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导学案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408994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9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导学案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三历史导学案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高三历史导学案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高三历史导学案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高三历史导学案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导学案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Word文档格式.docx

《高三历史导学案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导学案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Word文档格式.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历史导学案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Word文档格式.docx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2)难点:

新旧三民主义的影响和评价;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

毛泽东思想的深远影响;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邓小平理论的地位

   【问题导读单】

【单元概述】

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反映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愿望,成为辛亥革命的风帆。

此后,孙中山紧跟时代潮流,推动国共合作,基于三民主义,形成了新三民主义,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大革命时期的旗帜。

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

指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

实现了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

世纪之交,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进行理论创新,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

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的思想理论成果,是引领中国人民不断前进的旗帜。

三位伟人,三大理论,三次巨变

伟人

理论(重要思想)

历史功绩

孙中山

三民主义

辛亥革命

毛泽东

毛泽东思想

新中国的建立;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邓小平

邓小平理论

改革开放

一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1. 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

 

(1)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自然经济也随列强入侵加剧而进一步瓦解,民族资本主义取得发展,促进了思想理论的发展。

同时,清政府实施新政,奖励实业的措施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民资的发展。

 

(2)政治:

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各派救国方案失败。

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泱泱文明古国更走到了亡国的边缘,中华民族陷入苦难的深渊。

许多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不同的救国主张。

这些主张,都想在维护或基本保持封建制度的前提下,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改良,使中国免遭列强侵略、摆脱危机。

但是,在无情的社会现实面前,这些方案屡屡碰壁。

 (3)思想:

随着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的发展,革命知识分之队伍迅速壮大。

他们把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革命的思想武器,大力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

民主革命思想传播。

邹容、陈天华等,积极宣传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民主思想,上海和日本的东京成为宣传中心。

 (4)阶级: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

 (5)个人因素:

孙中山个人努力。

  2. 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

 

(1)上书改革:

1894年,孙中山在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影响下北上天津,上书李鸿章,提出“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的改革纲领,但是遭到了李鸿章的冷遇。

从此,孙中山放弃了改良思想和行医职业,坚定地走上了革命道路。

 

(2)成立团体:

1894年--兴中会--檀香山--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创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主张,这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的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最早方案。

 (3)发动起义:

1895年--(第一次)广州起义

1895年,兴中会准备在广州发动起义,由于内部步调不一致,丧失了时机,再加上叛徒告密,起义未发动就被镇压。

清朝政府大肆捕杀革命党人,陆皓东、朱贵全、丘四等被杀,程奎光病死狱中,孙中山、杨发、陈少白等均被悬赏通缉。

孙中山流亡海外,后经日本去欧美进行考察。

通过考察,他“殊多心得,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美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

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予欲为一劳永逸之计,乃采取民生主义,以与民族、民权问题同时解决”,这就形成了三民主义的雏形。

 (4)组建政党:

1905年中国同盟会日本东京资产阶级政党

中国同盟会于1905年8月20日在日本东京成立。

其前身是华兴会和兴中会,除此之外还有复兴会、科学补习所等多个组织参加。

中国同盟会的根本政治要求是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纲领。

其机关刊物是《民报》。

孙中山为其总理,黄兴为副总理。

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3. 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评价:

 

(1)内容:

孙中山在《民报·

发刊词》把同盟会的纲领进一步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三民主义内在的关系:

三民主义中民族、民权、民生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第一,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对同盟会政治纲领的展开表述;

第二,在三民主义中,民权主义是核心,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它是民主革命的首要任务,民族主义是前提,民生主义是补充和发展。

 

(2)评价:

进步性:

①它是孙中山受到美国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思想启迪,涉及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②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局限性:

三民主义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口号,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具有明显的时代和阶级局限性。

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二)三民主义的实践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进行革命的政治纲领,他力图通过民族、政治、社会三大革命打通中国走向近代化的道路,挽救沉沦在即的民族和国家。

具体表现为:

1. 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帝制:

1911翻,这是孙中山年,辛亥革命爆发。

1912年2月12日,清朝统治寿终正寝,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被推三民主义实践取得的最大成果。

2. 颁布《临时约法》,维护民主共和:

