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专题十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十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敢大胆地说:
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这一句是全文结尾处高度评价马克思伟大人格的一句,它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
应从
“私敌”和“敌人”这两个词入手。
“私敌”是因个人的利益冲突而形成的敌人;
未必有一个私敌,那么句中的“敌人”就是公敌。
依据上文,所谓公敌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共同敌人。
这样看来,这句话的意思是:
表明马克思一生光明磊落,把全部精力都献给了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
2.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
有许多句子,需要分析其结构,如果是单句,先找准主、谓、宾,如果是复句,先找准其第一层,就可以把握句子的基本意思。
例2:
后来这样办了,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
他的坟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
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
这个比谁都感到被自己声名所累的伟人,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一般不留名姓地被埋葬了。
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保护列夫·
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惟有人们的敬意,而通常,人们总是怀着好奇,去破坏伟人墓地的宁静。
(茨威格《世间最美的坟墓——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
本例画线句子是一个复杂单句,主语是“伟人”,即托尔斯泰,谓语是“埋葬”,而“就像„„被人”是四个状语。
据此可知,这句话的基本意思是:
托尔斯泰逝世了。
而有的同学理解该句是却在定语和状语上纠缠,而终于没有搞清其主要意思。
这种方法在社科文、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中用得最多,也行之有效。
3.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
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对理解句子的含意至关重要。
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具体地说,如果要求理解的句子是总领句,就要结合其领起的范围作答;
如果是总结句,就要结合总结的范围作分析;
如果是重要的过渡句,就要联系其承上启下的文字作分析。
这种方法的本质,就是分析相关的语境。
譬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七段首句说“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这句话的含意是什么?
许多同学都觉得无法回答。
其实其前文是评述马克思在科学上的贡献及其对其他科学家在科研成果上的关注,其后文是评述马克思的伟大革命实践。
再依据“因为”和“首先”可知,这句话是说明马克思为什么重视科学研究。
于是本句的意思是:
马克思重视科学研究是为了用科学来推动革命实践。
第六段有这样一句话:
“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这也可以证明我们的理解是正确的。
4.从分析其表达意图入手。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理解那些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
用这种方法分析,便带有鉴赏的性质,因此留到“鉴赏”部分再作详细阐述。
三、理解句子应注意的问题:
1.不要人为地“拔高”。
这是指把句子本身没有的意思强加给作者。
这种“强加”于人,通常表现为不从句子实际出发,而把一些不着边际的“思想性强”的优美文词句往上加。
如例2所举《世间最美的坟墓》中那一句,有人解释为“表明托尔斯泰与底层民众融为一体”,就是一个典型的“拔高”式的理解。
2.要学会多角度理解。
文章中的有些句子,它的组合因素复杂,甚至是多侧面的综合体,所以理解的角度就
不能是单一的。
不过,这种情况在高考中涉及的机会极少,这里便不再举例阐述了。
3.否定变肯定。
4.比喻变非比喻。
5.换一种说法。
四、典型试题分析:
(一(2001年全国卷门
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在一扇扇门内,隐藏着何等样的奥秘!
没有人知道,当他打开一扇门时,有什么在等待着他,即使那是最熟悉的屋子。
时钟滴答响着,天已傍晚,炉火正旺,也可能隐藏着令人惊讶的事情。
也许是修管子的工人就在你外出之时已经来过,把漏水的龙头修好了。
也许是女厨的忧郁症突然发作,向你要求得到保障。
聪明的人总是怀着谦逊和容忍的精神来打开他的前门。
门有各种各样。
有旅馆、商店和公共建筑的转门,它们是喧闹的现代生活方式的象征。
还有古怪的吱吱作响的小门,它们依然在变相的酒吧间外面晃动,只有从肩膀到膝盖那样高低。
更有活板门、滑门、双层门、后台门、监狱门、玻璃门„„然而一扇门的象征和奥秘在于它那隐秘的性质。
玻璃门根本不是门,而是一扇窗户。
门的意义就是把隐藏在它内部的事物加以掩盖,给心儿造成悬念。
开门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当侍者用托盘端给你晚餐时,他欢快地用肘推开厨房的门。
当你面对上门推销的书商或者小贩时,你把门打开了,但又带着猜疑和犹豫退回了门内。
彬彬有礼、小心翼翼的仆役向后退着,敞开了属于大人物的壁垒般的橡木门。
牙医的那位富于同情心然而深深沉默的女助手,打开通往手术室的门,不说一句话,只是暗示你医生已为你作好了准备。
一大清早,一扇门猛然打开,护士走了进来:
“是个男孩!
