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考县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383992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849.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兰考县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兰考县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兰考县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兰考县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兰考县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兰考县Word格式.docx

《兰考县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兰考县Word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兰考县Word格式.docx

遗址东西长约100米,南北宽约120米,总面积1.2万平方米。

在已发掘的近400平方米范围内,古代文化堆积较厚,一般达5米以上;

延续时间长,时代涵盖属于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属于夏代的先商文化,以及商代、春秋、战国、西汉、唐宋至明清;

文化遗存较为丰富,发现有灰坑、房基、墓葬等遗迹,出土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瓷器、青铜器、建筑构件等遗物。

(2)、张良墓

这一处的张良墓不象张家界的张良墓那么神乎其神,“时隐时现”,兰考县城西南六公里的三义寨乡曹辛庄车站南侧,紧靠陇海铁路的确有这么一座张良墓,墓冢高10米,周围长100米,保护区面积35000平方米。

周围古柏环绕,郁郁葱葱,似有一定来历。

关于此处的张良墓,当地有两个传说,一说张良纳还冠盖,辞朝学道,刘邦追至白云山,张良幻化而去,从此不知下落,故后人认为白云山应是张良的归宿,这似乎有些牵强,同时也和张家界的张良墓一样,有点神话传说的嫌疑。

试想,以张良的谨慎,真要是见了刘邦,还不得倒地就拜,还敢跑啊?

不为他自己着想,也得为子孙后代着想吧?

真要惹恼了刘邦那可是要灭门的。

一说刘邦死后,吕氏专权,张良便托病隐居于东昏县(今河南兰考)西南的白云山,死后就葬于该地。

这一说法更与史实不符,《史记》中有记载,地球人也都知道,汉朝的开国功臣中唯有张良是得了善终的,刘邦信任他,吕后也尊重他,死后不仅被封了文成侯,儿子张不疑也袭封为侯。

说白云山曾为张良的清修之处有可信之处,说白云山为张良的避难之所,死后不敢回到封地葬于此,纯属无稽之谈。

所以,此处的张良墓,很可能是后人敬仰张良,为纪念张良曾在此留驻清修而建造的衣冠冢。

(3)、焦裕禄纪念馆

焦裕禄(1922.8.16-1964.5.14),革命烈士,干部楷模。

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2年被调到河南省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

时值该县遭受严重的内涝、风沙、盐碱三害,他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领导工作方法,同全县干部和群众一起,与深重的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努力改变兰考面貌。

他身患肝癌,依旧忍着剧痛,坚持工作,被誉为“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铸就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

反映焦裕禄同志精神的电影和电视剧已在热播。

(4)、焦桐五彩园

1963年焦裕禄同志号召全县人民广植泡桐,并亲手在朱庄村栽下一棵泡桐树,并在树旁留影纪念,兰考人民亲切地称这棵泡桐树为“焦桐”,以寄托对焦裕禄的哀思。

“焦桐”现已长成参天大树,高23.7米,胸围3.7米,木材蓄积量10.33立方米.每到春天,数不清的桐花绽放,

人站在树下顿感心旷神怡。

该树1978年被县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周围园区历经几次修葺,环境风貌焕然一新。

目前,其已成为焦裕禄精神的一个代表,是人们纪念、缅怀焦裕禄的良好凭借,在兰考乃至全国都有着相当高的知名度和深远影响。

尉氏县

尉氏县位于豫东平原,在北纬34°

121ˊ—34°

37ˊ,东经113°

52ˊ一114°

27ˊ之间,属河南省开封市。

东邻通许、扶沟县,南与鄢陵县、长葛市接壤,西与新郑市交界,北与开封县、中牟县相连。

南北长40.77公里,东西宽43.76公里,总面积约1307.7平方公里,计196万亩,占开封市总面积的20.3%,其中耕地120.5257万亩,人均1.78亩,辖9乡8镇,512个行政村,141983户,总人口675581人,其中农业人口649232人(占总人口的96.1%)。