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在南京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它体现了资产阶级革命“主权在民”的政治原则,它还按照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规定了中央制度。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它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具有进步意义,大大推动了中国民主化的进程。

3. 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

由于三民主义自身具有局限性,在它指导下的资产阶级一系列的斗争都无法取得彻底的胜利,三民主义不能指导中国革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两次护法战争的结局都深刻地说明了这一点。

 (三)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1. 孙中山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原因:

 

(1)资产阶级革命活动的历史教训: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二次革命、两次护法运动的失败等,说明两点:

一是同盟会和国民党组织涣散,需要重组;

二是建立革命联盟。

 

(2)苏俄和中共对孙中山的帮助。

 (3)孙中山本身具有的与时俱进的精神。

  2. 新三民主义的内容、影响及评价:

 

(1)中国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1924年1月广州新三民主义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孙中山以总理的身份任大会主席。

大会通过了《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主张,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并讨论了国民党改组问题,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国民党“一大”标志着国共一次合作的实现,标志着国民大革命的兴起。

 

(2)新三民主义的内容:

①新民族主义强调两个方面,一是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一是中国民族自求解放.这种民族主义不同于过去那种单纯反清排满的民族主义,而是一种新的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主义;

②新民权主义主张两个方面,一是主张国家权利“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也”;

二是剥夺“卖国罔民,以效忠于帝国主义及军阀者”的政治权利,实行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专政。

可见新民权主义不同于旧民权主义只是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民主共和国,主张自由、平等、博爱、“天赋人权”的空洞口号,而是主张民权不为资产阶级所专有,而为人民所共有;

③新民生主义也强调两条原则,一是平均地权,二是节制资本。

平均地权,旧三民主义早已提出,但内容空泛。

新民生主义指出,将私人所有土地,由地主估价呈报政府,政府照价征税,或收买,征收;

对“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这就给平均地权注入了新的内容。

不久,孙中山又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

节制资本是指:

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由国家经营,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计民生。

对于工人,则由国家制定劳工法,以改良其生活,把民生主义和扶助农工政策结合起来。

【小结】新旧三民主义比较表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

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

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民权主义

废除君主专制政体,建立国民政府,国民一律平等

民权为一般平民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及个人及团体,捃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3)对新三民主义的认识和评价:

新三民主义同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在若干基本原则上是一致的,是国共两党的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和高涨。

新三民主义在理论上、纲领上仍然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

且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原则的区别。

与中共革命纲领相比,新三民主义缺少的内容:

八小时工作制、彻底实现人民的权利、社会主义。

二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一)毛泽东思想产生的背景: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近代中国社会历史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首先是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不断探索的结果。

 1.时代需要:

近代以来。

中国还没有一次彻底成功的改革或革命,毛泽东思想是时代和中国革命对新理论需要的产物;

 2.阶级基础:

辛亥革命后,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社会新生的生产力迅速增长,工人阶级的队伍进一步壮大,工人运动不断发展,这就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奠定了阶级基础;

 3.思想基础:

新文化运动后期开始,特别是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并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4.实践基础: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实践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实践基础;

 5.国际条件: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威力,在欧洲与亚洲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使马克思主义通过苏维埃俄国传到了中国,这就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国际条件。

(二)形成过程

 1.毛泽东思想的发端:

从中国共产党创建到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

(1)标志:

调查报告《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发表。

(2)内容:

在上述文章中,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深刻地分析了中国的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解决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者及同盟军的问题。

他提出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主张。

2.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即1927~1937年)

(1)背景:

①国民大革命的惨痛教训,即要坚持党的领导,进行武装斗争。

②中国革命走俄国式的以城市为中心的武装斗争,如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

结果起义一再失败。

说明中国不能照搬照抄俄国模式,必须走适合自己的路。

(2)实践与理论:

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在文家市作出重大决策,转向敌人力量比较薄弱的农村,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相继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

创造性地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提出“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的政权”的革命思想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理论:

即在坚持共产党领导前提下,把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和武装斗争结合起来。

(3)意义:

打破了俄国革命模式,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创举,也是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的主要标志,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3.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抗战时期(1937-1945)——正式形成阶段