”门是隐秘、回避的象征,是心灵躲进极乐的静谧或悲伤的秘密搏斗的象征。
没有门的屋子不是屋子,而是走廊。
无论一个人在哪儿,只要他在一扇关着的门的后面,他就能使自己不受拘束。
在关着的门内,头脑的工作最为有效。
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马群。
开门是一个神秘的动作:
它包容着某种未知的情趣,某种进入新的时刻的感知和人类烦琐仪式的一种新的形式。
它包含着人间至乐的最高闪现:
重聚,和解,久别的恋人们的极大喜悦。
即使在悲伤之际,一扇门的开启也许会带来安慰:
它改变并重新分配人类的力量。
然而,门的关闭要可怕得多,它是最终判决的表白。
每一扇门的关闭就意味着一个结束。
在门的关闭中有着不同程度的悲伤。
一扇门猛然关上是一种软弱的自白。
一扇门轻轻关上常常是生活中最具悲剧性的动作。
每一个人都知道把门关上之后接踵而来的揪心之痛,尤其是当所爱的人音容犹在,而人已远去之时。
开门和关门是生命之严峻流动的一部分。
生命不会静止不动并听任我们孤寂无为。
我们总是不断地怀着希望开门,又绝望地把门关上。
一扇门的关闭是无可挽回的。
至于另一扇门是不存在的。
门一关上,就永远关上了,通往消逝了时间脉搏的另一个入口是不存在的。
1、作者开头说:
“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
”请根据文意写出“开门”和“关门”的含意。
答:
“开门”的含意是:
预示着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发现。
(2分“关门”的含意是:
意味着一个结束。
(2分
2、第三段中,作者说:
“玻璃门根本不是门。
”请联系“门”在文中的主要含意,分
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
“门的意义就是把隐藏在它内部的事物加以掩盖,给心儿造成悬念。
而玻璃门是透明的,做不到这些。
”或“因为玻璃门是透明的,毫无隐秘可言,而一扇门的象征和奥秘在于它那隐秘的性质。
”
3、请分别说明以下三句话在文中的意思。
(1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马群。
人是有思想感情的,人需要有独立的天地,或:
人是有隐秘需求的。
(2开门和关门是生命之严峻流动的一部分。
人生包含着一个个重要阶段的开始和结束。
(3一扇门的关闭是无可挽回的。
当一个过程终结之后,再想让它重现是不可能的。
【提示分析】这三句话在表达上有个相同的特点,就是含蓄委婉,没有直接把作者真正要说的话表达出来,而是留有读者思考的空间。
第五段写道:
“门是隐秘回避的象征”,“无论一个人在哪儿,只要他在一扇关着的门的后面,他就能使自己不受拘束”,即保持自己的“隐秘”。
句中的“马群”与“人”作比较,“放牧的马群”没有“一个人”可言,没有“门”可言,即没有“隐秘”可言,也没有感情可言。
因此该句应这样理解:
这样的答案实际是从分析表达意图入手而形成的。
第(2小题这句话是第七段的首句,它紧承第六段而来,并引出后面的两句话。
第六段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开门”和“关门”的含义,“开门”预示着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发现,而“关门”意味着一个结束。
该句后文又说“我们总是不断地怀着希望开门,又绝望地把门关上”。
请留心这里的“不断”二字,而该句本身又有“生命之严峻流动的一部分”的判断,因此本题的答案只能是“人生包含着一个个重要阶段的开始和结束”。
第(3小题则比较容易,因为该句后面有“门一关上,就永远关上了,通往消逝了的时间脉膊的别一个入口是不存的”这样一句阐释性的话。
组织本小题的答案时要注意原句说的是“一扇门的关闭”是一个过程终结,而不是人生的终结。
本小题的答案是:
当一个过程终结之后,再想让它重现是不可能的。
五、练习。
(一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4题。
美哉,书卷气
我喜欢孩子身上有几分书卷气,方不至于势利庸俗,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其实,读书是认识自我并优化人生的一种重要手段。
大学者熊十力说他读《儒林外史》会全身冒汗,他发现许多丑恶的东西还在自己生命的深层次起作用。
王冶秋先生十四遍读《阿Q正传》,他的体会是,“第一次读它,我们会笑得肚子痛,接着鄙弃其人,之后鄙弃化为同情,同情上升为深思,再读,阿Q向自己扑来,到后来,才觉得他是一个镜头,也许是报警器„„”而我们读书,常常是浅尝辄止,满足于一孔之见,很少深入挖掘,摄取营养。
关于读书,爱默生如是说:
“要让书成为自己的注解,而不要做一颗绕书本旋转的卫星,不要做思想的鹦鹉。
”有的名著年轻时读过,需要重读,用大半生的阅历去读,用睿智和从容去读,去读出人生况味,读出真知灼见,这不正是对人生之旅的扩展和丰富吗?