一、历史沿革

尉氏县历史悠久。

早在7000——8000年前这里就有人类劳动生息。

春秋时为郑国别狱,为狱官郑大夫尉氏采食之邑,故名尉氏,沿袭至今。

秦始皇三年(前219年)置县,历经分并废置,隶属关系多变

尉氏县于秦始皇三年置县。

“古狱官曰尉氏”,今尉氏原为“郑之别狱”,并以这里为食邑,人们又称此邑为“尉氏”。

据《汉书》:

“郑大夫尉氏之邑,故遂以为邑。

太平兴国寺塔

春秋时,为郑国别狱。

大夫尉氏任狱官,地为采食之邑,邑袭狱官姓氏为名至今。

战国时期,尉氏属梁地,秦置县。

汉承秦制,尉氏属陈留郡,三国时属魏地,为兖州陈留郡所辖,西晋时归兖州陈留国,惠帝末年,改陈留郡为建昌郡,属洛州。

北魏属梁州陈留郡。

文帝兴安初,尉氏并入苑陵(故城在今新郑东北)。

太安三年(457年)析苑陵复置尉氏。

东魏属梁州开封郡。

后齐废尉氏入苑陵,隋开皇六年(586年)分苑陵再置尉氏归颖川郡。

唐武德二年(619年)隋遗将王世充僭位称帝置尉州。

唐武德四年(621年)平王世充改尉州为洧州,归河南道汴州陈留郡。

五代、后梁都汴梁,尉氏均属东京开封府,后唐属汴州宣武军。

后晋、后周均属东京开封府。

北宋属京畿路开封府,金袭宋制,属南京(今开封市)开封府。

元属汴梁路总管府,明属河南承宣布政使司开封,清亦然。

民国初属河南省都督府豫东道,河南省长公署开封道,后直属河南省政府。

1928年省下设行政区,尉氏属第一行政区(治所在今郑州市)。

建国后,初属陈留专区,1952年并入郑州专区。

1954年,省会由汴迁往郑州,开封更为专区,尉氏归之。

1958年通许、尉氏两县合并称尉氏县;

1962年尉氏、通许分置。

1983年8月撤开封专区,尉氏归属开封市至今。

二、行政区划

尉氏县辖5个镇、12个乡:

城关镇、蔡庄镇、洧川镇、永兴镇、张市镇、大营乡、大桥乡、大马乡、岗李乡、门楼任乡、南曹乡、庄头乡、朱曲乡、水坡乡、邢庄乡、十八里乡、小陈乡。

三、历史名人

尉氏县在史册上有许多风流人物。

战国时尉缭协助秦王完成统一大业;

东汉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蔡邕及其才女蔡文姬均有佳作留世:

“建安七子”之一的阮瑀,"

竹林七贤"

中的阮籍、阮咸分别以诗文、音律彪炳史册;

南北朝时的梁目录学家阮孝绪撰《七录》开中华目录学之先河;

唐将刘仁轨英勇善战、破寇有功官至文昌左承、同凤阁鸾台三晶;

唐高僧神秀创建佛教禅宗北宗而被誉为大通禅师;

宋历史学家陈越为我国断代史研究作出卓越贡献;

明代南京工部尚书靳於中曾以同情农民起义军,救闯王于危难而留下千古佳话;

清末王天佑率农民起义军抗粮抗租,威震官府;

辛亥女杰刘青霞女士捐巨资于革命被世人赞颂;

抗日名将黄樵松曾受七枚反法西斯勋章名垂史册;

中共尉氏县委第一任书记石文卓因创建尉氏县党组织,率领农民举行“九·

九”暴动闻名豫东;

周廷云领导人民抗日、英勇不屈,表现了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

当代名人有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唐喜成、牛得草、“梅花大王”王成喜等。

境内文化遗址众多,现存有阮籍啸台、北宋太平兴国寺塔、紫铜钟等历史遗迹。

战国军事家尉缭、东汉文学家、书法家蔡邕、“竹林七贤”之阮籍古称“尉氏三贤”,尉氏是“建安七子”之阮瑀、辛亥女杰刘青霞的故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尉氏县涌现出英模人物更是层出不穷。