(1)形成基础:

抗战时期,毛泽东先后发表了《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文章,在分析中国国情基础上,对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作了详尽完整的论述。

他指出,中国当时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

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

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及前景。

(2)首次提出:

1943年王稼祥在《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中首次提出“毛泽东思想”这一概念。

(3)正式确立:

1945年中共七大正式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4)实质: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共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指导思想,是毛泽东思想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它标志着党在理论上的成熟,也标志着马列主义同中国具体国情的结合产生了一次历史性的飞跃;

它使全党的认识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统一起来,达到了空前的团结;

从此,毛泽东思想成为党和人民的一面旗帜,指导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

(三)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1.表现:

(1)主持召开党的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为全党提出新的目标,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

①内容:

a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事业为一切工作的中心;

(工作重心转移)b提出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

(胜利方针)c规定革命胜利后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

(基本政策)d规定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两个转变)告诫全党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两个务必)。

②意义:

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

(2)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

①内容:

规定即将建立的人民共和国的政权性质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提出人民民主专政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人民政协制定共同纲领提供了指导,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

(3)写了《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等重要报告,提出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

意义: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方针,创造性地提出两类矛盾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科学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这些重大理论成果,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发展到新的高度。

(4)毛泽东思想的其它方面:

毛泽东思想在各个时期的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思想政治和文化工作、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党的建设和统一战线等方面,也有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四)毛泽东思想的特点和地位

1.特点:

①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②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③毛泽东思想是在长期革命斗争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

④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是毛泽东思想的根本出发点,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群众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

群众路线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

独立自主:

从中国实际出发,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革命和建设事业,是我们立国、建国的一个根本方针。

2.地位和影响:

①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根源。

②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毛泽东思想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一)邓小平理论

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简表

时间

内容

精髓及指导意义

酝酿

1978年

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

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指导意义:

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理论成果

产生

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发展

1982年党的十二大

1987年党的十三大

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走向成熟并形成体系

1992年

1992年党的十四大

1997年党的十五大

“南方谈话”

成为比较完整的体系

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

2.科学内涵:

①是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②是对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

③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④是开创和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旗帜。

3.主要内容:

①关于发展道路,强调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②关于真理标准,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③关于发展阶段,作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

④关于根本任务,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⑤关于发展动力,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⑥关于外部条件,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

⑦关于政治保障,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⑧关于发展战略,提出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步骤和目标;

⑨关于和平统一,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

⑩关于教育发展,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⑾关于科技地位,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⑿关于判断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提出“三个有利于”: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⒀关于计划与市场,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

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4.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①(提供思想基础)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把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思想基础。

②(提供经验条件)它用马克思主义的宽阔眼界观察世界,对国际形势、社会主义国家成败的经验、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及发达国家的态度和矛盾,作出新的科学判断,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经验和条件。

③(推动事业发展)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障、战略步骤、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订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这推动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背景:

(1)世纪之交,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议现代化建设进入关键时期(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义现代化新阶段);

(2)基于国内外形势,中国共产党肩负的历史任务和自身建设的需要。

2.创立:

2000年春江泽民提出;

3.内容:

(1)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2)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3)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核心问题:

回答了在中国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一直接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

4.“三个代表”的精髓: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5.意义:

(1)回答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

(2)它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

(3)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三次历史性飞跃;

(4)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

五重点难点解析

1.新旧三民主义的联系和区别

 

区别:

(1)内容:

①三民主义——民族:

强调推翻满洲贵族统治;

(前提)推翻清政府这个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客观上有反帝作用;

民权(核心):

强调建立民主共和国;

民生:

平均地权。

②新三民主义——民族:

发展为民族自求解放(反帝)和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民权:

凡反帝之个人和团体享有民权,主张在反帝反封建的基础上实现各阶级联合专政。

提出“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2)实践:

①三民主义:

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理论基础。

②新三民主义:

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

(3)评价:

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旗帜;

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和中国的民主进程;

没有明确的反帝口号,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

这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的若干基本原则是一致的,是国共合作的基础;

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解决了革命的依靠力量问题),从而推动了大革命的高涨;

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

联系:

两者立足于民主革命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时代特征,但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法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