读书大可随缘。
我读书并不拘泥于某一类书,往往碰到什么就读什么。
友人赠我一套丰子恺的《缘缘堂随笔》,置诸案头。
翻读起来,立即被那种语淡意深的风格所吸引,便一读再读。
有一次在旧书摊上看到一本《芥子园画谱》初集,看得很有兴味,于是多方寻求,得到二集、三集„„
女诗人索德格朗言辞恳切:
“人呵,别积聚使你沦为乞丐的财富;
给你们的孩子一点人类眼睛从未见过的美吧,给你们的孩子以推开天堂之门的力量。
听说,巴黎人走路头抬得高高的,因为他们后面立着卢浮宫。
(有删改
【注】:
卢浮宫是法国人引以自豪的最大博物馆。
1.联系全文看,“要让书成为自己的注解”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要让书为扩展和丰富自己的人生服务,而不要成为书本的奴隶。
2.“别积聚使你沦为乞丐的财富”这一句在文中表达的意思是:
只积聚物质财富而不读书会使人精神贫乏。
(“沦为乞丐”是比喻性说法;
要注意分号后一句话
3.本文结尾一句说:
“巴黎人走路头抬得高高的,因为他们后面立着卢浮宫。
”这句话含意丰富,请写出两点。
(1精神财富使人充实而自豪;
(2希望人们多读一点书,多一点书卷气。
(“头抬得高高的”表明精神充实而自豪;
卢浮宫是法国人引以自豪的精神财富的象征,分句间是因果关系。
末段与开头相照应,隐含着“希望”之意
4.下列对本文的评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紧扣题意概述有书卷气的好处。
这“书卷气”是指通过读书养成的读书人特有的风格和气质。
B.大学者熊十力读《儒林外史》会全身冒汗,这是因为《儒林外史》像一面镜子,让他进一步认识了自我。
C.文中引述王冶秋先生多次读《阿Q正传》的不同体会,表明读书可以帮助人们认识自我,并优化人生。
D.“读书是认识自我并优化人生的一种重要手段”一句领起第二、三两段,从本质上揭示了读书的重要作用。
E.“读书大可随缘”是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一个观点,意在以自己的亲身体验告诉读者,读书不必选择,书都可以读。
【答案】C、E(“优化人生”是在下一段阐述的;
“不必选择”以下不合文意。
随缘,有随机之意。
作者说的是“不拘泥于某一类书”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谈生命(节选冰心
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
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
他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般有力的洪涛,向海奔注,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
有时候他遇到峭岩前阻,他愤激地奔腾了起来,直到冲倒了这危崖他才心平气和地一泻千里,有时候他经过细细的平沙,看见了夹岸的红艳的桃花,他快乐而又羞怯轻轻地度过这一段浪漫的行程,这时他只想憩息,只想睡眠,而那股前进的力量,仍催逼着他向前走„„终于有一天,他远远地望见大海,啊!
他已到了行程的终结,大海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流入她的怀里。
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
也许有一天,他再从海上蓬蓬的雨点中升起,飞向西来,再形成
一道江流,再冲倒两旁的石壁,再来寻夹岸的桃花。
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欠伸,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地破壳出来。
他遇着骄奢的春天,他也许开出满树的繁花,蜂蝶围绕着他飘翔喧闹,小鸟在他枝头欣赏唱歌;
他长到最茂盛的中年,他伸展出他如盖的浓荫,来荫庇树下的幽花芳草;
他结出累累的果实,来呈现大地无尽的甜美与花的骄傲,也不是结果的快乐,而是成功的宁静和怡悦!