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各地任职的尉氏籍人士中,有地师级以上干部64人,副教授以上技术职称的125人,省级以上劳模(包括三八红旗手、新长征突击手等先进分子)77人。

在民主革命战争、抗美援朝、中苏边境自卫反击战、中越边境反击战中,有407人为祖国献出了宝贵生命。

四、历史事件

尉氏县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素有反抗剥削压迫,反对侵略的斗争精神。

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本县水坡一带人民协助李自成起义军大败明将左良玉的几十万官兵。

清咸丰三年(1853年),尉氏人民积极响应林风翔、李开芳率领的太平天国军队北伐。

咸丰三年至同治五年(1853--1866年)的十二年间,尉氏人民先后9次支援协助捻军抗击僧格林沁和曾国藩清兵。

咸丰四年(1854年),本县南曹乡农民王天佑领导农民抗捐、打官府、围县城,大烧凉马寺,大战四柏桥,虽遭失败,但给统治者以沉重打击。

1927年,共产党员石文卓回尉氏、次年创建了尉氏县第一个党组织,组织农民协会,农民赤卫队,领导人民同统治阶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

1930年农历九月九日,领导了震惊豫东的农民暴动。

1930年10月,蒋、冯、阎中原大战,尉氏处于冯军后方,承受了兵佚粮饷的掠夺,深受军阀混战之苦。

1938年6月,日军犯尉,烧杀奸掳,无恶不作,激起了尉氏人民的强烈愤怒,程庄、芦木张、寺前张、朱岗、朱曲、要庄、小寨等村人民对日军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1939年4月,中共党员周廷云奉命返尉,恢复了尉氏县党组织,领导了尉氏县的抗日救亡运动。

进入解放战争时期,尉氏人民先后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豫皖苏军区五分区,刘邓大军、华野八纵、四次解放尉氏县城和洧川镇尉氏县县城(原尉氏县城后迁至城关镇),建立了人民政权,1948年11月人民政权机关进驻县城。

之后,组织兵员和担架队,支援了解放开封的战斗和淮海战役,迎来了全中国解放的曙光。

二、旅游资源

(1)青云禅寺

坐落在庄头乡高庙范村东的金鸡岭上,金鸡岭突兀高耸、气势非凡,不知何时人们在最高处建了一座五岳庙,唐初,佛教兴盛,五岳庙改为青云禅寺,金毁于战火,明景泰年间重建,为开封大相国寺下院,规模宏大,星辰殿宇,极为辉煌。

更为奇者殿内塑释迦、老君、夫子,集佛、道、儒于一堂,祖师真人,天王金刚同一殿。

如今寺庙已非昔比,但寺前四棵千年古槐却气度超凡,虽老态龙钟,有的甚至中空,可任人由腹中上下,但古槐仍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无限生机。

据传说,北宋时在青云禅寺还发生过“王和尚吊打包龙图,杨排凤大战金鸡岭”的故事。

说的是北宋真宗年间,当地刘员外的爱女刘翠翠随母到寺内进香,被该寺主持王和尚撞见,王和尚顿生邪念,将刘翠翠禁于寺内密室中。

刘员外投状开封府,包公微服私访被王和尚察觉,将包公擒拿,并吊在寺内大槐树上进行毒打。

消息传到开封天波杨府,老太君派杨排凤前往营救。

杨排凤与王和尚在金鸡岭上一场大战,活捉王和尚,救出包公。

寺内的那棵古槐就是当年吊打包公的地方。

青云禅寺是尉氏县开放的佛教场地之一。

(2)阮籍啸台

一陂春水一荒台,魏晋风流杳难追。

欲觅阮踪成一恸,啸声孤起我徘徊

这是一位游客在阮籍啸台前写下的诗句。

穿过尉氏县县城东部的一条小巷,可以看到一汪清水陪伴着那个孤傲灵魂身影的土台,那汪清水是尉氏人所称的东湖。

这的确有些符合阮籍的性格,也符合尉氏“啸台清风”之景的记载。

据记载,阮籍啸台原“高15丈,阔2丈,有层3楹”,在明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清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和民国四年(1915年)曾多次重修,可惜在日寇进犯尉氏时被毁。

