值判断不同。

规范分析往往是制定政策的基础。

比如,汽车进口,一方面会使国内市场汽车价格下降,从而使消费者受益;

另一方面,又会冲击国产汽车市场,使国内汽车行业就业状况恶化。

到底是应该限制还是鼓励汽车进口,这既取决于前述实证分析的结果,也取决于政策制定者的价值判断,即是应该保护消费者的利益,还是应该照顾生产者的利益,消费者从进口汽车获得的利益是否能够超过汽车行业工人的损失。

虽然经济学不可能证明哪一种价值判断是好的,哪一种价值判断是坏的,从而也无法证明哪一项政策是最好的,但它有助于决策者做出政策选择。

经济学既是一门实证科学,又是一门规范科学,因为提出什么问题进行研究,采用什么方法,突出强调哪些因素,实际上都涉及研究者的个人价值判断问题,而且,一个经济学家之所以提出某一理论,都是为他主张的政策提出理论根据。

政策主张不同,除了实证分析有不同结论外,实际上还在于各人有不同的价值判断。

三均衡分析——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分析

均衡即平衡,本是物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作用在质点上的所有力的合力(或矢量和)为零时的状况。

经济学的均衡是指经济行为主体意识到进一步改变决策行为已不能获得更多利益,从而不再改变其行为的状态。

均衡分析就是假定经济变量达到均衡状态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