终于有一天,他无力地在空中旋舞,在根下呻吟,大地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落在她的怀里。
他消融了,归化了,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
也许有一天,他再从地下的果仁中,破裂了出来。
又长成一棵小树,再穿过丛莽的严遮,再来听黄莺的歌唱。
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宇宙是一个大生命,我们是宇宙大气中之一息。
江流入海,叶落归根,我们是大生命中之一叶,大生命中之一滴。
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
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
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
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
(摘自《青年文摘》2001年第3期
1.作者虽然说“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但事实上已经作出回答。
作者认为生命是什么?
请结合全文回答。
生命来于自然又回归自然,是战胜困难、享受欢乐、不停前进、去争取成功的过程。
(应根据两个比喻的具体内容联想到人生作概括
2.“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
今生今世要奋斗,要前进,要成长。
(要联系文章内容作答,意思对即可3.文章结尾说:
“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也要感谢生命。
”为什么在快乐和痛苦中都要感谢生命?
因为生命让我们享受到人生特有的快乐和美丽。
(文末说“苦痛又何尝不美丽”4.下列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认为生命像东流的一江春水。
又像一棵小树,意在展示生命前进和成长的过程。
B.“他消融了,归化了,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一句,形象地表现经过奋斗的人在回顾生命历程时平和宁静的心境,也透出几分惆怅。
”
C.“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这句话反复出现,意在强调,人根本没有来生,应该抓住今生,不断奋斗。
D.第二段末句连续使用四个“再”字,重现了“一江春水”拼搏不止的形象,展示了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E.本文的写作意图是:
阐述生命的内涵,并指出应该如何对待生命。
【B、C(B项“几分惆怅”无根据;
C项“人根本没有来生”之说文中无根据】六、现代文阅读选做题。
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选做另一类内的小题。
(18分
甲、论述类文本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6~19题。
纯朴的嗜血者
我对李逵有一种很复杂的感情。
这个莽大汉匍匐在底层,却活得洒脱奔放、无牵无挂,而且那么坦荡率真,敢爱敢恨敢做敢当,简直是个永远长不大的全无心机的大男孩。
在许多方面,他身上凝结了底层人的可贵品质。
可是,情感的亲近是一回事,理性的选择又是一回事。
甘于平庸生活的人,谁愿与李逵为邻?
他就像一枚“不定时炸弹”,随时可能突然爆炸,将你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幸福一股脑儿埋葬。
李逵为什么会让人害怕?
也许是他过于无拘无束了。
破坏的能量太大了。
鲁迅说过:
“李逵劫法场时,抡起板斧来排头砍去,而所砍的是看客。
”《水浒》作者却用欣赏的笔调,浓墨重彩托出了一个“嗜血者”形象:
他的板斧向来是“排头砍去”,而且动不动就“杀得手顺”。
在这种状态下,是没有是非曲直好说的。
《水浒》虽然处处是刀光剑影.但快意恩仇,几乎没有悲悯色彩,连那个年仅四岁“生得端严美貌“的小衙内的死也径直写作“小衙内倒在地上„„只见头劈做两半个”。
制造这一幕的正是“黑旋风”!
也许为了逼使朱仝上山入伙,无论哪个梁山好汉对一个小孩的生命都是不屑一顾的.但这种超过正常人心理承受度、毫无必要的杀戮,似乎只有李逵去做才合适。
李逵崇尚暴力,流血越多,越是兴奋,但他并不像一般的流氓无产者那样浑身充满无赖气息,反而那么纯朴,纯朴和嗜血在他身上奇怪地统一起来了。
他嫉恶如仇,最看不惯以强凌弱,哪怕是最崇敬的大哥宋江欺凌弱小,他也会义无反顾地挥斧砍去。
嗜血者当然让人恐惧,而一个纯朴的嗜血者除了带来恐惧,还让人困惑。
为什么这两种迥异的特质可以统一在李逵身上?