而今,阮籍啸台看来更像一座土堆,或者是遗落在闹市中的土岗,其上杂树丛生,有游人经常攀登的小径。

登上去,放目远眺,阳光灿烂,东湖之上波光粼粼,令人不禁浮想联翩,回想起阮籍的那个年代。

(3)太平兴国寺塔

尉氏县太平兴国寺塔

又名东关塔,位于县城东关太平兴国寺内,建于宋初,历代累遭兵燹寺废而塔存。

塔体为八层六棱重檐楼阁式砖塔,塔阶作盘旋式,现地表以上通高三十米,直径七米零六,塔内外均嵌有佛龛和图案、假门、假窗等造型,腰檐互饰斗拱均仿木结构,外观庄严淳厚,为我县重要古建筑。

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重修上三层,(塔顶刻有碑记)。

一九三八年日寇犯尉,第二层西北角和第三层东北、西北角遭炮击破坏;

蒋介石扒开花园口,黄水侵蚀,下层被淤一米多,塔门坍塌。

解放后党和政府为了加强文物保护管理,一九五六年省人民委员会公布列为省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一九六四年和一九八二年两次拨款由县文化馆组织民工进行了维修加固。

该塔历经近千年的风雨剥蚀,多次地震的影响,又经黄水的侵袭和战火的考验,至今仍然屹立巍峨壮观。

它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建筑技术。

兴国寺塔于二零零六年六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经济

尉氏县的经济建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2013年西部65平方公里纳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港尉新区),尉氏人民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原农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子,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长,农业产业化链条日益完善,工业经济形成体系,门类齐全,支柱产业带动作用明显,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

科技、体育、科普、初级卫生保健是全国先进县,计划生育、基层党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河南省先进县。

同时是河南省经济管理扩权县、电价趸售优惠县,拥有省政府批准的全省八大特色基地之一的河南省中原纺织工业基地、省级认定的尉北高效农业示范园区。

进入二十一世纪的尉氏,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崭新阶段。

尉氏的发展思路是:

以产业化提升农业,以城镇化带动农村,以工业化富裕农民,以市场化繁荣农区。

全县经济社会呈现提速增效、总体进位的良好态势。

全县生产总值完成242亿元,增长13.4%;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5亿元,增长34.9%;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67.1亿元,增长15.4%;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7.17亿元,增长40.2%;

全社会用电量完成7.4亿千瓦时,增长16.2%;

金融机构年末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97亿元和49亿元,分别增长28%和25.8%;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万元,增长13.3%;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752元,增长14%。

四、工业

尉氏工业发展迅猛,支柱产业日益壮大,已形成棉纺加工、橡胶制品、机械制造、香精香料四大支柱产业。

尉氏纺织公司是全省棉纺行业的两面红旗之一,人均利税位居全国棉纺行业50强。

河南千里机械有限公司是河南省私营企业50强,产品产销量在全国同行业中名列前茅。

“威狮”牌棉纱、“久龙”牌三角带、“千里牛”牌拖拉机、“鸣鹤”牌香精香料、“贾鲁”牌鸭蛋等名牌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较高的声誉,其中三角带、香精香料产销量均占全国三分之一的份额,享有“三角带生产基地”、“香精香料之乡”的美誉。

民营经济强势崛起,综合实力位于全省先进行列工业经济快速增长。

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46家,实现利润72.9亿元,增长18.9%,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企业达到118家,超10亿元企业达到10家。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10亿元,增长21.5%;

六大支柱产业完成增加值89.8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的81.6%,工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