其实并不奇怪,因为李逵完全不把生命当回事。
他把杀人和流血看得像一场游戏,甚至可以拿自己的脑袋作赌注,“脑袋掉了碗大个疤”,仿佛大家脖子上顶着的不过是割了一茬还可以再长的韭菜。
在一个全然不知怜惜生命的人的眼里,旁人难以理解的血腥行为也就变得自然和正常了。
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是最可怕的,所以李逵还是活在书中的好。
16,下列对文中“纯朴”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
A.指活得洒脱奔放、坦荡率真、无牵无挂,敢爱敢恨敢做敢当,全无心机。
B.指不像一般的流氓无产者那样充满无赖气息,只是无拘无束,崇尚暴力。
C.指快意恩仇.杀得手顺时对一个“端严美貌”的小衙内也没有悲悯之意。
D.指动辄拿自己的脑袋作赌注,仿佛脖子上顶着的是割了一茬还可以再长的韭菜。
17.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C
A.文章围绕“纯朴的嗜血者”这一论题,结合李逵的所作所为,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展开了深人细致的论述。
B.通过探讨嗜血者既让人恐惧又让人困惑的特质,文章由对李逵这一形象的分析递进到对粱山好汉嗜血行为的反思。
C.李逵既嫉恶如仇,又往往不讲是非曲直;
既看不惯以强凌弱。
又常常不分对象大肆杀戮。
这是作者所要着力分析的矛盾。
D.在一个不怜惜生命的人眼里,许多正常人难以理解的血腥行为就会变得自然和正常。
这是作者最终提出的观点。
18.本文认为《水浒》作者对李逵持什么态度?
本文作者对李逵持什么态度?
引用鲁迅的话有什么作用?
(6分
【答案】①本文作者认为《水浒》作者对李逵的行为持欣赏态度。
②本文作者在情感上亲近李逵,在理智上则否定李逵。
③鲁迅的话与《水浒》作者态度形成对比,对本文作者观点是一个有力论据。
19.“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是最可怕的。
所以李逵还是活在书中的好。
”这句话如何理解?
【答案】①应当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珍惜他人的生命。
②反对滥用暴力。
③李逵这类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破坏性太大,“活在书中”可以对人们起警醒作用。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谈礼梁实秋
礼不是一件可怕的东西,不会“吃人”。
礼只是人的行为的规范。
人人如果都自由行动,社会上的秩序必然要大乱,法律是维持秩序的一套方法,但是关于法律的力量不及的地方,为了使人能更像一个人,使人的生活更像是人的生活,礼便应运而生。
礼是一套法则,可能有官方制定的成分在内,亦可能有世代沿袭的成分在内,在基本精神上还是约定俗成的性质,行之既久,便成为大家公认共守的一套规则。
一套礼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事实上是随时在变,不过可能变得很慢,可能赶不上时代变迁得那样快,因此至少在形式上可能有一部分变成不合时宜的东西。
礼,除非是太不合理,总是比没有的好,这道理有一点像“坏政府胜于无政府”。
有些人以为礼是陈腐有害的东西,这看法是不对的。
我们中国是礼仪之邦,一向是重礼法的。
见于书本的古代的祭礼丧礼婚礼士相见礼等等,那是一套,事实上社会上流行的又是一套,现行的一套即是古礼之逐渐的各别的修正,虽然各地的情形不同,大礼上尚有规模存在,等到中西文化接触之后便比较有紊乱的现象了。
紊乱尽管紊乱,礼还是有的,制礼定乐之事也许不是当前之急务,事实上吾人之生活中未曾一日无礼活动。
问题是我们是否认真地严肃的遵循着礼。
孔门哲学以“克己复礼”为做人的大道理。
意即为吾人行事应处处约束自己使合于礼的规范。
怎样才是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那是值得我们随时思考警惕的。
读书人应该知道礼,但是有些人偏不讲礼,即所谓名士。
六朝时这种名士最多,《世说新语》载阮籍的一句话最有趣,“礼岂为我辈设也?
”好像礼是专为俗人而设。
又载这样的一段故事:
阮步兵丧母,裴令公往吊之。
阮方醉,散发坐床,箕踞不哭,裴至,下席于地,哭唁毕,便去。
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