五、农业

尉氏农业基础雄厚。

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优质棉生产和出口基地县、水利百强县、林业百佳县。

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主要农作物有小麦、棉花、玉米、油料、瓜菜等。

特色优势农业得到发展,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得到省级认定,其中尉北千亩蔬菜基地是开封市首个直供港澳和东南亚的蔬菜基地。

畜牧业综合实力进入全省16强。

贾鲁河滩鱼鸭混养基地常年养鸭460万只,年产值7亿元,相关产值12亿元,是长江以北最大的蛋鸭养殖基地。

投资5000万元的杭州华东家禽交易有限公司尉氏分公司以基地为依托,年可屠宰加工老鸭1100万只。

与中国皓月集团合作投资6亿元的肉牛产业综合加工项目辐射带动力强,龙头产业优势明显。

全县自然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24.6%,是河南省首批平原绿化高级标准县,被誉为"

豫东平原上的一颗明珠"

通许县

通许,古称咸平,历史文化悠久,现隶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七朝古都开封市,通许县地处河南省中东部,黄河中下游地区,属于豫东平原。

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呈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状。

北临黄河,西望嵩山少林,东临豫东重镇商丘,南邻历史名城周口,西北距省会郑州80公里,北临古都开封40公里。

是位于国家战略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区之内。

通许县下辖6个镇、6个乡,东西宽30.5公里,南北长34.8公里,总面积766.22平方公里。

是黄河南泛冲击而成的黄淮平原之一部分。

全县土壤面积963742亩,其中两合土、沙土和淤土面积居多,占土壤面积的99.45%。

河道属淮河流域涡河水系,主要河流为涡河,县境流长52公里。

一级支沉8条,二级支流6条,网系全县各乡。

一、历史沿革

春秋为许国地。

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始置通许镇,属扶沟县。

宋太祖赵匡胤下诏疏浚蔡河。

自京师至通许镇,沿河设置闸门,按时开闸,调节水量,漕运畅通。

取自汴京直通许国故地之义,故名通许。

咸平五年(1002年)置咸平县,以年号为名。

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因其与咸平府(今辽宁省开原县)同名,易名为通许县,属南京路开封府。

元属河南江北中书省汴梁路总管府。

明清属河南省开封府。

中华民国初属豫东道;

废道后,属河南省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属陈留专区;

1952年归郑州专区,1954年改属开封专区;

1958年9月,通许县并入尉氏县,改为通许镇;

1962年3月,恢复通许县建置,仍属开封专区;

1983年划归开封市迄今。

二、行政区划

通许县位于河南省中部偏东北。

东接杞县、西连尉氏,南邻扶沟、太康,北交开封县。

通许行政区划

东西宽27.7公里,南北长34.8公里,总面积767.53平方公里。

2008年,辖6个镇、6个乡:

城关镇、竖岗镇、玉皇庙镇、四所楼镇、朱砂镇、长智镇、冯庄乡、孙营乡、大岗李乡、邸阁乡、练城乡、厉庄乡。

309个行政村,611个自然村,62.46万人。

民族汉族居多,占99.2%,回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占0.8%。

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王拱辰

王拱辰,开封咸平(今河南通许)县城东2公里之骆驼岭村人,后搬居县城内。

字君贶,原名拱寿。

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卒于宋哲宗元丰八年(1085)。

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庚午科状元。

王拱辰中状元时,年仅十九岁,深得仁宗赏识,赐以今名。

通许县城内有状元桥和状元胡同等。

原来的通许古城墙上方留有一个个垛口,只有县内出状元,才能有此建筑方式!

可见其影响巨大。

娄良

娄良,明代进士,幼家贫,刻苦好学,居官清廉,有胆识,不爱钱,不怕死,其事迹至今仍传为佳话。

胡汝麟

胡汝麟(1881--1942)河南通许县人,字石青。

清末秀才。

京师大学堂肄业后返豫,任河南高等学堂教务长,兼河南省谘议局书记长。

1912年底当选为国会众议院议员;

1913年任梁启超为首的民主党河南支部常务干事。

1909至1915年河南发生矿案,以矿务会副会长身份兼民绅代表,促成福中总公司(由中原煤矿公司与福公司合并)的成立。

1917年与王抟沙创办《新中州报》。

 梁启超任北洋政府财政总长时,任全国烟酒专卖局总办,教育部次长。

后历任吴淞中国公学、华北大学等校校长。

1934年任河南通志馆编纂。

抗日战争时,任国民党政府参政院参政员,继续从事教育工作,先后任河南大学、华北大学、东北大学教授。

 1921年至1923年出国游历亚、欧、美、非四大洲的三十八个国家和地区,著有《乐臣楼日记》、《三十八国游记》。

1938年经刘峙保举为国民参政员,出席在武汉召开的第一届国民参政会。

1941年病逝于重庆。

侯连瀛

侯连瀛(1889—1968)河南通许人。

1919年毕业于保定军校。

曾任埔军校主任教官、国民革命军广州工兵团团长。

参加了北伐战争。

1927年后任中央独立师师长。

1930年参加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

后任河南保安司令部参谋长、国民政府第十四军高级参谋。

建国后,历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副省长,河南省第一届政协副主席,民革第三届中央委员、河南省委主任委员。

是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四、旅游资源

通许经过2000多年的变迁,遗留下众多名胜古迹和旅游景点,子羽墓、寇准墓和古色古香的清真寺都是旅游良好去处。

(1)、曹植墓

曹植墓,在七步村,史料记载,曹植曾被封为东阿王,在东阿时常登鱼

山游览,有安寝于此的愿望,死后曹植的儿子遵照遗嘱把其葬在了这里。

另一处是河南淮阳的“思陵冢”,有一种说法说,曹植晚年被封为陈王,死后就葬在了这里。

还有一处就是通许后七步村的曹植墓了,后七步村村民张学伦说曹植两度被封为雍丘王,雍丘就在今天的杞县,距七步村非常近,而且曹植在雍丘生活了6年多时间,葬在这里是很自然的事情。

张学伦还称,因为有了曹植的七步诗,才有了七步村这个村名,在此之前,后七步村叫郭村,中七步村叫永宁乡,前七步村叫宁乡。

1479年,副都御使娄良告老还乡,看到曹植墓的景象后,多方协调,重修了曹植祠和观音寺,首先建祠堂一座,接着又修了崇殿,还修了讲堂、禅室、厢房、厨房,看上去很是雄伟恢弘。

此后的500年间,黄河几次泛滥,因泥沙淤塞,坟冢几乎成了平地,只剩下一个小土堆,院内建筑也几次成为废墟。

1998年,为加强对曹植墓园的保护,省文物局拨出专款,对曹植墓进行了修建,建成了现在的陵园。

(2)通许八景

通许八景:

羽墓春云蜀坟秋风柏岗晚渡双沟夜拆蜀坟秋风上仓雪霁(ji)鸑鷟(yuezhuo)晴岗练城晚照

子羽墓,在通许县城东1.5公里。

面积60平方米,墓高14米,未有保护措施,盗掘严重。

内葬春秋时期郑国行人(官名)人。

孔子学生。

曾助公孙侨(子产)相郑,是郑国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

‘羽墓春秋’被称为“通许八景”之一。

蜀坟即五代十国时蜀主孟昶的坟墓,位于通许县西北15公里,旧属通许,现划归开封县。

东水沃遗址位于县城北1公里之东水沃村,北距涡河故道150米,南距村庄5米,南北长150米,东西宽300米。

文化层呈灰色,深度15米左右。

1984年8月,县文物普查时,发现该村出土文物有新时器时代的石锄、灶台和战国时期的豆、鬲等器物。

豆、鬲中有动物骨骼和各种陶片,还有巨大的动物骨角。

上仓城故址位于县城西4公里之后城耳岗村。

五代时后周世宗(954-959年)柴荣在此建仓,以存江浙水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法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